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考前抢分密卷语文(新高考Ⅰ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舌头卷起来说明什么 2023年高考考前抢分密卷语文(新高考Ⅰ卷)

2023年高考考前抢分密卷语文(新高考Ⅰ卷)

2023-06-13 23: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2023年高考考前抢分密卷语文(新高考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人们会发现,四个文明都勃发于北纬30°左右的大河冲积平原,都是依靠栽培旱地粮作的灌溉农业,都创造了文字,都建立了等级制度,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袭……大家既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还有古罗马文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发达农业文明,其发源地今天的文化样貌与当初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路?

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小米常用作煮粥,小麦多用来磨面,况且我们的旱作是同时包含了粟和麦的旱作。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在万邦并列的时代,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不一定是因为有多么大的争霸雄心,可能只是为了夺取山下或对岸的一片与自己不一样的农田,这样就算是原有的田地歉收,还能指望收成较好的另一片。那个时代,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粟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但也碰到了所有旱作文明通有的后继乏力问题。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不断走上坡路的稻作最终在唐末引发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紧接着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后者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民族文化在旱作文化搭建好的基本骨架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此后,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开始携手催动我们的文明脚步继续迈进。所以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农耕区的面积:尼罗河三角洲2.4万平方千米;两河平原20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平原27万平方千米,但包含了许多沙漠地带。华北平原多大?现在有31万平方千米,南边连着20万平方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没算上黄土高原的广大宜农区域。农耕区幅员辽阔,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首先,当然意味着粮食多,人口多。黄河不时泛滥成灾,游牧民族又不时纵马南侵,这两大隐患都令中原的华夏民族必须实现政治的统一,直至高度的集权,以便组织起来办大事。农业民族人口基数大了,即使打进来的游牧民族能成功夺取政权,也无法实行灭绝政策,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最终总是难以摆脱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浸润同化的宿命。其次,面积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幅员辽阔就能包含多种气候类型和流域类型。其他几个文明区都处在单一气候带内,只可种同一类粮食作物。尼罗河和印度河虽是南北流向,但其农业高度集中在末端狭小的三角湖。我们则地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其他三大文明都是一条河。我们有两条大河,且为东西流向,在中下游距离最近时也相隔400多千米,形成了平行相邻的黄河流域旱作区和长江流域稻作区。此等地理形势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使得统治者在辖境之内调剂余缺、优配资源的回旋空间很大。再次,面积大等于战略纵深大。从长城边上的张家口到长江边上的南京城,直线距离超过1000千米,还跨越长江天险。退一步讲,即便侵略者的铁蹄能直抵长江北岸,经一路抵抗消解也成强弩之末了。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南明的小朝廷,南方稻作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避风港。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包括古罗马帝国,缺乏可以退避迂回的余地,更容易被北方蛮族一竿子捅到底,横扫文明腹地,带来种族成分、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上的全面剧变。

不过,以上两个原因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我们还应看到,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埃及开罗的年降水量仅20多毫米,伊拉克巴格达的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上下,我国北京在600-700毫米之间,南京则达1100毫米,我们的农业用水并非单纯依赖河水或井水灌溉。然后,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极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

(摘自王宇丰《水稻的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迥异的演进道路”指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与文中提到的其他古文明发展命运不同。

B.“麦作文明”指依靠麦类种植滋养出的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

C.“双脐带”在文中是指向中华文明输送营养的两种耕作类型,也就是旱作和稻作。

D.“浸润同化”指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的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而完全失去原有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旱作同时包含了粟和麦,可见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不大,依靠麦作不是其他三个文明中断的理由。

B.作为旱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粟作同样存在着后继乏力的问题;稻作才是保障中华文明稳固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

C.东西流向、相隔甚远的黄河与长江,形成了平行相邻的不同类型农作区,这种地理形势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D.政治统一乃至高度集权便于组织起来共御外敌,是阻止北方游牧民族趁黄河泛滥成灾南下夺取华夏政权的有效手段。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将繁复的内容阐释得有条不紊,最后得出结论。

