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舒婷的代表诗作 舒婷

舒婷

2023-12-29 07: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朦胧诗人

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主题思想

女性主体

“女性散文”是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潮的一支分流,随着国外女性思想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在散文写作中以女性的视角和立场来抒写女性的经历、经验和苦难。如果说《致橡树》还是舒婷女性身份的天然表达的话,那么在散文中她已经是自觉的以一种女性视角和立场来关注女性。她的散文因为充满“女性意识”成为当代“女性散文”创作中的一员。舒婷的散文中表现出对女性性别身份的认同,凸显女性的主体意识,又对女性现实困境有着清醒的认识,面对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表现出批判的锋芒和力度,但同时她对“女性写作”中强调日常生活、凸显性别特征的写作和把对女性困境置于男性对立面的创作持谨慎甚至是否定态度。 

自爱爱人

“自爱”在舒婷的诗歌中,表现为强烈的独立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自我选择的确信和自我尊严的确立等。在《致橡树》中,舒婷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独立精神的爱情,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诗中一连串的假设和随后的否定,表现了对隶属、依附的轻蔑。只有这样的爱情一这样的人际关系,才有价值,才值得肯定,才能分担风雨共享霓霞。舒婷不倦地追求着人生价值和独立的人格尊严的实现,用自己的爱的方式去感受爱。舒婷正是以“自爱一这种充足的情感能源,通过对人的信任尊重和对心灵的抚慰,来表达她对现实的关切,这就是舒婷诗中的“自爱”和“爱人”的辩证内涵。 

爱情忧伤

爱情的忧伤是舒婷诗歌情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舒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关注“社会”的同时也关注于“个人”。对时代忧伤的抒写,是舒婷作为一个朦胧诗人的使命感所在。《思恋》一诗中,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诗人能感受到爱情的美妙却无法触其形;在《雨别》中,诗人又一次将自己的内心的痛苦昭示于众,这种雨中分离的场景对于被爱者“你”来说,也许只是一种最普通的分别,但是对于单恋者“我”来说,却是一种透彻心扉的痛。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

舒婷前期诗作充满着一种浓郁的浪漫主义忧伤情调,这种看似“低沉”的情调在朦胧诗论争中曾被权威诗坛所诟病,但舒婷所表现出的是理想主义者的忧伤,是时代的滞重与个体生命的抗争造成的沉郁的张力,而不是顾影自怜的纯个人化的忧伤。 

悲欢交融

在舒婷的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以布满对立的形态出现,展示着悲欢交融的自我。从最初的《致大海》,到社会意识不断增强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再到带有明显自白色彩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诗歌的抒情情调强烈地表现着感伤与激越共鸣的特点。当她对社会现实作出反应时,她既是“迷惘的我“,又是“沉思的我”和“沸腾的我”。 

通感手法

舒婷在散文中经常运用通感手法,达到语言陌生化的效果。如在《审己度人——读张爱玲》中写到认识的一种花。“蛇目菊,花小而密,麻麻的,皮肤起竦的那种。”把密密麻麻这个常见的词,用逗号拆开,形成触觉写视觉的通感,凸显“蛇目菊”的花的密度,同时含有一种不喜蛇目菊的情感。而在《家园里的至爱亲朋》中一句“茑箩的心事吹弹得破”,一个“吹”字,把心事这种感觉写成视觉,使茑箩的的女性化的娇媚更加突出,并且激发一种美好的联想。 

叠词运用

舒婷诗歌中叠词的运用恰到好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从纤绳“深深”、“祖祖辈辈”痛苦、伤痕“累累”等叠词中,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敢于正视祖国的苦难、贫穷、悲哀的过失,更正视伤痕“累累”的现在,愿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浓烈情怀。在《啊,母亲》中,描绘出诗人与过世多年的母亲在梦中相见,“紧紧”拉住母亲的衣襟,不舍母亲离去,但仍旧无法留住母亲“渐渐”消逝的身影。在沉痛中,诗人已经意识到这个残梦,但“久久’’不肯睁眼,愿长久地停留在梦境中回味与母亲在一起的那份温存。诗中叠词的运用让人感到诗人对母亲怀念依恋是那样的甜柔深谧。 

