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艺术鉴赏论文通用12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术文献期刊 大学艺术鉴赏论文通用12篇

大学艺术鉴赏论文通用12篇

2024-07-14 17: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学艺术鉴赏论文

时间:2022-12-30 05:18:13

第1篇

关键词:鉴赏;油画;审美;欣赏者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前言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应全面发展自己,除了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因为艺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艺术鉴赏课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油画鉴赏是艺术鉴赏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给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本文主要依据美术鉴赏的过程来论述大学生该如何鉴赏油画作品。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第2篇

关键词 艺术鉴赏力 大学生 艺术修养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培养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1 艺术鉴赏与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是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把握。它既和鉴赏对象的性质、特点相联系,又和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欣赏能力相联系,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过程。艺术鉴赏力,亦审美能力。即让人如何认识美、理解美、评价美。艺术鉴赏能力使人们在审美体验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从而逐步深入对人类生活本质的洞察,感悟理解,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现代网络电视发达的生活中,每个人与艺术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多在自觉不自觉的品评鉴赏着艺术作品。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曾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 教育的实践证明,艺术鉴赏不仅是艺术院校学生的课程,非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们同样需要培养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使之成为高等学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2 艺术鉴赏能力与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小时候,我父亲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正是因为我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想方法,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宽一些,活一些”。大学生中对艺术感兴趣的不乏其人,但趣味不是都能变成鉴赏力的。如果仅停留在一般趣味上,那还只是趣味而己。众多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作者深远含蓄的创作意图的体现,也是浓缩了创作者的情思和感受。只有理解它,读懂它,和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对欣赏艺术品质的熏陶和人生境界的升华。培养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在获得艺术方面基本知识的同时,把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发展为形象思维能力。通过鉴赏品鉴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启发他们的理性思维,激发潜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直觉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加强艺术素质教育,陶冶情操追寻梦想

培养艺术鉴赏能力离不开艺术素质教育。前苏联艺术教育家曾阐述,“艺术能够激起幻想,开拓思想,形成道德原则,开阔眼界,皆因思想立场,给人以理想”。艺术素质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与“德”有着紧密联系,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人们熟知的吹拉弹唱、舞文绘画等是艺术教育中的技巧性训练,艺术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还体现在它形象性思维的培育功能。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爱国青年为新中国的建立,为民族复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还有那些饱含深刻的哲理的艺术作品, 帮助人们理解和认识生活的本质。目前我们面对的在校大学生已是“90”后的一代新人,他们对欣赏音乐、美术、文学诗歌等作品有着独特的风格,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对调节学生的心理,活跃思想,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涵养德性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的思想教育作用是隐含在艺术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中的。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融入艺术素质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理解和升华人生理想的奋斗目标,坚定美好的信念,追寻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3 搭建艺术鉴赏的平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3.1 丰富多样化艺术社团活动

高校中的音乐社、美术社、文学诗歌社等等多样化艺术社团,是学生课余生活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充分的发挥潜能,舞动青春。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他的许多成绩都是从音乐中受到启发得来的。艺术鉴赏能力对人的想象力的培养是其他教育所不能及的,它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将过去与未来,现实与幻想,此岸与彼岸,自我与对象都融为一体。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或将身边发生的典型事迹或人物为素材原创作品,或欣赏民族的、世界的优秀作品,或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歌手、舞蹈、书法绘画和各种器乐等大赛,不断获取知识,加深艺术修养,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3.2 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建设

高雅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亲近高雅艺术,可以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开阔文化视野,形成崇真尚美的高尚情操。大学生是有着一定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的群体,对高雅艺术也最具热情,充满向往和需求。进一步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使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又一平台。一些艺术团体和德艺双馨的艺人走进校园,让高校学生能够走近大师,多渠道德接受高雅艺术熏陶,面对面、零距离地直接感受优秀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塑造人格美、培养才能美、铸造行为美,促进全面发展,会产生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3.3 开设多形式艺术教育讲堂

大学生活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在总的培养目标下进行整体规划,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开设不同形式的艺术讲堂。如音乐名作鉴赏,名画鉴赏,舞蹈、诗歌鉴赏等内容的艺术鉴赏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或定期不定期的举办艺术鉴赏讲座。

多形式艺术教育讲堂的开设,将使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得到系统训练,艺术素质得到提高,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在艺术的熏陶中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加强大学生艺术修养和自身素养,开拓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尚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深化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篇

那么,美术鉴赏的性质又是什么呢,如果从学习文艺理论或美学的目的来谈,美术鉴赏的性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但是,从实际进行鉴赏的角度来看,它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美术鉴赏是美术作品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

因为任何一种美术作品,如果仅仅为创作者所占有,并不把它公诸于世,那么,这一美术作品的社会作用就无从发挥,再好的艺术作品也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没有艺术创作,就不会有艺术鉴赏,同样,没有艺术鉴赏,艺术创作也就失去了他存在的依据,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因此,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前者为后者提供对象,后者则是发挥艺术创作的社会作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第二,美术鉴赏和其它艺术鉴赏一样,是人们观赏艺术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了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的波涛,另一方面观赏者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的艺术的内涵。中外美术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不断地激发起观赏者再创造的兴趣,使他们每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从而成为人们不断鉴赏的对象。

鉴赏者的生活经验愈丰富,艺术素养愈高,就越能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而对于一些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情况的美术作品,也会正确地加以鉴别,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以上的这些方面来讲,美术鉴赏实际上也是一种认识活动。作为艺术鉴赏对象的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认识生活的成果,也是鉴赏者再认识的对象,只是这种认识活动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观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与鉴别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地认识艺术作品,这也正是美术鉴赏的基本性质。

说完了美术鉴赏的性质,下面我再简单的谈一下鉴赏的作用。

一、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

大家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的内容是无比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个人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领域,如通过鉴赏中国各个时期各种样式的美术作品,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至于外国的美术作品鉴赏更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陌生而有趣的广阔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鉴赏,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地扩大知识的领域。

二、美术鉴赏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从美术鉴赏的性质来说,美术鉴赏中的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活动。因此,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同于纯粹抽象的理论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对人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的过程,如金字塔,长城,让人觉得宏伟壮观,青铜艺术以及其它许多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使人深深地感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从而不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思想感情的过程,其本身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的大众。多鉴赏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宏观的西方美术史角度来看:原始艺术有着一种幻想实用的祈愿的原始宗教效用;重观察,赞美人性,重和谐的古希腊艺术则是构筑了一个人神一元的世界,对于美的渴望得以充分地实现;宏伟、壮丽、崇高的古罗马艺术更加接近现实再现;中世纪的美术则成了宗教“启迪无知心灵”的工具;文艺复兴的艺术,回到了世俗的大地,对人的存在予以高度肯定,并且以古典理想的依托,焕发出迷人而又永恒的美学力量;个性、创新的现代艺术则视觉地体现了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强烈诉求。无论发现的愉悦,想像的多姿还是会心无言美的体验亦或东方与西方林林总总的事例都说明追求与提升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乃是美术的作用与目的所在。

由此可见,不论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是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和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它都是通过一种以认识美和评价美为其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来进行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端正人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审美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因此,美术鉴赏不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德育和智育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术鉴赏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伯雄.《世界美术史》.山东美术出版社.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4]沈家华.《关于美术学科教育基础问题的思考》.

