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高端装备制造,未来十年的红利赛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有哪些 圆桌对话:“高端装备制造,未来十年的红利赛道”

圆桌对话:“高端装备制造,未来十年的红利赛道”

2024-07-12 21: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它的存在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但与使命意义并存的,是制造业投资天然的难点:

自主品牌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中低端产能占比过重、竞争尤为激烈,高端环节被国外品牌掌控等等,这都是摆在每个投资人面前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

那么参与其中的制造业赛道投资人到底有着怎样的感受?在选择优质被投企业时,大家更看重的长板是什么? 

在“第18界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在西高投总经理张念的主持下,大米创投董事长艾民、华创资本合伙人陈欢、同创伟业合伙人段瑶、松禾资本管理合伙人汪洋、海创汇创投总经理李银亮、天鹰资本合伙人张勇、九鼎投资董事总经理邢晓辉,就《高端装备制造的现实与未来》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是圆桌现场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 

“坚定信心,要相信中国制造”

张念:大家下午好,我是西高投的总经理张念,首先请各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的机构。  

艾民:大家好,我是大米创投的创始人艾民。大米创投是我2014年底创立的一个专注于投早期成长性硬科技企业的投资机构。我们践行硬科技生态圈的投资逻辑,投了很多优秀的早期的项目,现在主要领域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   

陈欢:非常感谢今天受投中邀请参加这样一个活动。我来自华创资本,华创资本是一家综合型基金,同时管理人民币和美元不同币种的基金。我们投资方向比较综合,包括消费、医疗、软件、硬科技,整体来讲有十多年的投资经历。 

我在基金这边主要负责硬科技方向的投资,涵盖的领域包括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半导体材料、商业航天等等。   

段瑶: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同创伟业的合伙人段瑶。同创伟业成立于2000年,是深圳的一家民营创投机构,也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民营创投机构,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有24年的投资经历。我们管理的基金总体资金规模大概在300亿人民币,其中也有美元的币种。

我们是综合性的管理机构,包括硬科技、大健康、大消费、TMT等行业我们都有投资。目前我们被投企业里在A股、港股和美股上市公司已经大概有100多家,其中26家已经在科创板实现上市。从成立到现在,智能制造、高端制造都是我们同创投资的重中之重。   

李银亮:大家好,我是海创汇的李银亮,海创汇是海尔集团下的一个投资孵化平台,我们目前主要的定位是产业投资,主要围绕集团的工业互联网板块做一些产业布局,主要从下游底层的一些硬件,包括传感、装备之类的,中间的大工业互联网类的平台,包括上端的具体细分应用,投的方向相对比较宽泛,我们这边其实并不太在意项目的退出或者具体的收益,是以打造产业生态思维在国内做投资并购的布局,目前为止差不多投了近100家企业,当然完全是以上下游逻辑去整合整个产业链的。   

汪洋:大家好,我是来自松禾资本的汪洋。松禾资本1996年在深圳成立,目前为止有28年的历史。我们主要的投资方向覆盖了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医疗健康,一个是科技。我们基金的投资阶段是以成长期和投早期为主,超过三分之二的项目是在成长期和早期。目前我们管理的规模200多个亿,管理的基金加上专项基金有将近30只,我本人主要是松禾资本负责科技领域的投资。   

邢晓辉:大家好,我是来自九鼎投资的邢晓辉。九鼎投资成立于2007年,以企业成长性投资为主。我们投资的方向主要为先进制造、生物科技、消费服务,其中我主要负责先进制造领域。   

张勇:大家好,我是来自天鹰资本的张勇。天鹰资本是一家聚焦、垂直投资科技制造领域的产业投资机构,在2012年成立,我们聚焦制造产业链升级,目标是助力世界级中国科技制造。   

张念:我看到一个数据,2022年的时候全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产值差不多在21万亿,当时预计2024年这个数值会到40万亿。 

记得投中年会在2021年有过一次讨论,当时的主题是未来十年是高端制造业的黄金十年,VC/PE应该怎么投?当时的一个判断是,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向中国转移是必然的趋势,现在时间过去了3年,虽然时间不算长,但也可以部分验证一下当时的判断,

我想请问一下各位嘉宾,在过去3年里大家对高端装备制造的投资怎么看?

