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疼痛神经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第二部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肩胛上角的临床意义 肩关节疼痛神经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第二部分)

肩关节疼痛神经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第二部分)

2024-07-11 19: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接本刊第5期第360页)

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是将治疗药物经特定穿刺技术准确输注到肩关节腔及/或周围软组织病变位置,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一般包括肩关节腔注射,肱骨大小结节(嵴)和结节间沟注射术,肩峰下滑囊注射,喙突注射,肩锁关节注射,肩胛上神经注射,腋神经(四边孔)注射和肩周肌肉触发点注射等。

(1)肩关节腔注射适应证,包括肩部疼痛、肩部粘连性关节囊炎、盂肱关节炎(非特异性、原发性、创伤后、继发性)、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治疗等;(2)肱骨大小结节(嵴)和结节间沟注射适应证,包括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三角肌下滑囊炎、肩胛下肌滑囊炎、冈上肌腱炎、冈下肌腱炎、小圆肌腱炎、肩胛下肌肌腱炎、肩袖肌腱炎;(3)肩峰下滑囊注射适应证,包括肩部疼痛、肩袖损伤、肩峰撞击综合征、肩袖肌腱炎;(4)喙突注射适应证,包括喙突炎、喙突滑囊炎;(5)肩锁关节注射适应证,包括肩锁关节炎;(6)肩胛上神经注射适应证,包括肩部疼痛、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肩部粘连性关节囊炎;(7)腋神经(四边孔)注射适应证,包括肩部疼痛、四边孔综合征;(8)肩周肌肉触发点注射适应证,包括肩周肌筋膜疼痛。

禁忌证:(1)患者拒绝接受注射治疗或对注射治疗异常担心;(2)穿刺部位或附近皮肤有局部感染、皮肤破溃等;(3)怀疑局部疼痛可能与局部感染有关(脓肿、结核、布鲁氏菌病);(4)肩关节骨质或软组织病理性病变,如肿瘤;(5)正在进行治疗的全身慢性感染,如结核、布鲁氏菌病;(6)凝血功能异常者;(7)有消化道溃疡、反复消化道出血者;(8)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9)不能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10)局麻药或糖皮质激素过敏的患者。

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的方法选择

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类固醇类、透明质酸钠、臭氧等。

局部麻醉药通过阻断钠离子通道,暂时性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并使神经处于极化状态,从而达到镇痛作用。局麻药可分为利多卡因等酰胺类和普鲁卡因等酯类。治疗时应注意局麻药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如局部入血后可出现头晕、耳鸣、呼吸骤停甚至是昏迷等严重并发症。

类固醇类药物因价格便宜且耐受性好,在不反复使用的情况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具有局部抗炎作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通过X线、超声等引导进行精准地关节内、囊腔内、肌腱附着点周围、肌肉触发点或神经周围注射治疗,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目标[17]。类固醇类药物短期内治疗效果较好,但长期有效性待进一步研究。

透明质酸钠与类固醇相比,早期效果类似,但反复类固醇注射会干扰软骨代谢,可能使关节迅速破坏,导致关节病变[18]。而透明质酸钠是由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的长链多糖,形成蛋白多糖骨架,使其在细胞外基质中聚集,它是关节软骨结构和功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关节腔内透明质酸钠注射具有减少滑膜炎、影响渗透压、保护软骨、防止关节内粘连、增强滑膜液特性等作用,可降低关节的摩擦系数,直接增加滑膜液的黏度和弹性,为关节提供缓冲[19]。

关节腔或痛点臭氧注射在临床上也得到广泛应用。臭氧可抑制无髓伤害性感受器、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脑啡肽释放产生镇痛作用[20],同时还有抗炎、减轻局部组织缺氧的作用,从而改善症状。

肩胛上神经对肩关节结构具有广泛的感觉神经供应,包括肩关节后囊、肩锁关节、肩峰下囊和锁骨韧带,肩胛上神经脉冲射频已成为慢性肩痛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其疗效持续时间较长。标准射频毁损治疗会破坏神经组织,当温度高于45 ℃时,可发生不可逆的神经组织损伤。而脉冲射频在治疗过程中温度不超过42 ℃,不易损伤神经和周围组织,与标准射频毁损治疗相比,脉冲射频中神经损伤和神经炎的风险显著降低[21],是一种长期缓解各类慢性肩痛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是使用声波产生精细的、重复的刺激,这种声波可以通过软组织传播而不耗能[22]。在此过程中,它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及内皮细胞组织通透性的变化,帮助血管再生,刺激或重新激活骨骼和肌腱等结缔组织的愈合,从而减轻疼痛,改善功能[23]。