第4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 新课程 问题 优化策略

美术鉴赏课是高中艺术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美术鉴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可以提高学生哥的审美能力,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对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优化策略。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存在问题分析

新课标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得到了高度重视,美术鉴赏课也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教师也非常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为目标。但是,受一切以高考学科为主的影响,由于美术鉴赏课不属于高中的主学科,导致美术鉴赏课堂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总的来说,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学生和教学两个方面;

(二)教师方面,由于教师授课方式形式单一,对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认识不足,缺乏互动,其主要体现在单一的授课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的学习,却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下课完成后,教师也没有主动与学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导致美术鉴赏教学效果不是明显。另外,美术教师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效果,由于美术教师文化素质不高,不能灵活运用教学知识,也不能整体把握教学,导致美术鉴赏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提升。在设计美术鉴赏课课件中,由于教师不顾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来设计课件,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有效理解和掌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采用专业术语授课,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美术训练,即使教师将美术艺术概念解释的通俗易懂,学生也难以理解;第二,教师采用与美术无关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导致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讲故事教学上,却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加强学生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

(一)学生方面,由于学生对美术不重视,受高考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上,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美术,即使学校开设了美术鉴赏课,学生也将美术鉴赏课时间花费在其他学科学习上,学生对美术不重视主要是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多年来对美术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不牢固,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致使美术鉴赏课堂难以实施。

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教师的情感体验

在美术鉴赏课堂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若教师不能用丰富的情感语言来表达美术作品,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流露出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因此,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也要提高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直观的肢体语言来表达美术作品所具有的情感,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坚持以情促教的原则,并采用有效的情感手段,使学生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产生情感共鸣。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交流

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刻挖掘作品背景,充分了解作品背景,才能用生动、形象的书面化语言来表达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感,才能增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沟通交流,例如学习“捣练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捣练图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了解作品背景,即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张萱是我国著名唐代画家,其主要以擅绘贵族妇女、贵公子名冠,这部作品主要表现出了唐代女画的典型风格,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体现出了人物间的相互关系而自然的情感。另外,由于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了解美术作品的背景,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美术鉴赏课前准备,在课件设计中,教师应将作品背景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真实意义,进而增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沟通。

(三)注重美术鉴赏和艺术表现内容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将鉴赏与艺术表现内容有效结合,不仅增添美术艺术魅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鉴赏和表现的结合突破了传统的美术鉴赏方式,因此,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根据作品题材内容来开展美术绘画教学,美术鉴赏课堂不仅要注重作品的欣赏,也应注重美术绘画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并以绘画的方式将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现,使学生在作品的启发下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增强对艺术的表现力。例如美术鉴赏《春如线》,教师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该作品进行解释,并分析作品中的构图方式和风格手法,美术鉴赏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进行作品创作,学生可以采用线条造型的方式来表现作品中的情感,通过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作品的认识和表达。

(四)注重美术作品讨论优化策略

在美术鉴赏中,讨论是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举措,开展作品讨论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美术作品讨论活动中,应分为感受、分析、讨论、评价等四个阶段,通过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和讨论,在讨论阶段中,应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内讨论出结果,并要求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使美术鉴赏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结束语

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艺术学校的重要课程,加强美术鉴赏教学,注重教师、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优化的教学措施,结合美术题材和艺术表现内容,使美术鉴赏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霜.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建设的启示[D].杭州师范大学,2012.

[2]岳建飞. 优化高中美术鉴赏课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第5篇

【关键词】文化 音乐鉴赏 方法论

现代意义上的音乐鉴赏理论应该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它包括了对音乐历史概况、音乐流派特征、作曲家艺术理念、生平、音乐作品鉴赏、分析与研究以及文化学、音乐美学和音乐学等方面的学习和阐述。

本文拟从传统音乐鉴赏方法论的现况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音乐文化定义、功能、属性、美学特征以及相互之间依存从属关系的论述,分析构成音乐鉴赏方法的深层构面和基础,达到有效地引导音乐鉴赏和提升相关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一、音乐鉴赏方法论的现状与对策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理解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启示或寄托的一种审美活动。

传统的音乐鉴赏理论通常有着较强的读者范围的指定性,如作为对一般公众群体的人文素养、音乐启蒙的一种普及、引导或提高,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音乐专业学生相关课程的教材用书等。因而,这类文献资料大多是对音乐作品内容“案例式”的介绍,突出它的通俗性和知识性,运用文学手段,并结合一定的音响实例,来对构成材料介质特殊、信息传递“非具象性”的音乐艺术予以诠释,具有学习要求较低、感性大于理性、回避文化背景因素和缺乏专业深度等特征,以达到使人们加深对音乐艺术的了解、得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知识结构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完善,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因素”对音乐鉴赏所起到的深化作用与“约束”功能,注重音乐技术理论学习对音乐作品分析的辅支撑,强调艺术审美的意识形态基础,在相应的文化认知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上进行音乐欣赏活动,这是高层次、高质量音乐鉴赏方法和获得良好效果的必要依托,如果仅仅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图解式解说的方法来认识艺术作品,难免会肤浅。

因此,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音乐鉴赏放置在多学科背景下,以音乐艺术及其大量优秀音乐作品为载体,通过对作品实例的文化分析,在音乐鉴赏理论与其文化功能紧密结合的层面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学习思路及其品鉴方法论,以达到提升鉴赏者人文素质和音乐鉴赏能力的目的,不失为在目前情况下相关方法论的良好对策与方略。

二、对音乐鉴赏对象的再认识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和音乐鉴赏的客体对象,是宏观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即音乐文化。音乐文化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涵义,其一是在“大文化”背景下,在“精神亚文化”分支意义上对文化与“音乐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与判定,有别于通常“音乐”概念的涵义。其二是在“艺术文化”背景下,狭义上对“音乐”本体结构这一分类概念即对音乐自身若干基本属性的认定与释义。

音乐文化是文化的组织结构成分,是与历史和社会相适应的“精神文化的物化”和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物质文化基础上衍生出的独具特征的人类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集合。它随着精神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与历史、社会、哲学、思想、知识、信仰、道德、法律、艺术等共同组成一个文化子系统,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及其价值功能,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精神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音乐文化是一个集成性的概念,其发展受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是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这是在归根结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据此,当我们在提到音乐文化时,它必然是政治、历史、法律、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在彼此相互影响、作用后的复合体,在其所属的“大文化”背景基础上,兼而具备了“文化”释义中的所有基本属性与功能。

