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毕业论文通用12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翻译课程反思报告英文版范文 英语翻译毕业论文通用12篇

英语翻译毕业论文通用12篇

2024-07-15 11: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英语翻译毕业论文

时间:2023-01-17 20:18:56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者,“双重”身份

 

一.引言

进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开始转向对翻译文本的译者和接受者(读者和译语文化的接受环境)的研究,因此,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成为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起步于2001年的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译者主导、译者中心是其核心理念,并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它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这里的译者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可以表述成译者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

回顾20世纪以来国内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状况,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应该译成韵体还是散体”[3]。或重声韵,用传统英语诗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的整体美;或重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以求传达唐诗艺术的真质。这两种方向,既有其成功之处,又有其遗憾不足。诗律有碍达意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因形害义”;而达意又要丢弃唐诗本身的形式美,以致损害了唐诗本貌。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唐诗的翻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原文一译者一译文”三元关系视角看[4],我们从译者居中的位置向两端审视,由此演绎出来的译论构架也有可能相对‘中和”稳定。基于这个理论视角,笔者认为唐诗英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其实质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其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来分析著名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双译本的异同,探讨唐诗翻译中译者的双重身份。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对生态翻译学的体现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包括了翻译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5]。从这个意义上说,许渊冲和庞德在英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过程中适应原文和译语文化生态环境、继而做出对原文的主题思想“取便发挥”,这种做法又可以解释为是两位译者适应其生存境遇的一种选择。

2.1 译者是原文的“读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

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具体表现为对“能力”的适应。译文产生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重点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2]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原文是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那么,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要选中的,可以说应当是诗人译者,或者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定造诣的译者论文格式模板。许渊冲先生是“诗译英法惟一人”,他用韵文来译,显示出了中国翻译家力求保持中国古诗词民族特色的诉求。美国诗人庞德改译的《华夏集》包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中国古典诗词十九首,其译文语言简练、流畅而不浮华,遣词造句富于现代气息。艾略特为此称赞庞德为“中国诗歌之发明者”[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译本中许渊冲和庞德这两位文学大师的译文得到广泛流传,说明两位译者不仅没有被“翻译生态环境”给淘汰掉(比如或审稿者“未通过”、或出版商“不出版”、或读者“不愿看”、或译评者“不认可”等等),而且其译作也做到了“适者生存”。

2.2 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作者”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译者不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还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因此,在译文的产生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生态环境选择译文,“重点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2]。这时的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作者”,是真正的“主宰”。“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选择”[2]。这种选择性适应集中体现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上。评判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首先要看译者是否多维度地适应了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尤其要看是否做到了“三维”转换。本文从这三方面看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译本的异同。

2.2.1 译者对语言维的选择转换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7]。

在形式上,唐诗整齐、简练,信息载量丰富;英文诗中冠词、介词、连词常常是不可缺少的,这就使得在行数方面保持形似十分困难。作为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只有四行,每行七字,充分体现了唐诗布局合理,排列整齐,富于建筑美的特点。在两篇译文中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保存了原诗的这一特点,也是四行,而在音节数上是呈递减趋势,从形式上反映出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天际的画面,从诗的形式上与情境遥相呼应。而庞德采用了现代自由诗体译成了散文诗,他认为,翻译不应该受原语句法的限制,应该根据译语的表达需要,采用自然的、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句法表达思想。笔者认为,唐诗乃中华文化之瑰宝,有其特定的形式与内涵,所以译者在适应译语生态环境的同时,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选择和原文较为一致的形式来传达诗意。因而,就形式方面笔者认为,两篇译文中,许的译文较为突出。

在韵式方面,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友人、以及对友人无穷无尽的思念十分切合。在这两种译文中,许渊冲的译文保持了唐诗的音韵美,采用了aabb式的韵脚的转换,并在句数上采用了绝句的四行式排列。而庞德译这首诗时运用现代自由诗体。可见,由于两名译者的体会、判断和选择的不同,即使是对同一首诗,也会产生不同的译作。

2.2.2 译者对文化维的选择转换

“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解原文,译者不仅需要注重原语的语言转换,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1]。

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在“黄鹤楼”送行富有文化内涵。许译的第一句“My old friend has left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既交代了友人是自西向东而行,又传达出了黄鹤楼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既是传说中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也是千古登览圣地和中国诗人经常留下诗句的地方。庞德在此句的译文中保留了古风和异国情调,例如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他选取“Ko-jin”代替“故人”,“ko-kahu-ro”代替“黄鹤楼”原因在于这两个词作为名字好听,和“故人”的汉音有点类似,带有一点恰当的异国情调,放在诗歌的开头和首句末显得亲切、自然,对整体意境传达起着一定的作用。

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开元盛世的“扬州”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象征着欣欣向荣,充满希望。通过对诗人写作背景的研究,可以考证当时的扬州确实是李白心之所向。许译用River Town向译文读者点出了扬州的水乡特征,有助于译文读者产生有益的联想。庞德的译文舍弃了表示目的地的“扬州”,而换成了一个新的意象: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似烟如雾的花丛随着孤舟渐行渐远,慢慢地变得模糊不清。这一意象凸现了一个动的过程,孤舟的远去,花丛的逐渐模糊与送别之人的心情交相辉映,送别之人的情感由此得到升华。

文化传递本来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诗歌而言尤为如此。两位大师在文化维的选择转换都是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生性,应用他们各自的语言来体现两种文化的转换,都选择尽量把文化内涵传达到位, 可谓都是较为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翻译。

2.2.3 译者对交际维的选择转换

“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说译者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论文格式模板。诗歌在交际维层面的转换体现为原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通过译者的桥梁作用,读者与作者在情感、思想等各方面产生共鸣,促成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间交际目的的实现。因此,译文中意境的传达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诗意赖以飞翔的翅膀,是一种软信息的传达。

诗的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实际却描写的是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许译文用“theboundless azure sky”表明天空的无穷无尽,这种空间上的延续也能表明诗人送友人时的怅惘情怀。原文中的“流”这个意象,许译为“rolling”,表示的是长江的气势和浩荡,与诗人感伤的情绪形成了对比,衬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庞德对两个意象的英译仍然没有逐字对译,而是用“lone sail”,“blots”和“thefar sky”,将一叶白帆远去消失在天边的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用“reaching heaven”将“天际流”的意境和美感白描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这一方面充分表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另一方面让西方读者可以透过诗中突出的语言意象了解到异域文化,潜移默化地领会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味。这样的译诗,经过内容和形式上的“转述、改写、变形”后,在当时客观的时代文化氛围中大获成功,这是译者庞德的成功,然后才是李白诗歌的成功“出访”。在这部分译文中,两位译者对原文的处理增减恰当,将原诗中的“诗眼”和美的意境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从翻译创生性来看,两位译者是发挥其主导作用,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下实现了交际目的,堪称最佳翻译。

三.结语

综观两篇译文,通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两篇译文各有千秋。为了形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各自都尽可能地跟原诗保持一致,都在不同程度上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和形象。基于此,译者需要克服巨大的时空差距和文化差异,从各自的审美视角出发,通过译作竭力将壮丽的画卷忠实地再现在译语读者面前。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活动。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对原者负责;同时是译文“作者”,要服务于读者,对读者负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双重”身份表明译者是翻译成功的根本因素。因此译者是翻译的真正主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选择过程。译者的素质越高,他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应”与“选择’才会完成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23,136,137-138.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 上海科技翻译,2004(4):1-5.

[3]王海艳,刘秀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浅析中诗英译现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3):48-50.

[4]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 中国翻译,2004(5):10-16.

[5]束惠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 上海翻译,2010(2):39-42.

[6]吴其尧.庞德和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1.

[7]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J].上海翻译,2008,(2):1-5.

第2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翻译报告;问题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126-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32

前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民文化需求持续增长,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之一,其重要性愈加突出,它不仅肩负着传播中国社会文明,弘扬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还要扮演开拓者的角色,引进西方文化宝库中的优秀文化、智慧思想,开启民智,丰富、充实国民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在专业交流领域及国际经济舞台肩负着不可替代的沟通使命。

为响应国家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号召,作为西南地区独立学院之一的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目前正处于教育模式的转型阶段。而英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英语语言的学习者和运用者,需要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灵活自如地借助英语这一交流工具达到交流目的。外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翻译技能处于最高阶段,也就是说翻译技能是检验语言学习者综合运用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因此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语言文学学院在2015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时,新增了“翻译实践+翻译报告”这一撰写方式,以此检验英语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1 . 翻译报告撰写及答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翻译报告是用学术语言对整个翻译活动的叙述和总结。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语言文学学院英语专业2015届毕业生以“翻译实践+翻译报告”的方式撰写毕业论文的尝试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以下是笔者在学生翻译报告撰写及毕业答辩期间收集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或改进措施,希望能给以后的翻译报告撰写者、指导教师及教学管理者提供借鉴或参考。

1 . 1 选材及翻译方式单一化

本院英语专业2015届毕业生共152人,其中选择以“翻译实践+翻译报告”的方式撰写毕业论文的毕业生共109人,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2%。109人中,约20%的毕业生选择“汉译英”翻译方式,80%的学生选择“英译汉”翻译方式,而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选择的翻译材料都以文学作品为主。

由此可见,毕业生选择撰写毕业论文的方式以“翻译实践+翻译报告”为主,基本和学校转型期的转型理念相吻合;而以“英译汉”为主的翻译方式正好反映了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对汉英翻译技巧或翻译策略的运用,对汉英文化差异的洞悉不透彻等特点;以非文学翻译材料为主的现象也暗示了学生平时的学习内容及翻译实践较少涉猎非文学翻译领域,以非文学材料为主的翻译能力比较弱,这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相悖,也与目前人才市场需求脱轨。

1 . 2“翻译报告”用“Translation Report”还是“Reflections”?

笔者在答辩过程中发现,部分指导教师或学生(以下也可称作“学生译者”或“翻译报告撰写者”)认为“翻译报告”应使用“reflections”一词。翻译报告是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客观描述译者的整个翻译活动过程,包括源文的选取、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翻译理论或技巧处理具体的翻译问题以及译者对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反思等等。对此,笔者查阅了以下词典:

《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对“reflection”的解释为:“Reflection is careful thought about a particular subject.”

《牛津高阶双解英汉词典》(第四版)对“reflection”的解释为:“(spoken or written expression of an idea)arising from thought, memory or consideration.”

《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对“report”的解释为:“a written document describing the findings of some individual or group.”

《牛津高阶双解英汉词典》(第四版)对“report”的解释为:“spoken or written account of sth. heard, seen, done or studied etc.”

