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这十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育教育课程案例分析 中国美术这十年

中国美术这十年

2024-04-27 18: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中国美术这十年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本报推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国美术这十年”专题报道,分别从创作、理论研究、美育、交流、展览展示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力图全方位展现新时代中国美术事业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激励广大美术家意气风发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美育的发展高度重视。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充分肯定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美育工作也紧跟时代步伐,在各个方面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制度、机制建设更加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美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改革发展之路,学校美育在政策体系、育人导向、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推进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学校美育文件,对当前及今后一时期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同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填补学校美育评价制度的空白,对学校美育质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评价。2017年,教育部出台《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破解现阶段学校体育美育教师紧缺问题。2018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公布次日,教育部党组第一时间下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对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出安排。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是指导和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文件既明确了政策制度要求,也规划了改革发展路径。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构建了“四梁八柱”,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八位老教授的回信

2016年—2018年,教育部分三批与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实现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全覆盖,这在共和国的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学校美育发展迈上了新征程,探索建立了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动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美育工作,健全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机制,初步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协同机制。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融合机制。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和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初步建立学生、学校、教育部门“多元立体”的美育评价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激发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

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重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大众美育事业发展的专业担当和理论指导。也因此,对高校学子的审美教育工作,是美育内容的重中之重。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充分发挥了美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独特作用,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美育体系。1911年,《清华学堂章程》就明确“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倡导“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大力推进“政治辅导员、科学登山队、文艺与体育三支学生代表队”建设。近年来,清华大学成立美育工作领导小组,总结清华美育实践经验,开展“向美而行”通识教育研究,每年开设美育课程近200门次,选修学生达1.4万余人次,大力营建“彰显人文、荟萃艺术、涵养新风、化育菁华”的美丽校园。

体系建构逐步升级

作为美育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十年来,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构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社会美育结合的“大美育”体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塑造时代新人。

自2015年起,中央美术学院推进专业分类考试,着力选拔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从招生规则和招生方法入手,不断调整规范流程设计,尤其是命题环节,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特色鲜明的“央美试题”体现学院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的目标方向。在命题方式上,更加注重各学科专业独特性和相关性的有机统一,既坚持测试考生专业基础能力,从技巧、技能上加强试题难度,又通过考察考生对时代生活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认知意识,测试整体文化素养。例如:美术学各专业均通过试题检测考生的家国情怀,设计学专业注重解决问题的联系性思维,建筑学专业注重有文化关切的空间营造等。这些年,“央美试题”较大程度上扭转了考生的“应试”准备,形成了良好的导向。通过校考洗礼,思想素质、文化情怀、知识视野和专业能力等各方面素养均衡的学生成为新时代中央美术学院的新生力量,成为德才兼备、艺文兼修的艺术新苗。

2018年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

同样为了通过招生方式和命题方式的调整,让素养更全面、学习能力更强的学子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美术学院这几年可谓是煞费苦心。中国美术学院艺考改革从艺术专业的本质特征出发,在实践中逐渐建立起一种基本的艺术校考规范。始终以稳重扎实的步调不断优化校考制度,既注重制度流程的科学性、公平性、严密性,又回应着艺术专业的本体诉求。强调“招培一体”,考既要兼顾艺术专业学科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又要及时调整招生环节和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在新时代的大格局中厘清招生政策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完善“招培一体”的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机制。无论这些年各大美术院校在招生改革中是强调综合素质还是专业素养,是考试模式的优化还是命题的改革,都是为了加强对考生艺术理解和创意潜能的考察。招生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环节,探索一条适合中国艺术教育更新迭代的校考改革之路,是回应文化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美育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5月,其前身是2019年3月成立的美育研究中心。美育研究院按照校内二级教学机构建制,全面开展美育理论研究、高层次美育人才培养、社会美育服务等工作。近两年来,美育研究院先后组织承办了中央美术学院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高端论坛、美育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全国高校美育教师研修班等重要教学和研讨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美术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美育理论研究和美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文章。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教育部与北京市教委关于美育发展的工作部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美育工作。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合力推出的美育慕课系列课程中,四门线上课程《意在象中——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中国电影经典影片鉴赏》《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鉴赏》《中国传世名画鉴赏》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

对学校美育意识形态属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更加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全过程,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修订,坚守了正确的政治导向与政治立场,更加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学校美育工作展现新局面。