音乐与音乐文化是一个混淆在一起的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现象类别,音乐包括了政治、经济、历史、哲学、艺术、思想、审美、观念这些精神文化的属性,无论是否提及,这些内涵因素必定存在于音乐本体结构中,对音乐的生成基因、结构模式及其表现功能起背景性、导向性的影响与基础作用。此时,音乐成为文化的“物化”载体形式,是文化中的音乐,也是“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因此,我们所说的音乐,在一定需求下,可能较多的是指音乐本体结构及其与之紧密相关的内容,但它的文化属性是与之俱来的,只要不是纯技术上对音乐的认知,任何音乐,尤其是在鉴赏和研究意义上的音乐艺术,必定都是“文化”的综合性表现。

三、音乐欣赏与音乐鉴赏

既然音乐鉴赏的客体对象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单纯是一种个体性的艺术门类,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和理解,音乐鉴赏的方法论因而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首先,是对欣赏与鉴赏方法的理解和程序过程等方面的深化。

鉴是分辨、区别、领略和借鉴,赏是赏析、赏识、欣赏和趣味。人是主体和主题,所鉴所赏之人之物是体。鉴赏是含有品味、品评的成分,是比欣赏更多些主观成分的审美态度。鉴赏和欣赏相比,多一鉴字,更有区分优劣好坏之别,更强调自身的分辨价值,而欣赏更侧重领略其美好之微妙,却少了批判并确认自我之意识。

人们对待艺术可以分欣赏、鉴赏、批评这三种基本的审美态度。欣赏又可称为玩赏、领略,指一种相对被动的、多从感官出发的审美行为,常常以其感性直观引起的精神愉悦令人产生美感;鉴赏则又进了一层,往往兼及感性和理性,又带有品鉴、判断、反观的意思,所以鉴赏含有区别、品味、品评的成分,是比欣赏更多些主观成分的一种审美态度;批评是建立在欣赏、鉴赏基础上的更为理性的审美态度。艺术批评需从审美入手,取得感性认识,并且深入下去,分析作品的形式特点,归纳其精神内涵,阐述其社会意义并以理论形态陈述出来。

鉴赏音乐,指的是在—定的音乐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评鉴和赏析,并因此形成具有感性意义的音乐审美判断。音乐作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音乐作品的产生,有赖于作曲家的情感、情绪体验与灵感、风格、取材、体裁形式以及时代背景,音乐作品产生后又对时代、社会或者时尚产生影响。要切实了解音乐作品,获得更丰富的音乐审美能力,则还需要更深入的鉴赏音乐的方法来完善。①

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历史与音乐文化,培养鉴赏者的音乐感知、审美、评价、判断能力,提高鉴赏者的音乐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从表面上看,音乐鉴赏与音乐欣赏在语义上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认真来看只是一字之差,可“鉴”却是更深一层的涵义。

音乐欣赏,更多的是从欣赏的角度,以愉快、美好、快乐的心情来体验一种事物,来感受音乐,并没有太多的理性思维上的学习、思索、判断与评价,只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体味和体验,是感性的接触,是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审美过程。鉴赏就不同了,“鉴”字原属名词,指镜子;后词性变化为动词,转意指明察、借鉴等。使用镜子是为了比照美丑、明察良莠,然后进行比较、鉴别,进而做出判断、选择,最后给予评价和修正,这是一个理性多于感性的审美过程,换言之,音乐鉴赏也恰恰需要经过这样的审美过程。

如果说音乐欣赏是第一次的总体视听,音乐鉴赏则是欣赏后可以进入的第二个环节——更深一层的认识与学习。因此,欣赏是怀着喜欢与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而鉴赏则是对照、比较、评价判断和知识性的欣赏。从定义来看,很明显欣赏和鉴赏是在两个层次上,如果将音乐欣赏看成一片海,那欣赏就是浅海,而鉴赏就是深海。用比较文学的语言来说,鉴赏其实就是欣赏的升华,而欣赏就是鉴赏的根基。单靠知觉和感性的欣赏,决不能得到音乐的真谛,即使音乐激动了你的感情,也不算了解音乐,应该再进一步,努力向理智的路上去寻求乐曲的奥妙,因为高深的音乐是万万离不开理智的。

但是,音乐欣赏与音乐鉴赏的本质具有相通、同构和统一性特征,并非两个对立相异的概念范畴,可以认为是对音乐感知、理解、分析和研究的不同层次和阶段。在很多情况下,音乐欣赏就是音乐鉴赏,两者是在不同主观条件下,对音乐艺术感知的需求预期之间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任何一种欣赏方式都不是孤立的、唯一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欣赏者等诸多因素都会对音乐欣赏的方式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有可能不同欣赏方式所获得的不同的感受在个人的具体欣赏活动中得到综合性的实现。

四、音乐鉴赏的理性层次

理性的欣赏是更高一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欣赏者运用自己的音乐知识和音乐修养,从理性的高度(诸如作品产生的历史与时代、作者的哲学理念与思想状况、创作起因或动机以及作品的形式结构等)进一步欣赏音乐、分析音乐、理解音乐。这是最后完成音乐欣赏、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的阶段。

由于音乐音响的感性形式与人的心理活动的状态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它能够通过联想,与以具有较为明确价值判断为基础的情感产生联系,因此,这就使得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介入了一定的理性因素。贝多芬说过:“我希望人们用理性的耳朵来欣赏我的音乐。”要想对音乐有深层次的了解,就必须进入到理智的欣赏。理智的欣赏就是要从节奏、节拍、和声、调式、曲式、体裁等更专业、更理性的方面去分析作品。

因此,在理性的欣赏阶段,欣赏者不仅对音乐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音乐形象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乃至作者的创作动机、表现手法都有较丰富和准确的认识。他可以从整体上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作品所要表达的丰富感情以及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内容。通过欣赏,使自己的精神获得极大的满足,达到一种新的思想境界。在这个层次中,欣赏者一方面深入到音乐之中,不仅对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法有较为敏锐的感受,而且对作品的形式、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赋予作品的思想内容有较为充分的理解。另一方面,欣赏者能超脱音乐,预感到音乐将要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层次。

有些欣赏者希望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进一步从观念层次上去把握音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理解音乐”和“鉴赏音乐”,这就需要通过概念和逻辑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思考,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人生经历以及与音乐作品相关事项的考察和了解,深入探寻一切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强化情感体验,增强理解的深度。

我们是用耳朵听音乐的,但是我们永远无法用耳朵来欣赏音乐,只有大脑和心灵才能真正聆听和欣赏音乐。所以,充实大脑理性的判断力和心灵丰富细腻的感情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试想一个空洞的大脑和乏味的心灵,即使再加上一个比他人灵敏一百倍的耳朵,也难以欣赏很多的音乐。