B.文章多处使用了稻作、旱作、粟作文明、麦作文明、农业文明等术语,充分体现了知识性、科学性的特点。

C.诸多关键数字的列举及“有可能”“至少是”“单纯依靠”等限定性语言的使用,使文章表述更加严谨精准。

D.本文围绕农耕与文明的关系,探讨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为研究中华文明延续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

4.《水稻的故事》作为科普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一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为何能够延续至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八月的乡村(节选)

萧军

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

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可是很快地又掖在原来的地方。他的小烟袋已经是一个整天没在他的嘴里出现过了。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

他一只手还在摸索着烟口袋,同时开始在思想:为什么还不该停下歇歇,让他吃一袋烟呢?枪声不已经没有了吗?还是不如做农民时候自由多了!他可以随便什么时候吃一袋烟。就是在手里提着犁杖柄手,也是一样哪,也可以使小烟袋很安全地咬在嘴里呢!那样的日子不会有了!他遥遥看着那边的田野在叹息,小烟袋又凄默地捏在手里,抵近嘴巴边:“我们该歇一歇了吧?”小红脸不大的声音提议着。

“小红脸同志说得对——我们全该赞成他。”

这是谁的声音呢?人们没有工夫去察看。什么“同志”,什么“赞成”……他们觉得谁能说出这样几个字眼,那真是太进步的家伙!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

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

他默然地数着,日间他们和敌人接过仗的每个山头。隐约还可以看见那个独立而不甚高大的山峰——在那里被击死了两个弟兄!

“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萧明的眼睛有点朦胧——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从这一面石头上,他看出那是旧军队出身的刘大个子,腿拉长地睡着了。别的几个人,蹲伏着身子,有的像青蛙一般饮着水,浇着头发,小红脸吸烟时候的火光,很急速地在闪动。

蛙声更是显得响亮了。晚云发展得非常迅速。

“弟兄们起来,我们马上就走吧!天是不可靠,怕是要下雨——”在对面小山上守望的萧明回来了。

又开始出发了,沿着这无边际的桦林,探索着无边际的夜,踏了蛙的声音和虫子的声音……

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

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自己实在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哪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

“一定的吗?萧同志?啊——”

“一定的——”

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

“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等候我们……”

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旧世界……

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得舒展着脸上的皱纹。

“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

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

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地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

“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

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蝇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

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

弹窝在每处显著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小红脸”与“刘大个子”来替代人物名字,既简省地刻画了人物外形特点,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B.文章中行军小队是由农民、旧军队成员和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构成的,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的缩影。

C.文章风格粗犷朴实,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这里的百姓爱僧分明,具有血性,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斗争精神。

D.文章后半部分描绘了田野上的高粱和各种动物的慵懒状态,意在表现八月的乡村郁热沉寂,百姓的生活闲适安宁。

7.关于文中游击队行军途中唱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长胜感动到流泪,是因为他从歌声中感受到李三弟等人的变化,内心激动。

B.游击队员们向萧明学唱歌,彰显了革命知识分子对队员们的精神引领作用。

C.“倾泻”“飞扑”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歌声之壮和游击队员的豪迈之气。

D.歌声的慷慨激越与文章结尾的惨烈场景形成对照,突出了英雄的崇高与悲壮。

8.文章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眼于战争来临前的描述,战斗结局的呈现也很简短,这样的构思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成长”是革命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母题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①,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②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节选自《乐毅报先王书》)

材料二:

昔者,吴王夫差兴师伐越,败兵就李。大风发狂,日夜不止。吴王曰:“寡人昼卧,梦见井嬴溢大,与越争彗,越将扫我,军其凶乎?孰与师还?”子胥曰:“王其勉之哉,越师败矣!臣闻井者,人所饮;溢者,食有余。越在南,火;吴在北,水。水制火,王何疑乎?风北来,助吴也。昔者武王伐纣时,彗星出而兴周。武王问,太公曰:‘臣闻以彗斗,倒之则胜。’胥闻灾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此乃其证。愿大王急行,是越将凶,吴将昌也。”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

