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肺肾气虚证的辨证分析 虚劳

虚劳

2023-07-31 05: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拼音

xū láo

2 英文参考

consumptive disea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nsumptive disea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虚劳(consumptive disease[1][2])为病名[3]。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又称虚损[4]。又作虚痨。

《中医药学名词》(2004):虚劳是指阴阳、气血、脏腑虚损的慢性虚衰性疾病的统称。

《中医药学名词》(2010):虚劳是指以阴阳、气血、脏腑虚损为主要表现的虚衰性疾病。

4 虚劳的各家论述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而《调经论篇》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及转归。

在治法上,根据五脏的所主及其特性提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在治法上,着重温补,但还应用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提出了新的治疗途径。《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症状。对五劳(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七伤(大饱伤膊;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

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如李东垣《脾胃论》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朱丹溪《丹溪心法》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汪绮石重视肺、脾、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指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清代吴澄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在病因方面,对外感致损有所阐发。在治疗方面,将《难经》指出的治损原则具体化。

5 虚劳的范围

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证的范围。

6 虚劳的病因病机

气血、脏腑等正气损伤所致的虚弱症和某些具传染性、表现为虚弱证的疾病(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后世多将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或传名尸劳(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先天、后天、内因、外因的多种病因均会导致虚劳的产生[5]。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虚劳的基本病机,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如《景岳全书·虚损》指出:“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色欲过度者多成劳损”;“少年纵酒者多成劳损”;“疾病误治及失于调理者,病后多成虚损”。《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则提出导致虚证的主要六种原因:“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

就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6]:

6.1 禀赋薄弱,体质不强

多种虚劳证候的形成,都与禀赋薄弱,体质不强密切有关。而父母体虚,遗传缺陷,胎中失养,孕育不足及生后喂养失当,营养不良等因素,是造成禀赋薄弱,体质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体质不强的基础上,易于因虚劳致病,或因病致虚,日久不复而成为虚劳。

6.2 烦劳过度,损及五脏

《景岳全书·虚损》对劳倦致病作了正确的论述。适当的劳作,为人们正常生活之必需。但烦劳过度则于人体有害,“不知自量,而务从勉强,则一应妄作妄为,皆能致损”。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即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医家四要·病机约论》也指出:“曲运神机则劳心,尽心谋虑则劳肝,意外过思则劳脾,预事而忧则劳肺,色欲过度则劳肾。”在各种损伤之中,尤以忧郁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及早婚多育,房劳伤肾,较为多见。

6.3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暴饮暴食,营养不良,嗜欲偏食,饮酒过度等原因,都会损伤脾胃,使其消磨水谷,化生精微、长养气血的功能受到影响。若脾胃长期受损,心致气血来源不足,内不能和调于五脏六腑,外不能洒陈于营卫经脉,而渐致虚劳。

6.4 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或大病之后,邪气过盛,脏气损伤;或热病日久,耗血伤阴;或寒病日久,伤气损阳;或瘀血内结,新血不生;或因寒邪久留,耗伤正气;或因病后失于调理,正气亏损难复等,都会使精气耗伤,由虚致损,逐渐发展成为虚劳。

以上各种病因或是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是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而其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损部位,主要在于五脏。其病变过程,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的气、血、阴、阳的亏损。但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可以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阳亦渐衰,血虚者,阴亦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以致病势日渐发展,而病情趋于复杂。

7 虚劳的类证鉴别

在临床进行辨证诊断时,应着重将虚劳与虚证及肺痨相鉴别[7]。

虚劳和内科其他病证中的虚证证型虽然在临床表现、治疗方药方面有类似之处,但两者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虚劳的各种证候,均以出现一系列精气不足的症状为特征。而其他病证的虚证则各以其症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例如眩晕一证的气血亏虚型,以眩晕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水肿一证的脾阳不振型则以水肿为最基本、最突出的表现。此外,虚劳一般都有比较长的病程,病势缠绵。而其他病证的虚证类型虽然也以久病属虚者居多,但亦有病程较短而呈现虚证者。如泄泻一证的脾胃虚弱型,以泄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病程长者,亦有病程短者。

