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星探月叩苍穹 赤子情怀写人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航天有关的标题有哪些 造星探月叩苍穹 赤子情怀写人生

造星探月叩苍穹 赤子情怀写人生

2024-07-01 05: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他自认为平凡,却塑造了伟大,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他是一个传奇,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

  他思想深邃,高瞻远瞩,是一位战略科学家;

  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新一代航天人心中扎根。

 

  

  一位普通的老者,一双温暖而宽厚的大手,一幅一米八的硬朗身板,目光炯炯,精神矍铄,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孙家栋带着股军人的硬朗气质,他的微笑很有魅力,难以形容,却能感染众人。

 

  从“东方红一号”开启我国人造卫星时代,到“嫦娥一号”迈向中国深空探测的脚步,带着这样的微笑,孙家栋凝聚起几代中国“造星人”,亲历、见证、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而他自己则和“中国星”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

 

  他自认为平凡,却塑造了伟大,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2010年1月,孙家栋,这位见证了中国卫星第一次和第一百次发射的航天人,在他81岁高龄之际站上了人民大会堂主席台,接受胡锦涛总书记亲手颁发的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

 

  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孙家栋自己却觉得很“不安”。“航天事业是千人、万人大家共同劳动的结果,奖励是给予航天事业的肯定,我个人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要说我自己,那我也就是那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份子而已。”他总是谦虚地说,“我个人也只是具备了一点最基本的条件。我能够主持卫星总体设计工作,得益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自己提供了‘平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了自己”。

 

  但他的传奇人生却与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师;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他再次挑起工程总设计师重任……

 

  2009年3月5日,钱学森先生写给孙家栋一封亲笔签名的信,信中说:“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孙家栋一字一句细看,为钱学森在信中7次提及“您”这个称呼感动不已,心绪难平。

 

  孙家栋曾经动情地说:“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2009年4月15日,刚刚过完80大寿的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指挥并见证了中国自主研制的第100颗航天卫星成功发射,在这100颗卫星当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0多颗,超过三分之一,孙家栋成为我国航天领域当之无愧的带头人。

 

  他是一个传奇,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

 

  “我能在航天方面做出一点成绩,多少有点偶然。”孙家栋说,“我在苏联留学时学的是飞机设计,当时并没有考虑更多,就想着回来后在空军好好工作”。

 

  1958年,孙家栋学成归国,没有去搞飞机,而是被抽调去搞导弹,一搞就是九年。

 

  1967年,孙家栋又一次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由钱学森亲自点将,38岁的孙家栋受命领衔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人生的转折如此迅速!孙家栋又一次放弃了自己已经熟悉并建树颇丰的导弹领域,担当起卫星研制的重任。当时没有总设计师这一说法,身为技术负责人的孙家栋实际就是总设计师。

 

  “现在做一个‘东方红一号’,年轻一点的航天人也不在话下。但那个时候谈何容易,就连一个满足质量的简单插头都找不到。”回忆起这段历史,孙家栋感慨地说。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这寥寥12字,是当年“东方红一号”卫星要实现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上任伊始,孙家栋即着手主持了第一颗卫星总体和分系统技术方案的论证工作,重新制定了“东方红一号”的总体技术方案。还从不同单位选定了18名技术人员,这18人后来成为中国卫星发展史上著名的“十八勇士”,得到了毫无争议的认同。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成功发射,太空响彻《东方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为此,钱学森曾对别人说:“看来,把孙家栋找来还是对的,他的确敢干事,会干事。”

 

  这一年,孙家栋41岁。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他该得的院士、‘两弹一星’奖章都得到了,却仍冒着极大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张荣桥由衷地赞叹说。

 

  孙家栋坦言,从工程来讲,我们要离开地球,准确到达平均38万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这远远超出了我们几十年近地空间的活动范围,会带来一系列技术上的问题。如:轨道设计、轨道测量、轨道控制等等。难,为什么还要去?风险很大,为什么还要去?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这一年,他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协调工作,有时候一周内要去三四个城市;这一年,年近80岁的孙家栋10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场指导了5次卫星发射任务,主持参加了近百个与航天有关的会议。老伴魏素萍心疼地说:“总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四五双。”

 

  遇到难题,孙家栋“喜欢看天”。嫦娥一号卫星奔月,要求准时发射、准确入轨、准确测控,但地球在转,月球也在转,发射窗口时间有限,这些难题让孙家栋日思夜想,时常半夜起来站在窗口琢磨。有一次,他在凉台上从后半夜一直站到天空泛白,月亮轮廓慢慢变淡。从主持嫦娥工程以后,孙家栋看月亮就多了一份特别的意味。

 

