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与全球治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联合国全球治理课程 气候变迁与全球治理

气候变迁与全球治理

2024-05-28 09: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 加强人对气侯变化要性的认知。对于我们而言,凡政治、经济或军事安全有关的事务,因与个人日常生活较具密切关系,故对其关切程度较其他的议题要来的高。虽然,气候变迁问题近年来逐渐受到较多讨论,但许多人在认知上依然不足,或对未来气候变迁威胁警讯保持存疑。

第二, 国际气候治理的发展趋势。在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探求解决之道的过程中,联合国经常演出重要与关键的角度,针对气相威胁而发言,联合国主导的气侯判断是否成功,都将影响全球气侯整理工作的进行。

第三, 提升更多对非国家行动者的研究。过去以来,不论是在国与国之间政治的行动或学术研究中,国家行为者或由其组成的政府间组织一直是受到相对关注与探讨的对象,而非政府组织因无法像国家一般持有大的行政资金来源与权力,经常性地非主流或被目视的角色。

气侯变迁启示

近年来气侯变化与其相互相关议题受到任何国家社会的重视,也逐渐形成了国际的主流趋势之一。

一、从气候变暖开始

「气候」:指长时期天气状况的统计,而「天气」则是指每小时甚至每天大气变化情形。气候变迁即是探讨长时间天气情况变化统计数据。

「暖化」:是气候产生变化的现象之一,20 世纪70 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布罗克在科学杂志(Science Magazine )发表名为「气候变迁:我们处在全球暖化的边缘吗?」的文章中,首创「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一词,而全球暖化的根源来自温室效应。

对温室效应的发现,可回溯至1824 年法国科学家傅立叶观察与论述:他认为地球热能主要来太阳辐射,星际辐射及地球内部自身原始热量,理论上地球应是冰冷的,但是当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后,大气层如同透明玻璃罩一般吸收热能,让地表温度上升;时至1861 年,爱尔兰物理学家丁达尔证实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及水蒸气等分子,具有吸收太阳辐射能功用;1896 年瑞典科学家阿瑞尼斯对温室气体进行量化研究,他计算出二氧化碳浓度若是增加,将会造成地球气温上升。

由于大气层中的主要气体是氮和氧,而能产生温室效应的物质,像是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氧化亚碳(N2O ),氢氟碳化物(HFCs ),六氟化硫(SF6 ),水蒸气(H2O )或臭氧(O3 )等,只在大气中占了相当少的比例,因此当代科学家使用「百万分之一」(简称ppm )的标准来衡量空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其中二氧化碳占据最主要的部分,但是由于小成分的温室气体就能够产生极大的效应,一旦人类不断地制造温室气体,且无法排出大气层外,经过堆积极可能加速全球暖化的速度,亦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自然型气候变迁

气候变迁形成方式,大致可区分为自然型或者人造型。所谓自然型气候变迁:包括太阳辐射及黑子活动变化,地球自转或公转轨道变化,火山爆发或陨石撞击等因素导致气候发生变化与环境恶化,影响时间亦长短不一。例如火山爆发或陨石撞击均会喷出大量灰烬,硫化物或二氧化碳等物质至大气中,可能导致气温升高或变冷,影响生态环境。

根据科学研究——地球生物历经5 次重大灭绝(extinction )事件,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末,泥盆纪晚期F/F ,二叠纪末,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其中第5 次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发生时间约在6500 万年前,其原因经推断可能来自陨石撞击,其余灭绝事件有的系因火山爆发,由于过程中产生过多气体,导致冰室效应或温室效应,海洋酸化,海平面变化及海水缺氧等全球性的气候变迁与环境剧变,进而造成生物大灭绝。

在5600 万年前,地球亦发生过一次全球气候变暖事件,被称之「古新世- 始新世极热事件」。据科学家研究:此次全球变暖可能系来自火山爆发,大约排放1.02 至1.22 兆吨二氧化碳,且每年大约排放5.8 亿吨,持续了大约5 万年,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了摄氏5 度,并引发了海洋生物的灭绝。近代则有1815 年4 月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造成1816 年全球多处「全年无夏」,近期则有1991 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将2,000 万吨二氧化硫送进平流层,产生遮阳作用,让全球温度暂时降低摄氏0.5 度。

三、人造型气候变迁

人造型气候变迁系指人为活动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气候改变,例如人类大量使用煤,天然气及石油等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与过度开垦土地等,致使温室气体增加,也是全球变暖肇因。