对于虚劳与肺痨的区别,宋·严用和《济生方·五劳六极论治》即已指出:“医经载五劳六极之证,非传尸骨蒸之比,多由不能卫生施于过用,逆于阴阳,伤于荣卫,遂成五劳六极之病焉。”《景岳全书·虚损》论及两者的区别说:“至若痨瘵之有不同者,则或以骨蒸或以干咳,甚至吐血、吐谈。”就其区别的要点来说,肺痨为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咳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一般不传染,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临床症状。

8 虚劳的辨证分型8.1.1 虚劳·肺气虚证

虚劳·肺气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lung qi deficiency)是指肺气虚弱,卫表失固,以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自汗,畏风,面白,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2 虚劳·心气虚证

虚劳·心气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heart qi deficiency)是指心气亏虚,无力鼓动,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动则加重,自汗,面白,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3 虚劳·脾气虚证

虚劳·脾气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qi deficiency)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泻,神疲肢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4 虚劳·肾气虚证

虚劳·肾气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qi deficiency)是指阳气虚弱,肾脏失养,以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耳鸣,头晕健忘,性欲衰减,妇女白带清稀,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5 虚劳·心血虚证

虚劳·心血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heart blood deficiency)是指心血亏虚,心神失养,以心悸,头晕,多梦,健忘,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6 虚劳·脾血虚证

虚劳·脾血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blood deficiency)是指脾血亏虚,以体倦乏力,纳差食少,心悸气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薄,脉细缓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7 虚劳·肝血虚证

虚劳·肝血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liver blood deficiency)是指血液亏虚,肝失濡养,以头晕目眩,视力减退,或夜盲,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瞤,面色、睑色无华,爪甲不荣,妇女月经量少、色淡,闭经,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8 虚劳·肺阴虚证

虚劳·肺阴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lung yin deficiency)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以干咳,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音哑,潮热颧红,或有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9 虚劳·心阴虚证

虚劳·心阴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heart yin deficiency)是指心阴亏损,心神失养,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头晕健忘,烦躁,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10 虚劳·脾胃阴虚证

虚劳·脾胃阴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是指阴液亏虚,脾胃失濡,以口燥咽干,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腹胀隐痛,或干呕呃逆,面色潮红,消瘦,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11 虚劳·肝阴虚证

虚劳·肝阴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liver yin deficiency)是指阴液亏虚,肝失濡润,以头痛,眩晕,耳鸣,两目干涩,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五心烦热,面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12 虚劳·肾阴虚证

虚劳·肾阴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in deficiency)是指肾阴亏虚,虚热内生,以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13 虚劳·心阳虚证

虚劳·心阳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heart yang deficiency)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失职,以心悸怔忡,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而喘,畏冷肢凉,面色晄白,或下肢浮肿,唇舌色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14 虚劳·脾阳虚证

虚劳·脾阳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yang deficiency)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以面色萎黄,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冷肢凉,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15 虚劳·肾阳虚证

虚劳·肾阳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ang deficiency)是指肾阳亏虚,机体失却温煦,以腰背酸痛,遗精,阳痿,畏寒肢冷,腰以下为甚,面色晄白或黧黑,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夜尿多,性欲衰减,妇女白带清稀,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16 虚劳·气阴两虚证

虚劳·气阴两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是指气阴耗损,虚热内生,以面色晄白,气短难续,体倦乏力,两颧潮红,五心烦热,语声低怯,形体虚羸,自汗或盗汗,或咳嗽咯血,血色淡红,舌嫩红,有齿痕,苔少,脉细弱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17 虚劳·肺肾气虚证

虚劳·肺肾气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kidney)是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咳嗽无力,呼多吸少,喘息短气,动则尤甚,痰多清稀,声低自汗,或尿随咳出,舌淡紫,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18 虚劳·心脾两虚证

虚劳·心脾两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spleen)又称虚劳·心脾气血亏虚证,是指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以心悸怔忡,彻夜难寐,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肌肤紫癍,齿衄,鼻衄,头晕健忘,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女子经少色淡或淋漓不断,舌淡嫩,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19 虚劳·肝肾阴虚证

虚劳·肝肾阴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是指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头胀胁痛,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20 虚劳·脾肾阳虚证

