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剑式佩带法初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背带斜着背法 背剑式佩带法初探

背剑式佩带法初探

2023-12-24 23: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代著名道士匡常修(1904~1993)

匡常修道长,生前任青岛崂山太清宫住持,这张背着宝剑的照片可谓仙风道骨、器宇轩昂,疑似摄于上世纪80年代。

创立了“以无法为有法,有无限为有限”的截拳道的著名武术家李小龙,除了功夫过硬以外,还画得一手好画。其中有一幅道士的画,就背着一把宝剑,只是画得写意,背剑的带子省略掉了。

道人图·李小龙

清代乾隆时期的大臣查礼(1716~1783),是一位文学家、书画家、收藏家,在天津博物馆展有查礼的全身像。画像极为写实,慈眉善目的老年查礼手揽缰绳端坐在一匹白马上,顶戴花翎,腿旁挎弓,背后斜背一口三乳钉剑首的宝剑,用来背宝剑的白色带子在左肋前打结。

查礼全身像·清代

明代画家曾鲸画有一幅《曾波臣吕仙像》,画像中吕洞宾伫立云头,长须飘飘,神态安详,身后背一口如意云头剑首的宝剑,剑柄缠绳,用来背宝剑的红带在左胸前打结。

吕洞宾像·明·曾鲸·私人藏品

明代画家陈洪绶用4个月时间画了40幅水浒人物送给一位需要接济的朋友,称为《水浒叶子》,其中有一幅为《行者武松》,画中武松前发齐眉、身穿长袍、身后背有一口宝剑。

行者武松·明·陈洪绶

山西右玉宝宁寺明代(有人认为元代)水陆画中,有一幅名为《往古儒流贤士丹青撰文众》,七人中有六人衣宋式圆领服、元式唐巾,一人衣宋式交领儒服儒巾,正中一人背一宝剑,剑柄疑似白色鲛鱼皮嵌宝石,深蓝色剑带左胸前打结。

背剑儒士·往古儒流贤士丹青撰文众·宝宁寺水陆画

《水浒传》第十五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里,公孙胜一出现的形象就是“腰系杂色彩丝绦,背上松纹古铜剑”。

上述表明,明清以来,在民间斜背宝剑已是很普遍的现象。那么再往前朝看,还有没有呢?

笔者孤陋寡闻,在宋代及以前至今尚未再看到这种背剑式佩剑的,尤其是在先秦两汉魏晋及南北朝早期流行璏式佩带法时,鉴于璏的样式与作用,显然不适合将剑固定在后背上,否则剑就容易通过璏顺着绳子滑下来。背剑式佩带法肯定不是把剑直接插在后腰带上,那样必然是竖立不稳,且起坐行止皆有不便。从以上多图来看,基本都是要借助带子。在中国历史上,用带子佩带刀剑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从古到今都比较流行。云南晋宁石寨山的一批古滇国墓葬出土的铜人中就有将带子斜挎于右肩、带子的下端固定刀剑于左肋旁的形象。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人·战国-汉

这种斜挎式佩剑法在唐代《南诏图传》中仍大量采用。甚至,这种方式还辐射到中原地区,如山西省芮城元代永乐宫壁画中就有两名宋式武士斜背华丽的挎带,挎带的下端悬挂着刀剑。

南诏图传·唐·现存日本

永乐宫壁画中挎剑武士·元

斜挎式与背剑式虽然也有很大不同,但实际上只要把背带前面往下拽一下、后面往上提一下,剑就可实现背在肩头,转换为背剑式了。中国古人出门背包裹也常用这种斜背的方式。据龙哥看来,背剑式很可能是在斜挎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斜挎式有着密切关系,这种佩剑方式尤其受到民间的闲云野鹤们青睐。

杨过(古天乐饰)·香港95版《神雕侠侣》剧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