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航拍中国》系列执行总导演李浩洋:创作者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决定作品能否打动观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航拍中国的解说者是谁 专访|《航拍中国》系列执行总导演李浩洋:创作者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决定作品能否打动观众

专访|《航拍中国》系列执行总导演李浩洋:创作者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决定作品能否打动观众

2024-07-13 03: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李浩洋导演制作的部分作品

本期我们对话《航拍中国》第三季、第四季执行总导演,《望见山水》项目制片人李浩洋,听他分享作品创作的幕后故事,以及多年从事纪实类作品创作所生发的体悟。

01

“创作是发掘创作对象内在气质的过程。”

从《航拍中国》到《望见山水》,前者横贯中国,以俯瞰的视角记录中国34个省份的自然社会风土,后者追溯中国生态保护从古至今的演变,并不约而同将镜头对准中国的地理风貌,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李浩洋导演在采访中提到,希望借助自然人文类题材创作,将更大维度的生命和生态之美传递给观众。

《航拍中国》(第四季)青海篇章

李浩洋导演介绍,影片中的美不止是通过摄影展现的风景之美,也包含中国文化中所含的观念之美。镜头之下,有古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中烟雨朦胧的桂林山水,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巨浪滔天的壶口瀑布,还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中洁白无瑕的稻城亚丁雪山......无不让我们感受到那份中国人独特又深远的审美意境。无论是用“航拍”描摹祖国壮丽河山所生发出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观,还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乡情更怯”带来的淡淡乡愁,主创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贴近观众的解说,使得摄影之美、人文之美融合一体,给观众带来视觉与心灵上的双重享受。

《航拍中国》(第三季)桂林篇章

在《航拍中国》的策划筹备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这种理念,在前期调研环节,导演选择用每个省份的“气质”代替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来制定拍摄方案。李浩洋导演介绍道:“我们首先按照省份,把空中拍摄好看、航拍技术上能够实现的地点罗列出来,并进行调研。经过层层筛选,每个省份大概保留50个左右地点。随后,我们根据省份的‘气质’,搜寻在拍摄时段内当地可能会举办的特色活动进行补充。接下来,根据现有的点位设计路线,‘叙事路线’要像导游一样带着观众们看美景、听故事。”

“前期策划时,我们会把地图贴在墙上一直琢磨: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有什么故事;拍摄期间遇到不理想的拍摄点,也会回到地图中再进行思考。在地图上寻找地点之间的路线与关联时,我们也在不断加深对于各省份的理解。”李浩洋导演特别提到在进行《航拍中国》这种大型调研时的技巧。而在对于各省份有了全面深刻的调研和了解之后,拍摄中的技术困难就会相应减少。

《航拍中国》(第四季)拍摄现场

导演提到,和顶级拍摄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沟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会和摄影师表达想要实现的画面效果,同时从他们那儿了解到该领域研究出的最新技术。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更大胆的拍摄想法。比如《航拍中国》(第四季)中,加入了更多穿越机高速俯冲或滚转运动,模仿飞机起飞和鸟儿的主观视角;还有在“云南篇”中,因为我们想要拍摄的滇金丝猴数量少且对人类活动敏感,传统的航拍形式会干扰它们的自然生存状态,因此摄影团队拆掉直升机,将摄影机安装在氦气球上,遥控气球进行拍摄,在不惊动金丝猴的情况下完成了近距离拍摄。”

《航拍中国》(第三季)云南篇章 滇金丝猴画面

在李浩洋导演担任制片人的《望见山水》中,同样也有许多别出心裁的设计,表现生态与人文的和谐之美。比如,影片中的转场画面,通过镜子经由反射同步呈现多角度的自然环境,并配有意境相符合的诗句,颇有中国传统题诗山水画的美感。李浩洋导演解释道:“这个画面是我们特别设计过的,画面为方,镜子为圆,这种天圆地方的观念就是中国古老的天体观,是古人认识世界的过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望见山水》影片画面

此外,影片中的配音选用了不同于传统播音腔的女声,也颇具新意。“过去讲地球生态,会觉得老人的声音比较好,有一种历经沧桑的厚重感。但我们认为地球还处在中年,是一种活力、青春的状态,因此选择了不那么官方的、温柔的女声,模拟一种年轻妈妈的感觉。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而言,我们都是她的孩子,我们想找到这种青春与母性相结合的感觉。”

02

“我们应该拥抱创新,

无论是内容还是技术层面。”

