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史】唐朝翰林院的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翰林院的英文 【秘书史】唐朝翰林院的研究

【秘书史】唐朝翰林院的研究

2023-09-16 23: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卢瑶摘要:翰林院在我国古代有相当长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翰林院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专题,它是我国古代史的一座纪念碑,反映出当时政治、文化、学术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风貌,它可以成为探索中国封建制度的切入口,而唐朝作为翰林院的起点,自然成为研究翰林院最重要的坐标之一。关键字:翰林院 唐朝 政治        翰林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中央官僚机构,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与政治文化结合的产物。翰林院起源于唐朝,随着科举制的废止走向了灭亡。它在我国古代史中存在了一千余年,对我国的政治、学术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想要真正研究翰林院,我们不妨把目光望向它的起点——唐朝。 一、翰林院的正式建立      唐初,翰林院及其文词学士地位十分低位,“盖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被称为“伎术杂流”。宫廷制度规定,皇帝所在之地必须有文人术士等候诏命,这些人并没有显赫的官职也没有实质的权力,不参与政事管理,只是陪伴皇上从事文艺游赏之事。他们的构成十分复杂,有吟诗作赋的文人,有算卦、司棋者、作画者、念佛者、论道者、杂耍者,三教九流混杂其中,他们在翰林院中等候皇上的召见,因此被称作翰林待诏,也作翰林供奉。      史上翰林院的正式建制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自唐玄宗以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供奉,一种是翰林学士,翰林院也一分为二,一为翰林院,人称旧翰林院,一为翰林学士院。两者名字看似相近,都含有“翰林”二字,实则相差甚远。旧翰林院杂处诸伎术杂流,各种技能之人,是在朝廷内供奉皇帝的普通机构,无甚实权,地位卑微,而翰林学士院则大有不同,仅容文学之士,是在禁中专门负责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二、翰林院与皇权的关系      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六年设立翰林学士院是值得考究的。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由于李林甫和武惠妃等人的勾结,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仕途开始被门荫选拔的官吏任人唯亲路线的影响。从开元二十四年到天宝年间,奸相专权,政治愈加腐败。因此,设立翰林学院也可以理解为是唐玄宗为改善政局的一步棋。      统治者通过三方面利用翰林院维护统治。      其一,翰林学士官职的特殊性。翰林学士与其他官职有很大不同,充当皇帝机要秘书的角色,无俸给亦无官署,也就是说翰林学士院属天子私人”的性质,是天子的附属品。翰林学士院在中枢系统中处于独特地位,该官职的选用、升降、职权大小皆无定制,基本上全权由皇帝所控制。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控制俸禄也就能有效防止翰林学士贿赂朝廷其他权臣,控制权力,也就有效预防翰林学士的专权再次造成权利的流失。显而易见,翰林学士院实则为统治者控制朝廷权臣的工具。      其二,翰林学士的来源。史书有记载,“自诸曹尚书,下至尚书郎,皆得于选”。2如此一来,皇帝可以十分便利地选用自己所亲信的人。该官职的官吏构成就会显得更加自由化广阔化,正如独立在整个官职系统之外的特殊机构,使得有才华有见识的寒门庶族有更多地机会参政,不仅提高了统治者的决策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在政局较为混乱的情势下,也提高了统治者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宦集团对统治者的干扰,打击了官宦集团的势力同时无形中削减了其权力大小。      其三,翰林学士的职权。翰林院有起草诏制之权,在此之前,起草诏制是丞相府属官“中书舍人”之专职,翰林学士的设置侵夺了中书省的部分草拟之权,而翰林学士的决策本身就代表了统治者的主张和利益,这就使得权力更多的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于是也就出现了“虽有宰臣,而某猷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      不言而喻,玄宗设置翰林学士这一职位,不仅仅是因为政事冗杂繁多急需文才,更多的则是为了牵制宰相权臣削弱其职权,从而维护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统治者巧妙地将将翰林学士院变成自己的秘书班子,翰林学士有决策权,在重大问题上甚至起决定作用,但是并没有较大的官职丰厚的俸禄,因此也就没有机会脱离统治者的控制,翰林院实质是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三、翰林院的影响      翰林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政治、人才培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翰林院制度虽未能挽回唐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从长远来看,翰林院制度有效地维护了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地位,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力工具。      翰林院的设置能够有效遏制朋党势力,削弱相权。中国古代史中皇权与相权一直是一组无法克服的矛盾,两只之间相互抗衡、此消彼长,由于宰相出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位置,位高权重,且接触的都是权臣要官,宰相的权力常常会超出皇帝控制范围,这就使得皇帝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而翰林院的设置正好能帮助皇帝将宰相或者权臣的权力控制在可掌握的范围之内。翰林院不仅可以说是皇帝的第二双眼睛,监视着朝廷官员的一举一动,也可以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帮助皇帝迅速地做出准确的决策,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大大维护了皇权。=      翰林院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翰林院除了对政治起了巨大的作用,也为朝廷储备了一部分有能力有见解的人才。翰林院作为选才、育才、储才之所,对官员能力的培养祈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翰林学术的选择对学历并无明显的要求,只要皇帝亲睐,便可直接入院,这就为许多寒门有志之士开辟了仕途,也笼络集聚了社会各地的精英辅佐皇帝统治。钱穆先生曾说,“明清两代许多的有名人,都出在翰林院”。四、唐以后翰林院的发展      宋沿唐制继续设置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地位逐渐提高,宋朝许多宰相都是从翰林学士中选拔而出,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官居正三品,专司草拟内制之职。元朝,翰林学士院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元朝建立了翰林兼国史院,将唐宋时期独立的国史馆和馆阁等机构纳入翰林院。      明朝的翰林制度是中国翰林制度的顶峰,翰林院在明朝的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政权、文化、学术等多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明朝的翰林学士虽然官品低,但与唐宋相比职权更大,明朝的翰林学士不仅知制诰和考议,充当侍从顾问,还充任考官。批阅试卷是明代翰林院的一项重要职能。明太祖非丞相设内阁,内阁制度的确立使翰林院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内阁分割了翰林院草拟、顾问的权力。明朝末年翰林院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内阁独掌拟旨大权,翰林院成为起草一般文书、撰修史料的文秘机构。     清沿袭明的翰林院制度,设立翰林院掌管文字工作,主要负责编修帝王起居注、撰写清朝当代史,为皇帝解经讲史以及充当科举制的考官。清末,实行变法,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随着科举制的废止翰林院也日渐走向衰落。     公元1911年,清王朝灭亡,延续了千余年的翰林院制度也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五、结语      翰林院的出现是在许多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翰林院制度本身也带有许多不足与弊端,但不可否认,它对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秩序、调节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统治、培养人才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也出自翰林院,如李白、白居易,翰林院对文化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的。      唐朝作为翰林院的起点,为以后翰林院的发展演变打下了一定基础,也启迪后人通过翰林制度巩固统治,对我国整个古代历史影响十分深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