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菜有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臭鳜鱼的典故 名菜有故事

名菜有故事

2023-08-07 11: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与自然地理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之前我们已经谈过中国八大菜系里的川菜、粤菜、鲁菜,下面我们将看看另一个特色菜系——徽菜。

徽菜,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之一,秦汉时期起源于黄山麓下的古徽州(如今的安徽黄山、安徽绩溪和江西婺源),后因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这一地方特色菜系逐步发展壮大,在其演变过程中,也衍生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徽菜名品,看看这些传奇名菜里的徽州故事。

01黄山臭鳜鱼

在徽菜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当属臭鳜鱼。

相传,清同治间,徽商邵万生回家探亲,特意买了多肉少刺的鳜鱼带回家孝敬老母亲,不料途中路远天热,尽管鳜鱼已经用盐处理,但待他到家时,鳜鱼还是发出异味。

邵万生怕老母亲吃坏肚子想,于是想将鱼丢掉,但节俭惯了老母亲坚持不许。拗不过老母亲,邵万生只能派人将鱼煮食吃掉。

然而,制作成菜后,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却很香,其肉质精致鲜嫩、醇滑爽口,很好地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老母亲非常喜欢这种全新的口味。

邵万生一看这是一个商机,借此将臭鳜鱼推广出去。久而久之,臭鳜鱼“一臭成名‘’,成为黄山人心目中位列徽菜之首。 “嗜臭”竟然也成了一种当地独有的特征。

当然,这个菜如同臭豆腐一般,对某些人来说,食用此等美味是有难度的。在综艺《十二道锋味》中,见多识广的“锋味大厨”谢霆锋闻到此臭鳜鱼都忍不住直呼:“我的妈呀,确实好臭。”

经现代分析仪器分析,发酵鳜鱼中可检测到53种风味化合物,比普通鲜鳜鱼多出十种。在发酵过程中,鳜鱼产生十余种有机气体,这些气体共同作用产生鱼腥味、腐败味、洋葱味、奶油味、脂香、花香、柑橘等气味。

02毛豆腐

安徽当地有一俗语:“鱼不臭不吃,豆腐不毛不食”。这里的鱼,就是臭鳜鱼,豆腐呢,就是徽州第一怪,豆腐长毛上等菜——毛豆腐。

毛豆腐又称霉豆腐,是常规豆腐经发酵作用后,豆腐表面长出一层细密的茸毛,洁白似雪,晶莹如霜。这层菌丝既是毛豆腐发酵成熟的标志,又是毛豆腐的精髓所在。

将发酵好的毛豆腐过热油,炸至表皮焦脆金黄,佐以葱、姜、糖、盐等辅料烩烧而成。上桌时以辣椒酱佐食,入口外脆里嫩,绵软似酪,唇齿留香,鲜醇爽口,芳香诱人。

据传毛豆腐的来历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一次朱元璋打了败仗,一路败军逃至休宁一带。朱元璋腹中饥饿难熬,便命令随从四处寻找食物。

然而战乱的地区能找到什么食物?一个随从只搜寻出几块发酵长毛的豆腐,别无他物,随从便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

万万没想到,烹饪后的毛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战事胜利后,朱元璋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

现如今,毛豆腐的烹饪手法更加多元化,但咬上的每一口毛豆腐,尝到的都是一份浓浓乡土情,烙在味蕾上的,是永远不变的徽州味。

03徽州刀板香

这道菜的来历与明朝有名的大臣胡宗宪有关。

一年,胡宗宪到歙县问政山拜访恩师。为款待爱徒,师母将家中腌制的腌猪肉平铺于山笋上面,放置刀板上一同蒸,熟后捞起切成薄片,同刀板一同端上桌。胡宗宪吃后,胃口大开,命名此菜为“刀板香”。