伍子胥父奢,为楚王大臣。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私悦之,欲自御焉。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③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欺。累世忠信,不遇其时,奢谏于楚,胥死于吴。《诗》云:“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

【注】①阖闾:一作阖庐,春秋时吴国国君。②鸱夷:马皮做成的囊。③尚:伍尚,伍奢的大儿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臣A获B大C誉D功E名F显G著H胥I知J分K数L终M于N不O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蚤,通“早”,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字含义相同。

B.兴师,文中是大规模举兵、起兵的意思,与成语“兴师动众”中的“兴师”含义不同。

C.背,指反叛、背弃,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皆背晋以归梁”中的“背”含义相同。

D.私,指私自、私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之妻私臣”中的“私”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毅认为善始不一定善终,伍子胥说动阖闾是一个好的开始,被夫差溺死江中是一个不好的结局。

B.夫差攻打越国期间,白天休息时做了一个梦,伍子胥根据五行学说和历史典故,认为夫差的梦境是吉利的预兆。

C.伍子胥知道要被杀也没有离开吴国,而范蠡审视利害后离开了吴国,虽然两人结果不同,但子贡对两人的做法都是肯定的。

D.楚王逮捕了伍奢,但没有马上杀他,想诱骗伍奢的两个儿子回来一块杀掉,但伍奢的儿子们没有被欺骗,逃离了楚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胥闻灾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此乃其证。

(2)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

14.材料二引用《诗经》中的话语“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

杜甫

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

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

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

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

【注】关鬲:即关膈,指胸腹之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笔两句描写阮隐居柴门内的秋日景象:一畦一畦的蔬菜环绕在房屋四周。或许种植的蔬菜就是给作者送来的“薤”,即俗称的“藠头”。

B.“盈筐”两句,既有对阮隐居的友情常来常往的交代,又有对自己日常生活潦倒穷顿的暗示:三十捆藠头主动送过来,何其及时。

C.“束比”两句,从色形展开描写,形象地描画出一束束菖头如青青草料、如玉制的筷子,这是作者眼中事物的客观呈现。

D.全诗记叙了诗人晚年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对朋友充满感情。

16.这首诗一反作者“沉郁顿挫”的风格,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处处洋溢着苏轼的率真襟怀。对郦道元说的可“疑”,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况石乎!”的假设予以反诘。

(2)姚鼐《登泰山记》中,表现因气候恶劣而难以攀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如《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和《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都是通过蛟龙起舞的画面来表现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们得了感冒后,会出现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发热恶寒等,其中尤以咳嗽最为常见,且相当坚固。即便是普通感冒,一般七到十天, ① ,但咳嗽症状却停不下来。这种情况一般是 ② :首先,感冒后上呼吸道发炎,气道分泌物就会变多,咳嗽能将这些分泌物以痰液形式排出去,防止呼吸道被堵住。所以机体为了促进排痰, ③ 。其次,呼吸道损伤。目前普遍认为,呼吸道损伤是由气道炎症引起,炎症因子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中药对咳嗽的治疗具有多靶点优势。中药的功效是古人通过实践并且记载传承下来的。每样中药材都有自己的功效,如半夏燥湿化痰,柴胡疏肝解郁、退热补阳,桑白皮止咳平喘、利水消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炙甘草润肺止咳、健脾益气,苦杏仁镇咳平喘,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桔梗宣肺利咽、镇咳排痰,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肺,让肺部热毒通过排便排出体外。多种中药材合理配伍就可以起到一个治病的效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中医是对症用药,辩症施治,千年时间,积累了不少安全、方便、效用显著的名方。小柴胡汤是治感冒的常用药剂,出自《伤寒论》,其主要成分有: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请结合材料,简述小柴胡汤主要适用于哪些症状。(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故乡胶东半岛,群山起伏。那些山,就像是山里人家繁衍生息的摇篮。山里人从 ① 到长大成人,直到耄耋暮年,都生息在山的怀抱里。山里人一辈子习惯了靠山吃山,习惯了在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因此练就了一副翻山越岭的好脚板。