激光治疗作为一种物理疗法用于缓解骨骼肌肉疼痛已有30余年,并且由于治疗后没有不良反应而受到欢迎。激光缓解疼痛的机制基于其抗炎效果或对免疫系统的作用。Bjordal等[24]研究报道,选择适当的剂量能够抑制关节囊内的炎症活性,然而,其真正的疗效仍有争议。

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方法

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是临床治疗肩关节腔及/或肩周软组织病变的常用方法,方便易行。目前采用的穿刺注射引导方式包括盲探、超声引导、X线引导、CT引导等,其中盲探和超声引导是较常用的方法。盲探注射技术是有经验医师根据肩关节解剖结构,触摸到骨性标志或肌肉触发点,将药物注射至靶点区域。超声引导下注射技术是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将药物注射至靶点区域,可显著提高阻滞的准确性,与盲探相比,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血管损伤、神经损伤、气胸等并发症。

一、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术 1.肱骨大小结节(嵴)和结节间沟注射术

(1)骨性标志肱骨大结节位于肩峰下,自上而下为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腱附着点;肱骨大结节嵴为大结节下方肱骨隆起部分,为胸大肌腱附着点;肱骨小结节位于喙突的外侧,肱骨大节结的内侧,为肩胛下肌腱的附着点;肱骨小结节嵴位于肱骨小结节下方,为大圆肌和背阔肌腱的附着点。大结节和小结节之间为结节间沟,其间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见图22。

点击查看大图 图22 肱骨大小结节(嵴)和结节间沟注射体表定位标志图

注:图中1为大结节(肩峰前侧正下方可触及),2为小结节(喙突外侧可触及),3为结节间沟(位于大小结节之间),4为小结节嵴,5为大结节嵴

图22 肱骨大小结节(嵴)和结节间沟注射体表定位标志图

(2)体表定位患者坐位,自然垂直上臂使肱骨外上髁处于前位,触摸到肩峰前侧缘,其正下方的小切迹即为肱骨大结节上的冈上肌腱附着点,依次向下可触摸到冈下肌、小圆肌、胸大肌腱附着点;触摸确认喙突,喙突外侧可触及一小粗隆即为肱骨小结节,其下方为肱骨小结节嵴;当存在冈上肌、冈下肌和肩胛下肌腱炎时,肱骨大小结节存在较为明显的压痛点。肱骨大结节和小结节之间的凹陷即为结节间沟。见图22。

(3)超声定位患者坐位,手臂自然下垂,使用高频线阵探头,超声探头置于肩峰并向下肩峰边缘移动,辨认肱骨大结节与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肌腱位置,超声探头继续向下移动可分辨肱骨大结节嵴与胸大肌位置;超声探头置于大结节与喙突之间,可辨认肱骨小结节与大圆肌和背阔肌位置;超声探头置于结节间沟中间,以短轴扫查肱二头肌长头腱,此时在结节间沟内可见高回声卵圆形结构、表面被肱横韧带覆盖,即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见图23、图24。

点击查看大图 图23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超声定位图(1)

注:图中超声短轴显示1为结节间沟,2为小结节,3为大结节;超声短轴由肩峰向下平移可辨认出大小结节及结节间沟内的肱二头肌长头腱

图23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超声定位图(1) 点击查看大图 图24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超声定位图(2)

注:图中超声显示1为胸大肌肌腱,2为肱二头肌长头腱,3为短头腱;超声短轴由肱骨大、小结节向下移动至肱骨大小结节嵴可见肱二头肌长头腱、短头腱及覆盖于两者之上的胸大肌肌腱

图24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超声定位图(2)

(4)操作技术

①盲探法根据体表定位在注射区域皮肤消毒,采用25 G、3.8 cm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和复方倍他米松1 ml混合液共2~3 ml,在标记处垂直进针至骨骼,退针约1~2 mm,回抽无血,推注无阻力,将注射器内药物缓慢注射完毕。如推注有阻力,则针尖可能位于肌腱内,应稍微退针或进针直到阻力消失后注射。

