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翻译书籍出版的app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4-07-11 08: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书将英汉翻译理论讲解与翻译实践指导结合起来,第一部分为理论技巧篇,综 述翻译基本概念、技巧,对比语言文化,评介中西评论;第二部分为翻译实践篇, 节录社会人文、科技法律、小说诗文等领域的英文篇章作为练习,提供两种具有代 表性的参考译文,并加上详细精到的注释和札记。 本书读者对象为英语专业学生、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从事翻译工作的社 会人士及广大的翻译爱好者。

more >

第四版修订说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提醒我,《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离上次再版已有六 年时间,可以考虑再版了。这本教材一路走来,承蒙读者和翻译教师的厚爱,居然在 出版近20 年后仍在畅销,这似乎是推出第四版的充分理由吧! 本次再版,第一部分“理论技巧篇”保留了原来的体系,因为这么多年来,从读 者的反映来看,书的框架还是站得住脚的。当然,我也注意到教材应与时俱进,所以 新版增加了“人工智能威胁下的翻译”这一节。虽然没有长篇大论,但我对人工智能 和翻译活动的基本态度是说得不能再清楚了。此外,新版还增加了“文本质地的软硬” 这一节,为文本分类再添新视角,因为没有一个单一的视角可以解决文本分类在操作 上面临的全部问题。 第二部分“翻译实践篇”我做了很多修改增删工作。首先,第三版中的大部分文 章都换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新颖的文本,旧版中提问式的英文注释改成了汉 语的解答。此外,“翻译实践篇”分成两组文本。第一组(“短篇译注评”)是较完 整的文本,虽然并非都是全篇,但基本可以独立存在。第二组(“段落重点分析”) 大多是较短的文本,有的只有一段,目的是抓住某个议题重点讨论。本书对所有的翻 译文本都进行了详细解释,并以短文形式进行相关的延伸讲解。 这次修订并不意在让本书“面目全非”,但却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新颖的感觉! 谨向近20 年来阅读、使用本书的读者和教师致谢! 叶子南 2019 年8 月于美国 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 尤金·奈达序 Professor Zinan Ye’s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eaching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a major reason for the excellency of this volume that focuses so eff ectively o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introduces methods for “unpacking” complex constructions so that the meaning is crystal clear.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is always in focus, whether in the discussion of clause structure, units of translation, or cultural factors. This volume constantly calls attention to the numerous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formulas and introduces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foregrounding. Chapters 2 and 3 provide a uniquely broad view of the intricat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help translators understand culture in terms of basic values and drives. Only in this way can a translator be adequately prepared to handle fi gures of speech. Although translating in both direc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constantly considered, the primary focus is on English to Chinese since this is the essential perspective of persons using a book written in Chinese. The abundance of illustrative data from numerous sources makes for realism in thinking about translating principles and applying these to real texts. Professor Ye breaks down the units of translation into several levels from phonemes to discourses, but with constant reference to the related contexts that provide the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English sentences and translating these into Chinese. The principles, however, can be equally applicable to persons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Globalization of translation also adds a dimension often overlooked by others, and overstandardization when translating technical texts can result in translations that are culturally artifi cial. vi Advanced Cours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Fourth Edition)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四版) Texts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are drawn from a variety of excellent sources and each text contains about 400 words. These provide the necessary contexts for eff ective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and creative rendering into Chinese. This volume in Chinese for people translating English texts into Chinese is unusually practical and scientifi c. Eugene A. Nida August 27, 1999 辜正坤序 己卯秋,忽接美国友人子南兄函,开箧视之,得文稿盈箱,书名《高级英汉翻译 理论与实践》,泱泱不下三十万言。遂展读于斗室之中,忘情不觉日暮。 海通以还,译事勃兴,欧美典籍涛涌中土,译论译技之撰写汇编,遂附丽张皇。 