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客观性耳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腭肌阵挛性客观性耳鸣 不可忽视的“客观性耳鸣”

不可忽视的“客观性耳鸣”

2024-05-03 23: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朱正洁 上海新华医院听力眩晕中心

耳鸣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声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或颅内产生的异常听觉感知。耳鸣是耳鼻喉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亦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病人常常抱怨,这“吱吱”、“嗡嗡”、“嘶嘶”的叫声吵得人生活、工作、学习乃至睡眠都受到影响。确实,慢性耳鸣患者的发生发展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有关,长期耳鸣困扰会造成患者精神甚至行为上的异常。

根据耳鸣是否能被检查者听到,耳鸣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其中客观性耳鸣只占人群不到5%,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上较为少见,因此容易被忽视及误诊,从而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根据检查者听到耳鸣的节律是否与被检查者心跳节律同步,客观性耳鸣可分为同步搏动性耳鸣及非同步搏动性耳鸣。其中,在临床上同步搏动性耳鸣相对常见,患者可以听到与心跳节拍一致的耳鸣声,从问诊中也较为容易辨别。同步搏动性耳鸣的病因多与血管因素有关。导致其发生的血管性疾病种类繁多,包括高血流动力学状态(如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状态等)、颅底及颞骨血管性肿瘤(如颈静脉球体瘤、动脉瘤等)、全身血管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及血管结构异常。血管结构异常常见于颈部动静脉结构改变或血管周围声音屏蔽减弱使血流声音被耳蜗不自主感知,包括乙状窦憩室、颈静脉球高位、静脉窦狭窄、鼓室内异位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岩骨段狭窄以及硬脑膜动静脉瘘等。一般情况下,动脉源性搏动性耳鸣较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声音强度大。手指轻压舌骨高度处胸锁乳突肌前缘颈内静脉或者向耳鸣侧转头,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可缓解或消失。反之动脉源性和动静脉瘘所致的搏动性耳鸣,压迫颈部血管对其血流无影响性,耳鸣无变化。影像学检查包括颞骨高分辨率CT、CTA或MRA,及DSA检查。

对于同步搏动性耳鸣的治疗,保守治疗用于对于原发疾病的治疗,包括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手术治疗分为血管外干预(包括异常血管结扎或吻合、缺损骨壁的修复重建以及肿瘤的切除)和血管内介入(包括植入支架或弹簧圈)。

非同步搏动性耳鸣常有明确的声源负责结构,以肌肉阵挛多见,亦可能由病变咽鼓管开闭声及病变颞下颌关节的活动声形成。肌源性非搏动性耳鸣多由咽鼓管周围肌肉阵挛,尤其是腭部肌肉阵挛引起,其发病率非常低。国内文献鲜有报道。患者自己能感受到耳鸣,他人近距离或应用外耳道听管也能听见“咔哒”声耳鸣,患者通常可自控使耳鸣暂时停止。耳鸣发作时,患者张口可发现腭部肌肉阵挛,鼻内镜检查可见咽鼓管咽口肌肉及软腭节律性阵挛运动,与耳鸣频率相同。对于肌源性非搏动性耳鸣患者,最重要的是不能漏诊引起肌肉阵挛的原发疾病,尤其是脑干和小脑的病变。其治疗方法包括利多卡因腭肌局部封闭、腭肌局部注射肉毒素A以及手术治疗(包括腭肌切断,咽鼓管切断、放置通气管等)。

客观性耳鸣发病率低,临床上较为少见,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易漏诊及误诊。然而客观性耳鸣的病因相对明确,大部分此类疾病患者可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从而缓解或治愈困扰患者的耳鸣症状。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客观性耳鸣在耳科学诊疗中不容忽视,全面的病史询问、完善的耳鼻咽喉科检查、必要的影像学检查,都有助于判断及辨别耳鸣类型及可能存在的病因,从而给到耳鸣患者更合适、更有效的治疗。

杨军主任主编—颞骨侧颅底解剖与手术图谱

杨军主任总主编—眩晕诊治丛书

杨军主任主编—耳源性眩晕自助手册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