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定植”还是“定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翻译appropriate 细菌“定植”还是“定殖”?

细菌“定植”还是“定殖”?

2023-11-24 05: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细菌是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无论是在空气、水、土壤,还是在人体体表和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等都有细菌的存在。空气里含有的细菌种类可达1 800多种,仅在人类肠道中的细菌数目就约1013个,与自身的细胞比值可达1:1[1]。细菌虽然个体微小(直径大小一般为0.5−5.0 μm),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自然界来说,它可以分解有机物(如动植物遗体),将其转化为无机物,从而促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体到生物机体来讲,细菌更是至关重要,如肠道共生菌可以分解食物中复杂的纤维和多糖,得到葡萄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供机体吸收,与机体互惠共赢。然而,细菌的存在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多种类型的感染和疾病,如腹泻、中毒、肺炎、心包炎甚至败血症、脓毒症[2-4]等。通常情况下,这些致病菌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因为能够在机体定植/殖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在机体自身共生菌的定植/殖抗性和强大免疫系统保护下,致病菌很难黏附定植/殖进而引起感染。随着人们意识到“细菌定植/殖”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聚焦于此,所以“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翻译关乎读者的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也体现了科技名词翻译的严谨性。目前国内教材、期刊和新闻报道等对“Bacterial Colonization”存在2种翻译,分别为“细菌定植”和“细菌定殖”,具体哪个更适合作为翻译还没有明确定论。因此,本文对“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翻译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以期为其未来的权威翻译提供一定参考与建议。

1 Bacterial Colonization 1.1 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科学研究

细菌定植/殖是细菌发挥作用的前提。细菌性感染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是指细菌侵入宿主体内并在其中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病理反应。其中黏附与定植/殖是细菌侵入的第一步,只有先完成黏附与定植/殖,细菌才能增殖并发挥致病性。同样地,益生菌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也是通过黏附定植/殖进而影响机体原有生态菌群而发挥作用的。随着人们对细菌感染以及益生菌作用机制的关注度不断增加,针对细菌定植/殖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图 1所示,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NCBI)的PubMed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中搜索关键词“Bacterial Colonization”,一共出现41 033条检索项,并且关于“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科学研究数目几乎是逐年递增的(截止到2020年9月15日)。所以,尽早规范“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翻译对于传播和交流科学知识、存储和检索文献以及共享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图 1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PubMed数据库每年关于细菌定植/殖的发文量 Figure 1 Numbers of annual publication about bacterial colonization from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s PubMed database 图选项 1.2 细菌定植/殖的条件和过程

要对“Bacterial Colonization”进行正确的翻译和理解,应先了解细菌定植/殖发生所需要的条件和过程。细菌定植/殖的发生需要3种条件:(1) 细菌需具有一定黏附力,保证其可以牢固地黏附在宿主细胞上,不会因宿主的分泌物(如胃酸和胆汁)、器官的蠕动等因素而脱离。这种黏附力具有宿主特异性,来自人体的细菌不一定能在动物身上定殖,反之亦然。对于同一宿主,不同的细菌定植/殖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如表皮葡萄球菌在皮肤[5]、甲型链球菌在咽部[6]、大肠杆菌在结肠黏膜[7]等。(2) 要有合适的环境,如足够的营养物质和合适的pH值能够保证细菌的生存和繁殖。有研究显示,低pH值可以显著提高乳酸杆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8]。同样地,在青春型双歧杆菌对IEC-6细胞黏附的相关研究中,菌体黏附能力随着环境pH值的降低而增强[9],所以合适的环境条件对细菌定植/殖至关重要。(3) 定植/殖具有群体效应,要有足够的细菌数量,细菌定植/殖才不会因黏附不牢、宿主的定植/殖抗性等原因脱落。因此,成功的定植/殖体必须紧紧附着在上皮内层,在营养有限的环境下生存,避开宿主的免疫反应,并可以进行繁殖传播。

如图 2所示,细菌的定植/殖过程包括3个阶段,即黏附、繁殖及扩散。对植物而言,细菌在吸附于宿主体表或体内后,可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或通过分解酶类降解细胞组织进入宿主。对动物而言,细菌一般是通过与食物一同进入动物胃肠道,从而在其中生长、繁殖。最终成功定植/殖于植物或动物的优势菌群会与其他内在微生物建立新的动态平衡,共同对宿主的生理特性产生影响。因此,细菌定植/殖的过程更注重细菌在机体表面的生长、繁殖与扩散,明显使用“殖”字更适合描述该现象。

图 2 细菌定植/殖的过程 Figure 2 The process of bacterial colonization 图选项 1.3 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意义

细菌从不同环境中落到人或动物机体,表现为短暂停留、定植/殖或引起疾病(感染)。不能黏附繁殖的细菌被称为过路菌,又称暂住菌,通常经口摄入并单纯地经过胃肠道,最后被排出。相对应地,在一定部位黏附、生长和繁殖的细菌被称为定植/殖菌。对存在于胃肠道中的共生菌(定植/殖菌)来说,其在机体中的定植/殖可以提供一定的生物保护屏障,即定植/殖抗性。这是因为黏附是定植/殖的必要条件,通常情况下致病菌不能感染胃肠道,是因为存在的共生菌可通过黏附素吸附在肠道上皮细胞的占据位点,使致病菌无法与肠黏膜受体结合而定植/殖[10]。对于致病菌来说,其发挥致病性的机制主要依赖于侵袭力和毒素,其中细菌定植/殖是致病菌发挥侵袭力的主要因素;致病菌通过黏附在机体细胞表面,形成微菌落和生物膜来抵御不利环境,营造适合繁殖的微环境[11]。