《航拍中国》(第四季)拍摄现场

据统计,《航拍中国》动用直升机73架、无人机320架,拍摄行程超90万公里,历时整整7年。《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使得大众直观真切地感受到无人机技术带给影视创作视觉体验和叙事视角的变革。作为系列收官之作,《航拍中国》第四季是体量最大、创作规模最大的一季,在技术运用上,首次将航拍视角升至太空,用高分辨率的卫星进行动态拍摄,更有首次从“天宫”空间站拍摄的内容。

《航拍中国》(第四季)北京篇

谈及《航拍中国》系列中的技术创新,李浩洋导演特别提到:“在制作第四季中的卫星拍摄画面时,我们找到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的‘零零后’学生苏镝坷,他同时也是国内做卫星短视频非常火的一位博主。他因为自己的爱好,运用了很多数据处理技术,将卫星拍摄的科学数据还原、加工为有趣的镜头。”

在李浩洋导演看来,创作者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非常重要,“现在年轻人有很多爱好,可以坚持深耕下去,尝试在这个路径上走远,然后去寻求与其他社会资源进行合作。一些小众的职业,比如极限运动者、风暴摄影师,如果能够与适合的节目和资源进行对接,他们的创意和经验就能转化为拍摄的重要助力。”

苏镝坷风暴拍摄现场

事实上,李浩洋导演非常关注新媒体领域的纪实作品和技术,并在尝试与年轻人进行合作。他指出:“微短纪录片的确打开了很多领域,过去觉得不足以形成片子的题材和故事,现在也有机会得到展示。因为五十分钟的纪录片往往需要一个庞大的体系,每一集有复杂的层次和逻辑,拍摄门槛比较高;如果是做短纪录片,相对来讲就不需要过于复杂的逻辑;如果时长更短,那一件有趣的事情或感悟也可以拍出来。”

03

“创作是一种表达,

不同的艺术形式只是表达手段的不同。”

《航拍中国》(第四季) 澳门篇章

李浩洋导演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摄影专业。他坦言,早期入行前,也曾经历漫长的职位选择,在校期间他几乎参与了传媒行业各个环节、多个领域的实习,并最终选择进入纪录片行业。如今,在积累了足够多的拍摄经验后,他更加理解学校当年反复强调的:影视创作是一个集体的、团队的事情。“像我们做摄影工作时,首要任务是借助我的技能,帮助导演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做好配合。我认为这是做影视行业非常重要的理念。因为每个人都有表达欲,如何既保留一部分自我表达,又把导演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平衡。

《航拍中国》(第四季) 拍摄现场

从《探索·发现》栏目制片人到百集纪录片《手艺》制片人、总导演,《航拍中国》第三、四季执行总导演,再到《望见山水》制片人,李浩洋导演在不同作品中的角色身份不断转换,他坦言“角色感很重要”,在不同项目中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望见山水》中我担任制片人,当时总导演希望找一个好的音乐制作人,那我作为制片人,就要考虑这件事有没有可能性,考虑预算和联络的成本,最终我们确实邀约到了现在全球最顶级的电影、纪录片作曲家Armand Amar(阿曼德·阿玛尔)先生,他曾经为非常著名的《家园》、《人类》等最顶级的纪录片作曲。此次为《望见山水》全片作曲,以及共同创作的过程,确实让我们受益匪浅。总的来说,制片人需要组建一个团队,做运营以及构建,帮助导演解决问题,去完成他的设想;而在《航拍中国》第三季、第四季中作为执行总导演,我就要挖空心思去考虑创作层面的事,包括影片整体构架的合理性,每一句解说词是否合适等;做栏目制片时,我一方面要考虑怎么提高栏目平均收视率,考虑栏目组中每一位导演的提升路径,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怎么去开拓新的选题领域。每一个岗位着力点是不同的,各司其职才能带来好作品。”

《探索·发现》栏目

伴随网络媒体和新技术的普及运用,纪录片边界也在不断拓展,提到年轻的纪录片人和创作者可以如何面对这些新兴变化,李浩洋导演认为:“如今的职业选择可以是一个自然流动的过程,你可以做一段时间纪录片,过几年换一种职业。因为从根本上说,创作是一种表达,不同的艺术形式只是表达手段的不同。你可以拍纪录片,通过记录真实去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也可以拍影视剧,通过虚构的事件去表达你的理念。”

李浩洋导演强调:“对于青年创作者,最重要的是培养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学习和积累一些手段和技术帮助自己的表达。当目标不明确的时候,可以多尝试不同领域的工作。但更深层次的是——能否读懂这个社会、如何塑造你对世界的认知,这些决定了你的作品能否能打动观众。”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往期回顾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飞

编审:王侯李金斋

责编:王悦阳 宁皓阳

编辑:王辰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