幽默风格

“抒情性幽默”是以舒婷的善良、真诚甚至是任性为底色。她在诗歌中始终是在和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冷漠中看到温暖,在贫乏中看到丰富,这一点从她回应北岛的《一切》的一首《这也是一切》看得尤为清晰。“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逼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在身处最残酷的年代,舒婷都是善良的,相信生活的美好。在散文中她的幽默也是善良、真诚的,她调侃、自嘲、揶揄,但绝不是进攻。她调侃的对象往往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像蜜友傅天琳、唐敏,或是最尊重的人,像诗人邵燕祥、王燕生,还有自己的亲人如外婆、婆婆、丈夫、儿子等,当然还有她自己。经过舒婷的幽默,既表现出这些人偶尔的矛盾之处,又表现出舒婷对他们的欣赏态度。 

自由形式

舒婷在散文文体中始终是自由的形式,时常把自己的诗歌植入散文中,在散文中让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并存。如《神启》《一茎一叶总关情》《夜莺为何泣血离去》《自在人生浅谈》等。而《柏林——一根不发光的羽毛》多种文体的连缀,已经完全打破散文文体的界限,有一种跟随“新散文”写作的趋势。在序言《试一试拼盘》中舒婷写到:“我尝试了种‘跨文体’写作结构,让多种文体串缀起来,如:嵌入家父病危的手书,儿子在德作文,资料、文献、日记、诗作以及丈夫“吾国遥控”和“谆谆教导”等等,各种混杂的诗意缝缀是该书一个基本点,读者可能对我这一变数深感失望,也许部分读者愿意更换一下阅读口味?”舒婷在这种文体实验中,并没有虚构,更多的是逼近真实,她甚至把自己的超市的购物票据、德国大学演讲的邀请函等都附在相关文章的周边,使她的在德生活显得更为真实自然,她是在坚持真实的向度上对文体的跨越。 

诗意内涵

舒婷善于用极精致的细节去概括生活,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例如:“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中秋夜》)”运用“没有蔷薇花’’否定的细节,来指明道路的曲折;另外,在诗篇《向北方》“一朵初夏的蔷薇,/划过波浪的琴弦,/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去吧,/我愿望的小太阳!/如果你沉没了,/就睡在大海的胸膛。/在水母银色的帐顶/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中,诗句中的“初夏的蔷薇”承载着诗人的愿望远航,同样运用否定细节“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点明了诗人愿望实现地缥缈。这些诗篇中的“蔷薇花”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诗意内涵是从欧美诗歌中借用而来的,用这样具有诗意内涵的细节来将抽象化为具体的艺术方法,是欧美诗歌中常用的。和欧美诗人一样,舒婷直抒胸臆时,多次反复地运用这种手法,增强了诗篇的形象性。 

外界评价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凤凰网评) 

装束淡雅,气质优雅,言辞温雅。她一直抵触记者采访,拒绝在电视上露脸,从不参加企业及政界的活动,但是她是个很健谈的人,而且不乏幽默、风趣,处处展现着大家风范,隐隐地散发着朦胧诗人的侠骨柔情。(《河北日报》评) 

舒婷对生命记忆的检索,对细小事物的敏感,对历史人事的温情和敬意,坚定地向我们重述了那些不可断绝的精神纽带对人类生活的微妙影响。(《南国都市报》评) 

“她代表着我们的未来,但是她的风格却来自我们的过去。她好象是横越我们头顶的桥梁,提醒我们认清自己脚下的航线地曲折。她把几十年前新诗的优良传统一下子带到我们面前。”(诗人孙绍振评) 

“舒婷的诗体现了浪漫情调的极致。她把当代中国人理想失落后的感伤心境表现得非常充分。因为企望与追求的不能如愿,舒婷创造了‘美丽的忧伤’。她的声音代表了黑暗刚刚过去,曙光悄悄来临的蜕变期中国人复杂的心理和情绪。”(诗人谢冕评)

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著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此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并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此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此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句“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名家点评

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张德明:这首诗也是一曲蕴含启蒙思想的高亢的歌。“文革”十年,人们在一个不正常的时期里饱受了凄风苦雨的摧折,那个时候,只看到风暴却看不到航标灯,在大雾弥漫的无尽苦旅中,人们看不到岸看不到希望,许多人忧郁彷徨,对生活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舒婷用“双桅船”的执着、坚定与自信来告诉人们,只要相信自己,勇敢与困难作斗争,总会迎来云开雾散的时候,那可以停泊我们理想的“岸”,就将如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百年新诗经典导读》) 

南通大学教授周建忠:舒婷的诗歌缠绵而不伤感,忧郁又不失刚强,充满了女性的柔情,又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双桅船》代表了她的这种抒情风格。(《大学语文》) 