2018年12月15日,西安美术学院主办“重塑艺术的美育功能座谈会”

同时,学科建设不断升级,教学质量不断进步。随着高等美术院校美术学、设计学博士点不断增加,学科体系逐步升级完善,培养人才目标越发清晰,科研视野愈发纵深且宽广,成为高校美术类学科建设的显著成绩。2020年最近的一次教育部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布。那一年通过审核的27所高校的34个学位授权点中,专业美术院校就有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两所,且这两所院校此次都是在美术学和设计学两个学科中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广州美术学院此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成功获批,填补了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美术学和设计学科博士点空白。不难看出,获批博士点是高校自身美术学学科建设不断完善的结果,而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近年来国家重视美术学学科发展的整体趋势。

更加重视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多元融合思维和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首站来到美术学院,参观主题为“实种实褎,实颖实栗”的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人才培养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一流人才,努力构建多层次美育体系。早在2009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信息艺术设计系为依托,设立了直属于清华大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项目。项目的招生教学模式脱离现有体制约束,从理、工、文、艺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中选拔人才,跨学院导师组共同指导。十几年来,这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多学科交叉的能力,也搭建出一个聚合多方智库资源的创新实验平台。跟随时代的发展,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创办了以艺术与科技为主要专业方向的创新设计学院,第一次招收理工科学生,理工科生可直接通过高考分数进入艺术院校,这几年,每年都有670分以上的“学霸”通过普通高考进入美院。在创新设计学院,理工科、艺科和文科三类学生在同一个教育体系中学习,形成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新物种”。这批学生在科艺融合的框架下进行了四年的学习,交出了令人惊喜的答卷。同样,中央美术学院围绕新文科建设,以获批的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引领示范,通过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完善专业建设规划,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以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本科建设双引擎发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由上可见,十年来美术院校在完善多学科、融文理的“大美术”教育体系过程中,基本完成了传统学科转型升级,新兴学科专业申报及交叉学科的内涵建设,以学科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领新时代美育工作和美术事业的内涵发展,在促进艺科融合服务国家民生、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获得丰硕成果。

美育教材编撰质量逐步提高

如何能够真正编写出学生喜欢、教师好用、育人价值高的优质美育教材,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供教材保障,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十年来,美术领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专业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工作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与新得,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材质量为重点,创新教材建设理念,增强教材育人功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打造了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

天津美术学院参与编撰四史漫画

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这一举措标志着书法教育正式被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也因此,中小学书法课的开展、教材的编写等各项工作变得有据可依。一年后的2014年,教育部全国81家出版社送审的义务教育书法教材中审定通过了11个版本的三至六年级的全国书法教材《书法练习指导》,而后,与此同时或稍后编写出的一、二和七、八、九年级的书法教材,也陆续通过部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审定并投入使用。再到2017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将此前原本单独的书法和篆刻两个模块,与中国画合并为《中国书画》一个模块。其中,美术学科提出了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这五大核心素养同样适用于书法课。

2018年6月21日,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为师传艺树人——首届首都基础美术教育论坛暨京津冀美育高峰会议”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将之作为“国家事权”加以统筹规划、精心安排、狠抓落实。2016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教材建设的中央文件。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201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成立教材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它标志着我国教材建设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除了专业性美术和书法教材的编审和投入使用,在中小学常规数学、语文等义务教育教材的插图绘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遵循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广泛征求美术专家、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等有关方面代表的意见建议,赴北京、浙江、江西、广东、云南等省市面向学生、教师、家长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和意见征集。从入围的十个团队中选定三个,遴选中央美术学院专业团队绘制版本,多次审读、反复打磨,投入到2022年9月新学期课本的使用中。在教材绘本上的反思与整改,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教材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2中国美术学院第四届“国美金课”展现场(中国美术学院自2018年起推出“铸金炼课”教学展览,为全国艺术院校的课程建设铸炼了一把标尺)

不仅如此,如今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紧密融合、协同育人。2022年4月21日,国家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标准和方案。新版课程标准较之老版课程标准有一个很大变化,就是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全部涵盖在内,统称为艺术课程。各学科之间不再是独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文艺的时代发展,推动社会美育,提高民族审美水平。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加强美术专业和社会美育建设的提议也被采纳。除了政策性重视以及以上相关美术院校的努力,更大范畴且影响幅度面更广的社会美育层面,从科技传播手段的支撑到文化氛围的整体营造,都离不开创研机构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发力。