虚劳·脾肾阳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是指脾肾阳虚,虚寒内生,以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腰酸,腹部冷痛,久泻久痢,或完谷不化,或浮肿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21 虚劳·心肾阳虚证

虚劳·心肾阳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both heart and kidney)是指心肾阳气亏虚,温运无力,以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腰膝酸冷,舌淡紫,苔白滑,脉沉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22 虚劳·肾阴阳两虚证

虚劳·肾阴阳两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kidney yin and kidney yang)是指肾阴阳俱虚,以畏冷肢凉,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腰膝酸痛,性欲减退,男子遗精早泄,妇女经少或经闭,舌淡或舌红,脉弱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8.1.23 虚劳·肾精亏虚证

虚劳·肾精亏虚证(consumptive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essence insufficiency)又称髓劳,是指肾精不足,以形体羸瘦,精神呆钝,发落齿摇,壮年男子精少不育,育龄女子经闭不孕,头晕目眩,健忘恍惚,耳鸣耳聋,足痿无力,面色晄白,舌萎无华,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9 虚劳的辨证论治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益。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并应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此外,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应注意气血阴阳相兼为病及五脏之间的转化。分清主次,兼顾治疗。护理及饮食调摄对促进虚劳的康复有重要作用。

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说:“虽分五脏,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阴虚。”“气血阴阳各有专之,认得真确,方可施治。”一般说来,病情单纯者,病变比较局限,容易辨清其气、血、阴、阳亏虚的属性和病及脏腑的所在,但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而渐致多虚,由一脏而累及他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辨证时应加注意。

对于虚劳的治疗,应以补益为基本原则。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说:“虚则补之。”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还具体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在进行补益的时候,一是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二是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用方药,以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此外,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是水谷、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是生命的本元,所以补益脾肾在虚劳的治疗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9.1 气虚

[8]

9.1.1 肺气虚

[症状]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证候分析]肺气不足,表卫不固,故短气自汗,声音低怯。肺气亏虚,营卫失和则时寒时热。肺主皮毛,肺虚则腠理不密故易感受外邪。肺气亏虚,不能贯心脉而通达全身,气血不能充沛于血脉,故见面白、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补肺汤[备注]补肺汤(《永类钤方》):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加减。本方以人参、黄芪益气固表;因肺气根于肾,故以熟地、五味子益肾固元敛肺;桑白皮、紫菀清肃肺气。

无咳嗽者,可去桑白皮、紫菀。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若气阴两虚,而兼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等养阴清热。

9.1.2 脾气虚

[症状]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证候分析]脾虚失于健运,胃肠的纳谷及传化功能失常,故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大便溏薄。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形体失养,故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加味四君子汤[备注]加味四君子汤(《三因方》):人参、茯苓、白术、炙草、黄芪、白扁豆加减。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化湿。

若兼胃脘胀满,呕吐嗳气者,加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兼食积停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若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若脾气亏虚而主要表现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以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在气、血、阴、阳的亏虚中,气虚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见,而心、肾气虚亦属不少。

心气亏虚而见心悸、气短、自汗、面㿠、神疲、脉微等症,可用《医方集解》六君子汤[备注]《医方集解》六君子汤(《医方集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山药加五味子、玉竹、黄精等益气养心。肾气亏虚而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白带清稀者,可用《医方集解》六君子汤加杜仲、续断、菟丝子、山茱萸等益气固肾。

9.2 血虚

[9]

9.2.1 心血虚

[症状]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  以心血亏虚,心失所养为其主要病机,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致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面色不华,舌质淡。血虚气少,血脉不充,故脉细或结代。

[治法]养血安神。

[方药]养心汤[备注]养心汤(《证治准绳》):黄芪、茯苓、茯神、当归、川芎、炙甘草、半夏曲、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人参、肉桂加减。方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甘草益气以生血;当归、川芎、五味子、柏子仁、枣仁、远志养血安神;肉桂、半夏曲温中健脾,以助气血之生化。

9.2.2 肝血虚

[症状]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𥆧,妇女月经不调甚则经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证候分析]肝血亏虚,不能上养头目,故致头晕、目眩。血不养肝,肝气郁滞故胁痛。由于血虚生风,筋脉失养,以致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𥆧。肝血不足,妇女冲任空虚,则致月经不调甚或闭经。面色不华,舌淡,脉弦细或细涩,为肝血不足,血脉不充之象。

