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舍的《茶馆》为例,来了解一下清末北京茶文化的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老舍茶馆纪录片 以老舍的《茶馆》为例,来了解一下清末北京茶文化的发展

以老舍的《茶馆》为例,来了解一下清末北京茶文化的发展

2024-05-28 18: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国是茶的故乡,更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茶文化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博大精深的一支,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茶礼等习俗和理念已深入人心并融汇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我国精神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缩影。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唐宋以来,人们把饮茶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艺术的享受活动。在茶叶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茶礼、茶俗、茶艺等一整套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情,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近代以来,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茶戏剧《茶馆》中就蕴含着多重茶文化内涵,他以裕泰大茶馆中的故事展现清末北京的茶文化,演绎出《茶馆》中的茶馆文化、茶与茶具文化、茶事活动文化等。下面我们就以老舍先生的《茶馆》为例,来了解一下清末北京的茶文化。

茶馆

一、清末北京茶馆文化

饮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普及,最为重要的体现方式是茶馆、茶室、茶楼的普遍存在。虽然明朝时期茶馆已十分繁多,但清朝时期的茶馆已经从数量上的增多达到重视种类、功能上的飞跃,完全地融入到中国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之中。老舍《茶馆》中的裕泰大茶馆里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物充分展现了老北京茶馆的图景和散发茶文化气息。

“茶馆文化”的发展

茶馆文化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史。陆羽在《茶经》中说道: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从上古时代便出现饮茶现象。汉代前后,逐渐对茶有所记载。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将茶作为药物和供品,主要具有解酒、佐餐和祭祀等用途。同时,出现了与后期茶馆极其相似的茶摊。至隋代统 一南北之后,饮茶逐步向北方进行传播,为唐代茶文化做了深厚的积淀。唐宋以来,饮茶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饮茶、售茶为业的茶肆、茶坊已经相当普遍,明初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描绘王婆开的茶坊便是较为有力的证明。

从明清时期开始,茶馆出现繁盛时期,清朝为最鼎盛时期。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五代帝都,皇室对茶的崇尚也使得茶文化十分浓郁。尤其清代,茶馆成为了众多皇亲国戚消磨时间的重要场所,这也从侧面为茶馆数量的剧增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康熙至乾隆期间,由于“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致使长城内外、帝都周围的大小城镇茶馆遍布。

茶馆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的重要文化活动场所。“北京的茶馆很多,有大茶馆、书茶馆、 茶酒馆、清茶馆和野茶馆等。大茶馆是档次较高的茶馆,在清代时曾大红大紫,老舍先生的《茶馆》中描写的老‘裕泰’茶馆就是此类。”

晚清时期的大茶馆既是娱乐消遣的场所,也是传播消息的场所。这种从为体验浪漫主义下的闲情逸致向现实主义的转变现象凸显出清朝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穷苦百姓甚至易子而食的惨状。如老舍《茶馆》中的康六,贫穷的只能将女儿卖给庞太监而苟活。在这种祸乱横行的年代里,人 们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和关心国家大事及自身的命运,茶馆是打探消息的最佳场所,喝茶之余能够获取和打探消息。这种生活方式既可以暂且放松自己的心情,追求所谓的闲情逸致,又可以了解到诸多方面的讯息。

但裕泰大茶馆中的人们很难有文人雅士品茶时的闲情逸致,更多的是国难之下表现的腐朽、惆怅与辛酸。茶馆本身代表着上流人物的崇高和下层人物的卑微,但裕泰茶馆中的人们追求的已不仅是高尚的 闲情,更多的是展现上层人士的没落与腐朽以及底层人们的艰难困苦。这种变化随着清末鸦片的侵入,茶馆文化的消极作用也愈加明显,原本该有的清幽和雅致逐渐减弱,甚至丧失殆尽。

《茶馆》中 “茶”文化

北京人历来有爱饮茶的习俗,到老北京人家里做客,一落座儿,主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茶。 在《茶馆》第一幕中,王利发对秦仲义言道: “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欲探析清末北京人的茶文化,那么对茶的探源很有必要,既有助于了解清末时期北京人的饮茶习惯,又能促进了解清末时期北京的茶文化。