艾民:这个问题比较宏观。我觉得国内整个高端装备制造在过去三年有非常大的进步,数据来说增长也比较多,从我们的光伏、新能源汽车行业,都走在全世界领先。 

我们是来自华南的机构,在大湾区、华南这边投的项目比较多。中国制造产业链在华南比较齐全。苹果为什么离不开中国?就是中国的产业链成本低,最齐全,这块中国非常有优势、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这几年高端装备里有很多突破了卡脖子,反而激励了中国这些企业突破高端装备方面的封锁,包括美元基金也在布局类似的企业。

现在我们投资的投资方向,也就像刚才上一轮讲的新质生产力,对于整个国家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陈欢:我觉得未来十年或者更长时间都是行业的高速发展期,有几个原因: 

第一,我们在这个过程里看到了非常强的国产替代兴起,有很多的高端制造装备或者设备,过去是由日本、德国这样的企业生产,供应全球,现在在大趋势下,我们为了自己供应链的安全,终端客户大家把需求逐步愿意转向国产装备,国产高端制造业的企业愿意去尝试,我想这为很多创业者打开了很好的窗口机会。这是历史性的转折,带来了很大的、大家需要去把握的时代机遇。

第二,过去的高端装备是集中在偏自动化的方向,进度很高,时间很快。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参与、介入,我觉得高端制造、高端装备是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的过程,过去几年这个趋势非常明显。 

过去中国的创业企业在很多自动化的关键零部件,高精度、高精密来说,相比日本、德国、美国这些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或者不足,但是在智能化上,相比日本、德国我们肯定是有优势的,因为我们国家的软件、人才在人工智能方面全球还是有开发地位的。 

总的数据来说,我们的基金确实重点关注了有智能化特点的设备,像机器人、智能的AGV控制器,包括我们投的工业回收分解,都有很强的智能化特点在里面,类似的企业成长都是每年超过百分之百的增长,持续的发展过程中是智能化加上装备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第三,出海其实是结合的。我们国家的创业企业做的装备有了智能化特点之后,就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我们可以看到出海业务上过去这几年超过了百分之百增长,快速的增长,而且不仅仅是进入所谓东南亚等这些发展中国家,而且也开始进入了传统的制造业大国,像日本、德国、美国都开始进入。这使中国高端制造的企业,无论是创业企业也好,或者其他的东西也好,都能够有机会专注于这个历史机遇,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大公司,所以我非常看好这样一个时代。   

段瑶:2021年左右,大家还在说高端制造向中国转移是非常明确的趋势,可能最近这两年大家讨论的更多是我们在争议制造业在开始往外面转移,包括墨西哥、东南亚、印度。 

当然有地缘政治带来的情况,但我个人觉得整个高端制造向中国的转移,或者准确来说高端制造在中国培育起来,大的趋势没有改变。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导致供应链的硬性外迁,实际上是一些人为的或者表面的因素,而制造业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一个国家的制造业要发展壮大,这背后需要有比较完整的工业基础设施,需要有产业集群,需要有人才集群,才能有支撑,这背后庞大的体系或者逻辑是很难被地缘政治因素在短期内做根本性的扭转的。 

比如我们的光伏,中国的光伏发电度电成本从十多年前的两块多降到现在不到三毛钱,这里面是我们产业链上下各个环节,从材料、装备、工艺等各个环节多年卷出来的结果,这是非常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我们的度电成本,我们的能量转化效率,这些数据拿到全球市场来看都是最硬的竞争力,这是地缘政治因素很难去改变的市场规律。 

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中国在工业生产,在制造业方面,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目前我们看到包括面板、光伏、新能源汽车、造船,等等,这些大的产业的制造已经占到了全球的半壁江山,甚至是大半壁江山。过去三年里我们看到其中一些产业有比较明显的全球市占率上的提升,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在座各位投资制造业的嘉宾,在过去这些年里,我们是在这样的变化里吃到了红利的,这个过程中我们抓住了很多投资机会。

所以如果三年前我们在投中论坛上讨论说未来十年是制造业投资的黄金十年,那三年后我依然同意这个说法。 

我们能看到前面有这么多的大产业现在走向了全球最大,慢慢走向了世界最强,那后面肯定还有很多这样的发展趋势,我们还有很多大产业能够有这样的趋势。 

那么后面是什么?也许是工业机器人,我们现在已经是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还不是最大的制造市场。也可能是通用航空装备,也可能是半导体封装,我不知道,我们要敢想,这个梦想总要有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道下一个站到世界第一的行业具体是什么,或者哪一年实现,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在这个大趋势下,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走向第一,这个过程跟过去的十年、二十年机会是一样的,我比较明确地相信,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在我们高端制造里还会有很多投资机会。