从以上两大权威词典分别对“reflection”和“report”的解释不难看出,前者反映的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思考而后者关注的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叙述。此外,由黄国文主编的《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一书中所提供的范本(P112)也用了“report”一词。故笔者认为,翻译报告用“Translation Report”较恰当,在翻译报告中,“reflections”只是“report”的一部分,即译者对整个翻译活动的思考、总结部分。

第3篇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不完善,甚至没有翻译课程。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阐述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地位很低,这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可以看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其中一个突出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的。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翻译只占了五个小题,即要求对五句话中每句话的一部分进行翻译。而且对近几年的翻译考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翻译题型的目的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常用的词及短语。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向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就可想而知了。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精读文章的重要词句进行英翻汉及汉翻英的练习,老师一般也不专门进行翻译理论和技能的讲解及练习,很多时候是老师直接将翻译过来的句子写出来或念出来,学生抄下来就算完成翻译练习。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翻译教学。 

 与此同时,在笔者所进行的有关翻译的调查中,有66.8%的学生认为翻译是重要的,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开设翻译课程。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想学翻译,但是苦于无门,只能到社会上花高价去学习翻译,特别是在毕业之后。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2.1 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深入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如今,外国人直接到中国来办公司、开银行以及进行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用英语开展工作。就翻译涉及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来说,越来越被社会看重。目前参加各种等级翻译考试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其中很多是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既然社会需要具有翻译能力的学生,同时又有这么多在校大学生到社会上学习翻译、参加翻译考试,那就说明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在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满足他们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的约30名0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到灯塔软件(成都)公司从事科技翻译。据毕业生和该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英语专业毕业生极度缺乏其他专业知识,用人单位非常需要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虽然后来曾在笔者所在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却没有招到一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方面几乎没有作为。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翻译人才就不足为怪了。 

2.2 英语学习规律的要求 

现在的社会要求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翻译要求准确、透彻的理解,学生做翻译时的理解率就应该比一般阅读要求高,通过译文,教师就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效果远比一般阅读的多项选择题好。另外,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考虑,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都是他们最实用的外语技能之一,尤其是专业翻译和应用文的翻译。笔者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以前,曾从事过建筑工程翻译,旅游及商贸工作,对此深有体会。然而,做好翻译工作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没有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及丰富的背景知识,不经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翻译实践根本无法胜任。 

在英语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只要词汇量足够大,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翻译自然就不成问题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看下面学生作业的例子: 

strange things happen to time when you travel,because the earth is divided into twenty-four time zones,one hour apart. 

学生将之翻译为: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你旅游的时候。因为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一个时区。 

 出现上面这种翻译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不知道如何转化句子结构,他们往往遵从原文的词序与结构,把单词一个个填上去。这句话可以改译为:你乘船旅行时,时间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因为地球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为一个时区。 

 当然,除了英汉语言对比,还有翻译技巧,中西方文化差异等都直接影响着翻译的准确性。而学习这些知识,对提高翻译水平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而这些知识和技巧决不是在精读课堂上能够一带而过的,学生也不可能在精读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的。必须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有计划、有目标而系统地学习。 

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学习翻译是勉为其难。据了解,在08年四川省大学英语年会上,外研社社长说,进入08年全国cctv杯前三名的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谁还敢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谁还敢说他们就没有学好翻译的基本条件?近几年,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很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要求。在进入大学后,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就能够达到翻译课程学习的要求。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较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略低,但经过两年左右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一样可以开始翻译课程的学习。 

4. 措施 

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落后,但却可以奋起直追。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促进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 

首先,要从理念上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之区别对待,摒弃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模式。正确认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因为非外语专业学生经过适当的训练,不但可以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而且在某些领域,如科技翻译和专业翻译,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另外,就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英语基础)而言,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亚于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潜力方面甚至更强。这从近几年进入cctv杯最后决赛的选手大多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例子中就能看出来。因此,不要认为只有英语专业才能开设翻译课程,大学英语当然也可以开设翻译课程。 

其次,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可以先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既然要开设翻译选修课程,就必须要先编写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就是要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然后是编写适当的翻译教材。翻译教材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反应时代的特征。另外,翻译选修课程的每个班的人数要有限制,最好是不超过40人。因为翻译课程需要多练,老师需要掌握每个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互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特别是如今社会急需的科技翻译实践能力。在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缩短部分学生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时间,在大二下学期开设翻译课程。 

 第三,师资的培训。目前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质和量都还存在严重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尤为突出。为数不多的翻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在英语专业任教。现有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翻译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希望学校创造条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参加假期开设的翻译培训班,如《中国翻译》杂志社举办的“暑期高级翻译研讨学习班”。也可以选拔英汉语基础好,对翻译感兴趣的教师,鼓励他们到其他院校去进行在职进修或专门学习,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进行师资的储备。 

结语: 

要改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对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翻译教学局限在外语专业这个狭小的圈子里,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被排除在外。但是,90% 以上的中国大学生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翻译是一门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和技能,如果没有学习某一专业领域里的一组基本课程,就不可能达到既懂专业又会翻译的目标;而我国学翻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专业知识,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中往往感到缺乏科技知识。这在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在灯塔软件(成都)有限公司的实例中就得到了证明。事实上,任何处在学术前沿的科学家往往也是翻译家,他们在做研究的同时,还在翻译引介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在中国,80% 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都是由科学、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罗选名,2002)。因此,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本身起步晚,可以考虑把翻译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范畴,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教科书,让广大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翻译,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未来的翻译人才。这不仅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6—58. 

第4篇

    毕业论文指导

    Contents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毕业论文概述 毕业论文的选题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的格式 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 毕业论文的评审

    一、毕业论文概述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本专业中的某一对 象、现象或问题进行独立科学研究后而 撰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时间运 用价值的文章 文体: 文体: 议论文中的学术论文 字数: 字数:3000以上 以上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含义: 含义: 1、选择的课题,即研究的目标和范围 、 2、论文作者所选定的论题,即论文所要 、 写的具体问题, 写的具体问题,是论文的具体写作内容 ,从选择课题到选择论题是确定论文具 体写作内容的过程,也是明确“ 体写作内容的过程,也是明确“写什么 的过程。 ”的过程。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 目

    一、 商务英语类 1.浅谈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谈判素质 浅谈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谈判素质 2.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差 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差 异 3.浅析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 浅析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 4.浅析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格式特点 浅析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格式特点 5.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原则及 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原则及 技巧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商务合同及信函中常见误译解析 商务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 企业对外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探讨 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语用原则及其运用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 的方法 商务英语阅读技巧初探 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析商务合同英语的文体特征 浅谈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的比较特色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浅谈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浅谈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 简论商务英语email的写作 简论商务英语 的写作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浅谈国际商务英语在交流中的特点 浅析广告语篇的人际意义 现代商场中的商务英语特点分析 商务英语语篇特点分析与运用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浅谈经济贸易活动中汉语与商务英语的契合 浅论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Business Negotiation On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 o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Features of Business English⒈ Fax ⒉letter ⒈ Personification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English in Business Etiquette Analysis on the Risk Protection of L/c Export Credit Operation Language Art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Cultural Barrier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Vocabulary Skills of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Cross-cultur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Role of English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tiquette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二、 语言类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浅谈交际英语委婉语言现象 浅论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应用 浅说英美英语词汇差异及其应用 浅谈英汉典故的比较与文化渊源 浅析英语笔译与口译的异同 浅谈英译汉时汉语成语的使用 浅谈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浅谈习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信”的原则 浅析英语翻译中的中英文语序区别

    51. 52. 53. 54. 55. 56. 57.

    浅谈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的关系 英汉习语互译技巧初探 试析汉语语言结构与英语语言结构的 差异 试论英汉思维区别对写作的影响 英汉“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 英汉“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对 比研究 浅谈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因素 小议影响英语口语能力的因素

    三、 文化类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 浅谈中英文习语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中英文在生活习语中的差异 中英文化的背景差异 文化与外语学习 中西方文化比较 网络时代如何学好英语 肢体语言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浅谈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简析中国商业文化及其语言特点 浅谈中外商业文化之比较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在英语课堂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浅谈中西方礼貌异同及其根源 浅谈从跨文化视角看翻译与文化差异的关系 浅谈商务交往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小议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及其对策 浅谈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 浅谈中英文习语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四、 翻译类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对外贸易单证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商标名称的翻译和策略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浅议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 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英语翻译探索 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 语篇体裁与翻译策略

    92. 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93. 谈英语被动句的翻译 94. 英汉句法对比和翻译 95. 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的翻译 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 96. 英语否定句的翻译 97. 广告英语及其翻译 98.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 99. 英语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100. 商号、商标、公司名称等的翻译 商号、商标、 101. 英汉翻译中的外来词译法 102. 分析英语翻译中的中英文语序区别 103. 浅谈菜单翻译

    小议翻译中的词性转化 105. 中式菜单的翻译 106. 外来词语翻译的语用原则 107. 商标翻译与文化的传达 108. 数字翻译中的“信”与“不信” 数字翻译中的“ 不信” 109. 英语广告文体翻译的语言特征 110. 修辞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11. 色彩词汇的翻译及其联想意义 112. 套译法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运用 113. 委婉语在报刊英语中的应用 114. 汉语四字词语的翻译 115. 翻译中的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 116. 语篇翻译策略初探 117.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kill of Business letter 118. Numbers Translation in Trademark 119. On the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in Business English 120.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104.

