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观察类网综对受众择业心理的影响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职场类综艺节目 职场观察类网综对受众择业心理的影响研究

职场观察类网综对受众择业心理的影响研究

2024-05-17 05: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逯佳佳 温睿 周琪

摘要:观察类真人秀网络综艺在大学生群体的日常收视中屡见不鲜,而职场观察类真人秀网络综艺的出现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主要受众群体——尚未就业和即将就业的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产生了影响。文章通过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进行研究,发现在收看职场观察类真人秀网络综艺之后,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职场观察类真人秀网络综艺会对大学生产生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其正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技能提升意愿,其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加重大学生群体的履历焦虑。文章分析职场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和具体表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场观察类网络综艺;大学生;择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2-0061-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职场网络综艺对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职场观察类网络综艺作为观察型综艺,反映时代社会热点和大众关心的焦点,在娱乐的同时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腾讯视频推出的国内首档律政职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作为职场类网络综艺的代表,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热议,填补了国内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的空白,其呈现出的实习生在新环境中遭遇的种种挑战和磨砺引发社会共鸣,成为2019年播映指数最高的职场类综艺,体现了节目所做的本土化努力[1]。

二、研究方法

文章使用三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

首先是文本分析法。借助EBSCO、EMERALD、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等数据库对所需文献进行查询,保证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其次是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微博相关话题进行检索,包括#令人心动的offer#、#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何运晨#、#李浩源#等话题进行检索,获得相关评论内容共3000条,分词后进行词频分析。

最后是深度访谈法。在《令人心动的offer》的观众中选择10~15名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对其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归类,提炼出影响其择业心理的具体因素。

三、研究发现

对12名观看过《令人心动的offer》的大学生进行深度采访,并依据相应的数据收集分析得出结论:职場观察类网络综艺会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它可能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技能提升意愿,另一方面她可能加重大学生群体的履历焦虑。

(一)职场观察类网络综艺会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产生影响

关于工作、求职的热门话题与每一个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紧密相关,职场类真人秀网络综艺的崛起也与他们的择业心理密不可分。大学生作为初入职场或者并未踏入职场的新人,对职场生活充满了解的欲望。

“不得不说offer真的很会抓话题,关于什么职场酒局、裸辞、未成年人、美颜诈骗这种,我们大家平时也就最关注这些,就很现实。”

“看到李晨面试的时候,仿佛看到了我自己。”

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所提出著名的“镜像理论”认为,电视屏幕是“镜像阶段”的延伸,观众的“自我”与节目里的“他者”不断冲突、异化,最终使观众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得到宣泄与升华,从而完成自我认同和建构[2]。

节目的内容是向外延伸到观众身边与社会当中的,他们试图通过能够在观众中引发讨论的冲突性话题,让观众在观点的碰撞里去寻找认同或者重塑观念。

对微博#令人心动的offer#话题下面相关评论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发现,职场观察类节目会在求职方面对观众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见下图)。

词云图中“求职”“理想”等关键词被提及的次数较多,反映了节目在自我择业方面对观众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包含正负两个方面。对基于5W模式的观察类真人秀节目进行分析,正向影响包括“自我提升”“学习”“改变”等关键词,负向影响有“简历”“焦虑”“优秀”等关键词。

在对10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时,他们均表示此类节目确实对他们的求职择业心理产生了影响。下文对这种影响的正负面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在这之前觉得律师是一个特别高大上的职业,小时候受《律政俏佳人》的影响,一度梦想着可以当一位舌战群雄的名律,但是现在长大了,特别是看过节目以后,发现律师并不是这么好当的。”

“考研的时候想过要不要跨专业考个法硕的,看了节目后被劝退了,我的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我进入律所。”

节目所呈现的行业现状对于处在职业兴趣阶段的观众心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职业选择,真实的再现场景让职业外的观众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处于兴趣阶段的观众在看过内容后,会对后续的职业选择作出自我的判断。

“感觉里面不只老师是大佬,就连实习生也是大神。什么斯坦福、清华北大的,不是名校海归就是985,‘双非’默默退出了。”

“都是新人,看完节目以后就在反思大学四年我都干什么了……”