②超声引导下注射肱骨大小结节(嵴)注射时,可采用平面内进针技术,当针尖到达肌腱上方后,超声监测下注射少量药物确定针尖不在肌腱内,继续将剩余药物注射完毕;结节间沟注射时,可采用平面外进针技术,超声引导下实时观察针尖位置并调整穿刺路径,使针尖位于肌腱上方,注射少量药物,观察扩散情况,确定不在肌腱内后将剩余药物注射完毕。

2.喙突注射术

(1)骨性标志喙突位于锁骨下方和肱骨头内侧,容易触及,是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和胸小肌腱的附着点。关节囊和喙突下方之间存在喙突滑囊。见图25。

点击查看大图 图25 喙突注射体表定位标志图

注:图中1为喙突,肱骨小结节内侧可触及一骨性凸起即为喙突

图25 喙突注射体表定位标志图

(2)体表定位喙突前方为肱骨小结节,旋转上臂时容易触及此结节,存在肌腱炎时,此处有明显压痛;喙突滑囊穿刺点位于锁骨前外侧缘下方凹陷处喙突尖内侧面。见图25。

(3)超声定位患者坐位,手臂自然下垂,触及盂肱关节和喙突位置,使用高频线阵探头,超声探头置于盂肱关节前方,缓慢向内侧移动直到超声图像中出现高回声骨皮质影,此即为喙突显像,将超声下喙突显影置于图像中央。见图26。

点击查看大图 图26 超声引导下喙突注射定位图

注:图中1为肩胛下肌,2为肱骨头,3为三角肌,4为喙突;超声显示喙突与肱骨头前内侧面,超声短轴置于盂肱关节前方,缓慢向内侧移动直到超声图像中出现高回声骨皮质影即为喙突

图26 超声引导下喙突注射定位图

(4)操作技术

①根据体表定位注射在注射区域皮肤消毒,采用25 G、3.8 cm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和复方倍他米松1 ml混合液共2~3 ml,在标记处垂直进针至骨骼,退针约1~2 mm,回抽无血,推注无阻力,将注射器内药物缓慢注射完毕。如推注有阻力,则针尖可能位于肌腱内,应稍微退针或进针直到阻力消失后注射;喙突滑囊穿刺从穿刺点向后外侧小心进针至滑囊内后缓慢注射1%利多卡因和复方倍他米松1 ml混合液共4 ml。

②超声引导下注射可采用平面内或平面外技术,将穿刺针靠近喙突表面。如为附着于喙突的肌腱炎注射,则在超声引导下注射混合液2 ml,要避免在喙突上肌腱附着处的肌腱内注射。如为喙突下滑囊炎,则在超声引导下调整穿刺针方向,直到针尖进入肩胛下肌和喙突下方之间的滑囊。滑囊炎严重时,可见在喙突下存在高回声囊壁包绕的低回声液性暗区。见图26。

3.肩峰下滑囊注射术

(1)骨性标志肩峰下间隙位于肩峰、肩锁关节、喙突和喙肩韧带正下方。见图27。

点击查看大图 图27 肩峰下滑囊注射体表定位标志图

注:图中1为肩峰,2为肩峰下滑囊,3为肩峰下滑囊炎,即肩关节腔后方肩峰下约2.5 cm处

图27 肩峰下滑囊注射体表定位标志图

(2)体表定位患者坐位,在肩关节腔后方肩峰下约2.5 cm处标记。见图27。

(3)超声定位患者坐位,采用高频线阵超声探头,超声以冠状面观察肩锁关节,确认位置后,侧向缓慢移动确认肩峰外侧端的高回声边缘,此时可见附着于肩峰的三角肌及位于肩峰下、附着于肱骨大结节的冈上肌腱,冈上肌的表面有一层薄薄的低回声结构,即为肩峰下滑囊。

(4)操作技术

①根据体表定位注射在注射区域皮肤消毒,采用25 G、3.8 cm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和复方倍他米松1 ml混合液共2~3 ml,在标记处向上与水平方向约呈20°角进入间隙,如触及骨质,则退针至皮下后,调整进针方向再次进针。进入间隙后,推注无明显阻力,将注射器内药物缓慢注射完毕。如推注遇到较大阻力,则针尖可能位于肌腱内或韧带内,需退针或进针直到阻力明显减小。

