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培训课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调适.ppt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职业倦怠含义 幼师培训课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调适.ppt

幼师培训课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调适.ppt

2024-07-10 01: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阴晴圆缺在窗外心中一片艳阳天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调适阴晴圆缺在窗外心中一片艳阳天幼儿教师

本次讲座有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第二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第三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第四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

【资料】“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不容忽视。

【资料】“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显

第一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

(一)职业倦怠

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以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第一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

【解读定义】1、情绪衰竭:它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去人性化:它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他人,甚至把人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

3、个人成就感降低:它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意付出努力。【解读定义】【相关知识】1、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临床心理医生HerbertFreudenburger首次将“burnout”(燃尽、耗竭)引入了心理学领域,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描述和界定。从此职业倦怠(职业枯竭)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学者们从企业员工、医护人员、教育工作者等不同的角度开始研究倦怠问题。2、随后马斯洛等人完善了职业倦怠的概念,沿用至今天。3、今天有的学者把“知识枯竭”也作为职业倦怠的一个维度了。【相关知识】(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1、定义: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2、危害:(1)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2、危害:(3)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调皮学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段管理班集体等,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同时,适应不良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又将在个人社会适应、发展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幼师培训课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调适第二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一、认知方面

在认知方面,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工作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二、情感方面

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波动很大,常常产生压抑、苦闷、怨恨、忧郁、多疑等多种消极情绪。第二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三、价值取向方面

不再认为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奋斗目标,因此有部分教师兼职做第二职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四、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三、价值取向方面五、身心方面

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若得不到有效消除和缓解,则会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心里方面,则表现为对生活的乏味感,对事业的失望感等。五、身心方面【相关资料】

幼儿教师队伍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有的优秀教师千方百计跳槽,有的办课外收费补习班,有的与校外机构联合从中收取回扣;有的教师的责任心没有以前强了;有的教师出现急噪、焦虑等状况;有的教师缺乏自信等。这些现象背后也反应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显突出。

【思考一下】

谁的责任?【相关资料】第三部分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的压力造成倦怠心理

1、社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彻头彻尾的谎言,让老师们的身心备受煎熬。

2、过多的承担社会角色教师还是一种多角色的职业,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和心理治疗工作者。面对如此多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不能顺利进行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影响工作效果。

第三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相关研究】

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其担负的责任也就越大,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3、需要承受经济压力○教师也是人!教师也有父母需要赡养,也有儿女需要哺育。○超负荷的劳动、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等。【相关研究】4、舆论和媒体对教师的负面影响当前的媒体对教育正面的报道力度不够,对优秀教师的宣传显得乏力,却对个别出现的教师殴打体罚学生、学校食品卫生、教育乱收费等现象却不遗余力地加大宣传力度。

4、舆论和媒体对教师的负面影响二、幼儿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1、单调和重复的工作性质【想一想】○同一篇文章你讲了N遍,你是不是觉的很乏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的非常感慨孔子他老人家的智慧,早在几千年前就预测到教师这个职业会出现职业倦怠的问题了。2、新型师生关系发生转变带来的压力

○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无论何种情况,受伤的最后都是教师○有的家长侮辱甚至伤害教师;…………二、幼儿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3、新的教育体制带来的压力○称职评定○“末位淘汰制”○教师资格社会化○绝对行政化…………【声明】并不是说教师没有制度管理就是好的,但要看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地对教师合理与公平。3、新的教育体制带来的压力三、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内因【实事求是】

教师职业倦怠虽然由工作引发,但也与教师的不正确认知和不良人格特征有关。1、对教师“完美形象”的认知误区易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如知识渊博、乐于助人、富有爱心和耐性、性格温和、淡泊名利、人格完美等。○对教师“完美形象”的错误认识还使得一部分教师讳疾忌医,不承认因工作压力带来的倦怠和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沮丧和失意,拒绝寻求积极的心理支持。三、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内因2、职业倦怠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有关

○如怯懦、孤僻、狭隘、缺乏耐心等容易使教师在面临压力时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应付,久而久之,形成教师职业倦怠。3、教师个人的期望与工作现实的矛盾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有的教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不理解、不适应,于是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和痛苦。