社会合力助推全民美育

常言道,美育要从娃娃抓起。2022年2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正式发布。该《通知》鼓励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搭建“文教合作”平台,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

早在2020年9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就与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委员会开展了“书法进校园”项目。此后,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组织艺术家对怀柔书法教育基地实施“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艺术品套装进校园”活动,选派艺术家在怀柔十所学校为示范基地以授课、讲座、讲评、实践指导等方式进行书法教学。2022年9月,国家典籍博物馆荣获“喜迎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优秀博物馆志愿服务推介项目,此次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将目光聚焦在博物馆青少年志愿者上,目的是让青少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更加深入认识、了解优秀中国文化,知史爱党、讲史爱国,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清华大学和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现场,图为汉森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大卫·汉森与机器人索菲亚,展现了清华美院发挥“艺科融合”的特色

近十年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充分发挥美协、书协系统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组织发动各地协会骨干会员,通过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美术、书法教育开展。美术家、书法家们进工厂、进机关、进军营、进学校,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人间正道。

美术馆公共教育是美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十年来,全国各大美术馆的工作重心,逐渐向数字化建设和大众传播方向发力。相较于传统展览和美育模式,展览跟观众之间如何不产生距离感和说教感,以一种亲切、自如的方式浸润观众的精神层面,唤起审美感受力、想象力,潜移默化地让人们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大家共同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为回应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待,美术馆美育活动大力推广云展览、云视听、云体验。实现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从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向精准化、可及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实现艺术传播的多样化。中国美术馆2014年底提出“典藏活化”办展理念,迄今为止,这一系列举办展览113场次,提用藏品约12100余次。在展览举行的同时,组织相关的专题学术研究、理论研讨和公共教育活动,使展览以更加立体的方式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提升大众美育层次,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江苏省美术馆广泛研究、活化、利用馆藏艺术精品,结合江苏实际,打造“向美而行——典藏美术精品中的水韵江苏”微纪录片等项目,展示和宣传具有中国气派、江苏特质、时代烙印、个性风格的艺术作品,拓展了美术馆的大众传播渠道,更加生动化、故事化向观众展现江苏的新时代新气象。关山月美术馆也在不断推进数字美术馆建设,“关山月美术馆·数字馆”已于2022年6月25日建馆25周年之际正式上线,初步实现艺术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大数据赋能美术馆发展新形态,在关山月美术馆与市民之间搭建数字服务和沟通桥梁,让城市公共艺术服务充满亲和力与创新活力。浙江美术馆基于不同维度,为各类观众设计的不同观展通道。例如其“大运河”展览在创作形式利用方面非常多元,有绘画、视频、影像、装置、雕塑、纤维、跨媒等几乎当前能够想象到的视觉形式,让更多的观众在美的教育与接受的过程中感受数字科技的魅力。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组建“与你童行,以美育人”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乐昌

除了国家文教系统,近十年以书法美育为主的私人书院的纷纷复苏,从功利性单纯技法教学,向书法文化的解析和艺术性引导转变。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专业层面的累积,优质资源跨地域跨时空整合,书画美育公众号不断涌现,根据不同人群设立的书法课程不断从浅入深;大众书法美育传播从专家输入型转向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讲求生动化与故事化传播。书画点亮生活,从孩童到成人对书画学习的认知程度和兴趣不断提升,让人心有所寄。

乡村美育更加多元长效

十年来,各大艺术院校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中,四川美术学院完成了150余个乡村振兴项目,出台了20条举措,以艺术人才助推乡村振兴、以规划设计服务乡村建设、以创意设计服务乡村农旅、用美术展演激活乡村旅游、以数字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以文化建设提振乡村文明、以教育服务助力乡村发展,全面建设融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于一体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体系,重点培养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艺术人才,产出一批乡村振兴理论成果,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落,建成一批乡村艺术实践、劳育美育、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一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四川美术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打造集“产业+文化+生态”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以艺术为媒,努力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艺术融入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美术学院坚持“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实施“乡村浸润”计划,义务为广大乡村培训美术教师和学生,陆国斌“学雷锋”爱心团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义务绘制墙画累计八万余平米。湖北美术学院组建了驻五峰县长乐坪镇洞口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各院系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水墨人物进乡村”活动、同甘祖昌干部学院合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开展“艺术点亮红土地”实践活动、同湖北红安革命老区以“红色+美术”的合作模式共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为五峰民贸电商创业园、汲明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五峰万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定制化设计服务,助力鄂州细屋熊湾改造,打造具有欣赏价值的乡村景观等特色助力乡村振兴活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的开展,有效拓展了美育文化辐射面。不仅传播了美育文化,更将传统与时尚融为一体,用艺术设计把乡村各种资源转化为活力,为改善乡村环境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服务能力、建设文明村风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了当地村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湖北美术学院参与建设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市民之家站

