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胃炎健身会不会更瘦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2024-07-11 16: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病因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迁延性疾病,其症状可时轻时重,其病情受外界环境、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常见原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和其他碱性肠液反流、酗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主要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

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

胆汁和其他碱性肠液反流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遭到消化液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变。

酗酒、吸烟

酗酒可反复损伤胃黏膜,过量饮酒易患酒精性胃炎,酒后发生胃出血的病人很常见。大量高度白酒在胃内很快被吸收后,直接损伤胃黏膜的上皮细胞,破坏了胃黏膜的屏障作用。烟草中的尼古丁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刺激胃泌素分泌增多,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分泌相对减少,致使胆汁、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损坏胃黏膜。

药物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破坏黏膜表面的黏液层或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致使胃黏膜保护作用受到损坏,也可间接诱导炎症,使细胞浸润,影响胃黏膜血液灌流。长期服用氯化钾、碘、铁剂等也可损伤胃黏膜,口咽等部位慢性感染,上腹部肿瘤深部放疗等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诱发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

暴饮暴食,饮食不节制,食用过酸、过辣及其他刺激性食物,会引起胃黏膜损伤,从而引发病变。

精神因素

如生活压力过大,导致焦虑、抑郁,影响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以及胃黏膜的供血,诱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流行病学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的深浅。将本病分为轻、中、重三度,凡浸润黏膜浅层1/3者为轻度,涉及中1/3者为中度,超过黏膜层2/3者为重度,经治疗多能痊愈。若失于治疗,则可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以转化为萎缩性胃炎。2011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组织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纳入包括10个城市、30个中心,共计8907例有上消化道临床症状、经胃镜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结果表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59.3%),其次是慢性非萎缩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49.4%)。

好发人群

多食辛辣、刺激食物者。

吸烟、饮酒者。

非甾体类药物使用过多者。

常食熏制或腌制食品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