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传播的策略及启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腾冲名吃舌尖上的中国 论《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传播的策略及启示

论《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传播的策略及启示

2023-08-07 11: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

民以食为天”是取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的“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意思是指,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的根本。纵观我国历史,历代王朝的兴衰都与百姓民不聊生,推翻无道君主息息相关。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国家和人民把粮食作为赖以生存的根本,这样的观念也一直影响着后人。《舌尖上的中国》作为饮食类电视纪录片,在传播我国饮食文化方面非常成功,本文就以该纪录片为个案研究,探讨其在文化传播方式与策略方面的成功之处,以期更多的纪录片制作和拍摄带来启示,是我国的文化市场走向全面繁荣,不断增强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传播观众制作   1《舌尖上的中国》概述

《舌尖上的中国》是由我国中央电视总台出品的一部以介绍美食为主,同时注入与美食相关的人物生活经历和家国情感的优秀纪录片。总导演是陈晓卿。该节目主题围绕着我国人民对于美食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加入其中,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和文化,得到了许多国内外观众的喜爱。2012年5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记录》中进行首播,截止到当前一共拍摄了三季,共计23集,每一集都以主题的形式出现。2012年7月台湾电视台进行同步播出,2012年9月在新加坡星河都会台播出,2012年10月在香港TVB翡翠台播出。

  2《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文化传播内容   2.1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篇章节目叫作“自然的馈赠”,讲述了我国饮食是建立在自然作物之上的文化。而且在开头就介绍了我国因为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各异使地区的自然和物种不尽相同,潜在的食物原料也极其丰富,中华儿女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而且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造成我国东、西、南、北区域都拥有各自的饮食结构。以我国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多食大米,北方喜食面食。在北方的牧区由于冬季十分寒冷,所以要食用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相对丰富的食物,所以多以奶制品为主。但无论各地饮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都离不开这一片片土地和农民的辛苦劳作。所以当《舌尖上的中国》叙述我国各地美食和烹饪方法时,让很多观众感受到的是一道道精美菜肴的背后,蕴含着的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在《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每一期都是关于我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其中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国各地不同的饮食风俗,更加了解我国各个地区饮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通过饮食带动观众对国家、民族、家庭的情感,食物变成了重要的情感链接和纽带。在第二期节目《主食的故事》中,借助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介绍了临近春节前人们在食物方面的准备,不但展示出我国的丰富民俗,同时向观众展现我国各地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饮食特点和规律,饮食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依附和表现形式,例如节目中说到的北京地区的过年前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房间扫;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而山东地区从阴历十二月初八开始就进入到庆祝新年的倒计时,腊月初八要制作腊八粥,而且腊八粥要经过多天的熬制,非常讲究腊八粥熬制过程中的原料和火候。在陕西和东北地区,也有小年要吃灶糖的饮食风俗,在不同地域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下,我国饮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通过节目的画面和语言传达出来,也体现出节目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用心和精良之处。

  2.2“家”文化

中国的“家”文化是自古传下来的,从我国古代氏族开始无论是社会还是法律都体现出浓重的“家”文化,社会中的家族观念和法律中的“诛九族”,都可以看出来每个人与家庭脱离不开的联结与纽带关系,这与西方中的“个体”文化恰恰相反。而且中国人自古讲究落叶归根,纵使春运的人潮再大、再挤也要赶回家中,与全家团圆,享受天伦之乐。例如,在节目中介绍的宁波人必须在过年时吃的年糕,寓意家庭团团圆圆。中国人过春节必备的饺子和汤圆,都体现出浓重的家庭观念,不仅仅是人们关于饮食和传统节日的记忆,同时承载的是食物背后浓浓的家庭氛围和味道,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习惯,就像“妈妈做的饺子”,不拘地域,永远是“家的味道”。

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可以发现,无论是哪种美食、出自于我国的哪个地区,背后联结着的都是家国情怀,与“家”这个理念,从来没有真正分开过。在美食制作的过程中时刻透露出这种食物背后对于家和亲情的感悟,往往真正触动人心的并不是食物本身,而正是食物背后所传递出来的对于家的眷恋和思念,这一点也正好和观众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

  2.3民俗和民族精神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甚至在国外也拥有一大批观众的重要原因就是节目中对于民俗的解读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赞扬。透过食物的制作将我国人民积极乐观和勤劳勇敢的精神真实表达出来,传承社会的正能量,告诉所有人中国人是依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人民过着物质丰富、精神幸福的美满生活。

