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得千峰翠色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大师孙震 夺得千峰翠色来

夺得千峰翠色来

2023-09-23 05: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物名片:

  孙迈华,1954年出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现任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总设计师,越窑青瓷传承人,通过十多年的时间,恢复烧制了上百件上林湖越窑青瓷仿制品,及上林湖越窑青瓷精品“秘色瓷”。2016年8月,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成为慈溪首位“国大师”。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金、银奖。

  孙迈华作品

  孙迈华始终是一脸憨憨的笑,始终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也许是看过千年窑火的湮没和复兴,他显得特别淡定。只有在面对自己的青瓷作品,他的眼神才有一种的特别专注,那是他倾注了一辈子心血的事业,每一件瓷器,从泥土的淘洗、压坯、修坯、刻洗、上釉、烧制……他赋予了她们灵动的生命。

  龙泉青瓷“一炮打响”

  生于1954年的孙迈华从事青瓷行业已有四十多年。1972年,国营龙泉青瓷厂招工,18岁的孙迈华进厂当了学徒。厂址位于上垟,离龙泉城区有40多公里。

  当时瓷厂的工作分得特别细,有原料车间、成型车间、烧窑车间、机修车间和研究所等。被分到成型车间11组的孙迈华,主要的工作是做茶杯盖的压坯工作。那时瓷厂的机械设备工具落后,在一次换铁丝的时候,皮带把他的手给卷了进去,他的右手中指不幸被铁丝绞掉了。

  厂里于是把他分到了机修车间,他很快掌握了整个青瓷的生产工艺。做陶瓷是个手艺活,少了半截手指的孙迈华比他人多了一份努力,也多了一些思考。

  龙泉青瓷厂当时有总厂和好几个分厂,曾经非常兴旺。然而,经营模式的落后和产品的单一,使得国营瓷厂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纷纷走向衰败甚至倒闭。很多人辞职改行了,但是孙迈华坚定地把青瓷业看作自己的终生事业,希望一直走下去。

  1994年,个私企业开始兴起。有经营头脑的孙迈华和青瓷研究所的徐朝兴等人合作,把产品放在自己老家的店面集中销售。1996年,他带着这些青瓷产品去上海参加展销会,没想到初次出山就一销而空。他看到了青瓷的市场,但更明白市场需要的是精品。

  回来后,孙迈华创立了龙泉最早的民营厂——华兴青瓷厂,还组织三四十家个私企业成立了龙泉青瓷行业协会。1998年,协会组织参加的第一次展览是杭州的青瓷展,满满6卡车的货物最后卖得一件不剩。可以说,这次青瓷展使龙泉青瓷“一炮打响”。

  一头扎进上林湖成“陶痴”

  青瓷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然而,有一件事情却改变了孙迈华的人生轨迹。

  2001年,当时慈溪宣传部领导徐尔元邀请孙迈华去慈溪发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孙迈华来到慈溪,看到当时新出版的《越窑青瓷史》,他似乎看到了希望。

  此后,不到一个月,由慈溪市副市长带队,当地土管局局长、宣传部部长、文化局副局长、博物馆馆长一行专门来到龙泉,正式邀请孙迈华来恢复沉寂了八百多年的越窑。越窑从宋朝开始就已断代,工艺失传了,这是件难以想象的任务。但是感激于知音们的器重,孙迈华动心了。

  毫不犹豫,已经功成名就的孙迈华做出了决定,放弃龙泉去慈溪!2001年8月18日,孙迈华用卡车装了一个窑炉与简单生活用品,全家来到上林湖畔,同时还带了6个窑工,从此札根越窑。

  然而,要恢复上千年的越窑谈何容易!