    三、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概念和意义 作者将自己已经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 作者将自己已经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 思路等, 思路等,以书面的形式向论文指导老师 作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 目的: 目的: 1、为撰写论文作准备(内容框架、研究 、为撰写论文作准备(内容框架、 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 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材料及参考 书目等) 书目等) 2、听取他人意见,理顺思路 、听取他人意见,

    二、开题报告的构成与撰写

    1、论文题目,即论题 、论文题目, 注意两点: 注意两点: 1)准确、规范,准确的把研究的对象和 )准确、规范, 问题概括出来 2)力求简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20 )力求简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 个字, 个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2、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选题的研究目的、

    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价值。 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价值。 1)一般可以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 )一般可以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 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 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解 决 2)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要具体,有 )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要具体, 针对性,两方面内容: 针对性,两方面内容:第一是研究的相 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 ),即根据什么 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 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 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第二通过 分析本地实际, 分析本地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 题,研究的价值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3、本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 、 现状(文献综述) 现状(文献综述)

    掌握本选题研究的广度、 掌握本选题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 的成果。 的成果。包括国内外学者对本选题曾经 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 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 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 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属于未开拓的 领域, 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研究过的基础上进 行深层次的研究, 行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 著涉及本选题的内容等, 著涉及本选题的内容等,寻找有待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 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 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4、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重点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和难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的观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的观点,其特 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研究难点在何 怎样从理论和实际出发, 处?如:怎样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对英 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 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 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 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等

    5、本选题的撰写框架(基本内容) 、本选题的撰写框架(基本内容)

    一般以提纲方式表述, 一般以提纲方式表述,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 )引言:提出问题, 2)论点:分析问题和阐明自己的观点大 )论点: 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 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 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论证问 题的解决方法, 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实际来阐述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另外,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另外,利用实际数 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3)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 )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 如何?有什么指导意义? 如何?有什么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 我们继续研究?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我们继续研究?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4)参考书目:一般英文参考书目在前,中 )参考书目:一般英文参考书目在前, 文参考书目在后,并以拼音顺序排列。 文参考书目在后,并以拼音顺序排列。

    6、研究方法 、

    包括: 包括: 实验 调查 文献分析等 调查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 调查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 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论文写作的步骤 、

    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 一般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 一般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 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 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 束都要有规定。 束都要有规定。论文进行的主要步骤和 时间安排包括: 时间安排包括:整个论文写作过程拟分 为哪几个阶段; 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要完成哪些任务 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初稿完成, 。如: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初稿完成, 修改,终稿结束等。 修改,终稿结束等。

    毕业论文的格式

    一、标题 20字左右, 字左右, 字左右 论… 试论 浅析 浅议 ……初探 ……初探 ……之我见 ……之我见 ……思考 体会、 思考、 ……思考、体会、方略

    二、署名 摘要Abstract 三、摘要 论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 论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200-300字 字 左右,反映论文的要点,简洁、明确, 左右,反映论文的要点,简洁、明确, 能独立成文 英文翻译,不超过250实词,用现在时, 实词, 英文翻译,不超过 实词 用现在时, 常用被动 关键词Key Words 四、关键词 3-5个 个 中英文

    五、引言 又称为前言、绪论、导言或序言, 又称为前言、绪论、导言或序言,交代课题的 由来、 由来、意义及其结论 1、引言的内容 、 1)课题研究的目的、范围及其他人在相关领 )课题研究的目的、 域的研究概况 2)课题的研究过程、 2)课题的研究过程、方法及其理论与实验依 据 3)研究结果及其意义 ) 2、注意事项 、 1)开门见山,简明扼要,200-300字 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 简明扼要, 字 2)顺序井然、条理清楚 )顺序井然、 3)介绍文献时,要用自己的语言 )介绍文献时,

    6、正文 、 1、论点表述要准确、简洁 、论点表述要准确、 2、论据要典型、准确 、论据要典型、 3、论证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 论证要根据具体的论点、 论证要根据具体的论点、依据灵活地使 用论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用论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达到 论点论据的高度统一

    7、结论 、 结束语。强调或提示本论的重点, 结束语。强调或提示本论的重点,对全 文概括、总结、 文概括、总结、强调和提高的作用 8、致谢 、 参与指导的人员 采用图文和数据的提供者 提供经费和物资支持的单位等

    9、注释与参考文献 、 作用: 作用: 1)便于作者校对论文内容 ) 2)便于读者查阅相关观点资料 ) 3)便于论文答辩小组了解论文作者 ) 阅读资料的深广程度 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者、 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者、出版年 份

    参考文献具体格式

第5篇

在正式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学生要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

开题报告是作者将自己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思想等,以书面形式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导师和听众作一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

写开题报告目的:一是作者能将所选课题的内容框架、研究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和创新点、文化结构、主要引征材料及参考书目作一总体思路的勾划,作者对该选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有序的组合清理,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好充分准备。二是作者能广泛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顺论文思路,使其结构更趋完整,内容更趋翔实。

开题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

1、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用中英文撰写,汉语在前,英语在后。目的是限定毕业论文的大致范围和方向,即论题。应力求简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15—20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2、本选题的研究目的

以中学英语教学法方向为例,则须说明要解决英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突出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前人从未解决的,并且能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的问题。

3、本选题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该选题曾作过哪些方面的相关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是属于未开拓的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经研究过的基础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著涉及到本选题的内容?

4、研究本选题的动机及意义

提出本选题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个选题?本选题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从理论的角度看,本选题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其价值取向是什么?本选题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英语教学会起什么作用?从实践的角度看,本选题是否有助于英语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动向,使人们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是否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5、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观点,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重点在哪几个方面?研究的难点在何处?怎样从理论与实践出发,对英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是否填补了国内外同行业研究中的空白?

6、本选题的撰写框架

框架可用提纲形式表述,一般构成如下:

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

论点:分析问题与阐明自己的观点。大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来论证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教学实际阐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做法。另外,利用实际数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如何?对人们在英语教与学中有何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研究的?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一般是英文参考书在前,中文参考书在后,以字母拼音顺序排列。

7、研究基础

作者在选择该题之前作过哪些方面的学习、研究或写过什么文章?说明能如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理由。

8、研究方法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描述、实验、实证、文献、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实践反思、测量、量化、行动研究、表列、图示、内容分析等方法。例如:实验的方法就是对英语教学班级进行实验对比;调查的方法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课题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

9、撰写步骤及阶段任务

包括:选题及开题报告初稿、正式开题报告及提纲、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定稿等、何时论文答辩等。

开题报告中文范例

标题: 英语隐喻汉译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

1)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 Johnson (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经。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队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贡献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

难点:怎样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创新点:研究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理论及其方法。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1. 引言

2.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2.1 隐喻的定义

2.2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书语

2.3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3.1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3.1.1 习用性隐语

3.1.2 新生隐喻

3.2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3.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

4.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译汉译

4.1 翻译的标准

4.2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4.3 日常用语中隐语汉译的过程

4.4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5.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5.1 直译法

5.2 意译法

5.3 转译法

5.4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4) 参考书目

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 in Metaphors. ( College English Jan, v50 pp 89-94), 1988.

Jin Di &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Maryknoll of N.Y. Orbis Book, 1981.

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陈文伯 《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

第6篇

1.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努力与翻译活动密不可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史从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翻译的发展史。回顾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历程便可发现,政府即组织开展了中国文学的翻译与海外推介工作,《中国文学》杂志的创办便是中国文学走出国门的第一步。《中国文学》(1951-2001)的英文版和法文版分别于1951和1964年问世。20世纪80年代,在杨宪益先生的主持翻译下,“熊猫丛书”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系列丛书正式发行。丛书翻译出版了107种外文图书(英、法语为主,少量日、德语),其中包括《诗经》、《离骚》、《聊斋志异》等6部古典文学作品,以及《鲁迅文集》、《女作家作品选》等上百部现当代作家、诗人作品。《中国文学》代表了当时国内文学外译的最高标准,发挥着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窗口代言作用。

21世纪以来,在文学作品出版的市场化潮流之下,一方面,我国文学外译工作吸取既往经验,采取政府牵头、学术界实施的模式。由知名高校主持召开外译、翻译会议,共同探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途径,并组织翻译优秀当代文学作品,发行作家集册,扩大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影响。例如,2006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与2009年的“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均采用该模式。另一方面,海外汉学家仍然是目前我国文学作品外译的主要倚重力量。例如,《中国文学》于1985年刊登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后,即引起了海外汉学家的注意,在葛浩文的推动之下,莫言的作品得以陆续译介到英语世界,也为其最终获得诺奖创造了可能性。当代中国经济的崛起赢得了西方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日益关注,通过与国外出版社、研究机构合作的模式,许多当代作家,比如莫言、余华、韩少功、毕飞宇、严歌苓等的作品得以在海外出版,进入西方大众读者视野。

2.毕飞宇作品在英法世界的译介与接受

当代文学作品承载着当下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因此中国文学外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简单的文本翻译,更担当着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使命。文学作品的“译”和“介”是同等重要的两个部分,“译”是基础,但“译”的目的是为了文学作品在译入语世界得到更好的推介与传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美国社会学家拉斯韦尔(HaroldLasswell)(2013:1)曾提出著名的传播学“5W”理论,即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这一理论运用到文学作品译介的分析之中,则推论出译介模式中的五大要素应为“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以及“译介效果”,对这些因素进行逐一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探索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模式(鲍晓英,2013:62)。

2.1毕飞宇作品在英法世界的译介过程在5W传播理论之下,要考察作品的译介过程,首先需要分析作品的译介主体与内容。译者作为译介主体,承载着作品的翻译,译者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译本的质量。若想追求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最佳效度,西方汉学家群体仍然是最理想的译者,这从莫言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可见一斑。他们“既熟悉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又了解海外读者的需求与阅读习惯,同时还能使用母语进行文学翻译,并擅于沟通国际出版社与新闻媒体及学术研究界”(胡安江,2010:11)。毕飞宇的作品首先被译成法语,3位法国译者均为母语为法语的法籍汉学家。在目前出版的6部法语译本中,除《雨天的棉花糖》和《推拿》之外,其余四部《玉米》、《青衣》、《平原》以及《上海往事》均由克劳德•巴彦(ClaudePay-en)翻译完成。巴彦是法国著名汉学家、文学翻译家,法国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巴彦自1965年开始学习汉语,正逢中国时期,于是当时中国发行的报纸、作品以及《语录》都成了他的学习材料(克劳德•巴彦,2010)。这一段独特的学习经历加深了他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时期的中国农村的了解,因而毕飞宇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对他而言并不陌生。之后,巴彦先后在人民警官大学和对外贸易学院任教,这段工作经历也加深了他对中国现状的认知。因此,他是一位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式思维习惯的优秀汉学家。在法译本出版之后,有着“中国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之称的葛浩文接受了英国TelegramBooks出版社的邀约,与夫人林丽君女士(SylviaLi-chunLin)联合翻译了《青衣》和《玉米》,成为毕飞宇作品英译本的译者。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下,文本背后所蕴藏的社会文化场域成为翻译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的翻译,并不是按字、句翻译即可,也并非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而这多出来的一种情绪正是文学性与作者的风格(高方、毕飞宇,2012:50)。毕飞宇的作品将深厚的传统戏剧文化、特殊的时代背景都糅合进了他所刻画的角色中,因此,如何将异域独特的文化传达给读者便成为翻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书名的翻译为例,巴彦在翻译时依照作品内容对名字进行了意译的处理,以期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兼顾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比如,小说《玉米》讲述了“”时期一个普通山村里,不同性情的三姐妹玉米、玉秀、玉秧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玉米作为三姐妹的大姐,也是小说首先展示的人物,翻译时,若直译为mas(玉米)自是不妥,但如若选择用拼音,西方读者看到时,也会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巴彦将其翻为Troissurs(三姐妹)(Bi,2005),清楚地将小说结构内容传达给读者,可谓简单传神。而《青衣》则以中国传统戏剧作为框架,以戏剧角色来映托人物性格,因此被翻译为“月亮戏剧”(L’Opéradelalune)(Bi,2003)。这样的译法一方面表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文中京剧《奔月》的翻译。《奔月》作为筱燕秋的成名作,和她命运紧紧相连,以该戏剧作为小说名,既关照了中国文化特色,又暗合文中的核心内容,可谓匠心独具。巴彦对《青衣》、《玉米》名字的翻译精炼传神,法语版本发行后的其他译本也受其影响,比如葛浩文所翻译的英译本《玉米》(ThreeSisters)、《青衣》(TheMoonOper-a)在译名上与法译本采用了相似的译法。