在第一季第二季《主食的故事》中注入了很多食物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介绍和阐述,从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记载入手,形容“面条”的长度、厚度和宽度,其中“薄如韭叶”在至今东北也有这种说法,在拉面馆内,用韭菜叶来表示面条宽度。在节目中介绍了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吃面条的寓意,例如,中国人过生日讲究吃上一碗“长寿面”,正是因为面条的形状“长而瘦”而得来。陕西人对于面条有着独到的偏爱,在岐山地区,家中老人在过生日时是需要做寿的,每逢这个时候,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边看秦腔的演出边吃上一碗岐山臊子面。臊子面的配色和吃法是非常有讲究的,配菜要根据五行中的五色,即黑、红、黄、白、绿进行选择和搭配,不仅仅是当地民俗的象征,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五彩生活的期待。通过节目将这些地域民俗和文化进行传播,有助于人们了解民族传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在第一季的一期节目中还讲述了住在黄土高坡的黄国胜制作“黄馍馍”的故事。在节目播出后,黄老汉制作的“黄馍馍”在全国出了名,著名的餐饮企业还与他签约,将他的黄馍馍世代做下去。在节目中介绍了黄老汉为了制作手工黄馍馍,必须与老伴每天凌晨三点钟起来干活,一直要忙到晚上九点钟,通过前后三天的上碾、揉面和发酵才能将黄馍馍制作出来,甚是辛苦。但是在节目中黄老汉笑着说道:“辛苦才能换来钱,懒人是赚不到钱的。”这一句朴实的话语将中华儿女勤劳有力地展现出来,也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十分契合观众精神需求和感受。

  3《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3.1叙述视角独特

人们对于食物的传统印象往往是餐桌上的一盘盘菜肴和厨房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食物,如何能将什么日日所见、日日所食的食物通过不一样的方式通过传媒的手段呈现出来,成为节目策划和导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终,节目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进行介绍,并且走国际化的定位和路线,将解读和探索带入到叙述过程中,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例如《主食的故事》、《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等,通过一日三餐的讲述、食物的化学和物理反应、食物烹饪的过程等角度切入不同食物的主题故事,尤其注重讲述生态、自然、物种、家庭和人之间的关系与情感,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人与食物间的温度,而且注重讲述食物采集的过程,以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为节目视角,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城市人”感受到一种专属于节目的新奇感,也将城市生活之外的美丽乡村展现在人们眼前。

  3.2故事内容朴实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是饮食类的纪录片,但是在讲述美食时,也加入了很多与人物、家庭相关的故事。而且每一期节目基本上都是以人物故事或者从人物的角度出发作为叙述主线,而且都是普通人最平凡和最朴实的故事,对于观众来说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故事讲述的手法十分新颖,故事内容设置和形式都具有新颖性,不停地时间变幻和插叙、倒叙等叙述手法,让人们在非固定的形式中对每一期节目都充满期待,这也是节目获得高收视率的重要原因。中国本身地大物博,中华民族的儿女对于我国饮食文化也并不是都有了解,但正是借着节目内容的充实和广泛,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了从我国北端的哈尔滨到南端的云南建水,让中国的广袤大地以美食连接,通过故事的组合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既传播了饮食文化,又讲述着属于中国人的动人感情。

  3.3视听语言丰富

视听语言是指影视作品中以画面和声音为基础工具所打造的视听形象,而且在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上产生感知的符号。在《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主要是指节目的画面与声音构成。从节目的质量上,观众可以感受到高清设备拍摄食物的清晰度,而且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节目的投入都是空前的。拍摄过程中的镜头手段多变,十分重视近景和远景的相互切换,所以画面非常精美,镜头美感十足且精美。《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的旁白讲述人是我国的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先生。他的声音深沉而淳厚,将我国的饮食文化细细道来,亲切而温暖,配合着节目中的自然音效,柴火燃烧的啪啪声,山林间清脆的鸟叫声以及雨水滋养大地的哗哗声,这些大自然的声音,能够使人们本来浮躁的心沉寂下来,使人们静观其变、静听花开。

  4《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传播启示   4.1受众需求定位精准

《舌尖上的中国》语调平缓,平易近人,以食物为主题的叙述,从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叙事使得整部纪录片都充满的亲切感。首先,整部纪录片的地域记录跨度非常大,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当所有的观众看到家乡食物时不禁要回忆起“家”的味道,回想起来童年时母亲的照料,和专属于每个人的思乡之情。所以能够满足所有受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其次,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精神世界也需要不断具有内涵的文化产品进行充实,《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华民族儿女的勤劳、朴实、积极、乐观融入到整个创作当中,弘扬了我国人民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找到了一条特别的“文化走出去”道路。在国外,该纪录片也获得了大批观众的好评,在感叹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人为了美好生活一直在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也国外观众对纪律片的喜爱和热情中可以感受到全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文化内涵的渴求,这也正是《舌尖上的中国》受众群体广泛、定位精准的有力佐证。