  嫦娥一号成功绕月后,孙家栋与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座谈,有人问他,您都80岁了,怎么还老想着工作啊?孙家栋俏皮地回答说:“革命者永远是年轻嘛!”“你们是‘80后’,我也是‘80’后。”孙家栋开起了自己的玩笑,惹得大家莞尔一笑。

 

  如今,已经81岁高龄的孙家栋,依然担任着北斗导航工程的总设计师。

 

  他思想深邃,高瞻远瞩,是一位战略科学家

 

  “孙家栋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能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探月工程系统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说。

 

  嫦娥一号有一颗备份星,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之前,孙家栋就已经在想:发射成功后,这颗备份星拿来做什么?叶建培回忆说:“孙家栋当时的设想是,我们可以用它来开展火星探测。这个想法就很有远见。”

 

  国家的另一重大科技专项——北斗导航工程的“三步走”规划也体现了孙家栋的远见卓识。“第一步,先发射几颗试验卫星,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第二步,2012年以前发射12颗星,覆盖亚太地区;第三步,到2020年左右,共发射30余颗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网。这样先把系统建起来,再逐步完善,非常合理。”叶培建说。

 

  航天工程都是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分系统的密切配合才能成功。孙家栋善于协调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找到最经济、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航天工程强调总体,就是要用最可靠的技术、最少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最有利的配合,制定出最可行的方案,保证获得最好结果的一种方法。”孙家栋说,“如同桌子与椅子的配合,如果桌子太高而椅子太矮了,你可以把椅子升高,也可以把桌子的高度降低,就看哪个更方便。”

 

  “当掌握了一定的航天技术以后,人类的探索必然向深空发展,第一步肯定是月球。”谈起探月工程,孙家栋坚定地说。“我们去了,在国际上就有发言权。如果将来人家已经走得很远了,你的事情还没办到,到了那一天,你会发现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已经没有发言权了。如果从探索宇宙奥秘,开发空间资源,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讲,我们就更应该去了。”

 

  担任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孙家栋始终站在工程总体的高度统领各个系统,坚持一条原则:即工程要根据国情国力,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工程的科学目标,他也坚持一条原则:即探月工程虽然起步晚,但起点要高,要优选探测目标,优化技术实施途径,做一些别人尚未做过的事,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在填补我国探月空白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国际探月作出应有贡献。

 

  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新一代航天人心中扎根

 

  “几十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军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这是一个老航天人的肺腑之言。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孙家栋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孙家栋曾多次因为过度劳累晕倒在工作岗位上。1975年11月,为了顺利回收返回式卫星,他日思夜想,晕倒在现场;1994年,他率团与美方商谈卫星发射合同,经过了三天的艰苦谈判,签署备忘录之前,他晕倒在谈判间里。

 

  航天事业充满了风险,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孙家栋从来没有被挫折吓倒过。

 

  有一件事情他至今难以忘怀。上世纪70年代,孙家栋带领他的团队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就在运载这颗卫星的火箭点火之后,意外出现了。几年的心血瞬间化为灰烬,大家都懵了。在最初的震惊后,孙家栋带着大伙把眼泪一抹,直奔发射现场,决心一定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那是在天寒地冻的大漠上,大家用手一点点找卫星残骸,一寸寸的筛着戈壁黄沙,哪怕一点碎片都要把它收集起来。后来原因终于查清了,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产品故障。”他回忆说。

 

  “在航天工作中,质量是第一位的,哪怕一个极细微的问题也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结果。”后来,孙家栋更加精益求精地要求自己、要求身边的人。一年后,一颗新的人造地球卫星腾空而起。

 

  就是这样严谨求实、锐意创新、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科学精神和处世风范,成就了孙家栋的航天人生,也影响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工作者。

 

  与航天打了一辈子交道,孙家栋对星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仰望浩渺苍穹,他思考最多的还是卫星的应用、载人航天、天地往返系统、空间资源开发……所有这些无不让他魂牵梦绕。也许一位卫星专家的心境,只有那深邃神秘的宇宙和旷远绵邈的繁星能够读解。

 

  如今,年逾80的孙家栋,仍然是会议不断,事务繁忙,航天战略发展研究、应用卫星的发展方向、航天技术对国家科技发展的牵引带动、多项重大科学技术评审等许多事情,都请他亲临现场,坐镇决策和指导。他依然按自己的习惯,周到细致、严肃认真、勤奋地拼搏着。

 

  孙家栋身上有很多让人感到佩服和崇拜的东西,吸引人们的还不仅仅是他的科技成果,也不仅仅是他的科研历程,更吸引人的其实还有他的人生启迪、他为祖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心路历程和对事业的执著、对同志的真诚。他的品德赢得了周围人们的敬重、信任与亲近。几十年来,他没有为名利等世俗的东西所左右。他不断地选择有价值的人生,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事业更大的成功。孙家栋院士是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道德上,他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刘昊元)

 

  转自《国防科技工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