②超声引导下注射可采用平面外或平面内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调整进针方向使针尖贴近肩峰下、进入肩峰下滑囊,注射混合液2~3 ml。见图28。

点击查看大图 图28 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注射定位图

注:图中1为肩峰下滑囊,2为肱骨大结节,3为冈上肌肌腱;超声显示肩峰下滑囊,超声以冠状面观察肩锁关节并向肩峰外侧端移动,显示冈上肌表面的一层薄薄的低回声结构即为肩峰下滑囊

图28 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注射定位图 4.三角肌触发点注射术

(1)骨性标志三角肌起于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见图29。

点击查看大图 图29 三角肌触发点注射体表定位标志图

注:图中1为触发点,2为三角肌,3为牵涉痛

图29 三角肌触发点注射体表定位标志图

(2)体表定位患者坐位,确定触发点,按压触发点可引起局部剧烈疼痛及牵涉痛,肌肉可能出现不自主抽搐反应。见图29。

(3)超声定位触发点即为进针点,见图30。

点击查看大图 图30 三角肌触发点注射超声定位图

注:图中1为三角肌,2为肱二头肌腱长头;超声短轴显示三角肌覆盖于肱二头肌表面

图30 三角肌触发点注射超声定位图

(4)操作技术

①根据体表定位注射在注射区域皮肤消毒,采用25 G、3.8 cm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和复方倍他米松1 ml的混合液共10 ml,在标记处垂直进针至适宜深度,遇骨质后应稍退针,回抽无血,每个触发点注射0.5~1.0 ml。

②超声引导下注射将超声探头垂直置于触发点上,实时引导下平面外进针,针尖位于三角肌内,回抽无血即可注射。

5.大小圆肌触发点注射术

(1)骨性标志大圆肌起于肩胛骨下角背面,止于肱骨小结节嵴;小圆肌起于肩胛骨外侧缘上2/3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见图31。

点击查看大图 图31 大小圆肌触发点注射体表定位图

注:图中1为小圆肌,2为大圆肌;大小圆肌体表定位标志,肩胛骨下角背面沿肩胛骨至肱骨小结节方向可触及大圆肌,大圆肌上方的肩胛骨外侧缘上2/3背面至肱骨大结节方向可触及小圆肌

图31 大小圆肌触发点注射体表定位图

(2)体表定位患者坐位,确定触发点。

(3)超声定位触发点即为进针点,见图32。

点击查看大图 图32 超声引导下大小圆肌触发点注射定位图

注:图中1为小圆肌腱,2为肱骨干,3为冈下肌;超声显示小圆肌位于冈下肌下方,超声探头置于小圆肌触发点上方即可进针

图32 超声引导下大小圆肌触发点注射定位图

(4)操作技术

①根据体表定位注射在注射区域皮肤消毒,采用25 G、3.8 cm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和复方倍他米松1 ml的混合液共10 ml,在标记处垂直进针至适宜深度,回抽无血,每个触发点注射0.5~1.0 ml。

②超声引导下注射将超声探头垂直置于触发点上,实时引导下平面外进针,针尖位于大圆肌或小圆肌内,回抽无血即可注射。

二、肩关节腔注射术 1.盂肱关节腔注射术

(1)骨性标志盂肱关节腔由肩胛骨关节盂与肱骨头形成。见图33。

点击查看大图 图33 盂肱关节腔注射示意图

注:图中1为关节窝;前入路,上臂稍外展外旋,在肩关节前方,确定肩峰正中央下方约2.5 cm处为穿刺点

图33 盂肱关节腔注射示意图

(2)体表定位前入路,患者坐位,上臂稍外展外旋,在肩关节前方,确定肩峰正中央下方约2.5 cm处为穿刺点,见图33;后入路,患者坐位,上臂稍外展内旋,肩峰下方三角肌和冈上肌之间为穿刺点。

(3)超声定位

①侧入路患者坐位,前臂自然放置于同侧大腿。采用高频线阵超声探头,探头冠状位放置于肩峰外侧边缘,与肩胛骨稍成角。确认冈上肌腱及深面的盂肱关节,正常或轻微炎症的关节在超声下呈三明治结构,表现为高回声的滑囊壁和周围脂肪包绕着低回声的曲线液体层;较重炎症或肿胀可使关节囊内表现为无回声甚至高回声。见图34。

