优秀STEAM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滚筒 优秀STEAM案例

优秀STEAM案例

2023-10-02 05: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以高中“回滚筒”实践活动为例,开展STEM教育理念下项目驱动式实践活动。结合生活中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把问题项目化,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成就感。

设计思路

STEM教育要求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进行灵活迁移,解决真实问题。基于STEM的中学物理实践活动应当具备以下核心特征: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等。

“回滚筒”实践活动面向高一学生,他们刚刚学习了“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的内容,对弹性势能、动能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满足完成此活动的知识要求,据此笔者确定此活动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思路如下。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势能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培养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体验“回滚筒”的制作过程,能将生活中较为复杂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模型,并进行分析和推理,获得正确的结论并给予合理的解释。

(3)从不同角度对“回滚筒”提出可探究的物理问题,制定有一定创意的探究方案。

(4)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体验探索过程,享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教学思路

在STEM实践活动教学中,通过回滚筒项目来达到学习拓展的目的,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方面充分融合并加以运用。在对工程的学习和了解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利用科学、数学知识寻找解决途径,最后运用技术将解决途径具体化,通过小组分工配合,达成教学目标。

在具体活动设计中,主要从四个层次进行剖析:

科学层次。需要学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例如回滚筒的回滚过程中蕴含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

技术层次。主要涉及回滚筒制作和3D打印技术;

工程层次。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不断对回滚筒进行改进,最终完成一个精美的成品;

数学层次。主要体现在数据测量、计算与统筹方面,例如回滚筒的尺寸、质量的计算以及滚动距离的估算等。教师在整个STEM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橡皮筋、螺母、塑料瓶、3D打印机等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具有弹性的物体,引领学生仔细体会生活,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功能性的联想,并使学生自主将材料的特点总结出来,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大家一定能接触到各种各样有弹性的物体,比如弹簧、海绵、橡皮筋等。

这些具有弹性的物体,可以用来做什么?如果再加上一个圆筒,大家想怎样制作?

学生回忆生活情境进行回答,在教师的启发下联想到滚动的筒,从而引出课题:“回滚筒”。

猜想与设计

让学生提出猜想并动手实验,在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科学的无穷魅力。此过程可培养学生的选择、规划、创造能力,猜想各个材料在“回滚筒”中的作用,并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得到最终的答案,体现了STEM教育的体验性。

教师提出任务:请同学们利用橡皮筋、螺母和塑料瓶制作一个能够自由滚动的筒。要求学生提出猜想,理清设计思路。提醒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

(1)在设计过程中,要保留作图痕迹,不能使用给定材料范围之外的材料进行实验;

(2)设计图纸要有尺寸规定。

实际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完成初步作品,但是教师要在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对STEM项目的探究过程中要注重经验的积累、对事实规则的认识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是对机械能及其守恒的知识夯实过程,更是对学生统筹规划能力的整体锻炼。力求在学生动手动脑做项目时,能掌握并熟练应用科学规律,体验科学规律对我们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此过程体现了STEM教育的实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思考并制作“回滚筒”,以表格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以便日后总结、反思。

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环节不仅是对作品的反思与改进,更是对学生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此过程体现了STEM教育理论下创新课程的协作性。

教师引导:当用你制作好的回滚筒进行实验时,你是否已经注意到,不同人制作的成品,它的滚动距离是不同的,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滚动的距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有:筒的形状、橡皮筋的数量等。

客体与模型的转化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归纳出影响回滚筒滚动距离的因变量之后,再次进行了探索。在实验过程中并不能保障每个回滚筒的外形和尺寸一样,无法彻底消除误差,但是我们可利用技术手段尽量减小误差,例如通过3D打印技术解决回滚筒的尺寸问题。在STEM教学中引入3D打印技术,可满足学生对未知科技领域的好奇心。利用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从而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体现了STEM教育的技术性;模型的转化过程其实就是学科间的一种联系和转化,体现了STEM教育理论下创新课程的跨学科性。

使用3D制图软件进行绘图

现阶段的STEM教育模式已将传统的“废物利用”式的实践思路,拓宽为利用技术手段激发和简化学生创新过程的新思路。就“回滚筒”来说,3D打印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学生在完成作品中的繁琐步骤和困难,使得作品更美观。图1为学生利用3D制图软件绘制的“回滚筒”设计图。

利用模型再探究

利用模型再研究的过程,不仅仅是完成作品后的反思,更是加深对科学规律理解的重要一步。

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模型(如图2),再重新对前面的实验进行探究,记录回滚筒滚动的距离,改变相关参量,探究影响因素。引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改进装置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提出改进装置的任务,引领学生从作品的美观性、艺术性以及实用性角度进行改进。在改进环节,学生以数学为工具,从工程和艺术角度对作品进行改进,这种模式更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回滚筒”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初步制作的装置,提出以下问题:用牙签来固定你的橡皮筋看起来不是很美观,如何改进?对筒滚动的距离有没有影响?你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认真思考改进方法并积极尝试,在改进过程中遇到问题会与同学沟通,寻求老师的帮助。

文章来源:中国知网

文章原名:《基于STEM的中学物理实践活动创新设计——以“回滚筒“项目为例》,文章有删减

作者:刘通 罗茜 天津师范大学

转自:STEAM教师

(声明:除21CN青少年科创家原创文章外,21CN青少年科创家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STEAM科创教育在中国的传播,仅做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小编微信:mysteam123,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标题:《优秀STEAM案例 | 回滚筒》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