2.2毕飞宇作品在英法世界的传播途径在确保好的作品与译本的基础上,译介途径便成为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国不缺乏好的文学作品,但一部作品外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找到合适的海外出版商。如葛浩文所言:“很多时候一部作品能不能翻译,还得看出版社的意思”,许多翻译好的优秀作品,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出版社,只能滞留在译者的抽屉里(季进,2009:47)。中国作品在海外出版社发行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经由任职于高校的汉学家翻译之后,依托学校资源,由高校教育出版社发行出版。这类译本质量优良,但作为非盈利性出版机构,资金有限,针对作品所做的宣传较少,在普通读者中的知名度较低,因而受众群体多针对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汉学家以及汉学专业学生(季进,2009:51)。第二个途径则是由国外商业出版社选中文本后,组织翻译出版,在此过程中职业作家经纪人扮演了重要角色。作家经纪人会将自己作家的作品推介给出版社,并代为洽谈版税等相关事宜。作家经纪人就像一条纽带,一头连接作家,另一头连接的就是市场(朱波,2014:13)。在中国作家存在语言障碍、不熟悉海外出版市场的情况下,海外人是理想的媒介。可以说,寻找到优秀的海外经纪人,作品海外译介就迈出了第一步,一些作家例如莫言、阎连科等都是经由经纪人帮助联系合适的出版社,毕飞宇也不例外。在法国出版社担任策划的陈丰博士担当了毕飞宇的海外经纪人,帮助他的作品打开法国市场,继而传播到美国、德国等国家(高方、毕飞宇,2012:51)。毕飞宇和法、英出版社的顺利接洽和合作,可以说其海外人功不可没,正如作家自己坦言:“中国文学向海外输出的最大问题不在翻译,而在缺乏职业的文学人。”(高飞、毕飞宇,2012:51)毕飞宇作品法译本分别由南方文献出版社(ActesSud.Coll)与毕基埃出版社(EditionsPhilippePicquier)出版发行。其最早翻译的作品为《雨天的棉花糖》(Bi,2004)是经南方文献出版社主编、法国汉学家何碧玉(IsabelleRabut)翻译出版。1997年开始,何碧玉开始担任该出版社中国丛书的主编,翻译出版的作品包括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池莉的《烦恼人生》等。正是在池莉推荐下,她阅读了毕飞宇的中篇小说,并首先开始翻译了其早期作品《雨天的棉花糖》(Delabarbeàpapaunjourdepluie)(何碧玉、毕飞宇,2011)。然而,2003年,当两家出版社争夺其作品出版权时,毕飞宇最终选择与毕基埃出版社签约合作,其中原因引用其原话是因为“他们喜欢我的作品,并且承诺,哪怕亏,也会一本一本出我的作品”(高飞、毕飞宇,2012:51)。毕基埃出版社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这样的承诺。该出版社创办于1986年,正是外域文化引进热潮在法国悄然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毕基埃出版社的成立可以说是顺势而动。创办人菲利普•毕基埃(PhilippePicquier)(2012:86)称:“当法国文学界正专心于形式的研究时,我则视亚洲为另一股新鲜的气息。”汉学研究在法国历来源远流长,2004年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之后,在整体翻译作品出版量减少的情况下,中国文学出版量却是逆势而上(Jean-YvesMollier,2007:252)。毕基埃出版社对毕飞宇作品的坚持出版一方面是对毕飞宇作品的认可,另一方面正是预测到中国文学在法国的巨大前景。近年来,毕埃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当代多位作家的作品,莫言、韩少功、余华、阎连科等均在其列,出版有“毕基埃青少年丛书”、“毕基埃袖珍丛书”系列以及“中国系列丛书”等。在与毕飞宇的合约上,毕基埃出版社也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先后翻译发行了《青衣》、《推拿》、《平原》、《玉米》以及《上海往事》五本书,使法语成为海外出版毕飞宇作品最多的语种。毕飞宇作品在法国的出版推动了其他语种的发行。在人的推荐下,英国TelegramBooks出版社在阅读毕飞宇法语作品后,看到了其作品潜在的商业价值,决定出版发行英译本。2007年,《青衣》英译本在英国TelegramBooks出版社发行之后,2009年,美国HoughtonMifflinHarcourt出版社顺势而动,将其作品引入到美国。这两家出版社均为英美主流商业出版社集团,在作品的出版发行上采用了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毕飞宇作品归为学术化、小众化作品,而是纳入到主流图书商业运营,展示到普通大众读者面前(吴赟,2013:94)。

2.3毕飞宇作品在英法世界的接受效果评价作品海外传播的效度,应当从译介受众与译介效果这两方面着手。一般而言,译介受众分为三类,即学术权威、文学批评家与读者大众。学术界权威和知名批评家会关注作品的学术价值与文学地位,而读者的接受度则决定了作品是否流传(王宁,2000:57)。只有综合分析这三者的情况,才能得出作品在译入语世界的真实接受情况。与老舍、巴金等所著的现代中国经典作品相比,毕飞宇作品海外译介始于2003年,时间较短,因此文学界尚未对其作品进行深度研究。相比较之下,时效性更强的新闻媒介很快地做出了反应,众多主流媒介的文学评论家均对其进行了品评推介。2007年《青衣》英文版在英国出版发行后,《泰晤士报》以“男人与男性抗争,而女人一生是与自己抗争”(Saunders,2007)来评论文中筱燕秋的命运。2010年,《玉米》在美国发行后,美国图书馆协会刊物《书单》(Booklist)称《玉米》展现了“年轻女性的奋斗”(Hooper,2008:31)。2010年,毕飞宇凭借英译版《玉米》荣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成为第三位荣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①,也说明了主流评论界对其作品的认可。然而,主流媒体的认可只是考察作品海外传播效果的一个方面,中国文学“走出去”归根到底是要让读者大众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中国文化。事实上,长期以来,外国普通读者阅读中国翻译作品的人数极为有限。借助Amazon、Goodreader、TheCompleteReview等读书网站,我们可以得到西方普通读者真实、直观的阅读感受。在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读者群中,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以《青衣》为例,从法、英亚马逊读者书评中可以看到,读者首先关注的是一位女性因戏剧而沉浮的人生际遇,是自我挣扎,自我解放的故事,反应的是人性中的共性,是超越国界,是人人可能面临的问题。同时,读者往往被作品的浓郁中国特色所吸引,跟随着筱燕秋,读者进入到京剧的世界,探索中国文化中艺术与商业的内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读者大多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因而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所展现出的文化差异。然而,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广泛外国读者来说,中国作品想要打开市场尚有一定难度。近年来,虽然中国文学海外发行量逐年增加,但总量依然微不足道。在英美,每年中国文学译本的销量只占总体出版量的3%左右,即使是知名度比较高的莫言,他的《生死疲劳》发行量也不过几千本,其他中国作家译作的发行量可想而知(季进,2009:51)。据《中国统计年鉴》近十年来我国引进和输出的图书版权数据显示,外译的中国作品与译入的外国作品在数量上相比处于大幅逆差地位①。中国文学在海外遇冷的困境,中国处于文化逆差的现实,固然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与观念的差异所致。然而,究其根本原因,更是由于中国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承载者进入国际市场,意味着“边缘文化”去挑战西方“主流文明”,文化上的弱势决定了其文学作品接受度也较低。因此,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中华文化扩大其海外影响力。

3.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对策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翻译文化维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中国文化走出的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毕飞宇是中国当代“走出国门”的作家中较为成功的一位,从其作品外译的历程中,可以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3.1从“中国文学走出去”到“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是国家历史传统与当代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学界所热议的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从国家的层面看来,其本质还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文学外译是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文学出版发行以及版权服务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熊正德、郭荣风,2011:18)。然而,中国文学在国外普通读者中影响力依然有限,这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家软实力战略的实施效果。黄友义先生曾指出:“做翻译工作,表面上看翻译的是文字,实际上是在翻译文化,是翻译文字背后深刻的思想。”(徐豪,2012:78)许多中国文学作品无论是背景设定,还是书写习惯上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脱离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中国文学很难真正被海外读者所接受。正如毕飞宇作品正是借着法国“中国文化年”的东风,打开了在海外的市场。因此,在追求高质量译本的基础上,可辅以相关的文化宣传活动,一方面吸引读者注意,扩大作品知名度;另一方面借宣传对读者进行文化“培训”,向读者普及中国文化,帮助其了解文学作品,使文化传播与文学译介相辅相成。

3.2培养高水平的本土译者“汉学家模式”仍是当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主要倚重力量,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一模式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精通中国语言文化的海外汉学家数量稀少,过分依赖于这一模式,则决定了中国文学无法大规模海外传播;同时,海外汉学家更热衷于运用“归化”、“改写”等翻译策略,初时能减弱外国读者阅读时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击,帮助中国文学扩大海外读者群,但同时无疑制约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被海外读者熟悉与接受。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若想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我们必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本土译者。然而,目前国内翻译市场惨淡,翻译市场不规范,从业人员薪资待遇差,导致专职文学翻译人才极度缺乏。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优化翻译市场机制,提高翻译人才待遇,培养通晓本国文化历史、熟练掌握目的国语言的高水平本土译者。

3.3注重与提高传播效果文学作品的海外译介,并不仅仅是翻译问题,“那种以为只要把中国文化典籍或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中国文学和文化就自然而然地‘走出去’了的观点,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谢天振,2013:1)。一方面,文学作品的外译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看来应当走市场化的道路。以市场为主体配置资源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国外文化市场,而不是一味地忽视受众需求,忽视文化差异影响下的思维差异与阅读差异,盲目替国外读者决定他们应该阅读哪些作品。一些作品在国内或许未引起巨大的反响,却在海外传播广泛。比如,“《狼图腾》在国内影响力有限,但在美国影响很大,销量很好”(季进,2009:46);又如,2013年,中国网络作家慕容雪村的作品在法国最具影响力的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发行,代表了国外主流出版社对当代中国新兴的网络文学的认可。同时,好的翻译作品还应当辅以好的营销手段,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译本可谓经典之作,但无论从海外读者的接受度还是海外学术影响力看来,杨译本均不如本土译者霍克思、闵福德的译本,作品的宣传不足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赵芸,2010:21)。拥有好的作品,更应该加强和提高作品的传播效果,把好作品推介到读者面前,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价值。