点击查看大图 图34 超声引导下侧入路盂肱关节腔注射定位图

注:图中1为三角肌,2为肱骨头,3为冈上肌腱,4为盂肱关节

图34 超声引导下侧入路盂肱关节腔注射定位图

②后入路患者侧卧位,患肩向上,患侧上肢前举、肘部屈曲,采用高频线阵超声探头,探头平行于肩胛冈且放置在肩胛冈下方、盂肱关节后方的位置,此时的超声显像可清楚地显示冈下肌、肱骨、关节盂和关节囊。见图35。

点击查看大图 图35 超声引导下后入路盂肱关节腔注射定位图

注:图中1为肱骨头,2为关节腔

图35 超声引导下后入路盂肱关节腔注射定位图

(4)操作技术

①根据体表定位注射在注射区域皮肤消毒,采用25 G、3.8 cm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和复方倍他米松1 ml的混合液共2 ml,在标记处垂直进针至适宜深度,缓慢推注。如有较大阻力,可能在韧带或肌腱内,应重新调整进针方向及深度。

②超声引导下注射侧入路,确认好关节腔后,采用平面内技术,在探头外侧1 cm处进针,超声引导下调整进针方向直至针尖位于关节腔内,注射少量混合液,在关节腔内可观察到高回声旋涡,证实药物被注射入了关节腔内,随后缓慢注射完剩余药液。后入路,确认好关节腔后,采用平面内技术,超声引导下调整进针方向直至针尖位于关节囊内,注射少量混合液。

2.肩锁关节注射术

(1)骨性标志肩胛骨肩峰前内侧面与锁骨远端连接处。见图36。

点击查看大图 图36 肩锁关节注射体表定位标志图

注:图中1为肩锁韧带,2为肩锁关节腔;小红圈为肩锁关节,位于肩胛骨肩峰前内侧面与锁骨远端连接处,触之稍有凹陷感;大红圈为肩锁关节放大的剖面图

图36 肩锁关节注射体表定位标志图

(2)体表定位患者坐位,前臂自然垂直于大腿上,触摸确认肩锁关节。见图36。

(3)超声定位患者坐位,前臂自然垂直于大腿上,采用高频线阵探头,超声探头取冠状面置于肩锁关节上,缓慢移动探头,确认喙突、肩峰、锁骨远端及肩锁关节,并调整探头,使肩锁关节腔的V形低回声影位于图像中央。见图37。

点击查看大图 图37 肩锁关节注射超声引导定位图

注:图中1为肩峰,2为肩锁关节间隙,3为锁骨;超声显示肩锁关节间隙,超声探头冠状面置于肩锁关节上显示的V形低回声影即为肩锁关节间隙

图37 肩锁关节注射超声引导定位图

(4)操作技术

①根据体表定位注射在注射区域皮肤消毒,采用25 G、3.8 cm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和复方倍他米松1 ml的混合液共2 ml,在标记处垂直进针至适宜深度,缓慢推注。如有较大阻力,可能在韧带或肌腱内,应重新调整进针方向及深度。

②超声引导下注射采用平面外技术,在探头旁进针,超声引导下调整进针方向直至针尖位于关节腔内,注射少量混合液,在关节腔内可观察到高回声旋涡,证实药物被注射入关节腔内,随后缓慢注射完剩余药液。

三、肩关节周围神经阻滞术 1.肩胛上神经阻滞术

(1)骨性标志肩胛上切迹,为肩胛上神经穿过处,有肩胛上动、静脉伴行。见图38。

点击查看大图 图38 肩胛上神经阻滞体表定位图

注:1为肩胛上神经,2为肩胛冈;肩胛上神经体表定位标志,由肩峰向肩胛骨背侧斜向下可触及肩胛冈,冈上线作中垂线后的外上角分为两等份,此分角线上1.5 cm处为肩胛上切迹

图38 肩胛上神经阻滞体表定位图

(2)体表定位患者坐位,确定肩胛冈,画出冈上线,并在中点作中垂线,再将外上角两等份,此分角线上1.5 cm处为肩胛上切迹,标记穿刺点。见图38。

(3)超声定位患者坐位,触摸确定肩胛冈,采用高频线阵超声探头,将超声探头取冠状面置于肩胛冈上方,旋转探头,探头一侧朝向喙突内侧。移动探头与肩胛冈平行时,肩胛冈为一线性的高回声影。继续向头侧移动探头,见一"U"形切迹即为肩胛上切迹。超声下切迹表面可见肩胛上横韧带,韧带下方可见一个高回声影为肩胛上神经,彩色多普勒可分辨位于肩胛上神经周围的肩胛上动、静脉。肩胛上神经在超声图像中并不是都能显示,但由于肩胛上动脉和肩胛上神经伴行,所以临床上经常通过定位肩胛上动脉来明确神经的位置。见图39。