由于人类活动,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已明显增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土地利用与变更。2013 的评估报告指出:在1880-2012 年期间,全球平均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升高摄氏0.85 度,可能是近1400 年来最暖的30 年。如果在本世纪内,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管制在3.7 兆亿吨之内,未来升温控制在摄氏2 度之内的可能性,将可高达60% ,但未来全球若无法积极减碳,本世纪末增温将可能超过摄氏2 度,或许更高,情况将变得更严重(如图2-1 所示)。

其次,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监测数据显示,在气温上升方面,每年全球暖化情形没有停止过,自1970 年起,全球表温平均每10 年上升摄氏0.17 ,是1880-2015 年整个时期每10 年平均值摄氏0.07 的两倍多;此外,该局指出:自1880 年至2017 的气温记录中,2016 年是全球气温最炎热的一年,2015 年次之,2017 年则是第三高。二氧化碳浓度方面: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在工业革命之前为280ppm ,1958 年浓度达到315ppm ,迄今则已超过400ppm ,有关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如图2-2 所示。

此外,根据日本和欧美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体「全球碳计划」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每年的碳排量均不断攀升,就2016 年单一年度而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总量高达约360 亿吨。此外,该计划另项统计数据显示,自1990 年至2016 年止,中国与美国两国排碳量一直占世界第一或第二位,过去以来,例如德,英,俄罗斯,日本及印度等国也是名列前茅的排碳大国(如表2-1 所示)。未来,如果全球无法有效减碳,将很快突破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报告中设限标准。

气候变迁的全球化

国际间由官方与学术界出版的许多研究报告与数据显示:气候变迁现象已是既定的事实。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它影响层面甚广,亦包含气候变迁问题,面对全球性气候变迁的独特性,单一国家或国际组织无法解决,需要全球治理。首先分析全球化与气候变迁的关联性,其次,探讨治理概念与全球治理层次与特性,以及最后全球气候治理的相关论点。

夏尔特从以下五个面向解释:

一、 全球化如同国际化:国家间跨国界关系助长,国际交流与互赖。

二、 全球化如同自由化:国家间一些彼此活动,强行限制已被移除。

三、 全球化如同普遍化:一些理念与经验经由散播传达至全球每个角落,致使大家在目标上趋于一致。

四、 全球化如同西方化或现代化:现代社会像资本主义与工业主义的结构,被散播至整个世界,破坏了地方文化。

五、 全球化如同去地域化:重新配置地理图腾,社会空间已不再受制于领土所在地,距离与疆界。

纪登斯——从社会学角度定义全球化为世界社会关系的强化。在这种关系下,偏远地区被连接且该区事务会被遥远之处发生的事件所影响,反之亦然。

另罗伯森——认为全球化作为一种概念,它指涉世界的压缩及强化世界成为一体的意识;

格雷(H. P. Gray )——认为全球化系跨国界经济情况与政策的相似性;

皮特斯——从历史学与人类学定义全球化系增强世界连接,长期历史过程。

对于全球化发生的时间历程与特质学界观点并不一致,皮特斯在《 全球化与文化》中 整理出三类型:即短期(1970 年代之后)、中期(16-18 世纪)与长期(如表2- 4 所示),这是因为各个学科领域解读的角度不同所致,他并指出自1970 年代之后,当代不过是加速全球化过程特质而已。

表2-4全球化时期发展历程与其特质之分类

时间构架 全球化单元 学科项目 短期(1970 年代之后) 公司,生产技术,行销,媒体 经济学,文化研究 中期(16-18 世纪) 资本主义,现代性 政治经济学,社会学 长期 社会合作形式 历史学,历史社会学,人类学

赫尔德(David Held )与麦克格鲁(Anthony G. McGrew )亦表示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他们在《 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 一书中将全球化区分为地理大量发现时期、欧洲帝国时期以及由新自由主义全球经济造就当代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征,也就是都有独特的广度,强度与力度等模式,流动和网络,以及不同程度的制度化,分层化与复制化。

当代社会由于经济全球化,正逐渐建构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型态,投资、产业、 信息技术、 个别消费者的流动会让世界更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中介角色逐渐消失,将由所谓「区域国家」所取代。

面对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贝克(Ulrich Beck )提出「风险社会」概念,他认为:当前人类所身处的是一个风险社会,这是追求现代化同时,无可避免的副作用;而风险社会源自于内部裂变,系人类工业化与科技化的结果。在风险社会中,食物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酸雨、核能外泄与核武制造等问题将会无视于国界的存在,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不论贫富与位阶高低,都将受到影响,而风险增加将导致全球社会缔结成一个危险社区。