2、职业倦怠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教师心态的纠结所在】

在传统观念上,教师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扮演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为人师表的角色,似乎无欲无求,是完人。但从心理学角度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以毁灭自我为代价,那谁还愿意从事这一职业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并未因其职业的神圣性、特殊性,而比其它行业更健康。相反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越来越复杂。【教师心态的纠结所在】第四部分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

【前言】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更好地解决职业倦怠问题也应从多方面入手。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职业因素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定记住】○我们心里都清楚,教师的工作竞争压力、行业评价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期望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些又不是我们个人的人力所能为的。○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因此,要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于教师个人的努力。

第四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一、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感受到这个职业的荣誉感。○领导及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营造一个宽松、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执教环境;

○确立对教师的合理期待水平,给教师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二、真正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让他们感受职业的幸福感。○国家要运用行政调控手段将教师收入和教师地位的提高作为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参考。

一、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感受到这个职业的荣誉感。三、教师个人调整好心态才是克服职业倦怠的关键1、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任何一种职业做久了,都有可能产生倦怠○职业有时就像围城○既然无法改变,就应该面对这个现实接受并适应它2、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学会理性妥协

○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好!○教师干的是良心话,人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凡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就行了○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得失。三、教师个人调整好心态才是克服职业倦怠的关键3、学会放松自己,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

○听音乐○日常的散步、做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换个发型,或给肌肤补充一些水份等松弛方法外○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外出旅游,亲近自然…………4、寻求心理帮助投入地哭或笑,忘了自己。告诉父母或好友或你信得过能帮助你的人:“我今天很难过”。情况严重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来争取必要的心理援助。3、学会放松自己,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5、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重新学习会从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以冲淡工作的烦恼,缓解竞争的压力。○深邃的哲理、多样化的信息,大千物象和百味人生,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变化,而且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魅力。

○“别因太多的忙碌冷漠了温柔,别因太多的追求淹灭了享受。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无限风光,就在心灵深处。停停你匆匆的脚步,勿忘生活的赐福。”6、最重要的是调整认知

○克服不合理认知

○建构合理认知体系5、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不吉利的兆头!!!呵呵,有”官”有”财”!!!不吉利的兆头!!!呵呵,有”官”

一、认知的概述

【补充一】认知的涵义

认知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从心理活动的类型来说,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1、认知影响人的态度、价值判断与观念2、人的认知是具有选择性的3、影响认知的众多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4、认知可以分为合理认知与不合理认知5、认知包括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

一、认知的概述

【补充一】认知的涵义【补充二】认知理论(一)认知不协调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主要观点是:1、认知不协调的表现:(1)决策后的不协调:不论人最终做出什么决策,都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不协调;(2)行为后的不协调:当一个人产生了与自己态度不同的行为时,会产生心理压力,这也是认知不协调。2、常用的消除不协调的方法:(1)改变认知,使其与其他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变得协调,并与行为保持协调;(2)改变行为,消除认知不协调;3、认知失调是不可避免的。【补充二】认知理论(一)认知不协调(二)ABC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主要观点是: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2、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3、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4、情绪困扰的持续是内部语言持续的结果。“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想和情绪”。5、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A------------------------------B----------------------------C诱发性事件对事件所持的信念情绪及行为(Activatingevents)(Beliefs)(Consequences)人们往往以为消极的情绪或行为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事实上,是由人们对该事件的评价引起的。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B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二)ABC理论【补充三】不合理认知

(一)认知失真的涵义

认知失真就是歪曲事实、丧失了客观性的不合理性,它是不健康心理的导火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可以通过自我对话、自我评析而达到自我支持。

1、认知失真的根源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2、不合理认知一旦成为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便具有无意识和自动性。3、认知失真具有自我保护功能。4、越具有不安全感的人,认知越容易失真。5、感情色彩较浓的关系中认知容易失真。【补充三】不合理认知(一)

1、绝对化要求

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二)不合理认知的特征我付出了就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1、绝对化要求(二)不合理认知的特征我付出了就应2、过分概括化