点击查看大图 图39 肩胛上神经阻滞超声引导定位图

注:图中1为斜方肌,2为冈上肌,3为肩胛上动脉;超声显示肩胛上切迹中肩胛上神经与肩胛上动脉并行,超声冠状面观察,旋转探头显示肩胛上动脉即找到伴行的肩胛上神经,左侧的蓝箭头为肩胛上神经

图39 肩胛上神经阻滞超声引导定位图

(4)操作技术

①根据体表定位注射在注射区域皮肤消毒,采用25 G、3.8 cm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5%利多卡因和复方倍他米松1 ml的混合液共5 ml。在标记处垂直皮肤进针碰到骨质,退针至皮下后向前、内、下方向进针,有落空感时停止进针。部分患者诉酸胀或向上臂放射感,则穿刺成功。回抽无血、无气即可缓慢注射。穿刺针过深,可误入胸腔,导致气胸。

②超声引导下注射采用平面内技术,在超声探头内侧约1 cm处进针,超声引导下调整进针方向,直到针尖突破肩胛上横韧带,接近肩胛上神经,同时可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避免穿刺到肩胛上动、静脉。回抽无血,注射少量混合药液在肩胛上神经周围扩散,缓慢推注完剩余药液。

2.肩胛背神经阻滞术

(1)骨性标志C5椎旁。

(2)体表定位患者侧卧位,C5椎旁、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前中斜角肌三角顶点处有明显压痛点,即为穿刺注射点。见图40。

点击查看大图 图40 肩胛背神经阻滞体表定位标志图

注:图中1为C5椎体,2为肩胛背神经;根据第7颈椎棘突较长的解剖特点向上2个椎体即为C5颈椎体

图40 肩胛背神经阻滞体表定位标志图

(3)超声定位患者侧卧位,患侧朝上,术者位于患者背侧,采用高频线阵超声探头,探头取水平面垂直置于身体长轴。C7横突前结节基本退化而不明显,只有一个凸起明显的后结节,确认后上移探头,可见C6横突前后结节呈"双驼峰征",C5横突与C6横突类似,继续向上可确认C5横突前后结节。见图41。

点击查看大图 图41 肩胛背神经阻滞超声定位图

注:图中1为C5神经根,2为中斜角肌;超声长轴显示C5神经根及肩胛背神经,肩胛背神经起点靠近C5横突后结节

图41 肩胛背神经阻滞超声定位图

(4)操作技术

①根据体表定位注射在注射区域皮肤消毒,采用25 G、3.8 cm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5%利多卡因和复方倍他米松1 ml的混合液共2 ml,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C5横突尖端,垂直进针至横突,回抽无血,缓慢注射混合液。

②超声引导下注射将C5后结节置于图像中央偏颈后侧,采用平面内技术,紧贴超声探头颈后侧进针,超声监测下调整进针方向,直到针尖到达C5后结节,回抽无血,注射少量混合药液无阻力,缓慢推注完剩余药液。

3.腋神经阻滞(四边孔注射)

(1)骨性标志腋神经位于四边孔内,四边孔由上界的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内侧的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的肱骨外科颈、下界的大圆肌围成。见图42。

点击查看大图 图42 腋神经阻滞体表定位标志图

注:图中1为小圆肌,2为腋神经,3为四边孔,4为大圆肌;四边孔由上界的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内侧的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的肱骨外科颈、下界的大圆肌围成

图42 腋神经阻滞体表定位标志图

(2)体表定位患者坐位,在肩峰外侧后角及同侧肘部鹰嘴间画一连线,从腋前皱襞作一垂线与该线相交,其交点向头侧方向2 cm处即为进针点。

(3)超声定位患者坐位,双侧上臂自然下垂,上臂置于同侧大腿。采用高频线阵探头,将超声探头取纵轴位置于肱骨后内侧,邻近的三头肌的肱骨干边缘为高回声影,向腋窝方向移动探头,当探头接近肱骨头下缘,肱骨边缘的高回声影变为外凸形,其下缘即为腋神经,彩色多普勒可见伴行的旋肱后动脉。见图43。