2 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翻译与使用状况 2.1 “植”与“殖”字的区别

“植”字由“木”字和“直”字构成,表示把树木直直地插在土地中,因此其本义是立,树立、竖立,同时也有栽种、种植的意思[12]。“植”字对应的英文翻译为“Plant,Grow,Cultivate,Establish,Set Up”,常见的组词包括“植物、植树、移植、植被、扶植、植皮”等。“殖”字有生长、繁殖、增殖等多种释义,对应的英文翻译为“Breed,Grow,Multiply,Reproduce”,常见组词包括“繁殖、养殖、增殖、货殖、生殖、殖民”。可见,“植”与“殖”均有“生长”的意思,但后者还含有“繁殖”之意。“Bacterial Colonization”是指细菌从外界转移到宿主体内生长且繁殖的,因此使用“殖”字会更为贴切。

2.2 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翻译

“Bacterial Colonization”这一术语由“Bacterial”与“Colonization”这2个单词组成,分别直译为“细菌的”与“殖民”。“殖民”原指强国向所征服的地区移民,后指一国在它所征服的地区(国家)建立的移民居留地,为宗主国获取新资源。“定植”或“定殖”则由“殖民”的概念衍生而来。对细菌而言,企图生长和繁殖于宿主体内的细菌可对应为“殖民者”,宿主则对应为“殖民地”。

关于“Bacteria Colonization”最早的翻译是“细菌定植”还是“细菌定殖”,目前并无具体定论。如表 1所示,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检索,最早使用“植”字的文献为1900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的“肾移植术后感染的监控研究”[13],描述了术后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定植感染情况。然而最早使用“殖”字的文献为1984年发表在《园艺与种苗》(曾用名为《国外农学——杂粮作用》)的“马铃薯PGPR的根际定殖”[14],主要讲述了植物根面定殖细菌的作用。此外,在1989年发表的“国外对植物生长促生菌的研究”与“棉花维管系中主要微生物类群初步分析”两篇代表性的文章中,均采用的是“定殖”而非“定植”[15-16]。如今,“Colonization”作为“定植”或“定殖”时,大多被用在植物根部细菌的定殖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上,或细菌在动物体内作用的研究上。如:Colonization of Wheat Root Hairs and Roots by Agrobacteria (农杆菌对小麦根毛和根的定殖)[17]、Value of Gastric Bacteria Colonization on Nosocomial Pneumonia (胃腔定植菌在院内获得性肺炎中的作用)[18]。

表 1 细菌定植/殖的翻译 Table 1 The translation of bacterial colonization Noun Number of papers Earliest time of usage The first journal used 细菌定植Bacterial colonization 707 1900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细菌定殖Bacterial colonization 2 575 1984 Horticulture & Seed 表选项 2.3 “细菌定植”与“细菌定殖”的使用现状

在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http://www.cncjd.net/)进行检索“定植”与“定殖”,均能检索出较多文献,但后者相对更多。此外,在中国知网(CNKI)对“细菌定植”进行检索(图 3),总共得到707篇文章,其中临床医学相关的文章最多,其次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园艺、儿科学、基础医学、生物学、口腔医学、外科学、畜牧与动物学以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对“细菌定殖”进行检索(图 4),共得到2 575篇文章,其中植物保护相关的文章最多,其次分别为生物学、园艺、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艺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畜牧与动物医学、林业以及基础医学。尽管针对有关“细菌定植/殖”的文章检索可能有所遗漏,但大体可以看出,农学与生物领域的学者更倾向于使用“殖”字,医学领域的学者更倾向于使用“植”字。

图 3 “细菌定植”的使用状况 Figure 3 The current usage of bacterial colonization 图选项 图 4 “细菌定殖”的使用状况 Figure 4 The current usage of bacterial colonization 图选项

查阅《英汉农学词典》[19]及《英汉病理学词汇》[20],发现两者均将“Colonization”译为“定殖”。虽然如此,“定植”和“定殖”二词却均能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检索到,不过二者含义不同。“定植”在林学学科被译为“Final Planting”,而且被定义为“把苗木种植于永久生长地点的作业方式”;在微生物学学科被译为“Colonization”;在呼吸病学学科被译为“Catheter Colonization”。然而“定殖”仅在林学学科被公布为规范用词,并被译为“Establish”,意为“当一种有害生物进入一个地区后在可预见的将来能长期生存”。

结合上文对“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含义及其过程的阐述,显然,“Bacterial Colonization”不仅要求细菌有吸附并侵入宿主体内的能力,还要求细菌有在其中稳定存在和生长繁殖的能力。因此,“Bacterial Colonization”译为“细菌定殖”更为贴切。

3 总结

科技名词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播与交流的载体,其规范与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针对“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翻译,有相当一部分医学领域的研究更倾向于使用“细菌定植”不是“细菌定殖”。然而,不管从词语含义、二字区别来斟酌,还是从意义、使用状况来考虑,都是“细菌定殖”更符合对“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理解与应用,期望本文的分析与讨论可为科技名词“Bacterial Colonization”的正确与权威翻译提供参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