李银亮:中国处于第五次系统产业转移的趋势,从2022年的数据可以看到,实际上很多的中低端产业往东南亚甚至墨西哥、印度这些地方转移,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像美国、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他们的制造业往自己本国回流的。从欧洲来看又是另一种情况,不断的增加在中国的投资,像空客、ABB、宝马这些大型企业。前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还是在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增长,尤其来自欧盟的数据接近翻倍的增长。

对于我们本国的制造业,这个趋势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所谓的机遇是新的场景机会,比如欧盟国家加大对我们国家的投资,这会带来一些新的市场机会,比如涉及一些自动化改造和数字化的升级,这当中会诞生很多的新型拥有核心技术类的公司。另外像美国、日本高端产业的回流,会给国内产业带来自己原生性的研发,逐步解决受限的技术或者装备的动力。

我觉得从这两方面来看,国内一些高端制造业和公司留了很多机会。我同意段总的观点,我认装备类的投资或者整体高端装备行业的投资方向,可能需要按照数十年来去衡量,我们也非常看好这个整体的行业和趋势机会,也会不断在这个行业里找到属于我们本身国家特色的一些技术类的公司做投资和布局。   

汪洋:我个人觉得高端装备的投资从来不是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样一个风口的行业,被吹到天上去。从我的角度来看,高端装备制造的投资是值得长期投资、长期深耕的一个行业。 

我们1996年成立,我们那个时候已经在投高端装备制造了,已经快30年,现在还在投高端装备制造,说明这个行业不像互联网。互联网大家知道是流量为王,一旦某一个细分领域产生巨头之后,再诞生新的公司去推翻原有的大公司是很难的,但是高端装备不一样,在不同的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产业环境的变化,总会诞生出新的公司出来,新的公司永远有机会。所以我们认为高端装备的投资本身是一个值得长久投资的行业。 

第二个观点,刚才谈到我们制造业现在有一些外溢的倾向,我自己看到一组数据是越南——我们现在很多制造业转移到了东南亚——我们可以看到在对美国出口增加的同时,我们对越南的出口一再增加,这跟我们自己投资的一些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式是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真正转移的只是最终的产品组装,真正的高端核心的东西我们并没有转移走,其实还是留在了我们自己的国家,这是我自己看到的现象。 

第三,我们最早的时候,高端装备等很多的产业机会很多的其实是仿造的机会,像欧美、日本他们有了什么我们就跟着做什么,凭借我们自己的巨大市场优势,做出低成本的东西获得成功的机会。但是今天不一样了,有很多的领域我们在真正引领高端装备和先进技术的自行发展,在新能源领域、光伏、锂电、电动汽车这些领域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做高端装备的时候,我们在一些领域真正引领了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的一些产业机会,同时我们在高端装备里进一步看到了智能化。 

刚才华创的领导也讲到了,高端装备智能化的产业机会,这个产业机会我认为也是高端制造非常大的投资方向,在机器人领域表现特别明显。   

邢晓辉:我从两个角度阐述一下我的想法。 

一方面,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花了4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当前正在和全球同步,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 

整个中国的产业升级史,就是一部国产替代史,是一个把国外的产业向国内转移的过程。过去,这种转移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能,比如在包括手机、电脑和家电在内消费电子行业,产能基本被中国承包了,例如全球约70%的智能手机都是在中国生产制造。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开启了产业升级之路,转移对象变为高端制造的科技产业。尽管当前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国产化率还比较低,但近三年,全球高端制造业产业链正在持续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设备在全球的占比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看到几组数据: 

1,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约为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

2,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总值首次超过万亿元,同比增长了约30%。这个增幅是非常高的。 

3,再看大家耳熟能详的光伏行业,十几年前,光伏行业“两头在外”,研发技术和市场在国外,中国做简单的加工制造,赚取较低利润。现在,中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达80%以上。比如金刚线,过去这一行业基本被日本企业垄断,但是近几年中国企业通过不断地卷成本卷技术,快速迭代升级,已全面掌握话语权。 

另一方面,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制造业中下游的国产化进程已经较高,上游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新材料就是核心领域之一,因此我们也看到了2022-2023年的新材料投资热潮。