武汉大学教授方长安:《双桅船》抒写的是一种理想的现代爱情,为此,诗人使用了“双桅船”、“岸”、“雾”、“风”、“风暴”、“灯”等象征性意象,使抒情场景变得模糊、抽象,使“你”和我”成为一种泛指,其爱情也就超越了具体的人而获取一种普遍的象征意义,“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因此成为超越具体时空的爱情箴言,诗歌的意义空间扩展了,而诗味也因抒情场景的模糊象征性而变得更浓,更耐人寻味。(《中国新诗名作导读》)

《灯光转暗,你在何方?》(内容不全)

[摘要]关于帽子,版本很多。如果顾城高兴,他会说,方方正正像故国的北京城。不耐烦了,他就淡淡的:我怕冷。有时候,他会顺题玄妙发挥:安全感啦避雷针啦保护伞啦等等。

-1-

童话诗人

——给G·C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

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过

病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

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

出发

心也许很小很小

世界却很大很大

于是,人们相信了你

相信了雨后的塔松

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

桑椹、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

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

无数被摇撼的记忆

抖落岁月的尘沙

以纯银一样的声音

和你的梦对话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

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1980.4

-2-

放逐孤岛

以童年的姿态

重新亲近热乎乎的土地

你捡柴禾,割牧草

种两距瘦伶伶的老玉米

偶尔抬头

送一行行候鸟归路

新西兰海域此刻无风

你的眼睛起雾了

他们在外面时

你在里面

鲜红的喙无助地叩响高墙

故国的天空

布满你的血痕

现在你到了外面

他们在里面

所有暗门嗒拉上锁

既然你已降落彼岸,就再不能

回到诞生的地方

眺望的方向不变

脚已踩在另一极磁场

黑眼睛妻子

坐在门槛上哺乳

发辫紧紧盘在头顶

有如一朵结实的向日葵

微笑着转动着

寻求你的光源而粲然

你用中山装的衣袖擦擦汗

站稳双足

在命运的轨道上渐渐饱满

渐渐金黄

1990.5.16

-3-

破碎万花筒

黑子的运动,于

午时一刻爆炸

鸟都已平安越过雷区

日蚀虽然数秒

一步踩去就是永远的百慕大

最后一棵树

伸出手臂

悄悄耳语

来吧

美丽生命仅是脆弱的冰花

生存于他人是黑暗地狱

于自己

却是一场旷日持久

左手与右手的厮杀

黄昏时他到水边洗手,水

不肯濯洗他的影子

只有文字的罂粟斑斑点点

散落在

他的秋千下

一顶

直筒

布帽

静静坐在舞台中央

灯光转暗

1993.10.13凌晨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 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创作背景

编辑 语音

舒婷是在中国正遭受十年浩劫的动乱中成长的。她初中毕业后即下乡插队,后又当过工人。在国家蒙难、人民遭殃的混乱岁月,备尝艰辛的舒婷,内心的迷惘、痛苦可想而知;“四人帮”粉碎了,她又是何等的满怀喜悦!

1978年12月,中国迎来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4月,诗人面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情景,以自己独有的抒情方式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

爱国是此诗的主题。提起祖国,人们往往会想起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四大发明、地大物博……以一种貌似豪放实则空洞的虚假,去歌颂祖国的强盛伟大。作者则反其道而为之,独辟蹊径,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古老历史及其严峻的现实,构造一幅幅流动凝重的画面,配之以舒缓深沉的节奏,把祖国比拟为伤痕累累的母亲,以赤子之情向母亲倾诉内心的痛苦,表达为祖国的未来而献身的激情和决心。

在诗人的心中,祖国不再是大而空的抽象,而是饱经沧桑的过去、贫穷凋敝的现实与绯红黎明希望的交织体。作为抒情主体,诗人既是生长在祖国母亲怀抱里的一个简单的个体,又是与祖国一同经受苦难屈辱、一同挣脱羁绊、一同走向希望的统一体。

在此诗中,有诗人对于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亦有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以及诗人作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共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 

层次结构

此诗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共分四节,自然地显示出诗歌思想层次和感情段落的分明。

首节回顾祖国古老沉重的历史,以“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额上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典型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祖国灾难深重的过去。表现出祖国母亲在逆境中坚毅、顽强的形象,节末一句“祖国啊!”表达对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理解和对她顽强不屈精神的深深叹服。