一眼望去,山里的路在山峦间出没迂回,蜿蜒崎岖,绵延狭长。山里人特别熟识这些山里的路,即便是漆黑的夜晚,也照样能 ② ,脚下都不会出错。山路连着山里人的心。即使有朝一日,后生们背起行囊从山路上走了出去,这故乡山间的一条条偏僻小道,和青山绿水里的悠悠乡情,仍会深深地烙印在心里。

作为山里人的后代,我对先辈们 ③ 的开创历程,始终心生感佩。当初,认定了这片山水的先辈们点燃起篝火,也燃旺了依山而居、与山为伴的渴望。从此,一代代山里人开始了对山乡美景的描绘:采石烧砖,伐树建房,开路垦田,筑坝引水,栽种瓜果……黑黝黝的山坳里热闹了起来。就这样,先辈们在大山间扎下了根,并开始向四面八方迈开脚步,踩出了无数条山里的路,和那通往山外的路。山里人明白,敢闯才有路。不停步地向上攀登、向前躬行,这正是大山里的先辈们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燃旺”的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央领导人曾多次引用苏轼名句来阐述治国理政的思想。如“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阐明了“保持制度的稳定,不怕非议和质疑,大胆作为”的魄力;“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表达了“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的勇力;“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强调了“遇大事要镇定沉着,利害关头要保持常态”的定力。

他引用苏轼名句体现的“三力”,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汲取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绝密★启用前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抢分密卷

答 案 全 解 全 析

1.D 2.C 3.A

4.①适当运用口语、俗语,如“一竿子捅到底”“怕是要惊掉下巴”等语言的使用,通俗易懂,使专业性内容易于理解。②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像一头灰犀牛”“避风港”“稻作就是一张文明的入场券”“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等等,生动又有趣地阐释了稻作对于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如果把“比喻”答成“打比方”也可)③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如举“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的通俗事例,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比较等,使问题易于理解,通俗易懂。④展开假想,想象汉代人、罗马人等复活返生的情形,突出中华文明特征,新鲜有趣。(每点1分)

5.①同时掌控了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黄河旱作和长江稻作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促进、相互融合,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②中华农耕区的面积幅员辽阔。利于同化人口占少数的执政民族,利于抗灾和调剂优配资源,利于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③东亚农耕区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所形成的文化根基稳固,不易改变。(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完全失去”错,文中只说“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最终总是难以摆脱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浸润同化”,没有提到“完全失去”,结合现实情况可知,应是与汉文化相近甚至相同。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选项强加关系。原文为“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可见前后没有相关逻辑关系。

B.“稻作才是保障中华文明稳固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错误。结合“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可知,稻作与旱作都是物资基础。选项曲解文意。

D.“北方游牧民族趁黄河泛滥成灾南下夺取华夏政权”错,原文为“黄河不时泛滥成灾,游牧民族又不时纵马南侵,这两大隐患都令中原的华夏民族必须实现政治的统一,直至高度的集权,以便组织起来办大事”,“黄河泛滥成灾”与“游牧民族纵马南侵”是威胁中华文明的两大隐患,两者是并列关系,选项曲解文意。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错误,第一段总说中华文明与众不同,后三段具体分说明与众不同的原因,文章是总分结构。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语言上,适当运用口语、俗语,如“一竿子捅到底”“怕是要惊掉下巴”等语言的使用,通俗易懂,使专业性内容易于理解。