除了各大美术院校,社会各界都在身体力行助力乡村振兴。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联袂主办的“成就未来”工程之一“蒲公英行动”已经走到了十个年头。以关注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儿童民间美术教育为特色的“首都师大蒲公英行动”项目先后在11个省的15个民族地区建立了96所实验校,是目前国内同等类型项目中持续时间最久、参与人数最多、形成成果最为丰富的品牌项目。该项目至今仍在持续进行,通过六年的“点对点”帮扶,为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科提供师资培训,培养当地乡村教师,组织暑期学生夏令营活动。近几年,疫情为蒲公英团队深入乡村带来了阻碍,但线上教育的发展反而为乡村美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无论是教师活动、课程资源、教学模式还是宣传效能各方面,“互联网+”都将这一时代新问题化作转型的契机,扩大和增强了美育交流的影响力。

大众美育传播趣味与知识并重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升温,大众对美术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作为当下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之一,书画大众美育电视节目以及影视作品在美育普及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能发挥的作用愈发为人们所重视,“文化美育节目”在满足大众“审美提升”和“知识获得”两大诉求上不断深耕,力图让美术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命力与巨大感召力,让观众获得全新审美体验。

2017年,《国家宝藏》节目一经问世便成为了现象级话题,这档主要聚焦于文博领域的原创节目,采用“文化+纪录片”的方式,以沉稳厚重的故宫文物之“故”为依托,借用生动有趣的媒介手段,展现了富有活力的故宫文化“新”姿。《上新了·故宫》,以“故宫正青春”“看故宫活起来,解锁你的创新力”“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等为节目定位,令故宫一改以往神秘、威严的形象,重新以一种年轻、自信的面貌出现在荧幕上。2019年年末,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一堂好课》节目中担任主讲人,围绕“美的欣赏与美的感知”“美的想象和美的创造”两个话题,通过列举分析优秀美术作品,探讨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解读生活美学,为大家讲述美的形象塑造与文化理想,以及美的创造与美的想象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了《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等节目,实现了党史、美术与观众之间的融合互动。2022年《只此青绿》惊艳世界。春晚舞蹈《只此青绿》是以抽象写意的手法,将绘画《千里江山图》转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生动地体现了“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思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

与此同时,近两年独立性书法类电视文化综艺类节目次第涌现,昔日的“阳春白雪”也进一步走入大众文化传播视野。2021年底,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书法专题电视综艺——《妙墨中国心》;2022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合作的《中国书法大会》也已进入拍摄议程。回顾近几年的电视文艺,书法艺术的视觉传播大致有“书法元素的运用”“书法主题节目在综艺里穿插”和“整档书法综艺节目”三种类型。书法专题类电视节目的大众传播与时尚发展之路,也大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众到大众、从‘配菜’到主场”的演变过程。纵观这十年来中国电视领域美育类节目的发展变化,体现出传播对“美育”的逐步重视,让大众在对“美”的惊喜感知中去汲取知识,在“获得”的过程中满足“五感”和“美商”的循序进步。

此外,专业媒体阵地给予美育选题更大关注。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主办、人民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美育(少年版)》创刊,这是一本针对青少年的综合性美育期刊。其以情感教育为主线,从话题入手,以情动人,注重细节,娓娓道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触动,让美在他们的心中悄然发芽、长大。此外,以故宫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等为代表的优秀出版社和出版集团,从出版数量到出版质量、从审美水平到印刷水准、从学术专题丰富策划到审美标准提高都对书画美育大力推动,为书画美育事业作出可观贡献。

在迈向新征程的伟大时代,立德树人,以美培根铸魂,众声协奏加强全民美育,倡导道艺统一,将进一步提升全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相关链接:

中国美术这十年(上)|创作篇:不断奋进、勇攀高峰的新时代美术创作

编辑:彭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