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小故事(三)听奶奶讲缝纫机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老式缝纫机简介资料 改革开放小故事(三)听奶奶讲缝纫机的故事

改革开放小故事(三)听奶奶讲缝纫机的故事

2024-07-15 22: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时,上海人的工资普遍不高,服装店少,衣服定价昂贵。奶奶翻阅最新的裁剪书,学着自己做衣服,刚开始很费布料,经人指点,她才知道要将剪好的小样在布料上反复排列,找到最经济的组合方式。奶奶参考服装店的款式,到南京路“老介福”,扯一块好面料,挑选颜色匹配的线,确保成衣美观。她把图纸按身材比例放大到旧报纸上,描边裁剪好送到店里拷边。

缝制衣服,还有很多程序。奶奶把线筒安在线架上固定,把线拉直后沿着左边凸起的缺口往下拉,在夹线簧绕一圈后向上拉线,穿过上面突出的挑线杆、下面的勾线环,然后把线拉直。奶奶将裁好的布料放入压线板,放下压板,用手扳动收滑轮,用脚踩踏板,用手慢慢推动布料。成衣出来后,还要熨烫成型。

奶奶不是专业裁缝,手脚配合不协调,常出现跳线或针脚不均匀的情况。有时脚下踩快了,布料皱成一团;有时线踩歪了,很不美观。只有用锥子把踩好的针脚耐心拆除,手上要使巧劲,否则布料很容易作废。

缝纫机工作时,脚踏板和压板会发出快速而响亮的“塔塔塔”声。爸爸上学后,奶奶为了不打扰他读书,只能等周日再踩缝纫机(那时每周休息一天)。

奶奶既要做家务,也要带孩子,还要缝制家人四季的衣服,被逼练就好身手。星期天早上,她拿着新布料在缝纫机上工作,下午我爸爸就穿上新衣。

爸爸小时候,穿着魏奶奶做的新衣服

每年生日,爸爸都要拍照留念,照相馆的老伯伯夸奶奶做的衣服款式新潮、颜色好看,把我爸爸的照片放大后摆在橱窗中做广告。“我小时候的衣服,全是你奶奶设计的!现在看看也很美观、大方。”爸爸自豪地告诉我。

魏爸爸的衣服是魏奶奶设计的。这张照片被照相馆挂在橱窗中做广告

缝纫机大大节约了家庭开支,也解决了三代人的着装大事。太奶奶七十大寿的红色寿衣、爷爷出国访问时风度翩翩的西装、爸爸高中毕业时笔挺的套装,都是我奶奶的杰作。

我们的生活大为改善,习惯到商场买衣服,时尚且款式众多。但奶奶仍在房间里躬着身子,戴着老花镜,为家人做衣服。她说商场衣服贵,布料质量不好,好看却不舒适。操持一生的奶奶不习惯无所事事的日子,爸爸就让她缝制电视机罩、围裙和鞋垫等。谁的衣服脱线,谁的袖子或裤腿太长,奶奶“塔塔”地踩起缝纫机,三两下就修复如初。

缝纫机是爷爷奶奶爱的纪念,让三代人在清贫年代里过得体面、喜悦,见证奶奶那代人的节俭、勤劳、智慧,饱含奶奶对家人的爱,是值得珍藏的传家宝!

小作者魏闻元童年时和奶奶的合影

点评:开头用“我”的疑惑切入,自然引出奶奶为“我”解惑的过程。关于缝纫机的往事,对于当代读者而言,的确像是过去年代的新奇故事:俗称“36只脚”的家具等新婚礼物标配、凭票供应的“三大件”,让我们感受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商品的紧缺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物资供应匮乏的年代,我们看到奶奶作为家庭主妇勤俭持家的智慧。她自学成为服装设计师,新衣的制作过程繁琐,既要考虑款式,还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布料;做得不好还要返工,因为那时的经济条件,容不得半点浪费。照相馆的老伯伯把“我”爸爸的照片放在橱窗中做广告,足见奶奶做的衣服之美观。“我们的生活大为改善,习惯到商场买衣服”,年迈的奶奶却用缝纫机继续为家人服务。对家人质朴的爱和勤俭的生活习惯,让人感动。结尾用排比句,揭示缝纫机对于三代人的意义和价值。

在工业化商品泛滥的当下,在讲究快时尚的时代,缝纫机和很多曾经一票难求的商品一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爱,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潘荷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