第7篇

关键词:英语翻译教学 就业前景 问题 对策

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也是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尤其是对于学习英语翻译的学生来说,如何运用英语将重要信息准确地传译给对方,成为就业的关键。而从就业的毕业生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翻译人才与社会市场要求相差甚远。同时,在英语翻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分析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满足社会市场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

一. 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并举办了北京奥运会等大型国际活动,逐渐融入到国际社会中。在这种发展形势下,英语也逐渐成为最广泛的国际语言,中国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显现出乐观的就业前景。然而,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英语翻译人才技能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而具备强硬英语知识素养及翻译能力的毕业生却备受青睐。

二.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由于英语这门语言已逐渐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经济活动的一种媒介,这就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英语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英语翻译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之间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和学校的发展。

1.教材内容不符合学生特点且更新不及时

教材的科学选择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翻译教材过多地注重翻译理论及技巧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违背了以培养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技能为目的这一指导思想。目前,符合学生基础特点的英语翻译教程很少,与之相配套的实训指导书、教学软件、教学音像材料等教学资料更是寥寥无己。另外,现有教材内容未能紧密反映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也没有做到内容的及时更新,导致学生考试成绩不错,在实际的翻译岗位上却显得手足无措,无法实现学以致用的现象。

2.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翻译教学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以教师讲解﹑学生试译和教师评价为主要方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这种陈旧单一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相当有限,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交流讨论,而且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培养,导致学生实际翻译能力较差,影响学生就业以及日后工作。

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水平有限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引导者,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高职院校大多数的英语翻译教师仅仅是较好地掌握了基本的英语翻译理论,对商务英语的专业术语和词汇缺乏了解,或是不熟悉,更不可能积累商务英语翻译的实际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显得纸上谈兵,无法做到自由发挥。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办校规模不断扩大和扩招人数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现象。甚至在有些学校,一名英语老师担任多门课程教学,教学任务繁重,无法有针对性地教学,最终导致教学任务低效完成,教学质量的不到提高。

4.学生成绩测评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试测评一般都集中在学期末,尽管通过答题情况可以分析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只能在学期课程结束时才发现,那么学生对教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很难多到及时反馈给老师。如果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不了解,就无法做到知识的针对性讲解或有效的因材施教,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除此之外,传统的考试模式过多地注重学生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机械记忆,忽视了灵活多样﹑实用性翻译技巧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学习侧重点是一种误导。

三. 促进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的联系日益紧密,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生活,满足社会需求,成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因此,面对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积极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1.加强教材内容更新和课程设置建设

教材内容的编写应结合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特点,体现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并且专业程度及学习难度应逐步加强,便于针对性教学。在认识到英语翻译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增加理论学习和实际翻译的课时安排,使学习课时得到保障.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

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运用讨论法、任务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专业特征,营造现实的和虚拟的英语教学环境,改变枯燥的学习氛围。

3.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完善的教学测评体系

不断引进既具备高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学校有组织地开展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活动,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或去企业积累实际经验。课下布置话题灵活有趣的任务,有针对性地丰富考察内容,改变陈旧的命题方式,通过科学有效的测评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欠缺,积极调整教学侧重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优化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英语翻译人才,促进现代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王占斌。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上海翻译,2005,(01):32

第8篇

国内各大外语院校在多年的教学模式探索下,逐渐认识到翻译实践对于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意义,纷纷进行改革创新,开辟翻译实践基地,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从全国英语教学的领军高校来看,北京外国语大学同文翻译社,开展43种外国语言的全方位翻译服务及国内外高端翻译业务,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高校翻译教学从课堂走向市场的先行者;山东大学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建翻译基地,构建实践平台等。建立翻译实践基地不仅是辅助翻译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当前翻译市场所趋。笔者通过在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筹备建立英语翻译实践基地,旨在探索科学的实践基地运行及管理模式,使其成为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摇篮。

一、 翻译实践基地活动内容

1、 合理定位,立足高校特色优势

随着全国大学外语教育的普及和高校学生整体外语尤其是英语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单一外语类毕业生需求量下降,而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显著上升。目前翻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亦趋多样化。要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首先应解决好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主要存在两大类型的需求:一是大多数部门或企业需要大量既能担当一般翻译又精通于本身业务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二是一些重大涉外活动需要专业水平很高的口笔译或同声传译人才。[2]

专业特色是专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因此,高校应结合国家经济,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需要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培养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具有特色的应用型翻译人才。[3] 此外,国内高校大多具备多学科建设的资源优势,校内翻译市场广阔。若能将这些校内潜在翻译资源高效、合理地开发利用,将是对平时课堂翻译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科的拓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应用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2、 政产学研,开辟多元实践形式

英语翻译实践基地以成立高校英语翻译社为主要特色,将其作为主要活动基地,发掘校内翻译需求,开辟多元实践形式(笔译、口译),从“政、产、学、研”四个方面开展翻译实践活动。

(1)政:

> 校官网以及各学院网站英文版建设与完善

高校英文官网网站,作为宣传和推广自身形象的重要门户和展现教学及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其英文网页的译文质量对该校国际化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翻译实践基地团队可以参与到网站日常建设更新与维护中,令海外学子及专家学者及时了解到高校的最新动态,宣传国际化理念,赢得更多与海外高校合作的机会。

> 校史馆的语言文化建设

高校校史馆作为其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为国内外人士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打开了一扇窗口。翻译实践基地团队可凭借专业的双语综合应用能力对校史馆内铭牌、背景图片文字说明等各种文字材料做出专业地道的英文版本介绍,推进校史馆语言文化建设,切实增强高校历史文化感染力及影响力。

(2)产:

> 高校科技园区国际化建设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采用科技园区模式,利用优势学科群以及高校所在地的区位优势,构建基础实践平台,实现校企优化结合。而园区内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化势必需要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翻译实践基地可利用与园区内企业的深度合作为高校科研建设提供强大信息与智力支撑,推动其学科建设的立体化、市场化进程。[4]

(3)学:

> 国际高校教材及精品视频课程的引进

高校可以通过模仿CICIstudy网站,以及网易公开课等模式,创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引进国际精品公开课并提供一系列相关服务,特别是知名公开课视频的字幕翻译,配音嵌入以及后续相关制作等,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更高端,更全面的学术服务。

> 高校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口译陪同

英语专业口译陪同作为语言服务者和文化传播者,利用较强的双语交流能力,扎实广博的知识积累,做好会议双方的学术交流工作。既能有效改善高校国际交流会议的学术氛围,促进双方交流合作,同时又能充分发掘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潜力,提高其翻译能力,实现校方与学生间的共赢。

> 留学生来华学术交流及生活服务工作

面向留学生的来华学术交流及生活服务工作为翻译团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团队成员可承担高校留学生的汉语基础教学工作,进行深度的学术交流、文化交流,为在华留学生提供全面的语言服务。

(4)研:

> 高校师生学术论文摘要翻译

每到毕业季,学位论文摘要翻译需求量大增,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锻炼了其翻译能力,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科间融合;同时,高校科研成果的对外推介离不开专业的翻译人才,教师学术论文翻译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对高校科研创新成果的推广,提高高校国内国际知名度有着重要意义。

二、 翻译实践基地未来发展方向

翻译实践基地一方面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围绕基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从专业内容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实践基地的建设、实习的组织与指导到毕业生的就业,整个过程都以就业为导向,统筹规划,功能明确,并以该基地为中心,逐步向外辐射,成功与多家企业建立实训关系,为学生翻译实践提供真实环境,使其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其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也为其就业增加机会和途径。

另一方面实践基地要逐步走上智能化、信息化发展道路。实践基地通过网络平台,成立网络翻译论坛,扩大其影响力,广泛吸纳高校本硕博人才资源,建立人才信息库。通过人才资源信息的整合,语料库的建立,最终筹备建立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翻译平台,即基于互联网及多项语言处理软件工具的语言数据库,面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共享工作平台,开发高校语言资产,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方便、快捷、高效的语言解决方案,最终将该平台推向社会市场,与企业构建网络合作关系,通过有效集中资源,提高翻译水平和质量,并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个体成本,通过互联网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让企业用户获取丰富多样和便捷高效的服务,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翻译产业的服务模式。[5]

第9篇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毕业论文;创新实践;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已经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成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指标,但是商务英语、文秘、电子商务等文科以及商科类专业还一直采用着传统的专业论文写作的形式。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使得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弊端

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表明, 传统的写作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以及归纳等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等预期效果。

首先,学生重工作而轻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顶岗实习的学期,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期间找工作比写论文更重要。为了能顺利毕业,在关键时候,一些学生从网上截取几篇与自己专业相契合的论文,然后七拼八凑,略作加工,形成自己的论文,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生在论文的选题方面缺乏自主创新,选题范围狭窄,思路不宽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引导学生依照教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题撰写论文,而忽略了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使做到了论文内容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仍没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

再次,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科研论文撰写知识了解甚少, 同时自身的语言基础、逻辑思维、布局构篇的能力欠佳,因此论文质量较差。这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 英语论文的写作指导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为了让毕业论文写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能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指导进行了多元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多元化的毕业写作和设计模式创新

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因之一是认为论文写作仅仅是学校的毕业要求,与找工作和提高职业技能没有关系。如何使毕业论文写作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成为创新与实践的“瓶颈”。经过研究和讨论,从2010 届开始,我院将过去单一的专业论文写作的模式改为了专业论文写作、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商务项目设计和商务翻译及评述多种形式, 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总结本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选择市场调查报告和商务项目设计的学生较少, 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对这两种形式的写作接触少,缺乏训练。特别是商务项目设计, 虽然与工作实践联系密切,但是要求综合能力强,难度大,不是特别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而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和商务翻译及评述的写作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专业或职业工作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广泛选择紧密结合岗位并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展开设计写作。比如,在某涉外公司从事秘书工作实习的学生可以就秘书的特点、要求、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现阶段仍欠缺的知识或技能等方面撰写个人论文。再如,从事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学生可以就校内所学与岗位实际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撰写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为了防止学生将研究报告写成工作总结,我们要求学生在初稿前提交一个写作实施方案(表格形式), 要求务必指出相关的职业岗位或工作职能名称、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着重于某一个方面)以及为解决问题拟定的思路和方案。写作实施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按步骤完成写作任务。同时在指导过程中, 指导教师提供方案样本、论文格式样本等,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该项写作的目的、形式、特点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方案查找资料和相关理论、总结或借鉴经验,通过对相关要点的扩展、例证及归纳,就能写出一份不少于4000 字的研究报告。由于研究内容是针对自己的实习岗位,不会空洞和脱离实际。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 找到自己原先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研究报告,继续为今后的业务工作提供借鉴,一举两得,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届毕业生写出了诸如《艺术陶瓷的发展及其对外贸易前景》、《纺织业外贸跟单员的作用》、《长沙市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方向》、《关于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投诉》、《国际商务谈判中英语语言的运用》等与自身实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优秀论文, 虽然可能在研究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等方面有不足,但我们认为,这些选题和写作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

