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味道,老北京夏天必喝饮料:酸梅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老北京酸梅汤英文 记忆中的味道,老北京夏天必喝饮料:酸梅汤

记忆中的味道,老北京夏天必喝饮料:酸梅汤

2024-07-15 17: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大家聊聊老年间,老北京的一种,传统的,夏季的消暑饮料,酸梅汤。

酸梅汤自古就是上好的夏日饮品,它可以算是老北京比较独特的消暑饮料,它在北京的历史尤为的悠久,最早,据说可以追溯到宋代。古籍中所记载的“土贡梅煎”,就是一种最古老的酸梅汤。在宋末元初的学者周密,他所著写的《武林旧事》中有“卤梅水”的记录, 据说就是酸梅汤的前身儿。还有一段民间传说,讲的是,古时有一年的夏季,有个地方儿霍乱流行,很多人生病和死亡,为了救人,官府的医生,煮了很多乌梅水给这些患者饮下,没过多久,这些患者病就好了,从而是救了不少人,由于这种“药”属于汤剂,故此得名为酸梅汤。

而今天我们所喝的酸梅汤,其实是先由民间传入紫禁城,然后在当时的清宫的御膳房,经过改造和不断完善,把它制作成为了皇帝专属的消暑解渴的饮料,后来这配方,又流回到了民间。因其具有: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故此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 这种饮料要比西方传入我国的汽水要早150年。清朝时,这酸梅汤风行于宫中,尤其是乾隆皇帝,对它是特别的喜爱。对于这种从清朝时就流行的大众饮品,曾被人形容为:“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在炎炎夏日,一碗酸梅汤,还能够消食和中,行气散瘀,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一杯下肚,真感觉能扫除一身的燥气。

酸梅汤为什么如此风靡清宫呢?这是因为满族人在历史上就比较喜欢喝酸的。这满族人,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狩猎,采集曾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满族人喜好渔猎,喜欢吃肉食,进而发明了酸汤子这种满族食品。酸汤子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吃完了那些高热油腻的肉类,再喝点酸汤子,正好儿是对味儿。

后来,酸汤子被带到了北京城。由于北京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常年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在身体、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酸汤子是由玉米面发酵而成的,其含糖量很高,过剩的糖份,存于体内,极易使人体重增加。在加上满族人常食含热量较高的鹿肉、熊掌,之后再喝玉米面做的酸汤子,容易使体内外的湿热相搏,这就更容易增肥长胖了。当时的乾隆皇帝帝发现这个问题后,就下令要对这种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御茶坊接到圣旨后,绞尽脑汁,终于调制出了能替代酸汤子的饮品——酸梅汤,其配方有:去油解腻的乌梅,化痰散瘀的桂花,清热解毒、滋养肌肤的甘草,降脂降压的山楂,益气润肺的冰糖,并把它们一起熬制。酸梅汤不但去油解腻,还富含有机酸、枸橼酸、维生素B2和粗纤维等营养元素。酸梅汤一问世,就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据说乾隆皇帝茶前饭后都喝酸梅汤。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在史料记载还是宫廷画家的影像记录中,都表明乾隆皇帝一生都是一副清瘦的身材,并没有大腹便便,随瘦但很有神。据说这就与他爱喝酸梅汤有关。后来,清宫就都跟着兴起喝这酸梅汤了。

酸梅汤的原料,主要是乌梅、山楂、桂花、冰糖这几样。乌梅是用半黄的梅子烟熏后制成的。《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它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等疾病。神话小说《白蛇传》就写了乌梅辟疫的故事。而这酸梅汤,在我国名著《红楼梦》中,也曾有过出现。

在熬制酸梅汤的过程中,这个水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须是开水,不能用凉水,故此称为“熟水梅汤”。熬好以后捞出乌梅,在梅汤里在加入桂花,木樨、蜂蜜什么的,以调出不同的风味。然后将之倒在磁坛子或缸里,封上口,用冰镇着,这样到了暑天一喝,是又解渴又解暑的。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老北京的“冰镇酸梅汤”讲究的是冰块只能镇在容器外面,不能直接放进里面,这主要是因为那时的冰块都是天然冰,不干净,放在酸梅汤里面怕引起饮者闹病。著名学者金云臻(真)先生在《燕居梦忆》里就曾说过, “熟水梅汤”是保证酸梅汤质量和信誉的关键。这个原则连当时的街头小贩也都严格遵守,它也是当年老北京做这行买卖的职业道德所在。

最初,酸梅汤的销售方式主要是货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叫卖。早年间,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这些游走于街头巷尾的卖酸梅汤的人,其摊上都要插上一根月牙戟(它表示的是头天夜里刚刚熬好的),然后在挂一幅写着“冰镇热水酸梅汤”的牌子。手上拿着两个小铜碗儿,不时的发出叮叮的敲击之声。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闻声已自清凉的感觉。一碗下肚,暑气全消。据说这作为宫廷饮料的酸梅汤据传最早传入民间是由一名姓刘的小贩做出来的,他开始在前门外大栅栏摆摊售糖果,因为有个亲友是皇宫里的太监,把宫里御制饮料的配方传了出来,他按照清宫配方,仿制桂花酸梅汤出售,从此酸梅汤从皇宫贵族的专属饮品走向寻常百姓,也成为老北京人度过盛夏时期必备的消暑饮料之一。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郝(好)懿行,就曾在《晒书堂诗钞》里写道:“底须曲水引流觞(伤),暑到燕山自然凉。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 他用文字还原了当时北京城里,在盛夏时兜售梅汤的情景。 那时的北京人还给这个铜碗儿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冰盏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酸梅汤渐渐成了北京人习以为常的风味饮料后,其销售方式也由“游走型”渐渐变成“固定型”,在街道边、树底下,还有在水井边,把装着酸梅汤的大铁壶,用冰块或直接放在井水里拔着,旁边儿在摆一张小饭桌和几个小碗,这往来的客人,落座即可喝上一碗儿,从而是十分的方便。

再往后,以制作酸梅汤为特色的“老字号品牌”出现了,这其中最早出名的当属“九龙斋”。九龙斋位于前门瓮城内,即箭楼和城楼之间,在道光年间就已经名满京华。还有也能之媲美的,西单牌楼邱(秋)家者熬制的酸梅汤,也叫“邱家梅汤”,都曾被誉为过京都第一。还有像什么,鼓楼前的聚盛长、西四牌楼附近的“隆景和”,西单牌楼“路遇斋”,东安门丁街“遇缘斋”等等,这些都是跟九龙斋其名的,出售酸梅汤的著名品牌。那时北京的酸梅汤,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淡香型”,讲究的是,色浅黄而澄澈,入口淡远而清醇,九龙斋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进入民国后,“淡香型”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色如琥珀、有如蜜汁,甜香厚重兼而有之的“浓香型”酸梅汤,其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信远斋。据说当年梅兰芳、马连良等京剧大师也经常光顾于此。

现如今,北京九龙斋,信远斋,同仁堂药店还有这种老方子配的酸梅汤,当然,如果您条件允许,最好还是到前门的同仁堂门店,那里可以根据您个人的口味习惯,现配料包,这样味道可以更加的浑厚。那好了,今儿呢,就和大家聊到这儿,咱们回头在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