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绵阳·老街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老街巷歌词 记忆中的绵阳·老街巷

记忆中的绵阳·老街巷

2024-06-26 17: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涪江大水,江水“突直冲城而过,东北二门割为水国”,自此涪江改道。乾隆年间,涪江又先后两次侵城,“城西南仅存半隅”,孤立于新河道西岸。对比税毅绘制的绵州城明清两张地图,明朝时龟山(今碧水寺一带)与绵州城在涪江东岸,清朝时龟山与绵州城则隔江相望。再看安昌河,明朝时安昌河与涪江在巴西渡、后人民公园南面碳码头一带(今碳码头巷)汇合,到饮马渡就已经是涪江了。今天的主城区曾经是涪江的旧河道,这也就解释了我们对老绵阳许多地名的疑惑。

▲清朝绵州城(税毅绘制)

▲明朝绵州城(税毅绘制)

南门不对北门

沿江不在江边

老绵阳人流传着许多顺口溜,如“顺城街不顺城”“西巷子不是巷”,等等。这些顺口溜口耳相传,渐渐的,很多人忘记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每一条老街、老巷的得名,背后往往都有着一段故事。绵阳更是不乏充满故事的老街名、老巷名。“明朝时,西门顺城墙向南转弯后往东至白衣庵,西门外有西巷子。明朝西城的城墙以顺城街、翠花街为界,西门在徐公祠左前方,东门、北门在今涪江河心。”绵州通汤毓良解释了顺城街名字的由来。

清朝时期南门不对北门。老南门与正北门之间没有南北中轴线,众多街道都不南北对称,却有点偏东西平行贯通。我们也在“老街巷”《南街故事多,印象老城旧时光》里一探究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涪江洪水暴涨,冲去东、北二门。汤毓良表示,老南门的怪方位说明它与正北门不是同一个朝代建的,早在清代之前就存在了,故被众多街道所阻隔,与正北门不贯通,且相距甚远。这也解释了为何绵阳城南门不对北门,南街不通北街。

“绵阳的一些老地名也‘记录’着涪江改道的历史。比如跃进路的‘夏家堾’、成绵路的‘中脊村’和再往南的‘沿江村’。”汤毓良说,“原先中脊村还修过居民点,这里是涪江旧河道沙脊。中脊村往下是沿江村,就是后来的沿江路一带,今天的沿江东街、沿江西街。”等到清嘉庆五年(1800),知州刘印全主持重修绵州城垣,在残城和已淤塞填平的涪江故河道上向西北拓展,设五门,这才有了我们熟知的老绵州城。因此虽然今天沿江东街、沿江西街靠近安昌河,但“沿江”沿的却是涪江。

▲沿江东街

▲沿江西街

相比成绵路和跃进路,沿江东街、沿江西街修建较晚。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1988年,市干道办修建了沿江东街,该路从富乐路粮店到林业局钢模店,长985米;沿江西街文字记录较少,在1990年-1995年城区新增道路统计表中有所提及:长虹大道至花园路,长570米。在1992年绵阳街区图中,沿江东街、沿江西街已经存在。“有的老地名改了,有的演变成现在的街道名。”合上书页,汤毓良说,关于街名的故事在绵阳还有很多。

东西两街各有特色

初夏时节,从沿江西街走到沿江东街,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西街沿街店铺不如东街密集,道路两旁的梧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交汇,夏季阳光透过稠密的梧桐树叶,变成错落的点点金斑,懒洋洋的。抬头望,有好心人在树木枝丫处挂了个小篮子作鸟巢,底下铺上了密密的树叶。

走到东街,从街口起就是另一种感觉。没有荫蔽的树木,沿江东街少了一分静谧多了一点活力,街道两边一溜全是密集的商铺,批发、零售、小吃、花草、水果……应有尽有,坐落在这里的临江市场就更加热闹了。

“网上超市现在可以送货到家,价格标明,但市场也有市场的好处。”家住安昌西路的小梁说,下班回家,早一个公交站下车,走到市场随手就能买点晚饭需要的食材,再挑几个新鲜的水果,也不用去超市推着小车逛几层楼,结账还得排队。常常光顾的小摊,味道不错的熟食店,相比超市的精致,市场更有人情味。

▲沿江西街

二十多年前,罗大爷王婆婆老两口在临江市场支起了一个小摊,大爷卖花生干果、婆婆卖现蒸包子。“有什么变化嘛,这条街一直都是这样。”王婆婆一边包包子一边笑着说,这些年临街商铺变来变去,他们却一做就是二十多年,顾客也从青年人变成了中年人。周围居民有的搬家到了外地,有的开车到市场门口来买花生和包子。他们早上7点起床准备食材,现做的包子馅儿和皮,一边包一边上蒸笼,晚上8点才能收摊回家,一年到头两人只有过年那半个月给自己放假。“不休息,做了几十年,我们也老咯。”守着小摊,看着人来人往,二十载光阴眨眨眼就这样悄然过去了……

如果你也是老绵阳,

熟悉绵阳的那些老街巷。

欢迎给婉妹儿留言提供线索!

编辑/陈亚妮 值班主任/侯荣 值班编审/陈朝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