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肖邦谐谑曲及其演奏丨以《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Op.31为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肖邦209274 解读肖邦谐谑曲及其演奏丨以《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Op.31为例

解读肖邦谐谑曲及其演奏丨以《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Op.31为例

2024-02-25 04: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早确立谐谑曲的使用地位的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海顿,海顿将谐谑曲引入到了套曲中。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贝多芬继承了这一形式并对它进行改革,进一步使谐谑曲成为钢琴套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把谐谑曲从奏鸣曲中的某一乐章解放出来,使它变成了独立的器乐曲体裁。肖邦又对谐谑曲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把谐谑曲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使谐谑曲这种体裁达到最顶峰。

肖邦共作有四首谐谑曲,他的谐谑曲是音乐形象对比鲜明、结构庞大的一种单乐章的钢琴独奏曲,并具有宏大的构思和史诗般的气势。这些谐谑曲已不再限于嬉戏、玩闹,而是隐含了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容,它精力充沛,感情激越,既有幻想,也有气势磅礴的热情,它在情绪上具有强烈的对比,内心有一种痛苦狂乱的呐喊,但又不乏歌唱性的抒情,它将浪漫主义风格非常完美地融入到了乐曲中。 李斯特曾对肖邦谐谑曲作出评价:“他多数的谐谑曲与练习曲中,明白表露了极端的愤怒与绝望的情绪。表现出来的是时而尖锐的讽刺,时而顽固的自尊,但不可忽略的是,他的音乐依旧带有优美的诗篇气质。这四首谐谑曲是堪与叙事曲比肩的最深刻的杰出作品。”

在肖邦的四首谐谑曲中,作品《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Op.31)是最为著名的一首,也是唯一具有谐谑性质的谐谑曲。它创作于1837年华沙起义时期,当时肖邦逗留在维也纳,华沙起义激起了肖邦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写成了这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这时已到了肖邦创作的成熟期。这首谐谑曲没有第一首的悲剧性冲突,而具有一定的幻想性和戏剧性,但不乏抒情、歌唱性的优美段落,非常富有诗意,因此经常被公开演奏,且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首。舒曼说:“这首谐谑曲热情的性格,使人想起以前肖邦的同类曲子,非常富于魅力,把简单、容易、大胆、可爱、憎恶都熔于一炉,把它比拟为拜伦爵士的一首诗,并非是不恰当的。”

肖邦的《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Op.31)是大小调交替的调式,由降b小调开始,在降D大调结束。属于比较自由的奏鸣曲式,全曲有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

这首乐曲的呈示部(1~264小节)由两个主题组成。第一主题(1~64小节)由充满疑惑不安的三连音开始,声音弱而敏捷,像是一种质疑,然后休止符沉默片刻,似乎等待着答案,突然坚定有力的和弦给以了果断的回答,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在这一段中,三连音要快速、均匀,和弦要用指尖抓住,手掌撑起,用全身的力量传送下去,声音饱满,这段的强烈对比似乎带有了少许诙谐的性质。接着用一段华丽的过渡引出第二主题(65~132小节),第二主题优美如歌的旋律充分地体现了肖邦“钢琴诗人”魅力非凡的气质。它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它的旋律舒广,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情,这段旋律让人联想到波兰古老的曲调,它透露了肖邦对祖国无限的热爱之情。这部分的左手我认为是这首乐曲的一个难点,它只起烘托的作用,但要弹得很流畅华丽,六个八分音符力度要均匀,可以用第一个音推过去。右手要有歌唱性的线条,触键要深,感情真挚。整个呈示部在重复一遍(133~264小节)后在降D大调上结束。

这首乐曲的发展部(265~583小节)是形式相当复杂的独立段落,它包含了非常多的复杂的思想内容,形式多样,把音乐形象的对比程度更加加深,使戏剧性冲突更加深刻,表现出相当深刻的音乐内涵。

它的第一主题(265~309小节)在音乐形象上与呈示部形成对比,宁静、深远而柔美,让人感受到一种和煦的阳光。这一段一开始是平稳柔和的和弦,要表现出那种宁静而严谨沉思的感觉,要求手指下键要深并且下键要慢,深深地抓住和弦,同时情绪要安静下来仔细聆听,随着音乐一松一紧的呼吸,并注意旋律歌唱性的表达。接着传来民间牧笛风的曲调,音乐仍旧在一种安详的曲调中进入到另一主题(310~333小节),一种由两个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组成,带着一种不安情绪的稍稍骚动。这个主题是一种复调形式的四声部,右手的两个声部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弹奏时要注意各声部的线条清晰。发展部的第三主题(334~365小节)是一段快速华彩性乐段,旋律流畅欢快,彻底清扫了不安情绪的骚动,展现出一片光明的情绪。演奏时要轻巧、清晰,左手要注意三拍子的节奏,有一种圆舞曲的律动感。

随后三个主题重复展开(366~583小节),这一段在难度上加大,特别是往高潮过渡的部分转指和跨度大的连音,既要快速又要清晰流畅。这就要求多慢练,然后再逐步加速,直到能清晰地弹奏出每一个音。这段快速华彩直冲到全曲情绪激动的高潮,激情洋溢的高潮部分是发展部第二主题的变化发展,这部分很多离调和变化音的出现使和声更加丰富多彩,这种新奇大胆的和声运用集中体现了肖邦的风格特征。

这首乐曲的再现部(584~800小节)与呈示部基本相同,只是在结尾处加以扩充,用模进、缩短、重复等手法将尾声推到自由结构的领域,更突出戏剧性的冲突,让作品的戏剧性构思得到更加充满动力的变化,最后作品在激情中以果断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

肖邦的《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Op.31)无论是在曲式的结构安排上,还是在创作技术手段上,以及作品所融入的思想意识等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作品中的创新技术手段,直接影响了后世音乐家、作曲家的创作。可以说,“钢琴诗人”肖邦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大师、时代巨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