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战争:美国对付苏联的三板斧之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采取的经济措施 经济战争:美国对付苏联的三板斧之一

经济战争:美国对付苏联的三板斧之一

2024-07-16 06: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美元帝国

01 出口管制

出口管制,是美国对苏联发动的经济战争中最为核心的形式,直接限制了苏联经济运行的范围,阻碍了苏联市场的扩大,对苏联经济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也是今天的美国惯常使用的手段,见效快,影响深,破坏力强!

1946年1月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时任总统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美苏冷战由此开始,而美英等国对于苏联的制裁也早在酝酿之中。

丘吉尔铁幕演说

从美苏冷战开始的第一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开始,美国就开始实行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全面禁止战略物资、紧缺商品以及与战略物资有关的技术资料直接或间接输入苏联、东欧各国、以及中国。

1947年12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做出决定要求,美国及其盟友无限期停止向苏联及其阵营同盟国出口所有美国短缺物资和有可能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

1948年3月,美国宣布对苏联实行禁运战略物资的政策。

1949年2月,美国国会制定了战后第一个《出口管制法》,把贸易管制以国会立法的形式最终确定下来。

1950年1月9日,美国牵头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通过威胁利诱等手段迫使与苏联有传统贸易关系的西欧盟国加入到贸易管制的行列中来,制定了严格的出口管制清单并强制执行,将苏联排斥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外。

巴黎

1962年,鉴于苏联石油资源丰富,需要出口大量石油赚取外汇的经济特点。美国对苏联实行了大口径输油管道禁运,严重影响了苏联石油的运输,同时也影响了苏联对西方机械和运输工具的进口。

1979年,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先后宣布对苏联实行粮食禁运、天然气管道禁运、能源技术设备禁运,并实行无例外政策。

1985年美国再次对《出口管制法》进行了修正,扩大了对苏联经济遏制范围,影响了苏联经济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990年6月,巴黎统筹委员会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决定将尖端材料、材料加工、电子、计算机、电子通信、激光检测、航空航天、海洋技术、运载系统等9个领域的高新技术列入管制范围。

卢布与美元

遏制对苏联的贸易,阻断苏联市场的扩张,影响苏联经济模式转变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从而拉开了苏联科学技术与美国之间的差距,这是美国持续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国策。美国凭借自身世界工厂的地位、强悍的工业制造能力、盟友众多等优势,可以说是硬生生用资源耗死了苏联。

这里有个问题,美国西欧各国要求对苏联实现禁运,怎么知道西欧国家是否阳奉阴违呢?我们都知道日本曾经向苏联出售过高精密的加工船用螺旋桨的数控机床,引发了震惊世界的东芝事件,难道西欧国家不会这么干吗?美国是怎么管控这种风险呢?

答案是美国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美国在西欧重要位置部署了陆海空军事基地,明面是保护西欧国家不受苏联的入侵,和平年代也是监视西欧诸国的利器,西欧各国与苏联的贸易交流在这种监视下无所遁形。平时西欧国家与苏联私下搞点小动作,美国可能睁只眼闭着眼,拿点好处就算了,一旦双方国家关系恶化,这些都是铁一般的罪证。

美国的军事基地最终会成为绑在西欧诸国脖子上的绳索,勒紧了喘不过气来时就得向美国求饶,放松了透了口气,还得对美国感激涕零。

锡戈内拉海军航空基地航拍

02 经济援助

经济援助,具有特殊的时代特性,因为美国和苏联其实并非单对单地捉对厮杀,而是各自组建阵营对抗的形式,而美国和苏联作为各自阵营的老大,有义务对身处同一阵营的弱小国家进行援助的责任。

斯大林

斯大林时代,苏联开始对社会主义阵营12个国家大力开展援助,其中就包括了中国,苏联援助了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项目,落地建成150项,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门类齐全,自成体系,不仅使中国迅速从二战后的创伤中走了出来,而且帮助中国从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成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国,纵观世界,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随着苏联国力的增强以及战略野心的不断膨胀,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占据苏联对外关系的主流思潮。赫鲁晓夫时代,开始向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第三世界提供援助,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时,受援国已经增加到27个。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进一步加强全球战略攻势,在第三世界广泛培养亲苏势力,到1981年苏联援助国数量达到64个,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重要的第三世界国家。从二战后到苏联解体前,苏联整体援助规模高达858亿卢布,约1490亿美元,占据苏联全年收入的比例相当高了,可见对于苏联的负担有多重,而这些付出能够收回的回报相比于付出更不成比例。

苏联援华

苏联的援助模式多是直接投建项目,帮助建设整套工业基础,然而这种投资方式一般都是见效慢,投资巨大。在苏联鼎盛时期,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这些受援国也因此得利,在60年代如朝鲜、阿富汗、叙利亚等国纷纷成为耀眼的社会主义明灯,人民生活普遍比周边发展中国家要好。当苏联经济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时,这些对外援助成了苏联的负担和包袱,然而为了与美国继续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维持苏联的大国形象,苏联不得不硬着头皮不断加大投入,直到苏联破产倒闭!所以说啊,做人做事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

1000苏联卢布

相比之下,美国的援助就比较鸡贼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要求西欧各国通过参加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美国的对外援助除了给贷款,还会转移美国剩余的产业链。比如日本,美国为了扶植日本,重启工业,提供了大量援助,从1945到1969年之间,总计40多亿美元,日本在大规模引入美国的高科技,促成了日本70年代的半导体产业腾飞。