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思维方式2、过分概括化

3、糟糕至极

认为某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将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这件事情简直糟糕透了。3、糟糕至极这件事情简直糟糕透了。【补充四】认知改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合理情绪疗法A(Activatingevents)——诱发性事件;B(Beliefs)——由A引起的信念(对A的评价、解释等);C(emotionalandbehavioralConsequences)——情绪的和行为的后果;DDisputingirrationalbeliefs)——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l)质疑式:直截了当地向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2)夸张式:这种提问方式犹如漫画手法,是把对方信念的不合理之处、不合逻辑、不现实之处以夸张的方式放大给他们自己看。E(newemotiveandbehavioralEffects)——通过治疗达到新的信念、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效果。F(newfelling)——新感觉:不再有严重的焦虑与消沉,不再感到沮丧和自我责备。【补充四】认知改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合理情绪疗法常见的非理性认知与相应的心理反应常见的非理性认知理性认知积极的心理反应消极的心理反应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人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和赞许尽力去做,不把他人评价作为最终目标和自我评价的标准压力很大,谨小慎微,缺乏安全感,丧失自我,情绪紊乱有价值的人应该是全能的,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全能的人是没有的,人各有所长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短处,让优点闪光把个人价值完全放在能力与成就的天平上,完美主义倾向突出,怕失败而焦虑不安,不敢尝试任何问题都能找到正确完善的答案,如果不能找到,那是难以容忍的事世界上并没有完美或绝对的事,凡事以不同的角度观察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多角度看问题,多方式解决问题,即使无法解决问题也不感到沮丧忽视或放弃那些可行但不太完美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丧失机会不愉快的情绪是由外界引起的,自己无法控制人的情绪大多是由自己的知觉、评价引起的通过调整认知而改变和改善情绪凡事喜欢推给别人,养成不负责任的习惯对于危险或可怕的事,一个人应该非常小心,而且应该随时顾虑到它可能发生有些危险是无法预知的,既要有心理准备,又应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地、有准备地面对危险,度过危险过分担忧,紧张、焦虑,徒增烦恼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面对它们容易得多面对问题、困难与挑战,往往使人们在行动中获得信心面对困难,相信总有克服困难的办法,即使十分困难也不退缩胆怯、防御、脆弱,不负责任人应该依赖他人,并且依赖较自己强的人社会中人是相互依赖的,但又是互相独立的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凡事有独立的见解与行为,善于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旦失去依赖,便会无所适从,一筹莫展过去的历史是现在的主宰,过去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过去是现在的基础,把握现在方能把握未来,现在是过去的延续,但在延续中可以改变、改善过去人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创造未来,相信可以用现在的努力减少或消除过去的影响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放弃现在的努力,一事无成对于别人的处境,应予以非常的关切适度把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又不至于过分关心而使对方不能接受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在别人能接受的范围内适度帮助人过分关注他人,低估他人自己改变行为的能力,对于有错误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与制裁努力地理解他,在可能的情况下阻止继续犯错,学会宽容视当时的情况及当时的表现而采取措施,处理问题宽严相济因为犯错的人得不到惩罚与制裁而愤愤不平,满腹牢骚,行为偏执常见的非理性认知与相应的心理反应常见的非理性认知理性认知积极质疑举例1、“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2、“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时候,而你不能有?”3、“是否别人都应该照你想的那么去做?”4、“是谁说如果你不能事事成功,就是一个大输家?”5、“为什么别人就一定要公平地对待你?”6、“如果生活不是你所想要的那样,为什么就会可怕与恐怖?”7、“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事物按你所设想的那样发生?”8、“请证实你自己的观点!”质疑举例1、“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二)伯恩斯的三栏目技术【步骤】将一张纸一分为三,从左到右分别写上随想、认知失真、合理认知。1、将你头脑中出现的随想通通写在纸上,不要让他们老是盘旋在你的头脑中,想到什么写什么;2、对每一种随想进行分析,找出你的认知失真,准确地揭示你对事实的歪曲;3、练习对失真的思维进行无情的反击,以合理的认知代替失真的认知

【注意】在心理做,动手较之动脑更能达到认知改组的目标;要坚持长期练习。(二)伯恩斯的三栏目技术谢谢大家!

境由心生

态度决定一切谢谢大家!