我就从这两个角度谈一下我的感受。   

张勇:谈一下我们在制造行业的理解。2021年大家谈制造跟2023年、2024年谈制造的时候趋势上有所不同。 

第一,我们坚定地认为大趋势不改,但是节奏调整,形式多样,断链与内部崛起并存。 

如果看一下浩浩荡荡的改革开放历程,可以看到在工业领域里,我们先是把人家的产品买回来,再到初步国产化,再把大部件国产化,最后把小部件国产化,最后到消耗品国产化。相当多的行业里已经到了材料、工艺、算法、核心算法,到了核心的半导体,换句话说已经到了一些眼睛能看得到但是需要更深刻的思想,需要更深刻的总结、拔高、提炼跟创造的层面。 

为什么能够这样?我们觉得来自中国经济的活力,工程师不断迭代,纵向迭代,不断超越自己的基因。我们其实很累的,我们每一个细分都跟世界上最相近,我们放眼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像中国这样,全民都在超越自己,觉得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好,明天的科技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这个还是比较少的。所以在中国现在的土壤上,制造业的情况并不像原来的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 

举几个例子。我靠着我的应用,我做得比你快,我迭代得比你好,在一些细分领域里还出现了超越。民营企业的崛起以及外资企业的研发以及退出,验证了这个道路。我们不仅仅在成块的大装备上有突破,我们细分地往下扒一层再扒一层,还没有改进到很好的点上,在这些领域里也会有突破。 

比如说超越层面,我们发现一些电流传感器小的企业(珠海芯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把指标拿出来测,我们发现它测的就是大家认为这个产品里最好的,不是一个好、两个好,可能就是一组或者几组,自己测出来的就是比国外的标杆企业要好。你发现他还在不断迭代出更好的东西,这个现场能在我们自己投的企业中发现,在我们没有投的另外一个企业也有这样一个特点。 

比如电动创新领域,还没有那么先进,估计再迭代两三年可能跟他的时间差不多。比如磁悬浮领域,磁悬浮轴承——这是很具体的案例(北京高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当然内部有助力,我们需要国产化的装备,需要国产化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突破——我们跟一些世界先进的技术指标以及产业对比的话,可能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超越,这一定程度是在用户的教导下完成的,用户说两年内我就要这个。 

另外的企业完成超越是因为需求跟用户近,比如火电服务企业、机器人企业、工业大数据企业、比如火电领域(浙江吉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风电领域(珠海市泰和量子智能有限公司),因为离客户应用端很近,理所当然现在在出口,理所当然变成世界级引领该行业的企业。 

综合来看,高端装备制造是由原来的单一或者有主流趋势的状态演变成了多形式并存,这种多形式并存启示我们要坚定信心,要相信中国制造,更要相信我们这么大的工程师团队。反正应用离我们太近、产业链离我们太近,这些年我们也攒下了很多东西,这些给了大家一些信心。同时也可以看到,在相当多的领域还没有进入正向创新的阶段,还处于反向学习的阶段,这是并存的,也复杂。

因此,在这样的格局下,因为复杂,因为变化,投资还有相当多的机会,未来几十年当中我们都会觉得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领域里有持续的投资机会,或小或大。 

“有伟大格局观的创始人,才能真正穿越周期” 

张念:感谢大家的分享,这三年大家普遍共识一致,虽然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趋势还在。 

高端装备制造一直是工业的脊梁,国家当前大力倡导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催生条件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高端装备制造无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势必会带来技术的提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包括一些产业的转型升级等。对应我们看初创企业或者被投企业,兼具技术、管理、产业这三点可能很难。我想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如果不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考虑,同样的一笔钱,各位更希望投到在哪一点有明显长板的项目上?   

艾民:我讲三点。因为我们在硬科技领域投早期、投天使比较多,在科技领域关注的当然是人,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这是最重要的。虽然高端装备技术产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早期还是要看他的技术的创始人背景、持续迭代的能力、产业所占的比例。实际上我的核心观点还是要审判投资逻辑,有核心优势在里面,有伟大格局观的创始人,才能真正穿越周期,获得比较大的成果。

比如说去年在美国上市的禾赛科技,原来是做天然气安全检测的。我们投了很多这样天使的,比如某个纺织机器人项目,创始人有核心的技术,但是因为方向,第一个项目失败了,我们天使拿出来,后来找到了纺织机器人,爆发了。所以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核心是人。 