次节过渡,内容上同前节,也是描写祖国的过去,但角度不同,直抒胸臆,表明祖国的“贫穷”“悲哀”,同时也孕育着“希望”和“花朵”。 是贫穷悲哀和痛苦的希望把“我”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节末一句“祖国啊!”表达出哀怨的深情。

第三节描写现实,以“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一系列密集的意象,表达了刚从“大跃进”“文革”的噩梦中苏醒过来,实事求是,思想解放后的那种“带泪的笑”。 走过艰难和曲折,在新的时代来临之际,“我”将带着“簇新的理想”和祖国一起奋飞和奔跑,节末的一句“祖国啊!”表达了诗人的希望和欢欣。至此,感情的基调已由低沉缓慢开始上扬。

末节展望未来,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曾经迷惘的“我”,经过深思,如今情感已沸腾,“我”愿意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奉献“我”的血肉之躯。篇末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使全诗的感情达到高潮,形成全诗的最强音。 

艺术特色

此诗的艺术力量不仅在于诗人用新奇意象来关照内心的情感记忆,出格而入理地描绘了祖国深重的灾难与贫困,以及新生的希望,光明的前程;而且还在于诗人把自己摆进历史与未来相交错的现实的中,寓己于形象,对祖国的过去和将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深挚的热爱和献身的决心。

构思新颖,立意深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反过去某些诗歌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赞美祖国母亲的歌,表现经过十年浩劫后人们对于祖国的认识、思考和情感。这首诗写于1979年,一场浩劫刚刚过去,苦难尚记忆犹新,废墟上又升腾着希望,痛苦与欢乐,失望与信仰交织于人的内心。人们看到了祖国的贫穷落后,热切盼望着祖国早日变成现代化的强国,并且决心为祖国的强盛奉献自己的一切。诗人没有正面铺陈,直接抒情,而是敏锐地捕捉并艺术地表现了祖国人民的这种感受,并别具匠心地把对祖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属于意念性的感受转化成意象的“我”,而后又把“我”转化成鲜明的形象,超越着特定的时空,在广阔的宇宙之中,复杂的心态迸发出悲怆、激昂的祖国恋歌。这种直接把意念转化为形象的方法,使人耳目一新。

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此诗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开始,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抒发出诗人为之悲哀痛苦的心情:“我是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然后诗人以拳拳的儿女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沉迷的痛苦之后,诗人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不惜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诗的每一节,都用“祖国啊”作为结尾。第一节的“祖国啊”是深沉的感叹,表达出难以言状的悲哀;第二节的“祖国啊”是痛苦的呼唤,包含着几多痛苦,几多希望;第三节的“祖国啊”是欣喜的呼唤,流露着诗人抑制不住的喜悦;第四节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庄严的誓词,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造成了回肠荡气的咏叹气氛。

想象奇特,比喻新颖

诗中没有直接的议论,而是用了意象化的方法,选择一系列象征性的形象表明“我”和祖国水乳交融的关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形象虽然显得互不连贯,但在总体上却不仅构成了内在统一的美,而且也给读者以更大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写到祖国的历史时,诗人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一系列大胆的想象,概括了祖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则象征了祖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只是世世代代的憧憬千百年来未曾实现,显得新奇准确。在写到祖国的新生时,诗人以“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作比喻,把生机勃勃的祖国新貌生动地描绘出来。这一组组形象,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与客观事物,与对祖国历史、现实、未来的哲理性认识互相渗透而凝成的意象,这种“意象迭加”的方式,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也更广阔,更具有立体感。 

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李朝全《诗歌百年经典·1917—2015》:“在诗人笔下,祖国或许贫穷、落后、伤痕累累,但不失希望和美好。诗人愿意同全国十亿人民一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为祖国争取富饶、荣光和自由。这是一首情感浓郁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激情汹地表达了彻骨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当代诗人干天全《写作概论》:“这首诗中的本体意象是‘我’,借着众多的喻体使纷呈的意象并列组合成意象群,强化了‘我’与祖国患难与共,甘愿为祖国奉献的诗意。这首诗,也正由于作者运用了博喻的方式,使本体意象得以丰富地表现。”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翟大炳《20世纪中国新诗分类鉴赏大系》:“十年浩劫结束了,中国人从现代神话中醒过来,明确发现了自己的落伍,痛苦、羞辱、迷茫、奋发相交织,是这个时代典型的精神状态。此诗就是适值此时献给祖国的一首悲壮深情的歌。一系列奇警而诡谲的意象,表现了长期以来祖国的忧伤和失望,也表达了一代青年的希望、信念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重历史责任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