第10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高端翻译严重匮乏,需求的专业结构趋向多样化。高等学校外语教育在语种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及语言能力的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趋同化,是造成高端人才短缺的根本原因。对高端翻译的旺盛需求不仅要有现实的紧迫感,而且要有顺应发展趋向的长远眼光。解决高端翻译人才匮乏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传统外语教育,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怀的办学特色;改革办学体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要注重科技外语和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翻译市场现状不容乐观,而高端译员的匮乏已成为这个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语翻译的文化交流与信息交流的功能越来越彰显。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信息涌入中国,翻译人员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地消化国际信息流,将导致大量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信息的流失。翻译能力薄弱的问题不解决,还将严重影响中国的政企涉外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中国的持续发展,妨碍中国全球化的推进速度。

    一、翻译市场的强烈讯号:精英人才匮乏,呼唤高端翻译的多样化

    当前中国翻译大国地位与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形成强烈的反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出现了巨大的翻译市场。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资料显示:中国的注册翻译公司有近3000家,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仅在北京注册的就有400多家。全国翻译从业人员多达50万人。从规模来说,中国已成为“翻译大国”,但并非“翻译强国”。因为这支队伍中的专业翻译人才只有6万,真正有水平的、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仅占5%。

    翻译人才青黄不接集中表现为高端译员匮乏。而且从译员需求的专业结构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高端人才匮乏是世界人才市场的共同特征,然而在中国翻译市场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其中突出的表现是:

    (一)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这主要反映在外国文学翻译质量下降。以2005年初举行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为例,在涉及文学翻译的5个奖项中,竟被评委无奈地空缺了3个。外国文学翻译之所以遭遇窘境,是因为优秀文学译着要求译者深刻把握两种语言的精髓,特别是要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然而达到这种要求的译员太少,导致优秀文学译作稀缺。时至今日,人们对20世纪中国的一代翻译大家的风采依然历历在目,例如钱钟书不仅英语基础好,而且博览群书,还有浓厚的文学兴趣,其译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萧乾先生以集文学创作、翻译和记者于一身而着称,得益于他深厚的母语修养和对英语文学的娴熟研究背景。然而中国本来翻译大家就不多,随着一代名师的相继逝世,优秀翻译后继乏人。

    (二)科技翻译,尤其是高新科技翻译人才稀缺。多年来外语院校十分重视外语复合人才的培养,但存在着重文轻理的倾向。当前,外语复合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外语专业知识与经济、贸易、金融、新闻与法律知识的复合,而外语专业知识与理工科知识的复合结构则长期受到忽视,以至于当前懂经贸、商法的文科复合型人才很多,但熟练掌握外语的工程技术人员稀缺。机械、化工、软件、信息技术和电子专业都紧缺外语人才。

    (三)口译人才匮乏,尤其同声传译人才稀缺。随着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发展,中国口译人才严重短缺。目前国内能够熟练地在商务活动、国际会议中担任翻译的人才实在太少。同声传译作为语言金字塔的“塔尖”,被称为外语专业的最高境界,因而培养也十分困难。这种人才不仅在我国紧缺,甚至是全球化的人才难题,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有资料显示,中国口译人才缺口百万,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对中国的口译人才短缺表示担忧。

    (四)中译外人才紧缺,尤其是经典着作和重要政治文献方面的中译外,面临重大问题。中译外比外译中难度更大,写作风格与语言习惯要适合外国人的要求,对译者的中外文水准、政策把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尤其古代经典着作的翻译还有古文、文言文的阻隔。现代文人能够阅读文言文的已经寥寥无几,因此存在着把古典文献翻译成现代汉语,再由现代汉语翻译成外语的双重语言转换问题,难度可想而知。而且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中译外涉及的语言也越来越多。仅有英、法、德、日、俄等常用语种显然不够,而稀有语种的翻译人才就更显得匮乏。

    二、外语教育的缺失:教育理念和体系陈旧,办学模式趋同化

    在2004年举办的“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为主题的一次高等教育国际会议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正陷入一个办学误区:办学模式趋同化。大学普遍按照一个模式培养相同规格的人才,而不是根据个性差异来培养各类创新人才。

    中国高等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办学趋同化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专业语种结构趋同。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过多,英语专业招生人数远远超过小语种。目前全国有800多所院校开设外语院系,同时全国兴起了一批以新东方学校为代表的外语培训机构,而所有的院系及培训机构均设置英语专业或进行英语培训。以至导致英语专业人才饱和,毕业生就业由“热”转“冷”,而小语种尤其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则供不应求。

    (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多年来,传统外语教育只注重语言和文化双重关怀,而忽视综合知识的传授。近年来,又清一色地转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外语专业本色,造成了多元文化的缺失。这种现象的认识误区在于:把外语仅仅当作语言的工具,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淡化了包括汉语文学在内的中外文化教学,以至于跨学科界限的知识性课程——法律、经贸、金融、新闻——的过量,而导致语言专业的异化。在这种情况下,忽视了深层次的中外文化的熏陶,语言人才失去语言与文化为特征的传统特色。

    (三)语言能力的评价方法趋同。中国的外语教育长期以教学服务于考试为导向,导致学生只关注知识和语言技巧,而忽视了语言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测试为标准的外语能力评价方式,导致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时间长,资源投入大,整体效率低。而以客观题为主体的语言测试方式只测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知识存量,却忽视了用主观题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评价。记忆能力和语言知识的存储状况是可以见诸卷面的,而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则难以在卷面上展现。然而外语的写作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诚然,过去清一色的培养纯外语人才,毕业生知识结构过窄,曾经是外语毕业生就业由“热”转“冷”的主因。因此培养“外语+专业”、“英语+小语种”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适应社会需要、应对就业难的根本出路,更是教学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应用性”,而对于研究型大学的精英教育来说,必须保持语言教育的文化多元性,培养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只有具备比一般外语学习者更高的外语水平和更扎实的中外文化基础,其毕业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研究型外语大学必须把坚持外语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作为一种理性选择。

    三、解决高端翻译人才匮乏的根本出路:把握外语教育的“市场定位”,坚持办学的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

    (一)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关注现实的紧迫性。而且要有放眼国际化的远大眼光。高端外语人才需求旺

盛及其需求专业结构的多样化,不仅仅是一种市场现实,而且是社会发展对语言人才需求的大趋势。从全球视角看,信息时代促使我们的湛蓝色星球变成了“地球村”;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交融促使整个世界趋向“全球化”;文化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必然要求异域文化与教育的“国际化”。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以及上海迎来世博会,必然大大刺激人才市场对高端人才的旺盛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不容动摇,同时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为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外语教育语种多元化,也是一种必然要求。

    从现实情况已经看到外语教育落后的紧迫感。全世界学术刊物的80%~90%都是英语刊物,离开英语就无法吸收外国学术资源;全世界的计算机信息90%都用英语表达,我国计算机软件教育的国际化与标准化已大大落后于印度,而英语教育水准不高,理工科硕、博士的翻译能力不足是软件人才国际化的一道坎儿。在这种大背景下,上海外语大学校长戴炜栋,在近年强劲的“全民学外语是国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的惊呼声中,清醒地指出:“从整个社会的外语水平看,不足以说明‘全民学外语’。”并指出,从外语教育的现状看,“中国整个社会的外语水平比一些亚洲国家要低”,“英语在中国是一种外国语,而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英语则是第二语言”。当然我国的外语水平更不能与欧洲相比,在荷兰有80%的国民熟悉英语。

    (二)根据外语需求的市场定位,改革办学体制,推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必须承认:“全民学英语是国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的惊呼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主要表现在它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当前以服务于考试为导向的英语学习方法的弊端,以及外语教育在包括教育观念、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趋同化。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外语教学的低效化。这种呼声对外语教育提出了警醒,启发了人们必须认清外语教育的两个改革方向。

    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把握外语教育的市场定位,对不同语种、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提出不同的外语教育办学要求。例如,从语种的专业结构规划看,必须肯定地认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把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育的范本;同时注意纠正当前小语种专业办学只限于几个小语种人才培养基地的状况,注重在更多院校发展小语种教育,实现外语语种的多样化。从不同地区的外语教育要求看,对沿海及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京及上海等未来的国际化都市必须普及英语教育,提高全民的外语水准;而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则主要要求学好他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从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看,研究型大学应该倾情于外语精英的培养,在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坚持以注重语言与文化双重关怀的传统英语教育特色;而教学型大学则应坚持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并以培养语言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其次,必须十分注重不同专业结构的外语精英的培养,实现高端外语人才的多样化。英语教育具有一定的普及性,而精英外语教育则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高等学校必须坚持其应该具有的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和导向性品格。在外语教育中,这种品格主要表现在注重各类专业外语精英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前瞻性需求。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针对外语人才模式趋同化的弊端,实现专业结构的多样化,除了必须加速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及在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保持传统外语教育的特色外,应特别注重两种外语专业的发展:一是在理工科院校发展科技外语教育,二是大力发展翻译专业。

    在外语教育中应当认清两种复合型人才的区别:一种是传统的“语言+语言”(例如:“英语+汉语”,“英语+小语种”),以及“外语+社会科学”(经贸、金融、法律、新闻)等以外语为主体知识结构的“语言型”外语复合人才。另一种是以科技知识为主体知识结构的“科技+外语”的“科技型”专业外语复合人才。后者实质是一种专门用途外语人才,它的第一能力是理工科知识,本质上属于科技型人才。

    科技外语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及教学要求都有异于语言型的外语复合人才。从能力要求看,台湾科普翻译家侯捷指出,“一般人认为英文好就能翻译英文文稿,这是大错特错的说法,进行科技翻译与你有什么样的专业背景密不可分”;“科技翻译的关键不在外文功底,如果要列出科技翻译成功的要素应该是:专业素养,中文程度,中文文采,英语程度”。同时理工科外语教学的要求也有异于文科型的外语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钟美荪指出:“大学生英语不必都能说会道,文理科英语教学要求不宜一刀切。”许多专家认为不同类型学科的英语能力有不同要求,阅读英语专着及查阅英文资料的实际能力对理工科高层次人才是最重要的。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应该在理工科院校进行,因为纯外语的人才培养不出合格的科技外语人才,钟美荪副校长就说过“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多困难,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师都毕业于英语专业,教师通常按英语教育的思维和标准去教授不同学科的学生。英语专业毕业生与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双方难以找到结合点”。