节目中素人实习生的优秀给观众带来的履历焦虑也是重要的心理影响因素之一,在微博#王骁太凡尔赛#话题下,用户关于节目名称的评论“令你自卑的offer”点赞数上万,其后是“我没有的offer”“令人焦虑的offer”。通过点赞量可以看出,节目设置给大学生带来强焦虑情绪,且影响了其择业心理。但通过词云图和访谈发现,观众也会密切关注自我提升等正向意义。这是职场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想要传递的主要价值方向,希望在唤起观众共鸣的同时,能将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希望通过节目让大学生积极提高自身能力,产生和优秀的人一起变得更好这种心理。

无论是自我提升还是履历焦虑,都是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中所提到的观众自我建筑与重塑的过程,观众围绕着就业、履历、职场等话题对节目的热议说明职场观察类综艺势必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具体因素将在后文作进一步分析。

(二)职场观察类网络综艺会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技能提升意愿

由于现实环境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群体能够凭借直接经验获取的信息不断减少,媒介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人们通过媒介构建起对现实环境的认知,并调整环境适应行为。在节目播出前,很多大学生对真实的律师行业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认知,而真人秀则以场景再现的形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将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常态呈现在受众面前,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环境认知。

“律师行业并非像看起来那般光鲜亮丽,背后都是不断熬夜的努力,看实习生们一次次地熬夜修改报告,真的是感受到了这个行业的艰苦。”

“感觉重新认识了律师行业,身穿律师袍上模拟法庭那一段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太燃了,‘我愿用毕生捍卫法律的尊严’,看得我热血沸腾,很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观众沉浸式地观看节目,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会将他者的行为投射到自我层面。米德认为,人在遇到困难且既有的行为方式可能难以适用时,内省式思考会活跃起来,并揣测他人面对相同情况时会有何种考虑、采取何种做法。职场类真人秀网络综艺能够通过对职场的展示还原职场环境,大学生群体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会设想自己在同样场景下的做法,精神中与实习生进行虚拟互动,并在对比之下产生现阶段自我能力欠佳的自我认知。

“腹笥渊博、阶庭兰玉、不动如山、一针见血,原来这些成语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真是学到了,我也要去准备一份夸奖人的词典了。”

“感觉自己就像第一季的李晨一样,代入感太强了,在高手遍布的职场里自己很弱,看着他慢慢进步我也受到鼓舞。感觉自己还有还多不足,需要去努力提升各方面吧。”

“看到他们这么优秀肯定会羡慕,更何况还都是同龄人,怎么会不焦虑啊!只不过焦虑归焦虑,还是要好好读书的,多学一点,找工作就能简单一点。”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指出,心理上的认知不和谐会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越重要的决定,决定后的不和谐感越强烈。职场观察类网络综艺会增强大学生群体对职场环境与技能的认知,学生收看职场真人秀节目,能通过职场专家的睿智点评,获得宝贵的职场建议,通过与现场求职者进行对比,寻找自己的定位,弥补自身的不足[3]。

在发现职场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与自身的能力水平间的差距后,观众会主动改变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并积极对自身能力进行提升。

“除了律师专业的能力和素养之外,共情能力也是律师必须具备的,不能冷冰冰地说专业的词汇,也不能跟着委托人的情绪走,如何做好平衡真的太考验能力了。”

“我发现现在的水平还无法胜任这种压力大的工作,表达能力和专业水平还需继续提升。”

观看节目时,大学生群体会强化对“这样做合不合适”和“应该怎样做才对”的认知与思考,将实习生的角色代入自身,并根据实习生的表现概括出适用于自己的职场技能,以及自己在未来的求职过程中需要避免的情况,而实习生的职场技能、优秀话术亦能够被学习。

(三)职场观察类网络综艺会加重大学生群体的履历焦虑

德弗勒在刺激—反应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个人心理和性格主要由后天形成,因此个人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不同使得认知、态度、行为不同。职场观察类网络综艺虽力求真实还原求职环境,但传播者意义与受传者意义并非完全对等,个体差异导致受众会依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如一些大学生群体会进一步提升自己,而另一部分则会沉浸在对履历和自身能力的焦虑中。