阴晴圆缺在窗外心中一片艳阳天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调适阴晴圆缺在窗外心中一片艳阳天幼儿教师

本次讲座有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第二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第三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第四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

【资料】“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不容忽视。

【资料】“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显

第一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

(一)职业倦怠

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以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第一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

【解读定义】1、情绪衰竭:它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去人性化:它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他人,甚至把人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

3、个人成就感降低:它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意付出努力。【解读定义】【相关知识】1、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临床心理医生HerbertFreudenburger首次将“burnout”(燃尽、耗竭)引入了心理学领域,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描述和界定。从此职业倦怠(职业枯竭)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学者们从企业员工、医护人员、教育工作者等不同的角度开始研究倦怠问题。2、随后马斯洛等人完善了职业倦怠的概念,沿用至今天。3、今天有的学者把“知识枯竭”也作为职业倦怠的一个维度了。【相关知识】(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1、定义: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2、危害:(1)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2、危害:(3)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调皮学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段管理班集体等,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同时,适应不良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又将在个人社会适应、发展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幼师培训课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调适第二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一、认知方面

在认知方面,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工作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二、情感方面

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波动很大,常常产生压抑、苦闷、怨恨、忧郁、多疑等多种消极情绪。第二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三、价值取向方面

不再认为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奋斗目标,因此有部分教师兼职做第二职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四、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三、价值取向方面五、身心方面

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若得不到有效消除和缓解,则会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心里方面,则表现为对生活的乏味感,对事业的失望感等。五、身心方面【相关资料】

幼儿教师队伍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有的优秀教师千方百计跳槽,有的办课外收费补习班,有的与校外机构联合从中收取回扣;有的教师的责任心没有以前强了;有的教师出现急噪、焦虑等状况;有的教师缺乏自信等。这些现象背后也反应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显突出。

【思考一下】

谁的责任?【相关资料】第三部分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的压力造成倦怠心理

1、社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彻头彻尾的谎言,让老师们的身心备受煎熬。

2、过多的承担社会角色教师还是一种多角色的职业,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和心理治疗工作者。面对如此多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不能顺利进行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影响工作效果。

第三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相关研究】

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其担负的责任也就越大,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3、需要承受经济压力○教师也是人!教师也有父母需要赡养,也有儿女需要哺育。○超负荷的劳动、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等。【相关研究】4、舆论和媒体对教师的负面影响当前的媒体对教育正面的报道力度不够,对优秀教师的宣传显得乏力,却对个别出现的教师殴打体罚学生、学校食品卫生、教育乱收费等现象却不遗余力地加大宣传力度。

4、舆论和媒体对教师的负面影响二、幼儿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1、单调和重复的工作性质【想一想】○同一篇文章你讲了N遍,你是不是觉的很乏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的非常感慨孔子他老人家的智慧,早在几千年前就预测到教师这个职业会出现职业倦怠的问题了。2、新型师生关系发生转变带来的压力

○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无论何种情况,受伤的最后都是教师○有的家长侮辱甚至伤害教师;…………二、幼儿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3、新的教育体制带来的压力○称职评定○“末位淘汰制”○教师资格社会化○绝对行政化…………【声明】并不是说教师没有制度管理就是好的,但要看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地对教师合理与公平。3、新的教育体制带来的压力三、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内因【实事求是】

教师职业倦怠虽然由工作引发,但也与教师的不正确认知和不良人格特征有关。1、对教师“完美形象”的认知误区易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如知识渊博、乐于助人、富有爱心和耐性、性格温和、淡泊名利、人格完美等。○对教师“完美形象”的错误认识还使得一部分教师讳疾忌医,不承认因工作压力带来的倦怠和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沮丧和失意,拒绝寻求积极的心理支持。三、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内因2、职业倦怠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有关

○如怯懦、孤僻、狭隘、缺乏耐心等容易使教师在面临压力时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应付,久而久之,形成教师职业倦怠。3、教师个人的期望与工作现实的矛盾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有的教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不理解、不适应,于是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和痛苦。

2、职业倦怠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教师心态的纠结所在】

在传统观念上,教师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扮演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为人师表的角色,似乎无欲无求,是完人。但从心理学角度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以毁灭自我为代价,那谁还愿意从事这一职业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并未因其职业的神圣性、特殊性,而比其它行业更健康。相反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越来越复杂。【教师心态的纠结所在】第四部分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