点击查看大图 图43 腋神经阻滞超声定位图

注:图中1为肱骨,2为四边孔内腋神经,3为旋肱后动脉;超声显示腋神经位置,超声探头纵轴见四边孔内腋神经,伴行旋肱后动脉

图43 腋神经阻滞超声定位图

(4)操作技术

①根据体表定位注射在注射区域皮肤消毒,采用25 G、8.9 cm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5%利多卡因和复方倍他米松1 ml的混合液共10 ml,在标记处垂直皮肤缓慢进针,如碰到骨质,退针至皮下调整方向后再进针,如出现异感,说明已接触到神经,回抽无血即可缓慢注射。

②超声引导下注射将腋神经图像置于超声探头正中,采用平面内技术,紧贴探头上方进针,超声引导下调整进针方向,使针尖位于四边孔内并接近腋神经,同时可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避免穿刺到旋肱后动脉。回抽无血,注射少量混合药液在腋神经周围扩散,缓慢推注完剩余药液。

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效果评估

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的疗效评定主要包括两方面:疼痛评定和功能评定。

一、疼痛评定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为单维度疼痛评定,0分为无痛,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强,10分为剧烈疼痛。

2.简式Mcgill疼痛量表(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MPQ)为多维度疼痛评定工具,由11个感觉类(跳痛、放射痛、刺痛、锐痛、夹痛、咬痛、烧灼痛、创伤痛、剧烈痛、触痛、割裂痛)和4个情感类(疲劳耗竭感、不适感、恐惧感、受折磨感)对疼痛描述词以及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 PPI)和VAS组成。所有描述词可根据个人感受选择"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分别为0、1、2、3分。

3.口述分级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 VRS)有四级评分法、五级评分法。四级评分法分为4个等级:0度为无疼痛;Ⅰ度为轻微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饮食及睡眠;Ⅱ度为持续性疼痛较重,不能忍受,日常活动、饮食及睡眠受到一定影响,需要用弱阿片类药物镇痛;Ⅲ度为剧痛难忍,可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五级评分法将疼痛用"无痛""轻微痛""中度痛""重度痛""极重度痛"表示。

二、功能评定

1.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采用量角器测量,受检者取坐位或立位,臂置于体侧,肘伸直,受检者进行主动运动。常用的有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法、Constant-Murley评分法和Rowe肩关节功能评定法,三者都包含有对肩关节活动度的评定。其中JOA将活动度定为30分:上举15分、外旋9分、内旋6分,根据患者的活动情况记分;Constant-Murley将ROM分为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和内旋,每项最高分值为10分;Rowe法评定肩关节外展15分、前屈12分、内旋5分、外旋5分。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ADL评分共10分:分别有梳头、系带子、手摸嘴、睡眠时压着患处、取上衣侧面口袋的东西、用手摸对侧眼、能关或拉开门、用手取头上的东西、能大小便、穿上衣等活动,能完成1项动作记1分。

3.综合评定

有效率评定(effective rate evaluation)通常分为4个等级,优效为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良效为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可效为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但仍有活动受限;无效为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善;总有效率=(优效+良效+可效)例数/总例数×100%。

疼痛、ROM与有效率评定结合评定标准如下:优效为肩臂疼痛消失,肩关节前屈上举达150°以上,外展上举达120°以上,后伸屈肘手指可达对侧肩胛骨下角;良效为肩臂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前屈上举达120°以上,外展上举达100°以上,后伸屈肘手指可达T10~11棘突;可效为肩臂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增加10°~20°;无效为肩臂疼痛,肩关节活动较治疗前无改善。

疼痛、ROM、ADL与有效率评定相结合患肩在静止和活动时疼痛完全消失,无压痛,活动正常,穿脱衣服无不利,提重物(>3 kg)自如,患侧上肢外展>90°,前屈>150°为优效;肩部静止时无明显疼痛,剧烈活动时仍有轻微疼痛,压痛能忍受,患侧上肢外展75°~90°,前屈90°~150°之间,穿脱衣服虽亚于健侧,但努力后能完成为良效;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进步,静止时可能有轻微疼痛,尤其夜晚翻身时不利,重压时退缩,勉强完成穿脱衣服,但感到很困难,患侧上肢外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