北京人喜欢喝花茶,早有“花茶以外便无茶”的说法,他们认为只有花茶才算做是茶。老舍先生作为“老北京人”也不例外,十分中意花茶,故《茶馆》中构设的茶品是作家受自身生活经验影响,从而预设成的花茶品种。其次,在封建思想大量留存的年代,王利发对秦仲义是本着阿奉承的态度。从阶级身份看,秦仲义身为房东,王利发身为租客,王利 发的身份等级比秦仲义略低一筹。所以,从老北京人茶文化 的角度看,王利发给秦仲义茶的品种应该是北京人都喜爱并较为看重的花茶。

古镇茶馆

据史料记载,清代开始大量商品花茶生产出现。自清咸丰年间开始,福州成为花茶窨制中心,《茶馆》中的奉茶景象在清末茶文化中体现了清人对花茶的情有独钟,同时,由于花茶种类繁多,所以是大众化的茶类,不仅皇族和官员能够饮花茶,三教九流、贫苦百姓也能品尝之一二。不仅如此,由于上等花茶制作工序较为繁复,需要窨花和提花诸多工序,所以上等花茶的生产比普通茶叶生产更加费时费力, 清代皇族和官员饮上等花茶更能凸显其显赫地位,是身份的象征。所以,《茶馆》中王利发给秦仲义沏的“花茶”不仅体现出清末北京人的茶文化,也为老舍先生在作品中显露秦仲义的身份地位埋下伏笔,从侧面烘托出王利发对秦仲义的畏惧和谄媚心理,达到讽刺批判的目的。

清末茶事文化活动

“茶在中国既是百姓们经常使用的大众饮品,又是富含生命哲理的高雅饮品。上自宫廷中的皇室贵胄,下至茶乡的农忙耕夫,可能是闲情逸致,可能是养家糊口,无论哪种,茶都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愿景。” 清末的茶事文化活动存在于各阶层之中,其不仅局限于追求闲情逸致和陶冶情操, 而且还出现了诸多商业化活动、娱乐交际化活动的现象。

商业化活动

清代,饮茶盛况空前。茶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成为了商业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1557年, 葡萄牙在中国取得澳门作为贸易交易点,与中国在海上的贸易更为密切,诸多商人和水手将中国茶业带回本国。1559年威尼斯作家拉穆奥所写的《航海旅行记》中便记载了中国的茶,为茶叶向国外大量兜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在中国买的茶叶集中于爪哇并运载回国,正式开始为欧洲引进大批的茶叶和陶瓷茶具。从清朝建立直至后期,茶叶的商业化活动始终比较富有活力。

但清朝末年, 战乱频发,茶叶产量逐年锐减,茶叶的商业化活动也出现了停滞或倒退现象,老舍以“裕泰”大茶馆最后的命运映射出此时茶叶商业化活动衰败的景象。 茶馆往日的布置被小舞厅、卧室取代,茶也被咖啡代替,往日茶意浓郁的茶馆已荡然无存,也昭示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的必然结局。

娱乐交际化活动

清末的茶馆呈现出娱乐多样化的现象。传统的茶馆中有饮茶、谈话的景象,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戏曲、棋艺、说书也相继产生,直至后来出现的消极影响因素的入侵—鸦片。茶馆便成为浮华子弟、市井之徒寻欢作乐之所,黑帮接头之地。而老舍先生的《茶馆》中所展现的清末茶文化娱乐活动主要以赏鸟、下棋、唱戏说书以及附加各阶层人物在裕泰大茶馆所发生的故事。北京茶文化被娱乐活动的形式映衬出来,最大限度地呈现于《茶馆》之中。

结 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甚至思想信仰。” 老舍先生通过《茶馆》展现清末北京的茶文化,不仅以“茶馆”表现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更通过茶文化展现清末北京人的思想变化。文人墨客品茶追求闲情逸致的茶馆在《茶馆》中激变成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在对系列的茶事活动分析和剧中茶类、茶具的探析中,不仅索解出老北京茶文化特质,更加强了对茶文化的审美效用,为我们了解北京茶文化开启了一扇窗。

参考资料:《中国茶俗学》《清代宫廷的茶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