对比美苏在经济援助上的做法,美国之所以能够在经济援助这场经济战争中也能战胜苏联,凭借的是美国自身工业的全面发达,将美国不需要的低附加值的产业链向外转移,从而将受援国的经济运作模式纳入到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中,将可能的经济风险分摊到所有参与到这个经济体系的国家中,所以每当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时,世界跟着受难,本质原因就是因为大家的经济运行模式都在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中。同时美国援助的国家中,包括西欧、日本都是二战前的发达工业国家,接受美国援助后,迅速恢复,加入到美国经济体系,实现反哺。反观苏联的援助国家二战前都是殖民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农业基础薄弱,单纯依靠苏联输血救助,并且苏联本身国家工业发展偏重于重工业,比例失调,无法在苏联主导的经济体系中形成体系,构成一个闭环式的循环。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外援助,不能由自身承受不可预知的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将其纳入到经济体系中,由系统分担承受风险,这其实也需要援助国自身的工业体系完整,工业链处于高端地位,能够对外转移产业链。

援助非洲修建的铁路

03 军备竞赛

军备竞赛,其实也是隐藏的经济战争,对于苏联来说是军备竞赛,对于其他一些实力不如美国的国家,美国采取的方式就不太一样了,包括军事介入、军事施压、军事威胁等等手段,以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配合美国在全球范围的军事基地对全球范围内的任一国家投射影响力,对要进行经济战争的国家施加干涉。

苏联和美国的冷战,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竞争色彩,一方落败势必会进行全面清算,并且苏联作为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把共产主义输出到全世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责任感始终环绕着苏联历任领导人,因此在军备竞赛中取得对美优势,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从核武器到太空探索,无一不是美苏争霸的战场,从1986年到1990年,苏联军费开支年均增长率高达8%,几乎是国民收入增长的两倍。

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的相继成立,美国利用苏联曾遭受侵略的敏感心理,逼迫苏联片面发展军事工业以消耗经济实力的阴谋。苏联为了配合自身在美苏军备竞赛取得优势,在自身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情况下,再次向国防重工业投入大量资金资源,结果造成的影响就是农业崩坏、轻工业破产,甚至人民日常所需粮食都需要靠进口来满足,要知道苏联可是占据着广阔无垠的东欧平原啊。

由于苏联四面皆敌,所以苏联的军事扩张,依赖于国土,极大程度上消耗了自身实力。

相比之下,美国在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处理就非常微妙了。

首先美国在全球部署有大量海外基地,这个海外基地驻守国不仅要免费提供土地,还需要向美国支付天价的保护费,比如日本,1978年经济逐渐好转的日本政府迫于美方压力,开始负担在驻日美军基地工作的日籍员工的福利费和劳务费,之后,日本提供的资金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数量也越来越大,逐渐变成了一个无底洞。

其次美国的工业体系完整,美国本土的国防工业、农业发达,低端轻工业美国又通过产业链转移到美国的同盟国,在美国的经济体系中可以说是工业体系健全,资源丰富,在这种大市场环境下,军工企业的变现能力高,转化民用的意愿也充足。

04 终章

马克思说过: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每一种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变迁都是由于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变动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苏冷战几乎没有爆发大规模热战,经济战争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角。那么在美苏冷战长达45年经济战争中,能够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健全产业链

苏联在与美国进行经济战争,最大的吃亏在于苏联国内的产业链不健全,苏联试图强行整合各个加盟国的资源和产业,通过苏联中央指令性发展经济,可是国与国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何一个相对发达的加盟国需要补贴另外一个国家呢?长久下来,积累的经济矛盾引发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进而导致更深层次的信仰危机、政治危机。此时的苏联,犹如一个一点就爆的火山,而苏联高层却不自知,继续加大对外援助,而这些援助最终需要由苏联底层人民去承担。得不到好处,却要付出许多,有谁会愿意呢?

第二:升级产业链

苏联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追求速度和数量,长期执行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战略,这是为了可以在经济增长速度和产品数量上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粗放型经济发展策略造成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过大,导致经济发展成本增加,生产效率低下,投入产出比下降、企业缺乏活力、缺少资料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

低效益、高成本、高浪费的弊端致使苏联后期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在竞争中不利,然而此时的苏联模式固化,精英阶层腐化,更是无力也无心去修正,因此苏联也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升级产业链,意味着精细化、市场化,消费促进生产,生产拉动消费,形成循环。升级产业链,也意味着占据高附加值的生产链顶端,掌握核心技术,降低资源消耗,提升国民待遇。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个国家的国民发展才是根本,能让国民幸福安康比起单纯意识形态的竞争更具有说服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

斯人已去,唯有一声叹息,苏联已成为历史,化作一面照妖镜,照出美国的蝇营苟且。苏联与美国45年的冷战纠缠,看惯了风雨,见多了阴谋,成也好,败也罢,随风而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

本文图源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 《美国对苏政策中意识形态因素及其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 》

2. 《苏联国民经济崩溃成因探析——兼论苏联解体的原因》

3. 《苏联解体的美国因素》

4. 《苏联经济发展状况与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5. 《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冷战及教训》

参考资料:

1. 《美国对苏政策中意识形态因素及其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 》

2. 《苏联国民经济崩溃成因探析——兼论苏联解体的原因》

3. 《苏联解体的美国因素》

4. 《苏联经济发展状况与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5. 《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冷战及教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