修辞上,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像一头灰犀牛”“避风港”“稻作就是一张文明的入场券”“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等等,生动又有趣地阐释了稻作对于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

说明方法上,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如举“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的通俗事例,“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比较等,使问题易于理解,通俗易懂。

展开假想,“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想象汉代人、罗马人等复活返生的情形,突出中华文明特征,新鲜有趣。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粟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但也碰到了所有旱作文明通有的后继乏力问题。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可概括出,同时掌控了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黄河旱作和长江稻作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促进、相互融合,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结合“农耕区幅员辽阔,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首先,当然意味着粮食多,人口多。……其次,面积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即便侵略者的铁蹄能直抵长江北岸,经一路抵抗消解也成强弩之末了。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南明的小朝廷,南方稻作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避风港”可概括出,中华农耕区的面积幅员辽阔。利于同化人口占少数的执政民族,利于抗灾和调剂优配资源,利于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

结合“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埃及开罗的年降水量仅20多毫米,伊拉克巴格达的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上下,我国北京在600-700毫米之间,南京则达1100毫米,我们的农业用水并非单纯依赖河水或井水灌溉。然后,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极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可概括出,东亚农耕区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所形成的文化根基稳固,不易改变。

6.D 7.A

8.①更易于表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形象、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②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每点3分)

9.①小红脸从贪图安逸、闲适的生活到服从纪律,最后跟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②游击队员们自发唱《国际歌》,他们的觉悟境界开始提升,已经超越了个人仇恨,是在为劳苦大众而战。③农民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收成,而战斗前的他们却能具有朴素的家国情怀,舍小我、为大我,枕戈待旦,投身于抗日烽火之中。(每点2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闲适安宁”错误,文章中“全是迫切地捐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可以看出百姓枕戈待旦,同时环境描写也暗示着战斗即将爆发。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A.“是因为他从歌声中感受到李三弟等人的变化”错误。崔长胜流泪的原因是歌声里反映出的斗争的激情和对新世界的憧憬令人鼓舞。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体裁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展现的是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形象、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意于描写战争来临前的描述“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得舒展着脸上的皱纹”,战争背景下普通人,他们走向斗争行列,在不断地摆脱困惑,超越自我,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由“弹窝在每处显著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可知,小说的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由“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分析可知,小红脸从贪图安逸、闲适的生活到服从纪律,最后跟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

由“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分析可知,游击队员们自发唱《国际歌》,他们的觉悟境界开始提升,已经超越了个人仇恨,是在为劳苦大众而战。

由“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地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分析可知,农民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收成,而战斗前的他们却能具有朴素的家国情怀,舍小我、为大我,枕戈待旦,投身于抗日烽火之中。

10.DHL(每处1分)

11.B 12.D

13.(1)我听说灾异有的吉利有的凶险,万物都有相互压服、制约的地方,这就是它的证据。(“或”,有的;“相胜”,相互压服、制约;“乃”,是;“证”,证据。每点1分,句意1分)(2)我先前获取功劳,后来遭到杀戮,不是我的智慧减少,而是因为我开始时遇到的是阖庐,后来遇到的是夫差。 (“戮”,杀戮,杀害;“智衰”,智慧减少;“遭”,遇到。每点1分,句意1分)

14.(1)伍子胥直言进谏,忠贞报国,却因为“谗人”的挑拨离间,最终身死;(2)伍奢劝谏楚王,被“谗人”诬陷,之后被楚王杀掉。(答出1点1分,2点3分)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获得大的荣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最终是不会离开的。

“臣获大誉”中,“臣”是主语,“获”是谓语,“大誉”的宾语,该句是完整的句子结构,中间不能断开,第一处应在D处断开。

“胥”是后一句的主语,应在“胥”前断开,所以第二处应在H处断开。

“胥知分数”是独立完整的句子结构,“知”是谓语,“分数”是宾语,第三处应在L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B.“含义不同”说法错误。含义相同,都是大规模举兵、起兵的意思。句意:吴王夫差大规模举兵攻打越国。/大规模出兵发动战争,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C.正确。句意:我背弃了楚国。/都背叛了晋国去投靠了梁国。