【前言】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更好地解决职业倦怠问题也应从多方面入手。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职业因素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定记住】○我们心里都清楚,教师的工作竞争压力、行业评价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期望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些又不是我们个人的人力所能为的。○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因此,要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于教师个人的努力。

第四部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一、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感受到这个职业的荣誉感。○领导及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营造一个宽松、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执教环境;

○确立对教师的合理期待水平,给教师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二、真正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让他们感受职业的幸福感。○国家要运用行政调控手段将教师收入和教师地位的提高作为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参考。

一、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感受到这个职业的荣誉感。三、教师个人调整好心态才是克服职业倦怠的关键1、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任何一种职业做久了,都有可能产生倦怠○职业有时就像围城○既然无法改变,就应该面对这个现实接受并适应它2、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学会理性妥协

○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好!○教师干的是良心话,人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凡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就行了○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得失。三、教师个人调整好心态才是克服职业倦怠的关键3、学会放松自己,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

○听音乐○日常的散步、做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换个发型,或给肌肤补充一些水份等松弛方法外○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外出旅游,亲近自然…………4、寻求心理帮助投入地哭或笑,忘了自己。告诉父母或好友或你信得过能帮助你的人:“我今天很难过”。情况严重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来争取必要的心理援助。3、学会放松自己,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5、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重新学习会从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以冲淡工作的烦恼,缓解竞争的压力。○深邃的哲理、多样化的信息,大千物象和百味人生,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变化,而且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魅力。

○“别因太多的忙碌冷漠了温柔,别因太多的追求淹灭了享受。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无限风光,就在心灵深处。停停你匆匆的脚步,勿忘生活的赐福。”6、最重要的是调整认知

○克服不合理认知

○建构合理认知体系5、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不吉利的兆头!!!呵呵,有”官”有”财”!!!不吉利的兆头!!!呵呵,有”官”

一、认知的概述

【补充一】认知的涵义

认知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从心理活动的类型来说,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1、认知影响人的态度、价值判断与观念2、人的认知是具有选择性的3、影响认知的众多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4、认知可以分为合理认知与不合理认知5、认知包括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

一、认知的概述

【补充一】认知的涵义【补充二】认知理论(一)认知不协调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主要观点是:1、认知不协调的表现:(1)决策后的不协调:不论人最终做出什么决策,都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不协调;(2)行为后的不协调:当一个人产生了与自己态度不同的行为时,会产生心理压力,这也是认知不协调。2、常用的消除不协调的方法:(1)改变认知,使其与其他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变得协调,并与行为保持协调;(2)改变行为,消除认知不协调;3、认知失调是不可避免的。【补充二】认知理论(一)认知不协调(二)ABC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主要观点是: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2、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3、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4、情绪困扰的持续是内部语言持续的结果。“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想和情绪”。5、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A------------------------------B----------------------------C诱发性事件对事件所持的信念情绪及行为(Activatingevents)(Beliefs)(Consequences)人们往往以为消极的情绪或行为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事实上,是由人们对该事件的评价引起的。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B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二)ABC理论【补充三】不合理认知

(一)认知失真的涵义

认知失真就是歪曲事实、丧失了客观性的不合理性,它是不健康心理的导火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可以通过自我对话、自我评析而达到自我支持。

1、认知失真的根源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2、不合理认知一旦成为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便具有无意识和自动性。3、认知失真具有自我保护功能。4、越具有不安全感的人,认知越容易失真。5、感情色彩较浓的关系中认知容易失真。【补充三】不合理认知(一)

1、绝对化要求

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二)不合理认知的特征我付出了就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1、绝对化要求(二)不合理认知的特征我付出了就应2、过分概括化

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思维方式2、过分概括化

3、糟糕至极

认为某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将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这件事情简直糟糕透了。3、糟糕至极这件事情简直糟糕透了。【补充四】认知改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合理情绪疗法A(Activatingevents)——诱发性事件;B(Beliefs)——由A引起的信念(对A的评价、解释等);C(emotionalandbehavioralConsequences)——情绪的和行为的后果;DDisputingirrationalbeliefs)——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l)质疑式:直截了当地向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2)夸张式:这种提问方式犹如漫画手法,是把对方信念的不合理之处、不合逻辑、不现实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