尽管理性的音乐欣赏方式是一种积极、主动、较为高级的欣赏方式,但是,要注意避免欣赏者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牵强附会和误读,毕竟音乐不是由概念而是由感性音响构成的,音乐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听觉感受基础之上,理解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感受。

总之,音乐欣赏活动及其感性体验是极其复杂的,各种欣赏方式、各种感性体验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音乐艺术的丰富性造成音乐欣赏方式的多样性,音乐欣赏方式的多样性又进一步促进了音乐艺术的丰富性,这正体现出人类审美意识的多样性。②

结语

音乐艺术不是单纯受其自身制约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与社会形形的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文化现象,脱离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去揭示其运行规律和本质特征,往往事倍功半。因而,科学的方法论是音乐鉴赏获得实践效益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对音乐鉴赏的特点、个性特征和具体方式予以阐释和论述,才能达到以飨读者的目的。

注释:

①朱英萍.音乐鉴赏[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高中美术鉴赏当代艺术内容教学研究所谓的当代艺术是指在当今环境下含有批判性质的艺术,从字面中可看出,当代艺术也就是与当前环境共同发展的艺术,其本质是通过对将人们的生活与艺术相结合,将艺术拉到现实之中。因此当代艺术应当被大众所认知,如今在我国对教育进行改革的条件下,在高中美术欣赏中加入当代艺术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现状

(一)学生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差

在当今高中的教学中,由于我国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美术课往往只是作为高中教育中的一门辅修课程,并且不计入统考范围之内,因此高中学生对美术鉴赏课并不持有足够的重视,往往在美术鉴赏课中出现瞌睡等情形。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首先,在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前,虽然在初中也开设美术相关课程,但是在初中阶段美术课程更多的是以对美术教师以及其他作品的临摹,同时教师在教学之中更多的是纯技法,加之初中阶段并不重视美术教学,因此导致学生在步入高中时美术鉴赏的学习并不能有效衔接。其次,除美术特长生以外的其他学生对美术鉴赏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高。再次,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持有反面态度,并且学习敷衍性较大。

(二)教师素质较低

首先,目前我国大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相对较为落后,同高中其他课程教师来说,一些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之中过多看重技法以及作品,忽略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甚至认为当代艺术的教学与美术教学没有任何关联。其次,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美术教师同其他教师相比,缺少学习与进修的机会。再次,教师缺少创新意识,在美术鉴赏教学之中往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高中美术教师往往是一些美术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接触的是专业技能训练,对当代艺术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导致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只能通过宣读教材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由于目前美术鉴赏课程在我国高中教学的开展时间相对较短,缺少教学经验,缺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进而导致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之中对当代艺术的教学出现较多问题。

(三)教学管理的不重视

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科的教学质量,而美术鉴赏教学从目前来看,在高中教学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对美术教师的管理与使用不科学,往往出现将美术教师安排到其他方面工作之中,导致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失去原本应当拥有的地位。其次,学校对美术教师的培训以及对美术鉴赏教学的质量与评价不重视。再次,美术鉴赏教学并没有纳入到高中教学成绩的评价之中。

二、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对策

(一)开拓学生审美视野

在当代艺术的相关理论之中,明确提出了当代艺术与当代的文化中的文化话语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当代艺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要提高高中学生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学校就应当进一步通过有效手段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当代艺术的认知,当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细微变化,都在反应人们对审美观念的改变,审美更是与人们对艺术以及艺术活动的认知有着直接联系。

(二)提升美术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学校进行教学中的重要因素,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前提是教师。因此搞好教育,培养优秀的学生就要加强教师的素质,尤其是美术教师的素质。学校应当全力培养学术性的美术鉴赏教师,培养美术教师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把握美术鉴赏教学规律能力,拥有较强现代艺术欣赏能力和有较强教学理论能力。通过培养,进一步提升美术教师的表达与动手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保证美术鉴赏教学的艺术性。而作为美术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自身的学识与经验,通过不断对各种理论与当代艺术的学习,进一步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提高艺术教学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地位,促进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三)提高学生水平,制定科学教学目标

在目前我国以应试教育作为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学校对美术鉴赏教学管理的不严格造成了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忽略,不了解当代艺术。因此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美术鉴赏的教学目标。在美术鉴赏教学目标中,目标的制定应当清晰明朗,其教学目标应当具备:一对美术鉴赏教学的范围以及内容等难点进行确定,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二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当明确采取分步教学的方式,将当代艺术融入到美术鉴赏之中。三是通过明确提出学生所要到达的水平,从而为教学提供检测依据。

参考文献:

[1]秦剑.绘画与摄影在互动中的流变[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林.美术批评方法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英]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第7篇

我读过席小平先生不少作品,感触最深的是,他内在的艺术气质和对文学的钟爱以及对艺术独到的鉴赏和解读能力。《翰墨情缘》是他即将出版的一部美术、书画品评、鉴赏、鉴定的新著,是他多年来对文化艺术研究的成果,是他对艺术哲学、书画艺术理论的创作和建树,是他对中国古代和现当代名家、名画研究、品读和鉴赏体验的结晶。该作再现了席小平作为作家、美术评论家对中国画怀有的那份特有的痴情,和其迷恋于美术书画艺术的审美与创作的那份童真。

仔细赏读这一部由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二百多篇作品组成的艺术专著,在欣赏这些艺术美文、艺术论点及画作,品读画家本人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席小平先生是用了大量的笔墨抒感,享受再创作的快乐的。这些文章和文字本身除了有丰富的内涵外,在语言方面还具有独到的“内美”,从而为枯燥平庸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文明社会应有的风雅情趣;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学识的充实。通过文章、文字,可以以思想阅人、阅画,从而获得哲思和美感的享受,引发读者对历史和艺术的联想。

席小平先生通过他的《翰墨情缘》,带给读者以明净、跃动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让无可触摸的激情即艺术的内涵化为了通俗,抽象的理论释为了易感。他品画、读画、赏画、写画、抒情,以真诚、专业和艺术的独到视角与古道、古人、古画沟通、对话、交流,以真情实感与画家、赏家、理论家、读者交心、交谈、畅想,将文章描写与渲染得真切、理性、诗意、生动。那些名家画作在他的描述和品评中栩栩如生,折射出了席小平先生对艺术鉴赏的格调、境界、品味和他生命体验的烙印。他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情感真挚,纯真恬静,学术性强,意味深长。寥寥数笔,腕运情真,笔展心画,便能将一个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的场景在其作品中荡涤一新,从而给人留下一片清纯而非凡的意境,为人留下一个无比美好和想象的空间。可见,他的文章,既是写实的,也是写意的,既有丰富的内涵思想,语言和文字间又充满了空灵和诗意。