D.正确。“臣之妻私臣”中的“私”解释为“偏爱”。句意:楚王私下很喜欢。/我的妻子偏爱我。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但伍奢的儿子们没有被欺骗,逃离了楚国”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尚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欺”可知,当时逃离的只有伍子胥,伍尚因为孝顺而回到了楚国的朝廷。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或”,有的;“相胜”,相互压服、制约;“乃”,是;“证”,证据。(每点1分,句意1分)

(2)“戮”,杀戮,杀害;“智衰”,智慧减少;“遭”,遇到。(每点1分,句意1分)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谗人罔极,交乱四国”的意思是奸邪之人没有极限,扰乱各个国家。

依据原文“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可知,“谗人罔极,交乱四国”体现在:伍子胥直言进谏,忠贞报国,却因为“谗人”的挑拨离间,最终身死;

依据原文“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可知,“谗人罔极,交乱四国”体现在:伍奢劝谏楚王,被“谗人”诬陷,之后被楚王杀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听说,善于创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终。从前,伍子胥说动了阖闾,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夫差不这样做,赐给伍子胥一个皮囊,让伍子胥的尸体浮在江上。吴王夫差却不信伍子胥的预见能够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还不改变他的怨愤。

材料二:

从前,吴王夫差兴兵攻打越国,在就李被越军打败。当时,大风发疯似的猛刮,日夜不停。吴王说:“我白天睡觉的时候,梦见井水往外溢出,和越王争夺扫帚星,越王将要用扫帚扫我,我军要遭殃了吧?我们的军队还是回去吧?”伍子胥说:“大王还是要努力啊,越国军队要失败了!我听说井,是人们饮水的地方,井水溢出说明食物有余。越国在南方,五行中属火,吴国在北方,五行中属水。水是克制火的,大王还有什么疑虑呢?风从北边来,是要帮助吴国。曾经武王伐纣的时候,彗星出现,周朝兴盛。武王问太公,太公说:‘臣闻以彗斗,倒之则胜。’我听说灾异有的吉利有的凶险,万物都有相互压服,制约的地方,这就是它的证据。希望大王赶快行动,这样的话,越国将要发生凶险,吴国将要昌盛。”

伍子胥过于正直,不与奸邪之人同流合污。他不顾自身恳切进谏,效忠国家。他是非分明,无所忌讳,不停止直言进谏,希望能够匡扶君主,反而因此被疏远。有人进谗言挑拨他和君主的关系,伍子胥将要被杀。范蠡听说了这件事,认为他不知变通,说:“知道天命而不把握,知道害怕而不避开,这可以称得上是聪明吗?”伍子胥听说了,感叹说:“我背弃了楚国,带着武器离开,按道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先前获取功劳,后来遭到杀戮,不是我的智慧减少,而是因为我开始时遇到的是阖庐,后来遇到的是夫差。从太古以来,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大的荣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最终是不会离开的。先君对我的恩泽,我至今难以忘记,我希望能一直到死去都报答他,怎么会离开呢?范蠡见到我外在的处境,不知我内心的想法。现在虽然有所冤屈,也大不了就是一死!”子贡说:“伍子胥坚持忠信,死比生还重;范蠡权衡利害,离开而留下名声;文种留下被封侯,不知他有什么好的结果。伍子胥和范蠡德行齐肩,只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王的大臣。为太子迎娶秦国女子,女子容貌很好,楚王私下很喜欢,想要自己把秦女留下。伍奢尽忠心,入宫进谏,守在朝廷上不退下,想要纠正楚王的做法。而楚王不听他的谏言,听信奸邪之人的话语,逮捕并关押了伍奢,等他的两个儿子到来一起处死。伍尚信守孝道,回到了朝廷,伍子胥刚勇难以被欺骗。伍氏累世都是忠信之人,却没有遇到好的朝代,伍奢因在楚国进谏而死,伍子胥因在吴国进谏而死。《诗经》说:“奸邪之人没有极限,扰乱各个国家。”说的就是这。