[治法]  补血养肝。

[方药]四物汤[备注]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加味。四物汤养血调血。补而不滞。可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以增强补养肝血的作用。胁痛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气通络。肝血不足,目失所养而致视物模糊者,加楮实子、枸杞子、决明了以养肝明目。

血虚之中,以心、脾、肝的血虚较为多见。脾血虚常与心血虚同时并见,故临床常称心脾血虚。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由于血为气母,血虚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而且在中医的长期临床实践中,认为补血不宜单用血药,而应适当配伍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所以在治疗各种血虚的证候时,应结合健脾益气生血之法。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具有良好的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所以也是治疗血虚,尤其是心脾血虚的一个极为常用的方剂。

9.3 阴虚

[10]

9.3.1 肺阴虚

[症状]干咳,咽燥,咳血,甚或失音,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阴亏耗,肺失濡润,清肃之令不行,故干咳。肺络损伤则致咳血。阴虚津不上承,故咽喉干燥,甚则失音。阴虚火旺则致潮热。虚热逼津液外泄则致盗汗。面潮红,舌红少津,均为阴虚有热之象。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备注]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加减。方中以沙参、麦冬、玉竹滋养肺阴;天花粉、桑叶、甘草清热润燥。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咳血酌加白芨、仙鹤草、鲜茅根等凉血止血。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养阴清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9.3.2 心阴虚

[症状]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心阴亏虚,心失濡养,心神木宁故心悸,失眠。阴虚生内热,虚火亢盛,故烦躁,面色潮红,口舌生疮。虚热逼津液外泄,则致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津液不足之象。

[治法]  滋阴养心。

[方药]天王补心丹[备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剂》):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辰砂加减。方中以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丹参、柏子仁、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桔梗载药上行。本方重在滋阴养心,适用于阴虚较甚而火热不亢者。若火旺而见烦躁不安,口舌生疮者,可去当归、远志之辛温,加黄连、木通、淡竹叶清心泄火,导热下行。若见潮热,盗汗,可参照肺阴虚进行加减治疗。

9.3.3 脾胃阴虚

[症状]  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脾胃阴虚,运化失常,故不思饮食。津亏不能上承,故口干。胃肠失于滋润则大便秘结。若阴亏较甚,胃气失于和降,则致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和胃。

[方药]益胃汤[备注]益胃汤(《温病条辨》):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加减。方中以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阴养液;配伍冰溏养胃和中。大便干结者以改用蜂蜜润肠通便为宜。

口干唇燥甚者,加石斛、花粉滋养胃阴。不思饮食者,加麦芽、扁豆、山药益胃健脾。呃逆加刀豆、柿蒂、竹茹扶养胃气、降逆止呃。

9.3.4 肝阴虚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𥆧,面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肝阳不足,肝阳偏亢,上扰清空,故头痛,眩晕,耳鸣。肝阴不能上荣于目,故目干畏光,视物不明。阴血不能濡养筋脉,虚风内动,故肢体麻木,筋惕肉𥆧。阴亏火旺,肝火上炎,则面潮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阴虚肝旺之象。

[治法]滋养肝阴。

[方药]补肝汤[备注]补肝汤(《医宗金鉴》):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酸枣仁、木瓜、炙甘草加减。方中以四物汤养血柔肝;配以木瓜、甘草酸甘化阴,麦冬、枣仁滋阴养肝。

头痛、眩晕、耳鸣较重,或筋惕肉𥆧者,加石决明、菊花、钩藤、刺蒺藜平肝潜阳。目干涩畏光,或视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草决明养肝明目。若肝火亢盛而兼见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红脉数者,加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肝阴虚而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加川楝子、郁金理气疏肝或改用一贯煎[1]。

一贯煎(《柳洲医话》):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9.3.5 肾阴虚

[症状]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

[证候分析]腰为肾之府,肾虚失养,故感腰酸。肾阴亏虚,虚火易动,精关不固,则致遗精。肾阴亏乏,髓海不足,脑失濡养,则眩晕,耳鸣。虚火上炎,故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为肾阴亏乏之象。