席小平先生以品画、读画来发掘其画家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画家的人品来研究其画品。在他这部近五十万字的著作中,细致地阐述了书画与精神、书画与人品、书画与心源、书画与诗情、书画与自然、书画与收藏、书画与鉴赏、书画与经典、书画与古今、书画与名家、书画与情致等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丰富内容,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可谓无比丰富,可谓非同一般。其中有剖析、有鉴赏、有思辩、有建树、有描述、有抒情,加之作家将他的文学情愫和对生活的热情融入其中的散文作品,两者融会,相得益彰,从而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作家的学识修养、品位格调与艺术情操。

更为重要的是,席小平先生在研究古今名家书画的同时,更注重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鉴赏方法,注重艺术知识与普及和运用的关系。在这诸多方面,在其许多文章中,均倾注了他长期以来对绘画艺术的理解认识与经验积累,以及他的美学观点、艺术追求、艺术建树和生活态度。

阅读和鉴赏,对于作家和评论家来说,无疑既是一门功课,又是一种享受;无疑,这需要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力,美学专业知识,天才欣赏的体验,勤奋钻研,一丝不苟,无私为艺术献身的文化精神。席小平先生对他笔下的古今名家、名作,做了精心的点评――旁征博引、抚今追昔,得其神韵、汲其精髓,每每形象生动而富有哲理。从而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鉴赏理论和富有物色的鉴赏风格,也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诗一样美妙的鉴赏语言。这同时也体现了席小平先生的夙愿与追求。最近,他曾在写给笔者的信中这样说:“接近退休之时,有一个艺术总结和交待,或者叫一种新的开始或新的追求,是我创作出版《翰墨情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艺术而作,为朋友而作,为读者和广大书画艺术鉴赏者而作;为艺术而动情,为朋友而动情,为读者和鉴赏者动情;艺术是缘,翰墨是缘,朋友是缘;帮助朋友,为朋友的艺术,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而无私奉献,乃《翰墨情缘》的潜在主题精神,乃我为人、为艺的一生重要追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不同于一些作家、评论家、鉴赏艺术家的‘分水岭’。”

以我的理解,这也正是席小平先生在读人、品画、鉴赏,剖析、书写名家、名作时,对艺术规律的理解和见识:“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艺术流派也在不断涌现,这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这些,形成了他本次创作的理论基础,而“能否在继承中反叛传统”,或许这也正是席小平先生未来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新的话题吧。

记得席小平先生在他的另一部美术评论专著《岁月如歌》“走近孔维克”的文章中曾经写到:“画家的笔墨就像一盏盏高悬的明灯,它不仅仅照亮了画家、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道路,而且照亮和折射出画家、艺术家人生的经历和感悟,而就在这背后,则是画家艺术家的气质、品格和修养。”借用席小平先生自己的这一段话,我敢坦言,作为作家、评论艺术家,他不仅有良好的美术书画理论修养,美术书画鉴赏知识修养,美术书画鉴定知识,而且我知道,他很年轻时就是北京工艺美术行业的重要领导,全国性的重要媒体的社长总编辑,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常务理事、顾问,具有正高职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人文大学的终生教授和美术学院的教授,他又写得一手非常优美的好散文。他的这些阅历和艺术实践,在作家圈里,特别是中高层官员中是较少的。这是他独有的文化精神财富,也是他今天能够成为鉴定家,能够为鉴赏书写专著的重要原因。

当然,从气质上说,席小平先生属于大气磅礴且又富有灵气的那一类,但他绝然和江南的那种杏花春雨的灵秀不同,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会有一种凝重和遐思,有一种宏大和苍凉之美。或简练奔放的笔触,或精巧深刻的构思,或清新明快的文笔,即使是描写妙龄美女的形象,也没有那种浅薄的笑意,而每每是一种脱俗的矜持和优雅,从而体现出一种丰富内涵和雅逸的格调,透射出一种书卷气、文人气,这或许与他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文学素养有关吧。

《翰墨情缘》,显然是一部精美的兼文学和艺术、美术、书画欣赏和书画鉴赏、鉴定为一体的专业书、工具书、文学艺术的书,是一本可读的好书。作为师妹和文友,我为席小平先生这一新的建树和成就而高兴、而祝贺。

2011年初夏于季景・沁园

第8篇

关键词:高中;书法艺术鉴赏课;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5

一、高中开设书法艺术鉴赏课的必要性分析

(一)培养高中生书写能力的现实需要

在中国古代,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为书法艺术所倾倒(对联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阐释),因此中国人的生活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书法行为艺术。书法在经历了岩画、刻画、篆书、隶属、章草等形态的变化,在数千年之后的信息时代仍然依循着这样的道路继续完善,书法艺术自唐代流传到其他国家,虽然历经千年但内在的逻辑结构非常稳定。

然而我国基础书法教育较为落后,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书法教育走向没落,很多高中生的书写技能连年走低,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名字都写的东倒西歪,更谈不上美观了。在数字化充斥世界的当今时代,书法艺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更加能够传达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这种精神性的东西因其书写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可以展示书法的书写实用性。从这个意义而言,书法艺术鉴赏课在高中的开设,能够帮助高中生认识到自我书写能力的不足,从而致力于提高书写能力。

(二)培养高中生审美能力的现实需要

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角认识宇宙万物,早期人类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随时观察一种自然之美,进而通过一种长期记忆的方式将自然、宇宙万物刻画于一定的载体之上,从那时起人们可以不用千里跋涉就可尽收美景于眼底。这种创造性的发明对人类意义非凡,可以说书法从其产生之初就被人们赋予了美的使命,即通过一定的形式将美传达到更广阔的地域、传达给更广泛的人,这种宇宙之美的追求始终伴随着书法艺术的成长。

审美能力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和净化社会风气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书法相较于戏曲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十年以上的汉字书写经验,在多年耳濡目染的语文教育中,高中生对汉字的理解已经达到另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从而具备了一定的中华文化认知和鉴别能力,因此书法艺术鉴赏课的开设能够更好地加深高中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并在无形中提升作为社会个体的审美能力。

(三)传承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

数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文官统治系统,文官统治的一大特点正是在“学而优则仕”的基础上形成的科举制度,科举是通向国家统治高层的社会化运动。唐太宗李世明因其个人极其喜爱书法,因此唐朝对于书法的喜爱也因此达到空前的盛况。唐代科举制度的一大贡献在于,将书写技术性提升至书法层次,这也为后来中国社会奠定了一个数千年不变的大纲。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中,书法艺术功不可没。基于此,书法艺术鉴赏课走进高中可以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

二、高中开设书法艺术鉴赏课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确定

书法艺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经典书法作品的感悟和理解,提高

书法鉴赏水平,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要注重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优化,注意所选案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表1为书法艺术鉴赏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高中书法艺术鉴赏课有一定的理论性倾向,教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个人表演,尤其是对书法作品的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做过度的介绍,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易处于被动的地位,丧失了自我质疑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机会。因此高中书法艺术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实施有效的教学互动:一方面是允许学生在非提示前提下进行审美直觉的独立表达,即允许学生表述自己的观c;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互动性设计,允许学生对讲解内容进行补充。