15.C

16.①本诗取材日常琐事,表达了对普通生活的关注,感情轻松闲适,与“沉郁顿挫”展现的宏大的家国情怀不同。②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叙事客观真切,与“沉郁顿挫”风格呈现的停顿转折、深沉蕴藉不同。(每点3分)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这是作者眼中事物的客观呈现”理解错误,“束比青刍色”是指捆起来的长叶青翠可爱,“圆齐玉箸头”是指“蒜头”圆洁鲜亮,而且长短一律。可见,“眼中的事物”不是“客观呈现”,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绪的意象。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沉郁顿挫”的含义,首先,“沉郁顿挫”在情感上展现的宏大的家国情怀。而本诗是作者杜甫写给隐者阮昉表示感谢的诗作。杜甫在秦州期间,隐者阮昉多次拜访他,两人过往甚密,阮昉曾送给杜甫三十束薤,杜甫就写下了这首诗。一二句“柴门内”“绕舍”写出了阮昉院、园、舍的特殊结构;三四句“盈筐”写赠予之多,“露薤”写出了菜的新鲜。可见,本诗取材日常琐事,表达了对普通生活的关注,感情轻松闲适,与“沉郁顿挫”展现的宏大的家国情怀不同。

其次,沉郁是指杜甫诗中情感的深沉蕴藉。杜甫的诗歌中,鲜有个人的小情小爱,并不是说他没有个人情感,而是他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合在了一起,使得他情感更为深厚;顿挫是指杜甫诗歌韵律的抑扬顿挫,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而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客观叙述阮昉送给自己三十束薤的情况,叙事客观真切,“不待致书求”表达诗人对阮昉的感激之情,“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写出了薤的新鲜喜人,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与“沉郁顿挫”风格呈现的停顿转折、深沉蕴藉不同。

17.(1)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3)老鱼跳波瘦蛟舞 舞幽壑之潜蛟(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磬、磴、登、蛟、壑。

18.①其他感冒症状会慢慢消失 ②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 ③可能会出现咳嗽不止的情况(每空2分)

19.①发热 ②咳嗽 ③多痰 ④心烦喜呕 ⑤不思饮食(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0.人们得了感冒后,会出现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发热恶寒等症状,其中咳嗽最为常见,且相当顽固。(每处1分)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句“但咳嗽症状却停不下来”可知,“但”表转折,咳嗽症状却停不下来,那么说明其他感冒症状会慢慢消失,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其他感冒症状会慢慢消失”。

第二空,结合下文“首先,感冒后上呼吸道发炎,气道分泌物就会变多,咳嗽能将这些分泌物以痰液形式排出去,防止呼吸道被堵住。……其次,呼吸道损伤”可知,讲的是咳嗽症状停不下来的几种原因,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

第三空,结合“感冒后上呼吸道发炎,气道分泌物就会变多,咳嗽能将这些分泌物以痰液形式排出去,防止呼吸道被堵住。所以机体为了促进排痰”可知,讲的是咳嗽症状停不下来的原因,所以机体为了促进排痰,可能会出现咳嗽不止的情况,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可能会出现咳嗽不止的情况”。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柴胡疏肝解郁、退热补阳”可知,小柴胡汤主要适用于发热;

结合“炙甘草润肺止咳、健脾益气”可知,小柴胡汤主要适用于咳嗽;

结合“半夏燥湿化痰”可知,小柴胡汤主要适用于多痰;

结合“柴胡疏肝解郁、退热补阳”“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可知,小柴胡汤主要适用于心烦喜呕;

