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制作陶器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自己做陶土盆子怎么做 古人是如何制作陶器的?

古人是如何制作陶器的?

2023-08-11 19: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见人

依据考古学对古代陶器的观察、模拟陶器制作实验和有关民族学资料记录或对现代民族制陶术的观察,陶器制作一般要经过陶土加工、制坯成型、修饰施纹、烧制成器等工序。

陶土加工

陶土是陶器原料。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高岭石、水白云母、蒙脱石、石英和长石组成。颗粒大小不一致,常含砂粒、粉砂和粘土等。具吸水性和吸附性,加水后有可塑性。颜色不纯,往往带有黄、灰等色,因而仅用于陶器制造。

陶土

1、筛选或淘洗

在制作一般的粗陶时,只要把选择的陶土经过适当筛选就可以使用。如果要制作精细的陶器,就需要经过淘洗。

淘洗就是把黏土放入水中,经过搅动从而使植物细末及杂质上浮,去掉杂质就是很纯净的细土。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中的细泥陶器,就是用这种经过淘洗的陶土制成的。

2、加入羼(chàn)和料

古人根据陶器的用途,需要在陶土中加入适当的砂粒、蚌壳末、陶片碎末、草末等羼(chàn)和料。是为了达到以下4个目的:

减低陶土黏性,制坯时不致黏附手指,易于成型;

防止干裂,即使是阴干的,也不至于因为不平时收缩而导致破裂或变形;

使陶质疏松,火烧时,水分比较容易溢出,陶器不致绽裂;

增加陶土熔点,使其在烧制的时候不会因为火力过高而导致部分融化。

夹炭陶

实验考古学研究表面,有些夹炭陶可能是在陶泥中羼(chàn)和碾碎的植物叶、皮壳等,经入窑火烧炭化后形成的;也有些则是直接在陶泥中羼(chàn)和炭化的稻壳。

制坯成型

经过选择、加工的陶土,加水和成软硬合适的陶泥后,就可以用来制作陶坯。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坯成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手制法

就是直接用手制作陶坯。手制法应该是最早的陶器制坯的方法,使用时间也比较长,具体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1)捏塑法:就是直接用手捏制成型,一般小型陶器或小型的人物、动物塑像等,大多使用这种制作方法。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小罐和小杯等,表面常常有这种凹凸不平的手指印痕,应该就是用手捏塑成型的。

陶偶

(2)泥片贴筑法

泥片贴筑制陶工艺难觅踪迹,因其在考古文献中也没有准确的工艺研究记录,故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

在牟永抗的《关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术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是这样描述泥片贴筑法的:

贴塑法阶段:成型的具体过程现在还很不清楚,已见的标本都不像是在固定的框模中一次成型,很可能先用较软的泥片在某种活动式的框模内贴塑,当胎壁逐层贴塑到一定厚度和高度时,胎泥已相对干燥,再撤除框模而继续成型。或许先分段贴塑成某一形状,再行拼接成器。

泥片贴筑法

而李文杰博士通过自己的实验,在其《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一书中,对泥片贴筑法有如下见解:

所谓泥片贴筑法系指将泥料先搓成泥球,再按成泥片,然后经过手捏、拍打或滚压使泥片之间互相粘贴在一起筑成坯体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有两种:

大泥片贴筑法,利用数量小、大而厚的泥片贴筑成坯体,泥片之间相互叠压部分很窄。通常用于制作粗放的器物,釜、圜底罐和圜底钵普遍用大泥片贴筑成型。

小泥片贴筑法,用数量很多、小而薄的泥片贴筑成一件器物,泥片之间相互叠压部分很宽,从表面和断面可以看到多层次斜向叠压的现象,通常用于制作精致的器物。

(3)泥条盘筑法

泥条盘筑法是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泥条盘筑是以泥条按照设想中的雕塑外形形体变化,一圈一圈围筑起造型。