(三)教学活动的多元创新

为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学生的原有认识水平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多元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优秀书法作品,比如冯承素双钩《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等经典作品,让学生对书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现场示范书写规范,以欧阳询的作品为例,让学生感受运笔的顺序和方法,并且请学生与自己一块演示,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利用课堂学习时间练习起笔、运笔。

(四)教学评价的科学设计

书法艺术鉴赏课不同于其他高考科目,因此不能用简单的成绩高低来对高中生的书法艺术鉴赏能力进行评价,为此笔者认为书法艺术鉴赏课的科学评价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如表2所示)。

三、结论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让书法艺术鉴赏课走进高中课堂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为此笔者从教学目标的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教学活动的多元创新、教学评价的科学设计等几个方面着手,就高中开设书法艺术鉴赏课的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效果;设计艺术教学;教学方法

在高等院校上好设计艺术鉴赏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艺术院校专业教师上设计艺术鉴赏课普遍反应感到吃力,老师没激情,学生没热情。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深究其源,主要是因为授课教师的缘故,其一是任课教师不适合上艺术鉴赏课,其二是老师没有真正理解设计艺术鉴赏课程在整个艺术教学体系当中的地位,没有真正理解设计艺术鉴赏课程实质,没有认识到它是高等教育中的设计艺术基础理论教育;另外,艺术设计专业本身“重技轻道”的特点使很多学生的兴趣集中在技术层面上,认为学习艺术设计就是运用电脑技能,还没有真正理解艺术设计的真正的含义。以至于出现教师费心地备课,精心地上课,可是结果却是寥寥几个人听课,使上课老师很是尴尬。要想上好这门课,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开阔知识视野

高等院校艺术鉴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问题看得深广和培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创造思维,使之成为极具实用性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专”的同时要“广”,吸收姊妹艺术,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当中。

首先,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必须具有非常全面通透的业务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高等艺术院校艺术鉴赏课教师和专业教师需要的是一专多能。他们的知识面要广,既要懂基础美术绘画知识和技能,又要懂一定的设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美术史、设计史等知识和理论,这样才能适应艺术院校艺术设计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如学生经常找老师帮忙,为晚会设计广告招贴、传授摄影知识、了解建筑欣赏等,当你一一为他们解决时,学生就视你为能人,是好老师。否则就会出现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尴尬局面。

其次,上艺术鉴赏课的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文艺理论水平和具备一定史学修养。如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的区别和联系,大的历史文化分区以及每个时期艺术的特点归类。如中国古代的图形符号和中国文化、生活元素具有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其融入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就需要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积淀,这种相融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比如教师在讲解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使这件艺术作品能够深深影响到学生、感染到学生,其实也是在教育学生,这一过程是受教育者认识美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审美过程中完成的教育。正是因为艺术本身是美的铸造,它感染人,作用于人类的审美,靠的就是它自身美的魅力。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艺术教师要扮演好培养者、促进者的角色

首先,教师要积极地做好艺术理论灌输的引导者和学生思维的开发者,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艺术设计鉴赏课程所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需要在知识的储备和拓展上加大同行间的交流,这样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对艺术形态独特的见解。

其次,建立师生同乐的学习活动空间和互动交流平台,使师生在一个同思索、共发展的环境中,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要做到蹲下身来和学生讲话,耐下心来听取学生在艺术思维上的困惑和迷茫,全身心地参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做到理性听取,感流,用自我的方法引导学生打开畅想的大门。专业艺术院校设计艺术鉴赏课教学,首先要培养人的鉴赏能力。其实这是关系到设计艺术专业知识传授时“度”和“量”的问题,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发现与之有关的设计因素。并能用高的思维来思考它的魅力。

再次,教师要学会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艺术课程中需要教师作理性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艺术设计中的不足和幼稚,使之在课堂上与教师课程产生共鸣,达到积极地跟进,这样才会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不是徒有虚表了。

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活泼多样的艺术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艺术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或表现不当时,教师不是求全责备,而是给予理解和鼓励,使学生敢于行动,敢于探索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更应是学生最可信赖的朋友、知己和支持者。师生之间这种温暖的人际关系,便于一个生机勃勃的教与学的气氛的形成。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采取多种办法。不能以单一的艺术来引导学生,可以以音乐教学为例,通过讲解音乐背景、情节等,通过画面展示、播放幻灯或电影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强烈兴趣。这可以说明艺术是相通的,只要把握了艺术本质,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艺术思维的源泉。又如,根据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美妙的旋律令人无限神往,其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但是,如今学生对于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完全熟悉,尤其他们欣赏该曲时,也并不一定能够充分理解。若在欣赏此曲前,教师将故事的梗概以及“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里相送”、“婚变投坟”、“化蝶”等情节向学生讲述清楚,便能激发学生欣赏该曲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和实践者的注意。有论者认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和对艺术直观感受,加强学生对比较抽象艺术的兴趣点和挖掘艺术规律。

第10篇

【关键词】舞蹈鉴赏 教学方法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00-01

引言:

舞蹈鉴赏课的开展,对于大学生文化内涵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也充分认识到了舞蹈鉴赏课的重要性,舞蹈鉴赏课不再只是属于艺术类学生,它开始走向文理科。然而,在高校舞蹈鉴赏课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其实施过程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如何正确、有效的开展大学舞蹈鉴赏课逐渐成为人们的议题。

一、我国高校舞蹈鉴赏课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舞蹈鉴赏课一般都被定为选修课,虽然部分高校较为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把舞蹈鉴赏课列为限选的行列,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非艺术类的学生,仅仅只是在选修课上与舞蹈鉴赏初步接触,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及其有限的。其原因有两点:首先,这种教育方式没能对个人的艺术素养做出正确的定位,艺术素养应该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个人兴趣”。其次,对于这种艺术鉴赏课实施成功与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由于没有学习任务的制约,学生上课普遍显得比较随意。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

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这是非常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舞蹈鉴赏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很多学生在选择时并不是因为觉得它有多么重要,而是抱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在大部分学生的眼中,艺术鉴赏可有可无,文化课的学习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每到临近文化课考试,舞蹈鉴赏课上逃课、请假的情况非常多。这样的情况极不利于舞蹈鉴赏课的顺利展开。