第二,不是投完了就不管了。在目前的大背景下,我们还是要投得确定性,最好从技术、产业,听听他的理解,有很深的理解之后我们判断他,他在这个行业里能不能做到行业的龙头。我们跟它沟通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知道哪些产业资源能帮助他,我们早期就投到他。这里面还是赋能的作用。 

第四,我们投完之后很多的早期项目,对他业务的方向、战略,包括管理的能力,更多的对接资源给他把关。我们投了东莞的一家做半导体的企业,其实他不是搞技术的,原来是搞销售的,但是他有非常大的志向,从创业开始就想做行业的头部,做中国的第一、全球的前三。 

我相信了,几年的发展很多机构都投了,投完之后我们要把创始人的视野、格局和管理提升,只有优秀的创始人才能引进更多的技术优秀的人,形成团队,更多的方向产业达到第一曲线再达到第二曲线,才能把公司带到一个高度,真正优秀的创始人才能穿越周期。像美的、格力,也是传统制造业,我们把创始人的格局提升,引进优秀的更多技术人才,更多产业的技术方向,达到第二曲线,这样我们投完之后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收益。   

陈欢:作为科技的投资人,主持人你问到底产品、技术、市场、赛道、团队更看重哪一个——我开句玩笑话,成年人不做选择,肯定都要,我肯定是既要也要,希望各方面都好。 

产品和技术其实是一个基础,我们肯定要选这里面好的产品和技术,确实也要避免有一些创业团队和创始人,过于专注在单点细节上雕花,在单点的技术上做得很出色、很优秀,比所有的竞争对手、国际的竞争对手都要好,但是忽视的是工业领域、制造业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点再好,在大的系统里你是不是足够好,这是很多创始团队在产品技术上不足够重视的,这也需要我们在这个角度了解和判断。 

市场有点老生常谈,我们很多的技术背景创始人对于市场往往不够重视,往往觉得我的产品足够好就可以把市场拿下,这中间涉及很多的问题和挑战,成本、系统、上下游配合、生态圈的结合等,这里面有无数的市场,如何拓展市场,如何跟上下游合作,这是很多创始人忽视的,也是我们判断和挑选团队、项目很重视的一点。 

产品和技术是基础,赛道决定项目的潜力和它的上限。刚才艾总讲,很多公司即使上市了,也就小几十亿的市值,二三十亿,这种情况来说对于潜力不是那么大的领域来说,可能投资的时候会稍微谨慎一些。虽然我们是投早期A轮、天使轮这样的机构,但是也需要判断他成长的潜力有多大。我们曾经也有过教训,有的创始团队项目产品技术非常不错,市场其实也开拓的挺好,收入各方面表现还挺好的,但是因为创始团队或者创始人在管理上有些能力不足,在发展过程中吃了不少的亏,影响了项目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投资的挑战是在既要又要里根据不同的项目做不同的权衡,在这里面选择最合适每一个机构的偏好,或者你愿意在这里面接受什么样的不足,你在投后给他做一些弥补,选出合适的项目和团队。   

段瑶:主持人问的不是投资的技术问题,问的是投资的哲学问题。 

我们到底投什么样的企业?产品、技术、产业、人才等综合的因素,我自己个人觉得肯定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要把所有的因素都放在一个企业里,而且都要强,要找一个六边形战士的企业,这是非常难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真正的优质资产如此之稀缺的原因。 

同创在过去二三十年的投资时间里,我们吃到了制造业包括国产替代的红利。前几年IPO的门槛还没有那么高,我们在一个比较好的产业里找到还算比较有一定的技术和产品优势的企业,可能有几千万的利润,有一定成长性,后面上市。我们投资的时候可能只有几个亿的估值,上市之后二三十亿、三四十亿市值,通过上市我们能够实现退出,这样的企业或者投资机会在过去相对比较多,看上去也不是那么难,过去的制造业有很多国产替代的点和机会,我们还是能找到不少这样的企业。 

现在整个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包括IPO的门槛也在提高,大家已经不再满足于去投资一些平庸的制造业企业,而是希望能够投到行业里真正优异的龙头企业甚至是链主企业,这个时候我们单单看产品、技术、产业可能不够了。这个时候管理,或者我更愿意定义为创始团队的战略能力和管理能力,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是能够让一个还算不错的企业成为真正优异的链主企业必不可少的因素。 

可能很多投制造业的或者投科技的投资人都会说,在投这些项目的时候产品、技术、市场这些是这个行业的或者投资的门槛,或者说是壁垒,这些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但是实际上我们同创过去投的一些企业,在他们所在的领域做到了全球第一的位置,这些企业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创始人都非常强。 