第11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高端翻译严重匮乏,需求的专业结构趋向多样化。高等学校外语教育在语种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及语言能力的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趋同化,是造成高端人才短缺的根本原因。对高端翻译的旺盛需求不仅要有现实的紧迫感,而且要有顺应发展趋向的长远眼光。解决高端翻译人才匮乏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传统外语教育,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怀的办学特色;改革办学体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要注重科技外语和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翻译市场现状不容乐观,而高端译员的匮乏已成为这个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语翻译的文化交流与信息交流的功能越来越彰显。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信息涌入中国,翻译人员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地消化国际信息流,将导致大量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信息的流失。翻译能力薄弱的问题不解决,还将严重影响中国的政企涉外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中国的持续发展,妨碍中国全球化的推进速度。

一、翻译市场的强烈讯号:精英人才匮乏,呼唤高端翻译的多样化

当前中国翻译大国地位与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形成强烈的反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出现了巨大的翻译市场。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资料显示:中国的注册翻译公司有近3000家,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仅在北京注册的就有400多家。全国翻译从业人员多达50万人。从规模来说,中国已成为“翻译大国”,但并非“翻译强国”。因为这支队伍中的专业翻译人才只有6万,真正有水平的、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仅占5%。

翻译人才青黄不接集中表现为高端译员匮乏。而且从译员需求的专业结构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高端人才匮乏是世界人才市场的共同特征,然而在中国翻译市场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其中突出的表现是:

(一)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这主要反映在外国文学翻译质量下降。以2005年初举行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为例,在涉及文学翻译的5个奖项中,竟被评委无奈地空缺了3个。外国文学翻译之所以遭遇窘境,是因为优秀文学译著要求译者深刻把握两种语言的精髓,特别是要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然而达到这种要求的译员太少,导致优秀文学译作稀缺。时至今日,人们对20世纪中国的一代翻译大家的风采依然历历在目,例如钱钟书不仅英语基础好,而且博览群书,还有浓厚的文学兴趣,其译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萧乾先生以集文学创作、翻译和记者于一身而著称,得益于他深厚的母语修养和对英语文学的娴熟研究背景。然而中国本来翻译大家就不多,随着一代名师的相继逝世,优秀翻译后继乏人。

(二)科技翻译,尤其是高新科技翻译人才稀缺。多年来外语院校十分重视外语复合人才的培养,但存在着重文轻理的倾向。当前,外语复合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外语专业知识与经济、贸易、金融、新闻与法律知识的复合,而外语专业知识与理工科知识的复合结构则长期受到忽视,以至于当前懂经贸、商法的文科复合型人才很多,但熟练掌握外语的工程技术人员稀缺。机械、化工、软件、信息技术和电子专业都紧缺外语人才。

(三)口译人才匮乏,尤其同声传译人才稀缺。随着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发展,中国口译人才严重短缺。目前国内能够熟练地在商务活动、国际会议中担任翻译的人才实在太少。同声传译作为语言金字塔的“塔尖”,被称为外语专业的最高境界,因而培养也十分困难。这种人才不仅在我国紧缺,甚至是全球化的人才难题,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有资料显示,中国口译人才缺口百万,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对中国的口译人才短缺表示担忧。

(四)中译外人才紧缺,尤其是经典著作和重要政治文献方面的中译外,面临重大问题。中译外比外译中难度更大,写作风格与语言习惯要适合外国人的要求,对译者的中外文水准、政策把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尤其古代经典著作的翻译还有古文、文言文的阻隔。现代文人能够阅读文言文的已经寥寥无几,因此存在着把古典文献翻译成现代汉语,再由现代汉语翻译成外语的双重语言转换问题,难度可想而知。而且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中译外涉及的语言也越来越多。仅有英、法、德、日、俄等常用语种显然不够,而稀有语种的翻译人才就更显得匮乏。

二、外语教育的缺失:教育理念和体系陈旧,办学模式趋同化

在2004年举办的“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为主题的一次高等教育国际会议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正陷入一个办学误区:办学模式趋同化。大学普遍按照一个模式培养相同规格的人才,而不是根据个性差异来培养各类创新人才。

中国高等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办学趋同化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专业语种结构趋同。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过多,英语专业招生人数远远超过小语种。目前全国有800多所院校开设外语院系,同时全国兴起了一批以新东方学校为代表的外语培训机构,而所有的院系及培训机构均设置英语专业或进行英语培训。以至导致英语专业人才饱和,毕业生就业由“热”转“冷”,而小语种尤其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则供不应求。

(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多年来,传统外语教育只注重语言和文化双重关怀,而忽视综合知识的传授。近年来,又清一色地转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外语专业本色,造成了多元文化的缺失。这种现象的认识误区在于:把外语仅仅当作语言的工具,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淡化了包括汉语文学在内的中外文化教学,以至于跨学科界限的知识性课程——法律、经贸、金融、新闻——的过量,而导致语言专业的异化。在这种情况下,忽视了深层次的中外文化的熏陶,语言人才失去语言与文化为特征的传统特色。

(三)语言能力的评价方法趋同。中国的外语教育长期以教学服务于考试为导向,导致学生只关注知识和语言技巧,而忽视了语言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测试为标准的外语能力评价方式,导致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时间长,资源投入大,整体效率低。而以客观题为主体的语言测试方式只测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知识存量,却忽视了用主观题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评价。记忆能力和语言知识的存储状况是可以见诸卷面的,而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则难以在卷面上展现。然而外语的写作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诚然,过去清一色的培养纯外语人才,毕业生知识结构过窄,曾经是外语毕业生就业由“热”转“冷”的主因。因此培养“外语+专业”、“英语+小语种”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适应社会需要、应对就业难的根本出路,更是教学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应用性”,而对于研究型大学的精英教育来说,必须保持语言教育的文化多元性,培养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只有具备比一般外语学习者更高的外语水平和更扎实的中外文化基础,其毕业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研究型外语大学必须把坚持外语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作为一种理性选择。

三、解决高端翻译人才匮乏的根本出路:把握外语教育的“市场定位”,坚持办学的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

(一)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关注现实的紧迫性。而且要有放眼国际化的远大眼光。高端外语人才需求旺盛及其需求专业结构的多样化,不仅仅是一种市场现实,而且是社会发展对语言人才需求的大趋势。从全球视角看,信息时代促使我们的湛蓝色星球变成了“地球村”;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交融促使整个世界趋向“全球化”;文化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必然要求异域文化与教育的“国际化”。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以及上海迎来世博会,必然大大刺激人才市场对高端人才的旺盛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不容动摇,同时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为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外语教育语种多元化,也是一种必然要求。

从现实情况已经看到外语教育落后的紧迫感。全世界学术刊物的80%~90%都是英语刊物,离开英语就无法吸收外国学术资源;全世界的计算机信息90%都用英语表达,我国计算机软件教育的国际化与标准化已大大落后于印度,而英语教育水准不高,理工科硕、博士的翻译能力不足是软件人才国际化的一道坎儿。在这种大背景下,上海外语大学校长戴炜栋,在近年强劲的“全民学外语是国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的惊呼声中,清醒地指出:“从整个社会的外语水平看,不足以说明‘全民学外语’。”并指出,从外语教育的现状看,“中国整个社会的外语水平比一些亚洲国家要低”,“英语在中国是一种外国语,而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英语则是第二语言”。当然我国的外语水平更不能与欧洲相比,在荷兰有80%的国民熟悉英语。

(二)根据外语需求的市场定位,改革办学体制,推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必须承认:“全民学英语是国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的惊呼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主要表现在它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当前以服务于考试为导向的英语学习方法的弊端,以及外语教育在包括教育观念、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趋同化。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外语教学的低效化。这种呼声对外语教育提出了警醒,启发了人们必须认清外语教育的两个改革方向。

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把握外语教育的市场定位,对不同语种、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提出不同的外语教育办学要求。例如,从语种的专业结构规划看,必须肯定地认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把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育的范本;同时注意纠正当前小语种专业办学只限于几个小语种人才培养基地的状况,注重在更多院校发展小语种教育,实现外语语种的多样化。从不同地区的外语教育要求看,对沿海及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京及上海等未来的国际化都市必须普及英语教育,提高全民的外语水准;而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则主要要求学好他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从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看,研究型大学应该倾情于外语精英的培养,在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坚持以注重语言与文化双重关怀的传统英语教育特色;而教学型大学则应坚持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并以培养语言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其次,必须十分注重不同专业结构的外语精英的培养,实现高端外语人才的多样化。英语教育具有一定的普及性,而精英外语教育则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高等学校必须坚持其应该具有的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和导向性品格。在外语教育中,这种品格主要表现在注重各类专业外语精英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前瞻性需求。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针对外语人才模式趋同化的弊端,实现专业结构的多样化,除了必须加速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及在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保持传统外语教育的特色外,应特别注重两种外语专业的发展:一是在理工科院校发展科技外语教育,二是大力发展翻译专业。

在外语教育中应当认清两种复合型人才的区别:一种是传统的“语言+语言”(例如:“英语+汉语”,“英语+小语种”),以及“外语+社会科学”(经贸、金融、法律、新闻)等以外语为主体知识结构的“语言型”外语复合人才。另一种是以科技知识为主体知识结构的“科技+外语”的“科技型”专业外语复合人才。后者实质是一种专门用途外语人才,它的第一能力是理工科知识,本质上属于科技型人才。

科技外语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及教学要求都有异于语言型的外语复合人才。从能力要求看,台湾科普翻译家侯捷指出,“一般人认为英文好就能翻译英文文稿,这是大错特错的说法,进行科技翻译与你有什么样的专业背景密不可分”;“科技翻译的关键不在外文功底,如果要列出科技翻译成功的要素应该是:专业素养,中文程度,中文文采,英语程度”。同时理工科外语教学的要求也有异于文科型的外语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钟美荪指出:“大学生英语不必都能说会道,文理科英语教学要求不宜一刀切。”许多专家认为不同类型学科的英语能力有不同要求,阅读英语专著及查阅英文资料的实际能力对理工科高层次人才是最重要的。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应该在理工科院校进行,因为纯外语的人才培养不出合格的科技外语人才,钟美荪副校长就说过“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多困难,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师都毕业于英语专业,教师通常按英语教育的思维和标准去教授不同学科的学生。英语专业毕业生与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双方难以找到结合点”。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翻译教学 教学翻译 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在对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21世纪头十年,翻译研究成果日新月异,翻译教学研究也逐渐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翻译教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目前翻译教学相关的讨论多围绕翻译技巧的归纳总结和译例的赏析,而对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或评价相对较少。本文是以南通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班级的翻译课程为对象的个案研究。通过师生座谈,教师经验交流以及教材调研等方法分析影响翻译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希望能够由点及面,管窥目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为一线翻译教学工作者提供点滴借鉴,供广大译界同仁研究探讨。