结合“炙甘草润肺止咳、健脾益气”“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肺”可知,小柴胡汤主要适用于不思饮食。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出现”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发热恶寒等”后面加宾语“症状”。

二是成分赘余,“尤以”和“最”重复,可删掉“尤以”。

三是搭配不当,“坚固”可改为“顽固”。

21.①牙牙学语(呱呱坠地) ②大步流星(健步如飞) ③艰苦卓绝(筚路蓝缕、栉风沐雨、风餐露宿)(每空1分)

22.①用“燃旺”,紧承上句“点燃起篝火”,切合语境,新颖别致。②“渴望”本来是抽象的,用“燃旺”来搭配,写出了先辈们的渴望之强烈,化抽象为形象,富有感染力。(每点2分)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成语的意义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到长大成人,直到耄耋暮年”可知,此处所讲的应是山里人刚出生的情景,故可填“牙牙学语(呱呱坠地)”。牙牙学语:指婴儿开始学说话。呱呱坠地:婴儿呱呱啼哭从母腹落地;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

第二空,根据原文“即便是漆黑的夜晚,也照样能……,脚下都不会出错”可知,此处应是讲山里人非常熟悉山路,即使在漆黑夜晚也能走得很快,故可填“大步流星(健步如飞)”。大步流星: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健步如飞:形容脚步快而有力。

第三空,此处描述先辈们的开创历程,且后文说“山里人明白,敢闯才有路。不停步地向上攀登、向前躬行”,强调创业艰难,故可填“艰苦卓绝(筚路蓝缕、栉风沐雨、风餐露宿)”。艰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筚路蓝缕:驾柴车、穿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辛。栉风沐雨:以风梳头,以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冒着风雨辛苦劳作或奔波。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形容旅途劳累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燃旺”一般用来表示火焰燃烧得很热烈。在语句中,作者首先讲“先辈们点燃起篝火”,后又讲“燃旺”,可知这里是用“燃旺”紧承上句“点燃起篝火”,切合语境,新颖别致。

语句中,“燃旺”一般用来修饰实体的火焰,而在此处却是用来修饰“依山而居、与山为伴的渴望”这一抽象的对象。这样写,充分展现了先辈们的渴望之情就像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强烈。因此,“渴望”本来是抽象的,用“燃旺”来搭配,写出了先辈们的渴望之强烈,化抽象为形象,富有感染力。

23.略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指出苏轼名句曾多次被引用。第二层主要是苏轼的三句名言。第一句:“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含义是“治理国家要保持制度的稳定,不随意更改政策,同时不能因为怕受非议和质疑就束手束脚,不敢作为。”第二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为“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追求“至远”,拿出“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意志,才能迎来柳暗花明的胜景与坦途。第三句:“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含义是“当大事来临的时候,不惊慌失措,镇定沉着;在利害冲突的紧要关头,不患得患失,保持常态。” 只要坚定信念,决策正确,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各种议论自然会慢慢平息。以上三句名言概括为“三力”:一是魄力:指解决问题处理事情时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敢的作风;二是勇力:勇气和力量;三是定力:指处变和把握自己的意志力。

题目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从以上经典名言汲取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新时代青年”是本文的写作主体,考生行文中要注意体现主体的任务意识。要结合考生身份,写出材料对其成长历程、人生态度、社会国家发展等方面的启发和收获。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携“三力”精神,助青年成长。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拥有魄力,立场坚定、有自我主张、具有敢于作为、主动作为的胆识和魄力。二、增强勇力,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担当,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与勇力。三、保持定力,遇事能沉着镇定、从容自如,有保持常态的定力。

【参考立意】

(1)保持“三力”,行稳致远。

(2)“魄力、勇力、定力”,三力合一,方能前行。

(3)“三力”并举,助力中国梦。

(4)以“魄力、勇力、定力”绘就祖国宏伟蓝图。

(5)好风凭“三力”,送我上青云。

(6)借“三力”之功,成就精彩人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