这些创始人有很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吸引人才,包括对海外高管团队兼容并包的胸怀和人格魅力,能够对他所在这个领域全球竞争格局分析基础之上对自己的企业发展战略有清晰的规划和非常强的执行力等等。这些团队的优点使得他们能够带领企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当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总结一下,产业、技术、产品固然很重要,但是这是我们投制造业一个基础门槛,或者是投到一家还不错的企业的基本条件,但是只有我们足够幸运、足够努力去找到非常强、非常优秀的创始团队,我们才能真正投到优秀的、甚至是伟大的公司。   

李银亮:产品、技术、产业看重哪一点,这三点缺一不可,但是常规的理解来讲技术肯定是最核心的。我们又是做纯产业投资,我们对项目最核心的评价指标,就是对产业的理解深度,包括我们选择供应商的时候,最看重的是产业整个生产制造过程的理解程度。

比如说我们帮助十多个产业做柔性生产线,其中涉及到某个具体产品的视觉检测,我们当时把国内所有能做该类产品检测的公司全部都进行了对接,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没有选择准确率做到多高的公司,而是选择一家在不同产品快速切换时更具备效率的公司,尤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不离线的自适应的检测公司。这是我们做产业投资最看重的,也是我们从产业投资角度来讲,不一定最好,但是一定要最适用我们。 

从投资角度来讲,我觉得产业是我们核心评判项目或者投资项目最核心的逻辑所在。 

汪洋:对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企业,我们投资关注的侧重点不一样。对于早期的企业,我们更关注这个企业的团队以及所选赛道,尤其我们关注这个团队里的灵魂人物,他的团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融资能力。而这个企业所选择赛道,大家知道基金是有时间周期的,在可预见的未来有足够高的商业空间。 

第二,对于成长期的企业,我们更关注的是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化的能力,对于企业发展到成长期这个阶段,如果企业想在未来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链主企业或者是潜在的链主企业,他的发展速度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就必须够快。

怎样能够更快?对于这个阶段的发展企业我们直接去看他的产品能力怎么样,市场能力怎么样,往往这类企业已经开始赚钱了,我们就看它的增长速度够不够快。 

对于中后期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已经是链主企业或者潜在的链主企业了,团队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很完善了,而且已经证明自己的能力了,对于这阶段的企业我们更关注的是企业的估值高不高,企业的规范性如何,企业多长时间能够上市,上市之后我的获利空间还有多大,这可能是我关注的重点,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我们投资关注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邢晓辉:PE机构和VC机构的关注点和方法论存在一定差异。我们作为老牌的PE机构,实行“行研驱动-按图索骥-属地开发”的项目投资和开发策略,以深度研究为核心,系统性地拓展优质项目资源,提升项目投资质量。 

具体在做投资决策时,首先基于最根本的投资原则,在市场规模、技术与成本、团队等几个方面,不能有明显短板,然后再从中选优。 

其中,行业赛道是前提,市场规模要尽量大,增速要尽量高,要看未来行业里能不能跑出几家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技术与成本是PE投资阶段重点关注的两个核心,技术是制造业的基石,而产品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比拼的更是成本管控能力;最后是团队,投资最终是投人,人永远是最重要的,往往也是最难判断的,所以我们会着重考察创始团队的工作背景等履历来作为印证。 

以上是我的想法。   

张勇:作为最后一个回答问题的人总是很困难,因为答案都被前面的嘉宾说过了。比如说在不同的阶段会不一样,比如还没有投的企业我们把他邀请来参与一个游戏性的活动,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有一种模式的存在,这种模式挺有意思的,他平时并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意味着如果你能选就千万别优先去管。我们也会邀请已经投资的企业到营地里来继续做这个游戏,做完这个游戏周围的人会跟他说这个、说那个,这时候他的开放心态就变得特别重要,有助于提前发现这些问题。 

总结两点,一个是人,第二个是组织建设,在不同的阶段还是很重要的。当然有办法可以提前发现,这都是在不同赛道、不同阶段,借助大家直接或者间接的经验换来的心得,有兴趣的可以体验一下,蛮有意思的。   

张念:谢谢各位嘉宾,时间有限,意犹未尽。虽然方法论不一样,但在座各位目标一致,都是希望通过投资助力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国之重器频频上新,让我们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再次谢谢各位。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