泥条盘筑法

此法能够充分显示材料性能和工艺制作特点,表现创作的随意性,具有质朴、粗放、自然的特点。

2、模制法

模制法是用专门烧制的陶模具或已烧制好的陶器作模具,在外表敷泥成型。将泥料填入模子,制成陶坯,待半干时取出。此法在新石器时代就被应用,以后的燕国文化中,发现一种红色陶瓮,也是运用模制的。

陶鬲(lì)

制坯时,一些简单的陶器,可能是直接在模具或作为模具的陶器外表粘贴泥片制坯,形态较复杂的陶器,如陶鬲(lì),可能是在模器上用泥条盘筑成型的。也有的陶鬲(lì)是用单足模三足分制,然后再拼接器身。

3、轮制法

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利用陶轮的旋转,用双手将泥料拉成陶器坯体。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器物表面常常留有一圈圈平行的轮纹,器底则有线割的偏心纹。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很多地区制陶已采用此法。如龙山文化的匀而薄的黑陶,多是轮制的产物。轮制法的发明,是制陶工艺的一大进步。

特别是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使用轮制,器壁厚度仅为0.5-1毫米,器形规整精致,代表了史前时期制陶术的最高水平。

蛋壳黑陶

修饰施纹

在陶坯制好半干时,还需要进行表面修整或装饰描绘各种纹样,以达到美观、耐用等目的。大体来说,修饰施纹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面磨光

在陶坯尚未完全晾干时,还要用石或者骨制的光滑器具,反复打磨陶坯的表面,目的在于进一步整形和弥合一些小的裂缝,还可以排出部分水分,使器壁更加坚实而致密,坯体表面光滑。

经过磨光的陶坯,烧成之后,表面光滑而亮泽,被称为“磨光陶”。

磨光陶

2、涂施色衣

色衣又叫“陶衣”,是涂在器物表面的色层,目的是增加陶器表面的光洁度和美观性。具体做法是,把很细的泥浆涂在陶坯表面,经烧后即成各种颜色的陶衣。常见的陶衣有红、棕、白等颜色。

3、施纹绘彩

就是在陶坯表面施绘各种纹样,以达到美观的效果。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拍压:就是拍打滚压施纹法。在陶坯半干时,先将垫子垫在器内壁,然后用有纹饰的拍子拍打坯体表面,这样做既可以进一步使坯体致密,又可以在器表拍下各种纹样。或将绳子缠在细木棍上,然后在器表滚压而印出绳纹。常见的拍印纹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席纹等。

(2)戳刺:用竹、木、骨等材料制作的尖硬工具或直接用手指甲,在器表戳刺而成的纹样。常见的戳刺纹有:锥刺纹、篦(bì)点纹、指甲纹等。

(3)刻划:用尖硬工具在器表刻划而成的纹样。常见的刻划纹有:弦纹、网状纹及其他几何形纹等。

(4)贴附:在器表贴附泥条或其他突出于器表的纹样。一般在大型的容器表面常常贴附几周泥条,称为“附加堆纹”,目的主要是加固器壁,以防破裂。

(5)镂孔:用刻刀或者其他尖硬工具在器表镂刻的、由孔洞构成的纹样。常见的镂孔有: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6)彩绘:用一系列富含着色剂或基本不含着色剂的天然矿物为颜料,在陶坯表面绘制的各种图案花纹。如各种彩绘陶器。

彩陶

烧制成器

烧制是陶器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要等陶坯阴干之后才能进行。当将陶坯加热至600℃以上、彻底排除了坯体中的水分后,黏土就失去了可塑性而烧结硬化。

一般烧造时的火候高、陶土细,则硬度大。据测定,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烧成温度一般在600℃-900℃之间,最高者不超过1000℃。

烧成后的陶器常常呈现出红、灰、黑等颜色,还有极少量的白陶。陶色的差异与陶土的成分、陶窑结构、烧造技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远古时代的烧陶技术,呈现出从无窑烧陶到有窑烧陶的演进历程,表明当时的陶器烧制技术尚处于化工制陶的初级阶段。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