除了对实习生能力的展示,面试官对实习生的选拔同样是重要的看点。首因效应指出,第一次印象会影响今后的交往关系,即先入为主的效果。职场类真人秀综艺切实还原了对简历的筛选,展示了面试官选择实习生的第一标准——学历背景。面试官挑选实习生首先会对其所处院校进行查看,“五院四系”或985、211高校的学生会优先筛选。大众媒介往往能够利用受众首因效应来建构群体印象,使一个群体被“标签化”,从而使人对一个群体产生天然的正面或负面印象。这种面试的筛选模式也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首因效应,使他们对自身的毕业院校以及履历产生了焦虑感。

“节目里他们不是名校毕业就是海归,果然面试第一步就是看学历,第一关我就过不去,怎么找工作。”

“优秀的人这么多,为什么不能多我一个,都是名校毕业,自己真的啥也不会,拿什么找工作。”

节目中,名校教育背景的加持不仅体现在面试阶段,在后续工作中,不论是带队律师还是观察团,总会把实习生的表现与其所在学校直接挂钩,如“人大的李浩源”“斯坦福的王骁”“北外小师弟李晋晔”等等,这种标签化的表达方式也不断放大着“唯名校论”的首因效应,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加重了履历焦虑。而节目本身又有着节奏紧凑的叙事风格,情节推动靠不同选手自身的特色與话题展开,冲突围绕着选手和话题性人物展开[4]。

“我本身是学法律的,但是我不是‘五院四系’的学生,看着综艺里对‘正统’学校的追捧,十分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办法进到好的律所里面。”

“我的学校还可以,但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跟清华北大的比不了,如果我是里面的实习生,可能看到竞争对手的教育背景就会先放弃了吧。”

与名校相对应的就是个人的工作能力,名校加持的实习生在工作中往往能够有更优秀的表现,但并非只有名校加持才能这般优秀,如第一季中非“五院四系”出身的何运晨,就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能力、谦逊的工作态度、温润如玉的绅士形象圈粉无数,不仅话题热度排名第一,也成功获得了最后的offer。

四、结语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综艺爆发式的出现,观察类网络综艺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热议,职场观察类网络综艺的出现,一方面顺应敏感话题,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尚未就业和即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的择业心理产生了影响。个体差异论指出,受众会依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大学生群体观看职场观察类网络综艺同样会对择业心理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包括增强技能提升意愿或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履历焦虑,这都是综艺节目让目标受众通过“荧屏镜像”在再现与他者交流中发生的一个自我重构的过程,它势必会让受众的以往观念发生波动,在群体的热议中进一步反映在个体实际行为上。

可以说职场观察类网络综艺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影响的方式和效果是可以不断优化的,如何发挥求职类综艺的正向引导作用,避免“唯名校论”的首因效应标签,为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提供切实帮助,是综艺节目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岳江宁.基于5W模式的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分析:以《令人心动的offer》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6):106-107.

[2] 孔玉婷.职场观察类综艺节目的“镜像自我”:以《令人心动的offer》为例[J].视听,2020(2):40-41.

[3] 袁灵祺.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大学生受众收视行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4] 陈贝贝.韩国职场观察类真人秀的叙事模式研究:以《新职员诞生记:Good People》为例[J].视听,2019(9):58-60.

作者简介 逯佳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告经营。温睿,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告经营。周琪,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告经营。

猜你喜欢 大学生 杨毅帆:返乡大学生的创业足迹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国际商业技术(2022年4期)2022-04-21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新西部(2022年3期)2022-04-13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大学生(2022年1期)2022-01-28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2021年49期)2021-04-21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35期)2019-09-10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中国学校体育(2019年4期)2019-07-22大学生就业趋势民生周刊(2018年13期)2018-08-22大学生“双创”进行时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4期)2018-02-01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高中时代(2017年9期)2017-12-26

新闻研究导刊2021年22期

新闻研究导刊的其它文章论算法技术背景下的新闻真实5G时代新闻业的新机遇新挑战探析AI主播在新闻播音场景中的应用研究知识类短视频用户需求的演变趋势研究知识付费产品挖掘打造精品内容的思路研究传播学角度解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广模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