二、高校舞蹈鉴赏课的教学方法

(一)将舞蹈的历史带入课堂教育

舞蹈鉴赏课的实施过程中,一般都把《舞蹈史》从其中剥离了出去,让《舞蹈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看是合理的。因为每个老师专攻的方向不一样,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舞蹈学”某一领域的认识更加深刻。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对于高校学生适应社会是不利的,现代社会更需要那些明晰整个“舞蹈学”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将“舞蹈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类,将“舞蹈史”也带入舞蹈鉴赏课,把优秀的舞蹈作品和舞蹈的历史紧密串联、一一对应,让学生对于舞蹈的认知更新形象。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弊端,比如说,某些舞蹈的产生太过模糊,不可能与舞蹈的历史完全对应。但这种现象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机械的将舞蹈与历史对号入座。而是想通过以史入教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加深其对舞蹈作品的认识。同时,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教学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他们极大的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以应对学生在“舞蹈学”与“舞蹈史”结合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二)电影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舞蹈”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身体动作不同于语言。“舞蹈”的内涵不可能被老师简单的“说”出来,语言在某些细节的描述上并不十分有效,有些审美问题的表述通过电影这种手段更加合理。同时,高校大学生不同于舞蹈类艺术生,他们对于舞蹈的认识本身就很有限,个人舞蹈技术也很差,他们在舞蹈鉴赏过程中必定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所以,在舞蹈鉴赏课上,老师还可以提供其他艺术类作品供学生欣赏,通过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让学生将两者相结合,反过来促进舞蹈鉴赏教育的发展。

(三)文学教育与舞蹈鉴赏相结合

现代高校学生从小到大都处于一种严谨的教学模式中,文学教育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在看待某一问题过程中,他们习惯于沿用以前的逻辑,甚至在舞蹈鉴赏上。实际上,舞蹈鉴赏与文学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固有的思维模式必行会对舞蹈鉴赏的推行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以促进大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比如:西方舞蹈者在现代舞过程中,充满荒诞、混乱、破碎的元素,学生本来对于舞蹈就存在认知上的不足,这种复杂的舞蹈学理念他们更不好理解。应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西方后现论着手,了解西方现代舞产生的背景,从而加深对其的认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义。

(四)完善舞蹈鉴赏考评机制,以综合素质考察为主

现在的舞蹈鉴赏考评主要是以书面测试为主,这种考评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在这,我们建议推行以综合素质考察为主的考评机制。这种考评方式的主要优点就是:忽略了对舞蹈学具体知识点的重视,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人创新能力。比如说,期末考评中,之规定考察方向,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拟定。这就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对舞蹈鉴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也可以在每学期初,首先对学生的自我设计做一个问卷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分组。把相同的知识,以最适合学生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使得他们的学习向自身目标靠拢。

结论:

舞蹈鉴赏作为当前高校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必须得到所有人的重视,当代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舞蹈鉴赏中来。而作为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努力探索新的途径,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涵养为目的,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提高舞蹈鉴赏课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筱筱.试论大学舞蹈鉴赏课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J].大众文艺,2013(05)

[2]王倩.舞蹈鉴赏课教学方法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7(06)

[3]于占东.舞蹈鉴赏在舞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民族艺术研究,2000(04)

第11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教学;概念;重点;直观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72-02

如何上好美术鉴赏选修课,笔者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体会:

一、旁征博引清概念

对于一门课程,明确概念,理清思路,是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作为老师,必须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清晰;作为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美术”和“鉴赏”的概念,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知晓“鉴赏”与“史论”、“鉴赏”与“欣赏”的区别,等等。在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中常出现“打体育”、“唱音乐”、“画美术”等类似的语病。这些语病的出现就是因为概念不清造成的。

有人会说,那些概念,很多教科书上已经谈过,老师不必担心学生概念不清的问题。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层面和个体理解能力不同,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概念,未必所有学生都能弄清楚。也就是说,要弄清概念,光靠课本还不行,还要求老师去做一些“旁征博引”的工作。

“旁征博引”的工作,要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是学生,二是老师,而关键是老师的引导。在备课时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要考虑到课文中有哪些学生不易弄清的概念,对此先有一个预测,尽量多查一些资料,让学生在弄清概念的基础上,学到的知识能更丰富一些。比如关于“美术起源”问题。在美术鉴赏教材中,都是只讲了“美术起源于劳动”,不曾论及其他观点。“美术起源于劳动”只是众多美术起源说之一,即是现代视觉文化中普遍认为的“马克思主义起源说”。其实在马克思主义之前西方就已有了“摹仿说”、“巫术说”和“游戏说”。这三种学说,虽然各有一定道理,但它们只是谈到了艺术存在的“后天”因素,而忽略了艺术产生的更根本的原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仅谈到了艺术与劳动的关系,还涉及到了艺术与人脑机能、艺术活动与人体机能的相互作用及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认识到“美术产生于劳动”是艺术发生学说中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一种学说。

尽管旁征博引有扩大知识面和弄清概念的特点,但旁征博引并不是漫无边际或面面俱到,而是主要针对那些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学生比较关心或老师意欲解决的概念。比如,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主要介绍一下“人文主义”;讲鲁本斯主要介绍一下“罗可可”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及影响;讲宋、元绘画主要介绍一下“文人画”的产生及发展;等等。

二、提纲挈领抓重点

所谓提纲挈领抓重点,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通晓系统的美术理论,以课本知识系统为线索,紧紧抓住课本知识重点这个“重中之重”。

美术一般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在人类美术发展史上,各个时期大都存在这四种美术样式,然而每个时期这四种美术样式的发展则是不平衡的,于是便出现了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代表性的美术样式。比如,新石器时期以“彩陶”为代表,先秦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唐代以“人物画”为代表,宋、元时期以“山水画”为代表,明清时期以“花鸟写意画”为代表。而每一个代表性的美术样式中又有着核心的美术作品、美术家及美术流派。如青铜艺术的代表作品有《司母戊方鼎》、《立鹤方壶》,秦、汉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是《秦陵兵马俑》和《霍去病墓雕刻》,唐代的人物画代表作品是闫立本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及周的《簪花仕女图》,等等。

如果每一个时期只着重介绍一两个美术样式或作品,势必使前后的内容变得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因此,我们在“抓重点”的同时,必须将其建立在“提纲挈领”的基础上。在美术鉴赏课程中,“提纲挈领”主要表现在每一章的“概述”或每一课程内容前的提示或总论中。凡概述、总论中的内容,老师不仅要逐字逐句地分析、串连和讲述,还要结合实际作品及美术家,使整个章节内容贯穿一气。概述就像一条线,每个内容的重点就像穿在线上的珠子。“提纲挈领抓重点”就是使线穿珠而过,珠不离线,线不离珠。只有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才显得有血有肉,有条不紊,谨“毛”而不失“貌”。在概述中重点讲解内容的联系性,分讲时重点突出它的时代特征及个性。

抓重点并不是孤立抓一点,而是要力求抓一点带一片。比如我们把清代的石涛及其作品作为鉴赏的重点,从而联系到、弘仁、髡残的绘画及其创作思想,以清初“四王”保守派绘画来反衬石涛的大胆革新精神,以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来论及石涛绘画对后世的影响。如此这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使重点鲜明突出,又避免了单调乏味,而且还给人一种“疏而不漏”的感觉。

三、明史通论重直观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创作不单单是为了摹仿客观形象,而且是无时不在地创造新的视觉形式美。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视觉形式也在不断地翻新,而这种翻新无形中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所以说,作为一位美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的直观认识是极其重要的。

