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报告:贸易摩擦四年已过,中美贸易向何处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进出口关税 宏观经济报告:贸易摩擦四年已过,中美贸易向何处去?

宏观经济报告:贸易摩擦四年已过,中美贸易向何处去?

2023-03-13 08: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每日研选深度报告导读,请关注:报告派)

报告出品/作者:东方证券、陈至奕、王仲尧、 陈玮

以下为报告原文节选

尽管美国两党官员频频提起“中美脱钩”、“支持美国制造”,但美国海关数据显示,2022 全年美国从中国进出口的金额已达到 6906 亿美元,而历史最高值 2018 年全年为 6588 亿美元,2022年中美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再创新高,说明在中美关系紧张之际,两国的经济依然紧密联系在一起且富有韧性。自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已经到第五个年头,如今中美产业链还有多少联系,近期中美之间贸易争端具体有何影响,如何看待2023年欧盟和东盟在中国出口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美国“去中国化”和“再工业化”如何影响中国进出口?

2022 年美国产业政策仍然维持两大方针近几年,美国一直致力于推动产业“去中国化”,重点打击中国新兴科技产业,与此同时通过产业政策推动“再工业化”,试图强化自身供应链。从特朗普政府发动“301 调查”开始,中美贸易经历了“相互加征关税—谈判—未能达成共识—继续加征关税”的过程 ,美国对华贸易制裁的力度不断加大,从商品结构上看,征税对象从机械、电子、医药、汽车等高科技制造业扩大至化工、金属等原材料乃至服装、食品等终端消费品。之后,拜登政府在维持供应链相对稳定的目标之下,对华贸易制裁手段新增了进口禁令、出口管制、本土产业补贴等非关税壁垒,先后将中兴、华为、海康威视等企业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在颁布的《2021 年战略竞争法案》、《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中均把中国视为其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强调要在以半导体、5G 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领域遏制中国的发展;《芯片与科学法案》与《通胀削减法案》则分别在芯片和新能源产业对本土企业进行补贴,同时限制美国企业在相关领域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对华贸易问题上始终持强硬态度,《2022 年贸易政策议程》指出,美国的贸易政策以保护美国劳动者为核心,对中国将采取“审慎”的态度,并会使用“一切现有的工具”以打击中国对美国的“危害” 。

美国的“去中国化”:生产端快于消费端,高技术快于低技术从整体上来看,2018-2022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比例分别为 21.2%、18%、18.6%、17.8%、16.5%。具体来看,近几年美国在不同行业或领域“去中国化”有何差异?

中国依然是美国在消费以及工业生产领域十分重要的进口来源,这是 2022 年中美贸易创新高的基础所在。BEC 口径下,2021 年美国有 18.5%的产品源于中国(2021、2022 年按美元海关口径分别为 17.8%、16.5%),分项来看:(1)资本品及其零部件(不含交运)有36.4%源于中国;(2)消费品则为 30.8%,其中耐用品、半耐用品、非耐用品分别为30.5%、42.4%、16.3%;(3)工业用品有 13.8%,其中主要为金属、橡胶、纸、木制品、纺织品及其原料、电池零部件等加工后的中间投入品;(4)交运设备及其零部件只有 7.1%,贡献主要源于交运设备零部件,工业交运设备、汽车等从中国进口的比例均较低,值得注意的是自行车、摩托车、快艇等非工业用交通运输设备(部分属于消费品)进口源于中国的比例高达 25.3%,但由于体量较小实际贡献有限;(5)粮食、燃料则是份额的主要拖累项。