[治法]滋补肾阴。

[方药]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加减。方中以熟地、枸杞、山药、龟版胶、牛膝滋补肾阴;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补肾填精。

虚火较甚,潮热、口干、咽痛、脉数、舌红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精关不固,腰酸遗精者,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等固肾涩精。精血枯竭而见耳聋、足痿者,加紫河车填补精血。

五脏的阴虚在临床上都比较常见。病情较重者,可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9.4 阳虚

[11]

9.4.1 心阳虚

[症状]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

[证候分析]心阳不足,心气亏虚,故心悸,自汗,神倦嗜卧。阳虚不能温养四肢百骸,故形寒肢冷。阳虚气弱,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心脉瘀阻,气机滞塞,故心胸憋闷疼痛,舌质紫暗。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或沉迟,均属心阳亏虚,运血无力之象。

[治法]益气温阳。

[方药]  拯阳理劳汤[备注]拯阳理劳汤(《医宗必读》):人参、黄芪、肉桂、当归、白术、甘草、陈皮、五味子、生姜、大枣。本方由人参、黄芪、五味子、甘草补益心气;肉桂、生姜温通心阳;白术、陈皮、当归、大枣健脾养血。

血脉瘀滞而见心胸疼痛者,加郁金、川芎、丹参、三七活血定痛。形寒肢冷,脉迟者,酌加附子、巴戟、仙茅、仙灵脾、鹿茸等温补阳气。

9.4.2 脾阳虚

[症状]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  脾气虚弱进一步发展为脾阳亏虚,不能运化水谷,助长体力,故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气虚中寒,清阳不展,寒凝气滞故肠鸣腹痛,大便溏泄。感受寒邪或饮食不慎,以致中阳更虚,易使病情加重。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均为中阳虚衰之象。

[治法] 温中健脾。

[方药]  附子理中丸[备注]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加减。方中以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燥湿和中;干姜、附子温中祛寒。

腹中冷痛较甚,加高良姜、制香附或丁香、吴萸温中理气止痛。食后腹胀及呕逆者,加砂仁、半夏、陈皮温中和胃降逆。腹泻较剧,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脾涩肠。

9.4.3 肾阳虚

[症状]腰背酸痛,遗精阳萎,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证候分析]腰为肾之府,督脉贯脊络肾而督诸阳,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故腰背酸痛,畏寒肢冷。阳气衰微,精关不固,故遗精、阳萎。若肾气不固则小便不禁。气化不及,水不化气则多尿。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不能蒸化腐熟水谷,故不利清谷或五更泄泻。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均为阳气亏虚,阴寒内盛之象。

[治法]  温补肾阳,兼养精血。

[方药]右归丸[备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加减。方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杜仲、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补益肾气;熟地、山药、枸杞、当归补益精血,滋阴以助阳。

遗精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备注]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莲肉以收涩固精。下利清谷者,应减去熟地、当归等滋润滑腻之品,加入党参、白术、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五更泄泻者,可合用四神丸[备注]四神丸(《证治准绳》):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温脾暖肾,固肠止泻。阳虚水泛,浮肿尿少者,加茯苓、泽泻、白术、车前子利水消肿。喘促、短气、动则更甚,为肾阳虚衰,肾不纳气,酌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阳虚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阳虚则生寒,症状比气虚为重,并出现里寒的症象为特征。在阳虚之中,以心、脾、肾的阳虚为多见。由于肾阳为人身之元阳,所以心、脾之阳虚日久,常多累及于肾,而出现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的病变。

9.5 气、血、阴、阳亏虚错杂互见

为了便于辨证和治疗,将虚劳归纳为气、血、阴、阳亏虚四类。但临床往往有错杂互见的情况。一般来说,病程短者,多伤及气血,可见气虚、血虚及气血两虚之证;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之证。而气血与阴阳的亏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精血津液都属于阴的范围,但血虚与阴虚的区别在于:血虚主要表现血脉不充,失于濡养的症状,如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等;阴虚则多表现阴虚生内热的症状,如五心烦热、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阳虚包括气虚在内,但阳虚往往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气虚表现短气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脉弱等症;阳虚则这些症状进一步严重,并出现阳虚里寒的症状,如倦怠嗜卧,形寒肢冷,肠鸣泄泻,舌质淡胖,脉虚弱或沉迟等。