所谓“直观”,就是人们对美术作品的直接的视觉认识和感受。达・芬奇的作品给人的直观是“理智”;米开朗琪罗的作品给人的直观是“雄强”;拉斐尔的作品给人的直观是“秀雅”。人们对美术作品的直观认识多是来自于作品的构图、笔触、色彩、形象等外在形式,而外在形式的演变往往隐伏着一些规律和内涵。古埃及人把高山、大漠、长河的神圣赋予皇权至上的金字塔,而金字塔那稳定、沉重、简洁的感觉又对人们的灵魂产生一种威慑作用。古埃及神庙的出现,使人们的那种“灵魂威慑”由外表形态转入内部空间。“罗马风”教堂中的“穹顶”蕴涵着人们对天国的所有幻想,对天国的向往又促使教堂建筑的外部形态向上发展,于是便出现了后来的挺拔向上、直刺苍穹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在众多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再现了往日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辉煌。封建统治阶级及教会的豪华、享乐,曾使“罗可可”和“巴罗克”艺术风行一时。德拉克罗瓦的浪漫主义美术雄风打破了过去古典主义美术的宁静,印象派绘画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对绘画本体重新认识……

“明史通论”就是明晰社会、美术的发展历史和通晓各个时期的美术理论。明史通论是我们准确把握各代美术作品视觉直观印象的最好办法。秦陵兵马俑被国际友人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数以千计的大型陶俑构成一个完整而威武壮观的军阵图。它给人的这一“气势宏大”的直观印象,正是秦王朝生气勃勃、不可一世历史的艺术再现。对唐、宋、元三代的艺术,后人曾做出“唐尚法、宋尚意、元尚趣”的理论总结和评述。唐尚法主要表现在“理法”、“法度”和“技法”三个方面。宋尚意主要表现在“意境”、“理意”和“诗意”上。如果说唐代的绘画多突出在“外功”上,而宋代绘画则多突出在“内功”上。元尚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意趣”、“情趣”和“墨趣”。以山水画而论,吴道子及荆、关、董、巨是“尚法”的代表,文同、苏轼及“南宋四家”是“尚意”的代表,“元四家”是“尚趣”的代表。以上事例说明,明史通论不仅能使人们很快地把握对各代美术的直观认识,而且还能使人们的直观把握更加深刻而准确。

古人在对美术的直观把握上,曾总结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有人从风格上把握不同的直观,如“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有人从衣纹勾勒上显示不同的直观,如“雀爪郭熙,拖技马远”。

四、厚积薄发抒已见

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的不同之处,在于鉴赏有鉴别和欣赏的意思,欣赏一般不具有鉴别的意思。就是说,“鉴赏”是人们带着一种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对美术作品进行观赏。“欣赏”乃是人们带有一种肯定、赞誉的态度来对美术作品进行观赏。鉴赏与欣赏的区别在于能否对美术作品抒发个人见解上。大学生一般已进入成年人阶段,世界观已经形成,有了一定的知识面和思考能力。对美术作品或史论表示一些个人见解则是大学生“美术鉴赏”选修课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所谓“抒已见”就是让学生谈个人看法,这种看法必须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既能符合历史实际和言之成理,而又不同于他人的观点。

中国素质教育要改变那种“被动式”的教育模式,学生从小学知识,往往不是主动获得,而是被动获得,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一种思想,即凡是课本上的都是正确的,不可改变。这种思想对抒发个人见解极为不利。当我们讲授美术鉴赏选修课时,要尽力扭转学生的这种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书本里的观点和思想只是编著者个人的见解,当然也有可能缺乏正确性或全面性。美术鉴赏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对同一问题或事物有不同认识也是正常的;只有敢于否定才能敢于肯定。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就会马上活跃起来,他们的个人见解也往往由此而产生了。

“个人见解”不是“妄发议论”,这是让学生们必须理解的第二个问题。当学生提出某一见解时,老师要反问他:你的认识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观点,你准备用什么样的事例和论证让人们同意你的观点?当然这种反问不是泼冷水,而是为促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课文,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去查阅资料和进行深入的思考。要使学生懂得,“厚积”是“薄发”的基础,只有“厚积薄发的见解”才是有意义、有价值和有说服力的。

鉴赏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对美术有很高鉴赏力的人,除了要具有深厚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外,还要具有哲学、历史、文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广泛修养。我们要对某一美术作品做出全面、公正、科学的评价或认识,就得对作者的思想、身世,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制作手法及材料,对作品在美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都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第12篇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其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美术鉴赏教材内容繁杂,知识容量大,如果教师缺乏合理的教学策略,则很难使教学顺利进行,也不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认为,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讲透基本知识。奠定美术鉴赏基础

要想使美术鉴赏教学收到实效,其前提则是,美术教师应给学生讲透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学生进行鉴赏奠定基础。点、线、面、色是构成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美术作品的不同种类都是在这四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组织和表现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则形成了独特的美术语言表达手段。如,西方绘画中的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中国绘画中的笔墨、章法、皴法等。教师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构成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表达手段,才能使他们的鉴赏之路变得通畅。

二、明确鉴赏程序。搭建美术鉴赏之桥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十分茫然,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鉴赏的程序,找不到美术鉴赏的切入点。为此,教师要告诉学生美术鉴赏的基本程序,为学生搭建进入美术鉴赏世界的桥梁。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下列问题式程序进行鉴赏:1.你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叙述所鉴赏作品的内容,尤其是作品的细节部分。2.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促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3.你认为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解读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4.会对作品作出何种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态度和认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

三、加强学科整合,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并非是让学生单纯地观察美术作品,学习其创作技法,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为此,美术教师应加强学科整合,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历史、政治、音乐等学科资源,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如,在教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园林“虽由人造,宛若天成”的意境及“移步换景”的视觉魅力,教师可播放以《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古筝名曲作为背景音乐的反映中国园林特色的视频让学生进行欣赏,并详细介绍中国著名园林建造的历史背景及园林内的楹联、匾额,适时引用一些描写中国园林的经典诗词,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如身l临其境的感受,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拓展教材内容。提高学生鉴赏层次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是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载体,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组织美术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合理拓展教材内容,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层次。如,在《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一课鉴赏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对教材内容予以了适当的拓展,给学生详细介绍了青花瓷用色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然后,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对青花瓷艺术进行专题鉴赏,并播放歌曲《青花瓷》,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鉴赏兴趣。最后,为学生展示表现青花瓷造型的剪纸作品,并用深浅不同的蓝色颜料在其上绘出花鸟图案,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青花瓷是青花艺术与中国水墨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青花瓷艺术的魅力,又使他们的鉴赏层次和鉴赏品位得到了提高。

五、组织多种活动。内化学生鉴赏能力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让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指导学生临摹所鉴赏的作品;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对某一作品作出评价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使他们的鉴赏能力实现由表及里的内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