一、宏观的讨论与观察

早在上世纪末,不少学者就振臂高呼翻译学学科建设。在不长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内地先后在一些大学成立了翻译学院或翻译系。很多本科高校都开设了翻译方向的英语专业以培养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专门人才。从表面上看,翻译教学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理应成果显著。可实际上,大多数翻译方向的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要。[1]笔者从就业市场了解到: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毕业生一届不如一届;而毕业生也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而工作需要的技能学校没有教。这其中问题出在哪里?高校教学体制原本就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北大清华借鉴剑桥、牛津;地方高校学习北京高校;民办学院跟随普通高校。一层一层学习效仿。学习借鉴没有错,可是不同类型的大学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个体的差异,普通高校的生源和师资也着实不能跟名牌大学相比,模式借鉴了,用起来效果也大相径庭。翻译教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是基于南通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学生的翻译专业课程的个案研究。南通大学是一所发展中的本科二类院校,具有本科二类院校的基本特征。经过多年的教学与观察,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师生座谈、教师经验交流等方法了解到该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希望能够由点及面,管窥当下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师资与生源特征,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及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翻译教学工作者提供点滴意见,供广大译界同仁研究探讨。

二、南通大学个案分析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南通师范学院外文系,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几十年来该校为江苏省的基础教育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中小学骨干教师。自2000年开始,该校除英语师范专业以外扩招了三个非师范的班级:两个非师范班,一个外贸班,后来非师范班顺应全国翻译学科热改为翻译班。由此开始南通大学每年招收两个翻译班的学生,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目前外院有翻译方向班级8个,每个年级两个班。开班伊始,由于缺少翻译教学专业师资,课程设置也与师范方向学生没有太大的不同;后来随着师资的引进和在外进修教师的归来逐渐有所改观,翻译方面的相关课程逐年增加。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07-09级翻译方向学生开设的翻译相关课程有:翻译基础、英汉语言对比、翻译欣赏、实用翻译、翻译理论、高级翻译、英汉翻译与文化对比以及口译实践、高级口译等。翻译专业课程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到大四上学期止,其中大二下学期开设翻译基础(一);大三上学期开设英汉语言对比、翻译理论;大三下学期开设实用翻译、翻译欣赏;大四上学期开设高级翻译、英汉翻译与文化对比。课程设置上交叉重叠现象严重,漏洞空缺也有。概括一下问题主要有三:第一,中英文课程不平衡。第二,选修课雷同多。由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课程内容被重复灌输。第三,课程之间缺乏难度的递进与衔接。

翻译课程教学大纲所提及的实践性与功效性是翻译的基本目的所在,然而不少高校对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定位不够清晰,培养目标、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比较混乱,存在人力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无谓的损耗。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区分了“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这两个概念。教学翻译是为了学习某种语言或在高水平中运用这种语言和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文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只是一种外语教学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考核学员外语学习的成果。翻译教学则是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它不是为了掌握语言结构和丰富语言知识,也不是为了提高文体的水平,其目的是要翻译出自身的成果。[2][7]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中的翻译相关内容的教学应该属于教学翻译;专业英语教学中的综合英语课、阅读课、文学课等课程中运用到的翻译也只能算是教学翻译;只有英语专业的翻译专业课程的教学才算是翻译教学;针对大外学生开设的翻译选修课也应该算是翻译教学。理清两个概念才能正确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另外,教师对课程名称的不同理解也直接影响了他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实施的安排。例如:“翻译基础”,可以理解为翻译导论(即An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也可以理解为翻译基本技巧(即Basic Translation Skills)。教师不能只看课程名称,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教学内容,还要查看学院相应的教学大纲才能开始备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翻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定位来为其课程设置提供几条参考意见。首先,翻译方向的学生应该增加中文方面的课程,提高母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些英语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完全忘记母语,迫使不少学法不当的同学外语没能学好,母语能力却退化了,而大多数学生的中文水平永远停留在了高中阶段。早在1894年马建忠建议创设翻译书院时就号召要外文与国文两手抓,如今翻译方向的学生怎能不学国文?外语和中文是翻译的两条腿,任何一条短了都没法走路。其次,鼓励外院翻译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其他学院选修相关专业课程。西方相当一部分翻译系都要求翻译专业的学生在主修翻译的同时,学习某一专业领域里的一组基本课程,以达到既懂专业又会翻译的目标;或者强烈建议学生同时选修或补修经济、商贸、人文等社科与自然科学领域内与翻译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第三,课程设置要尽量避免重复,增加难度的递进与过渡。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领导非常重视翻译教学方面的问题,在2010级翻译方向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已经做了修缮与改良。

除课程设置问题以外,教材和考查方式也存在问题。目前市场上的翻译教材品种繁多,但精品很少。多数教材“以文本为中心”,在对比两个语言系统的特点和差异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一些条条框框的翻译技巧,配上精心挑选的体现其规则技巧的句子作为译例。译例和翻译练习多为文学作品中的句子,脱离了原作品语境又远离社会生活。各种教材之间所选译例雷同也很多:有的英译汉教材中的例子在汉译英教材中被倒了个儿,原文变成译文,译文变成原文,叫人分不清哪是原文哪是译文。因此,教师不能依靠一本教科书,只能将教科书作为参考资料有选择地使用。就翻译练习方面,可以将学生翻译练习的选择与目前正在试行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以及中高级口译资格考试等能力考试联系起来,一方面提高学生考证的应试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的专业翻译技能,为日后就业铺平道路。

翻译课的考核方式单一,评价效应失灵。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对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有很强的导向性。专四没有翻译方面的试题,专八试题多为文学作品片段的翻译,尤其以优美的散文或随笔为主。因此,各高校的翻译课程考试都效仿这样的模式。笔者调查过几门翻译的考试卷子,无外乎四大基本类型:英译汉句子翻译,汉译英句子翻译,英译汉篇章翻译,汉译英篇章翻译。 这样笼统的考核,只能看出学生翻译的综合能力,体现不出他们在各种不同课程上的收获与进步。翻译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多样化,例如,承接并顺利完成一项翻译公司的翻译任务可以作为实用翻译课程的考核方式;担任某项国际会议的口译志愿者也可以作为口译课程的考核方式。让考核方式与市场接轨,与社会实践接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也可以为他们日后的就业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三、“搞活”翻译课堂教学

解决翻译教学问题的关键还在如何“搞活”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翻译课堂教学上。陈葵阳教授在《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一文中概括了目前翻译课堂教学的现状:长期以来,在大多数翻译课堂上,仍旧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翻译技能的训练,按部就班地从词法到句法,从习语到修辞,或者介绍翻译的要求和标准,或是进行汉英句子结构的对比,或是配以例证一一讲解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或是从报刊杂志名家作品中摘录一些句子段落供练习,然后给出译文(材料的选择多具随意性,且带有教师个人喜好的倾向)。课堂教学死板,师生缺乏互动确实是翻译课堂教学的通病。传统的翻译教学片面强调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作用,把学生物化为可以灌注的容器、可以编程的计算机。陈教授指出,人们所要探讨改进的是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3]到底翻译课堂教学能否像听说课程一样“活”起来呢?虽不敢保证,但值得尝试。

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李长栓(2006)提倡在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撰写翻译笔记。[4]申连云(2006)认为提高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辅之以写作和翻译练习。翻译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两种语言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上。[5]陈葵阳(2005)在反思传统的翻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观点为理论依据,探讨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包含的教学新理念,提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译”中学习技能,体验规则,积累经验,建构知识,形成能力。[3]陈宏薇(2006)在《中国翻译》杂志上介绍了道格罗斯?罗宾逊的以人为本的翻译思想,对我们的翻译教学也有借鉴意义。罗宾逊认为,教师应和学员一起营造以学员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教师并非一切知识的源泉,而是与学员一起实践的学习者,学员学习体验的指导者;学员并非知识或技能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产出者,因此,他们和教师一样,也是教师。他提出学员最好在小组讨论中学习,听教师讲的学习效果不如自己边做边学好。讨论的内容和方式应丰富多彩。不设预期目标,人人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应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且让学员自由、反复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每位学员将自己的经验融入这种学习中。[6]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发挥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际作用。变单向式授课为双向式、多向式的交际翻译课,才能让翻译课堂“活”起来。综合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归纳几种“搞活”翻译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方法,供同仁们参考。第一,变传统的填鸭式授课为小组讨论式自主学习。将任务教学法与分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设计为一个个翻译任务,各分组同学选择相应的任务,讨论分工合作完成。完成后选派一名同学汇报翻译任务的完成情况,译文供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品评得分。小组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学习。第二,编排同学的优秀译文集,使之成为教科书以外的学习资料。从学生课内外作业中收集优秀译文,按照上课内容顺序编排,加上教师的评语,学生的翻译笔记和译后感言,装订成册,并在学生当中流通。让学生们看到自己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体验收获的快乐,激发更大的兴趣。[8]第三,让学生改译或重译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中的译例。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做评审,译了公认的好句子平时成绩中相应加分。引导学生相信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尊重课本但不受缚于课本。第四,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如公示语的翻译;电影片名的翻译以及广告语的翻译都是很好的案例。第五,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组织相应专业活动,如口笔译大赛,以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当然,不同的课程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教师之间也需增进交流,互通有无,避免重复,上出各自课程的特色。

四、 结语:学海无涯,译无止境

翻译课程有社会、个人和学科三个方面的价值,而社会价值是通过培养的人才得以实现的。在培养翻译人才时我们容易走进一个误区:认为翻译人才首先必须是外语人才,而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排除在外。[9][10]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本专业知识以后,如果把外语水平提高,完全有可能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不是只要学好语言就能够从事翻译工作了。翻译是一门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也是一种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技能,并不是外语学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自然掌握的。社会需要大量有翻译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多渠道多方位地培养翻译人才才能满足需求。学海无涯,译无止境。翻译教学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工程来讲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能不能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还需要译者终其一生知识和阅历的积累。

[参考文献]

[1]许金杞.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几个问题 [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4).

[2]鲁伟,闵璇.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英汉翻译教学新模式探索 [J].福建论坛,2008,(8).

[3]陈葵阳. 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 [J].中国翻译,2005,(3).

[4]李长栓. 以正当程序保证翻译质量和翻译教学效果[J].中国翻译,2006,(3).

[5]申连云. 中国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的缺失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6]陈宏薇. 道格拉斯?罗宾逊以人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思想评介 [J].中国翻译,2006,(2).

[7]王金波,王燕. 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翻译教学的个案研究 [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8]王雯秋. 翻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嬗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 [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5).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