虚劳患者因体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而感邪之后,更易贼伤元气,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可用薯蓣丸[备注]薯蓣丸(《金匮要略方论》):薯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芍药、川芎、干地黄、阿胶、麦冬、杏仁、桔梗、豆黄卷、防风、柴胡、桂枝、神曲、干姜、白敛、大枣加减。虚劳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而有血瘀者,肌肤甲错,面目黯黑者,当合祛瘀生新之法,可用大黄䗪虫丸[备注]大黄䗪虫丸(《金匮要略方论》):地鳖虫、干漆、干地黄、甘草、水蛭、白芍、杏仁、黄芩、桃仁、虻虫、蛴螬虫、大黄加减。

10 注意事项

虚劳的治疗应从多方面着手,除药物外,气功、针灸、按摩等均可配合使用,治疗中还需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调摄,保持乐观情绪,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11 虚劳的预后

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其转归及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脾肾的盛衰,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脾肾未衰,元气未败,纳食尚可,脉象和缓者预后良好。反之形神衰惫,不思饮食,喘急气促,腹泻不止,脉象微弱或数甚、迟甚者,预后不良。

12 文献摘录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天,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难经·十四难》:“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昧肾气丸主之。”“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此固阴阳之治辨也。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心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不居集·上集·卷十》:“虚劳日久,诸药不效,而所赖以无恐者,胃气也。善人之一身,以胃气为主,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水津四布,机运流通,饮食渐增,津液渐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

《医宗金鉴·虚劳总括》:“虚者,阴阳、气血、荣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损者,外而皮、脉、肉、筋、骨,内而肺、心、脾、肝、肾消损是也。成劳者,谓虚损日久,留连不愈,而成五劳、七伤、六极也。”

13 参考资料^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4.^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1.^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7.^ [6]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1-282.^ [7]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2.^ [8]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3.^ [9]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3-284.^ [10]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4-285.^ [11]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6. 治疗虚劳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鬼邪 足三里 下三里 下陵 丹田 查看更多 治疗虚劳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黄耆建中汤 双和汤 酸枣汤 石斛丸 河车大造丸 查看更多 治疗虚劳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河车大造丸 抗衰复春片 参杞片 枸杞药酒 紫河车胶囊 查看更多 虚劳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蛤蚧定喘丸 蛤蚧党参膏 固本延龄丸(固本延龄丹) 河车大造丸 人参固本口服液 查看更多 古籍中的虚劳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三虚劳门]虚劳不得眠(附论) 《杂病广要》:[内因类]虚劳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 《医述》:[卷六·杂证汇参]虚劳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三虚劳门]虚劳羸瘦附论 查看更多 你知道吗? 疟疾与虚劳中的阴虚内热有什么区别?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胎膜早破 小儿食癥 涎积 涎唾 先天之本 月信 游走血脾痈 引年 阴茄 周学霆 水肿 湿热 脾肾阳虚 咳嗽 便秘 茯苓 菟丝子 陈皮 川芎 半夏 白术 山药 当归 丹参 柴胡 白芍 黄芩 黄芪 甘草 人参 麦冬 熟地黄 四逆汤 五味子 五苓散 参苓白术散 六味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 右归丸 左归丸 补中益气汤 二陈汤 归脾汤 龙胆泻肝汤 肾气丸 四物汤 温胆汤 小柴胡汤 真武汤 用户收藏: 保婴金镜录 本草纲目 本草经疏 厘正按摩要术 颅囟经 秘传眼科龙木论 难经本义 伤寒论 外科精要 五脏六腑图说 袖珍方 杨氏家藏方 咽喉脉证通论 医家四要 阴阳脉死候 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Ⅱ型变态反应 (骨曷)骬 β 地中海贫血 γ-氨酪酸 慢性肾脏病分期 18F-FDG PET肿瘤显像 ABO系HDN检测 阿尔茨海默氏病 艾煎膏 阿胶补血口服液 刺灸心法要诀 保婴撮要 辨舌指南 阿胶益寿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