当今国际社会追求发展所引发气候变迁问题,致使每个社会成员未来将面临更严峻风险挑战。就能源消耗得情况而言,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统计数据:全世界石油、天然气与煤三大能源需求自70 年代后不断攀升,其中石油产量1971 年约2,500 百万吨,至2016 年已超过4,300 百万吨(如图2-3 所示);天然气产量1971 年约为11,000 亿立方尺,至2016 年已增为35,000 亿立方尺;煤产量1971 年约为3000 百万吨,至2016 年已超过7,000 百万吨(如图2-5 所示)。由于此三种能源均属化石燃料,过度开发与使用所产生温室气体,自然影响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带来潜在危机。

全球治理概念缘起

治理概念源自1989 年世界银行在观察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发展问题之际,所提出「治理危机」)一词,它认为:这些非洲国家缺乏西方先进国家的管理方式与技术能力,因此建议这些国家采用治里的革新方法来创造有利经济环境。1992 年世银在《治理与发展》 报告中进一步阐明:它指出治理就是一个国家为了发展在其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 治理有四个特征:

一、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二、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三、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四、 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美国学者罗森诺,首次将治理概念运用在国际关系上,并定义治理为一种规范机制,虽然未赋与正式的授权,却能有效地发挥功能。此亦打破过去以国家作为管理国际社会的迷失,进而衍生出全球治理概念。英国政治学者史托克归纳出治理具备以下五个观点:

一、 治理指一系列来自政府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但又不限于政府,它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利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

二、 治理确认在处理社会和经济问题时,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模糊性。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由于这些私人部门与个人团体正在承担越来越多原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导致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和责任日益变得模糊不清。

三、 治理认为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互赖关系。此种关系即:

(一) 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必须依靠其他组织;

(二) 为达到目的,各个组织必须交换资源,谈判共同的目标;

(三)交换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各参与者的资源,而且也取决于游戏规则以及进行交换的环境。

四、治理系指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这一自主的网络在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中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它与政府在特定的领域中进行合作,分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

五、治理指处理好事情的能力并非需要仰赖政府的权力来指挥,或运用其权威。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对公共事务进行更好地控制和引导。

全球治理并非是以国际组织体系与各国政府的行动为其核心,其他如社会运动或团体,非政府组织等亦应被包含在其中,共同来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秩序,基础是建立在协调关系上。它属于个体层次,也是集体层次,它的形式可以是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涉及公部门,也涉及私部门,同时涵盖第三部门在内。

相较于其他例如人权,移民,犯罪,毒品,恐怖主义,疾病等跨国性公共议题,气候变迁与它们不同之处,在于气候变迁更具有独特性。根据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2001 年的报告指出:它具有全球性、长期性与复杂性。华格纳与韦兹曼则认为:它具有全球性、长期性、不可逆转性及不确定性。

联合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议题上,担任相当重要的关键角色。例如,在1972 年在人类环境会议中宣布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及1873 年在瑞士维也纳成立世界气象组织,都是联合国进行气候治理重要推手。

其中环境规划署成立宗旨:系希望带领各国及其人民,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上,建立合作关系及提供相关资讯,以提升世人生活质量;诚如1972年瑞典驻联合国瑞贝克所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联合国是一个协调中心,政治与理念的领导层级的提供者,以及思虑对策以避免或减少全球环境危机;在国家间的环境事务上,建立共同规范及避免或解决彼此冲突。因此,必须给与这个机制足够的权责与资源,以确保即将遂行或已计划活动的有效性协调。」

当代国际社会因全球化关系,在经济与工业发展上著有成效,各国彼此间交流更为活络,整合与互赖。对于全球化的看法,或许各方学界解读不同,但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可能是气候变迁的重要推手,诚如学者贝克指出:因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科技发达,使得人类加速进入「风险社会」,因为生态环境破坏如同核武等问题一般,致使全球变成一个危险社区,而「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社会内部的裂变,也就是人类高度工业化与过度开采与掠夺自然资源。事实上,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数据,全球对于石油,天然气与煤三大能源需求自70年代后不断攀升,其结果,它们过度使用所排放出之二氧化碳对气候而言,自然带来威胁与破坏。

面对气候变迁未来可能带来潜在危机,全球治理理念有其适用性。全球治理除了国际组织体系与各国政府行动之外,其他如社会运动或团体,非政府组织等亦应被包含在其中,共同来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运作秩序。由于气候变迁具有全球性,长期性,不可逆转性及不确定性的特质,其治理之道,除国家必须担任积极推动角色外,亦必须寻求像是非政府组织等其他成员来共同治理,这也是联合国一贯立场与主张。

(编者申明:以上图文,仅供学习与分享。欢迎交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