刀板香

刀板香的好吃秘诀有三样:猪肉、樟木板和竹笋。

猪肉来自于吃五谷杂粮长成的土猪,在阳光和盐的作用下,白花花的猪肉会变得咸香扑鼻;上等香樟木制成的刀板,自带樟木香气;当地竹笋,质白脆嫩、可吸油解腻。在蒸熏腊肉的过程中,樟木香气和笋香会沁入肉中,蒸来的刀板香熟而不烂,咸香扑鼻,油而不腻。

04绩溪一品锅

绩溪有“徽厨之乡”的美誉,当地代表菜品就是绩溪一品锅。这道菜有点类似于火锅。文人梁实秋先生曾撰文详尽描述这道菜:“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一品锅的烹调手法比较讲究,层层叠加,每揭开一层,就会有美味和趣味加持。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南巡,一晚借宿在徽州某户农家,淳朴的村妇热情接待,将家里所有的菜肴,按先素后荤的顺序,逐层铺在一口两耳铁锅内煮热后端上。

乾隆吃后赞不绝口,问此菜何名。村妇随口答道:“一锅熟。”乾隆觉得这个名字不雅,赐名“一品锅”,兼有“此美味佳肴,值得一品”和“与万岁爷同享此佳肴者,堪为一品”的含义。自此,“一品锅”成为绩溪徽菜中的宴客佳肴。

到了近代, 身为绩溪人的胡适先生非常喜欢用这道次招呼客人。甚至在美国任职期间,还将这道菜介绍给了外国人,并命名“绩溪一品锅”,使徽菜走向世界。所以后人也把此菜称之为胡适一品锅,以此褒扬胡适对徽菜的贡献。

05李鸿章大杂烩

李鸿章大杂烩算的上是美国人最熟悉的中国菜之一,此菜在美国已经流行一百多年,事实上这是一道正宗的徽菜。

清末李鸿章访美,在使馆里面宴请外国贵宾。因为中国菜太好吃,外国客人们连吃几个小时都没有离席,不断要求加菜。而此时后厨里主菜已经基本上都用完了,仅剩一些边角料。于是李鸿章就跟厨师说将这些剩下的菜品全部混合下锅,来个一锅煮。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此菜看上去红润油亮,闻之香气扑鼻,食之鲜美可口,既能下酒、又能就饭。

外宾尝后连声叫好,便问菜名,李鸿章一时答不上来,只是说:“好吃多吃!”岂料歪打正着,“好吃多吃”与英语杂烩(Hotchpotch)发音相近,后来此菜便被命名为“李鸿章大杂烩”。

经过一百多年的改良,李鸿章杂烩经久不衰。2018年9月,李鸿章大杂烩被评为“中国菜”之安徽十大经典名菜。

06蟹壳黄

蟹壳黄是徽菜中的传统风味小吃,又名黄山烧饼,黄印烧饼。烧饼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入口外层酥脆,内润鲜香,嚼之津津有味,满口生香。

蟹壳黄的制作手艺已经流传600多年了,在这期间曾发生过很多故事,其中一个,就和朱元璋有关。

相传,有一年朱元璋来到徽州避难,腹中饥肠辘辘,一好心人见其可怜,便把自己平日最爱吃的烧饼给朱元璋充饥,朱元璋吃后,对这个烧饼喜爱有加,赞不绝口。之后,朱元璋称帝后,他念念不忘那个好心人的救命之恩,说救驾有功,将册封此烧饼为“救驾烧饼”。

如今,蟹壳黄不仅成为当地人魂牵梦萦的家乡味,更是徽城古镇的百年“风景”,成为万千朋友一去古徽州游览的理由。

美食是亲情的回味、是乡愁的连接、是文化的传承。每一道徽菜都深藏其独有的文化符号,每个味道都包含对家的眷念。

曾经徽菜的发展脚步跟随古代徽商遍布全国,如今虽然历史上的徽商已成过去,但是,徽菜所涵括的那种徽商文化和历史,原原本本地保存了下来,并张扬着徽人的个性,走向四面八方。

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