  4.2传播内涵掌握精准

节目传播内涵精准,掌握食物制作的精髓这与制作团队的用心和专业是分不开的。《舌尖上的中国》剧组是在2011年立项成立的,成立之后总导演陈晓卿就请来著名的美食家沈宏非和蔡澜担当节目顾问,为整个节目中的美食进行把关。除了总导演外分集导演有10余人,摄影师20多位,为节目准备进行前期调研的专业人员5人,剪辑师数名,工作人员更是达到上百人,才有最后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优质作品。播出的节目内容和美食细节之所以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与整个剧组翻山越岭、横跨全国的拍摄密切相关。《舌尖上的中国》与其他纪录片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上,前期无论是调研还是文案制作都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执行总导演任长箴说:“为了准备节目的拍摄,我买了摞起来有3人高的美食书。历经千辛万苦淘到了从创刊到之后所有的《中国国家地理》和《华夏地理》杂志,最后受到了《慢食运动》的启发,将节目的思路和框架按照西方美食学的架构进行组织和设计”。从这段话中就可以看出,想成为纪录片中的精品,需要做大量的背后工作。精致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是整个剧组共同的努力,在一次摄影师的采访中,他们讲述了有关节目的拍摄过程,在第一集中,有个300人共同下湖摘藕的镜头就拍摄了三天,各种挖藕的小镜头有时一上午的时间才能拍摄3-5个,而且有时为了拍摄到最新鲜的食物摄制组常常要走上几小时去往山中。这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纪录片内涵的真正要义,就是脚踏实地的真实。

  4.3语言表达方式借鉴得当

纪录片中的语言表达一般都按照语言学规范进行编写和叙述。这也是为了实现语言帮助人类获得认知的最终目的。如果脱离了“语言”,事件的一切事物都没有真正存在的意义,而且也将割裂事物与人类之间的生存关系,所以思想家付柯增曾经说过:“事物与人类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话语’的关系”。这句话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感触颇深。节目制作者用独有的话语形式,通过镜头,将特定事物、画面与声音等一切与听觉和视觉相关的要素进行运用,使观众对创作者的语言价值观予以认同,并且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之下成长的人的不同语言习惯,通过拿捏语言的表达力度来调整和缩小这种语言上本来具有的差异。外国纪录片在拍摄时喜欢运用好莱坞电影的模式,注重特写镜头的应用的转换,善用快速的镜头切换带来作品的戏剧性、娱乐性、节奏性和故事性,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注重借鉴西方的拍摄方式,而且讲述故事的语言表达也采用交叉叙述方式,注重故事的紧凑度,虽然纪录片片中的“家”文化和色彩浓烈,但是仍然尊重个体的生活和情感,以独立人物的命运为主导,突破传统的中国式话语思维,牢牢抓住观众的吸引力,将人物生活与人物情感体验通过精致的画面和震撼的声音效果交织展现。确实是中国纪录片文化传播上值得学习的典范。

  4.4具有全球化传播影响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这时,优秀的文化传播工具应该发挥出自己特有的力量,从精神层面给人以震撼。《舌尖上的中国》自从播出以来,就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扛在了自己的肩上,而且非常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中国电视协会理事、电视纪录片学术会长刘效力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期待已久的纯纪录片,无论是画面还是解说、无论是音效还是内容都充分展现出了我国的文化实力。虽然在整个节目中没有任何宣传的色彩,但是却给中国美食和中国文化做了一次最到位的宣传。

  5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成功就要归功于它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入挖掘,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将中国的特有美食进行创新表达。剧组前期的调研和用心准备、专业的拍摄团队、优秀的剪辑制作团队都是节目制作精致、表达到位、影响力持久的不可或缺因素。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发展的必然之路,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建设和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舌尖上的中国》叙述视角独特、故事内容朴实、视听语言丰富等优秀传播品质,应该给我国纪录片的拍摄带来更多启示,将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代代传承,逐步提升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全世界更多观众的认可。通过对本土文化的高质量纪录,将中国文化中的包容性、共享性和认同性传播至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韩伟.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地方特色美食文化的媒体推广策略[J].采写编,2019(06):142-143.

[2]周隽.美食纪录片与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以系列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美食研究,2019,36(04):12-14+28.

[3]张晨曦.中国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建构——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16):124-125.

[4]姚振轩.电视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D].江西财经大学,2019.

[5]田甜.论《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因素及启示[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0):117+119.

[6]姚青青.《舌尖上的中国》三部曲叙事变化研究[D].烟台大学,2019.

[7]高任新.浅析纪录片前期策划的重要性——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08):24+37.

[8]臧家俊.论电视纪录片解说语音发声规范性问题——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齐鲁艺苑,2019(01):124-128.

[9]王晶晶.陈晓卿:从舌尖上的中国到舌尖上的世界[J].绿色中国,2019(03):33-36+32+1.

[10]王柏智.《舌尖上的中国》观众审美分析[J].科技风,2019(03):233.

 

论《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传播的策略及启示 论《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传播的策略及启示 VIP月卡¥免费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8月7日 已付费?登录 或 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59387.html,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