  第一步是找土。上林湖是越窑的中心,瓷土与釉土肯定是采自上林湖边的山头。工厂厂房还没完全建好,四十个大桶已挤满了房间,大桶里装满了孙迈华找来的各种泥土,有山土、河土,甚至水稻土。上林湖的土和古代越窑的瓷土一样,富含铁质,黏性大,无法用吸铁石吸附。为了试土,孙迈华用线一次次切割泥块,手工扣出土中铁质。

  那时,孙迈华与同事们没日没夜骑着自行车找遍了上林湖畔的山头。终于,孙迈华烧出了古越瓷烟灰色的瓷土,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釉土。古越窑润泽的色彩,釉土是关键。一天傍晚,因为错过班车,坐在站台正准备回家的孙迈华,看到对面有个种了毛竹的山头的土质不错,于是冲过去看个仔细。他把滋润细腻的泥土带回去一烧,没想到烧出来的颜色恰到好处。他终于找到了越窑的釉土。

  古代越窑早期瓷中还有原始瓷的痕迹,那就是混入草木灰来降低熔点。孙迈华找来各种树草试灰,樟树的灰、松树的灰、狼衣草的灰,甚至动物的骨灰、稻糠灰……满脸灰土中,孙迈华找到了合适的草木灰。

  东汉、三国、两晋、唐、五代、北宋……按一个个朝代,孙迈华终于烧制出每个朝代传统的器形,还为杭州钱王祠博物馆、舟山博物馆成功制作了文物复制品。

  恢复神秘贡品“秘色瓷”

  越窑青瓷是“母亲瓷”,从东汉兴起,衰落于南宋,“活”了近千年。其青碧透亮的釉色影响了后世的审美,巅峰时期的秘色瓷更为它镀上一层传奇色彩。但是有一天,她忽然消失了,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只剩下上林湖畔那一地的碎片……

  恢复秘色瓷成为孙迈华的又一梦想。他认为能够保留到法门寺的地宫说明秘色瓷是贡品,作为经典的作品一定是很讲究的。器形有法门寺出土的作品可以参照,主要的难题是原材料和烧制工艺。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孙迈华琢磨出来,秘色瓷的釉很薄如同纸,色彩却均匀清亮,且覆盖得很好。古代越窑与龙泉窑等不一样,瓷胚是不经素烧而直接施釉烧成的,所以瓷土中的物质可以与釉产生反应,生成色彩。瓷土的调制对釉色成型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泥土一定要经过多次淘洗,磨到一定细腻才能达到要求;工艺打磨要求更加精益求精;最后要放到密闭匣钵里去慢慢地还原烧,釉质才会更加柔和。

  孙迈华说,陶艺就是一种指尖的艺术,也是一种融合金木水火土历练的时光的艺术。制作瓷器时,淘洗、压坯、修坯、刻洗、上釉等一直到最后烧成,全凭手工者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十多道简简繁繁的步骤缺一不可,精工细作,极需耐心。每一步骤都要一气呵成,一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

  终于在2011年,他烧制成功了7件无论是烧制工艺、器形还是釉色,都极为接近越窑青瓷巅峰之作的“秘色瓷”。同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愿越窑青瓷从遗址走向产业

  2013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孙迈华“中国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去年,孙迈华荣获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这是行业内的最高荣誉。据了解,评选要经过材料选送、实际操作、作品展示三个环节,尤其是实际操作考核要求参选者按照命题进行构思,在固定的场所和监考官的监督下,独立完成作品。

  孙迈华创作的作品是《跳刀纹灰釉罐》,该器物施以草木灰釉,釉色上千变万化,在1300度的高温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釉色,再加上规整而又凌乱的跳刀纹装饰,使每一位触摸和注视它的人都有一种置身于远古和现代艺术交融之中的感觉。

  为了将越窑青瓷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在孙迈华的影响下,如今,儿子孙威和儿媳谭静也爱上了“化泥为玉”的制瓷艺术。看着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内敛的孙迈华虽然内心欣慰,却极少当面表扬孩子。在上林湖畔寂寞的试验窑炉前,孙迈华父子烧出了十多个全国奖项作品,孙威也成了省级艺术大师。

  孙迈华希望上林湖国家级非遗基地能继续弘扬“母亲瓷”的传承和创新,让越窑青瓷从遗址走向产业。

  宁波晚报记者陈晓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