然学界人时有诘难,以为译事权可行之,译论则未必有据;至于译技之类,只可心领 神会;若图条陈缕分以教人,良可哂也。然中华多奇士,竟有不惮讥嘲,穷年积力而 乐为之者。数十年来,译论译技之编著,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中亦不乏精粹之作, 风行海内。然统观之,或止于奢谈技巧,于译论则敷衍塞责;或徒以清论满纸,而无 译例充陈;或虽有论而不统,广有例而不精。立言必炫逞洋腔,出语则标榜夷调。万 言不见新意引颈,累卷无非旧语重抄。幸有举国学外语之大潮,为之鼓噪助势,坊间 译论译技诸书,得以乘鱼沙俱下九重之威,竟能各得其所。 返观子南此稿,煌然巨著;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入门从基本概念,登高自语 言文化;解包移位,分合增减,如循山间曲径,走过程,觅单位,释套语,解西化, 前景后阴,环环啮扣,次序宛然。虽重墨在英汉,而视接全球八方。空间框架,固已 叹为佳构,而作者更不忘从时间入手,以两章篇幅,研讨中西译学史论,如泰山极顶飞鸿, 俯视苍茫大地,无穷碧落,尽收眼底。最后两章专论奈达、纽马克,亦为颇具只眼处。 正所谓群山万壑,必有主峰。子南虽久居美国,而汉语未染浮泛之病,造语归化,惜 墨如金,与坊间遍纸西方术语借洋风以自重者相比,自显其上乘境界与气势,尤为难得。 即便观其所附实践练习诸题,亦多见匠心独运。不唯有精选译文供参考,且不惮 其烦,逐篇剖析,点评批改,用心之苦,无以复加。苟非作者于中英语言文化及译论 译技,体会精微,焉得至此!此著于译界述林之中,可谓嘎嘎独造,实属同类著述中 之佼佼者。今日有幸先睹为快,不敢专私,故放言聊发粗论,恭书短引,诚望译界方家, 相与析之、赏之,不亦乐乎! 是为序。 辜正坤 1999 年8 月30 日 于北京大学中关园 作者自序 翻译教程、翻译技巧之类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因此,要想再出版一本介绍英汉翻 译的书,似乎很难找到充分的理由。然而,最近几年在北美教授英汉翻译,我的上述 想法渐渐有些改变。我发现,虽然不少介绍英汉翻译的书不乏真知灼见,可也有为数 不少的传授诀窍技巧的书籍显得急功近利,忽略了培养译者翻译观的重要性。技巧的 介绍当然不可或缺,可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足以造就一个合格的翻译通才。翻译中并 没有多少可以衣钵相传的锦囊妙计,需要的是译者本身对翻译这一跨语言活动的深刻 领悟。翻译教学与其说应着重传授几套“拳术”,倒不如说应该培养这种对英汉两种 语言文化异同的洞见与顿悟。这正是本书写作的缘起。 如上所述,本书着重培养译者的翻译观,但并不偏废技巧的介绍。从某种意义上 说,我们生活的时代并不重视思想与观点,而更喜欢一些立竿见影的方法。但本书仍 要提倡培养以思想、观点为主的翻译观。 本书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英汉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以期引出讨论的话题。然后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围绕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加以讨论,既涉及翻译中“治本”的问题, 如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文化与翻译等内容,也涉及翻译中“治标”的问题, 如翻译技巧、翻译单位等章节;既有中国译论的概述,也有西方译论的介绍;既有浅 显的涉笔, 也有深入的讨论;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作者希望这 些讨论能激发读者对翻译这项跨文化的语言活动进行深刻的思考,成为孕育某种翻译 观的基础。作者相信,如果有一个正确的翻译观,技巧之类的操作方法便会水到渠成。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果说第一部分属于翻译的务虚篇,那 么本书的第二部分则是务实篇。作者以提供不同译文、加注和评论的方式,将第一部 分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第二部分。所选的翻译练习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政治、商业、 新闻、科技、文学等。通过这些翻译练习,读者可以对第一部分的理性内容有一个感 性的认识。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即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将翻译理论通俗化。为了能让更多的人 看懂本书,作者还在书中使用了不少生活中常用的比喻,为生硬的理论穿上一件生动 的衣裳。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本书强调以译入语为依归的译法。这种观点的形成不仅是基 于实用的目的,而且也因为我对中国语言的偏爱。在北美生活了近十年以后,我对中 国语言似乎愈加情有独钟。我有时惊叹于汉语意合的高超本领。孤立的汉字,一经作 者安排,居然能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而细查汉字的安排,却并非合乎逻辑常 理;然而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松散的遣词造句方法,使文字掷地有声,使意境油然 而生。在现代化势不可当的今天,我们这些在两种语言间工作的人难道不应给予这种 独特的文字一些特别的关照吗?难道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用形式上精确得天衣无 缝的句子结构来取代这种简洁活泼的文字吗?失去了汉语意合的特点,就失去了汉语 文化的精华所在,那么,有朝一日,当我们蓦然回首时,也就看不到那灯火阑珊处的 人了。 我要特别感谢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博士(Dr. Eugene A. Nida)在百忙中 阅读本书的英文摘要,并为本书写序。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利用假期时间 阅读了全部手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并以短序褒奖本书。此外,在本书写作过程中, 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口译笔译学院中文系负责人鲍川运教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与支 持;我的同事Lydia Hunt 教授、加州太平洋大学 Jean Longmire 教授、杭州大学任绍 曾教授、浙江大学殷企平教授和王之光教授、深圳大学蒋晓华博士也从不同方面给予 了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我当然不会忘记我校口译笔译学院中文系的学生,他们积极 热情的课堂讨论是促成本书问世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因素。在本书简体版出版过程中, 台湾书林出版社苏正隆先生竭诚配合,清华大学出版社徐梦非小姐大力协助,特此致 谢。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杨忆平,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阅读了本书的理 论部分,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本书只是一种尝试,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译界行家多多指正。 叶子南 1999 年9 月于美国 加州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

more > 暂无课件 暂无样章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版权图片链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