整体上生产端“去中国化”步伐快于消费端。与 2018 年相比,2021 年美国整体进口源于中国的比例下降了 14.4%(对应 3.1 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与生产直接相关的资本品及其零部件(除交运设备)、工业用品降幅更大,分别下降了 19.7%和 22%;与终端需求直接相关消费品降幅相对缓和,降幅为 14%,其中耐用品、半耐用品、非耐用品分别为-26.1%、-9.7%、3.4%,我们认为其中的差异源于部分消费品的需求有一定刚性,抑制了美国“去中国化”进程,一方面消费品拖累主要源于耐用品和半耐用品,这些产品需求弹性较大,供给波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较弱,而另一方面非耐用品份额显著回升刚好发生在 2021 年(2019和 2020 年依然是承压的),当年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快速走高,需要从供应链效率相对较高的中国进口以满足国内刚性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19-2021 年间消费品份额降幅已逐渐向资本品接近,其中需求弹性更大的耐用消费品是主要拖累项(也可能和耐用消费品多为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品有关),2022 年 HS 分类下杂项制成品(玩具、家具等消费品)份额降幅略大于整体或说明这一态势仍在延续。

中美脱钩程度和行业技术水平直接相关。如果我们聚焦于中间产品,据联合国工业署(UNIDO),与 2018 年相比,2019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高技术(化工、机械、电子、交运等)、中技术(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金属制品等)、低技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皮革、木制品等)中间品的比例分别下降了 20.9%、15.4%、11.8%,且至少在高技术和低技术产品方面这一现象延续到了 2020 年。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科技水平分类中不同行业的变化幅度也有差异,如高技术行业中,化工产品,办公、通讯等电子设备降幅较大,而机械、电气设备降幅较小;低技术行业中,纺织品、木制品、纸制品等(有一定比例中间投入品)降幅较大,而服装、家具等更接近终端消费品的受影响较小(其中家具小幅上升)。此外,部分行业在面临外生冲击时也会有阶段性的反弹,印证了中国制造可部分替代欧洲等发达国家产品的潜力,但这不代表美国有暂缓产业链“去中国化”的打算,如 2022 年截至12 月美国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累计同比增速为 15.9%,进口源于中国的比例为 10%,而2019 和 2021 年 12 月累计分别占 6.2%和 7.1%(2021 年 Q3 因为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及预期,已经导致了天然气储量超季节性下降),和 2022 年欧盟生产受限有关。

中国制造对美国还有多少依赖?

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变得“少而精”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比例一直不高, 2017 年以来均不及日韩、东盟、欧盟等重要经济体,2022 年已逐渐下降至 6.5%,具体来看:

BEC 口径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是食品饮料和交运设备,2021 年分别占总进口的 15.5%和 17.5%;其余如资本品及其零部件、消费品、工业用品仅分别为 6.1%、8.7%和 5%。2018-2021 年中国进口源于美国的占比下降主要源于工业用交运设备(包含公路牵引车、货运自卸车、LNG船等,范围较广),以及加工过后的工业用品,部分源于一些资本品,少量源于消费品中的耐用消费品,同时食品饮料和燃料项形成些许支撑(或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有关)。

美国依然是中国高端中间品的重要来源之一。2018-2020 年,中国高科技行业(化工、机械、电子设备、汽车等)从美国进口中间品的比例为 6.9%、7.5%、7.8%(对应日韩下降),需要注意的是这不一定代表中国对美依赖程度增长,实际上得益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中国高科技领域产品出口附加值源于海外的部分越来越少,但率先实现国产化的可能主要是中端产品,欧美发达国家最前沿科技产品国产化进程相对较慢。具体来看,涨幅主要源于化工产品、电气设备(韩国回落),机械则是小幅回落(对应德国提升)。此外,2019 年以来汽车以外的交运设备从美国进口中间品已经排不进前五,与 BEC 口径能够形成印证,但如国产干线客机 C919 中的高端零部件,仍有相当一部分源于美国。从 HS 分类来看,2022 年依然有类似的迹象,2020-2022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光学、医疗等仪器等商品的比例均较 2019 年有所回升,其中后两项 2019 年降幅本就较为有限,而 2022 年更是超过了 2018 年。

相较之下,低端中间品方面,中国正在寻找替代来源。2018-2020 年中国低科技行业(食品、纺织服装、木制品、家具等)从美国进口中间品的比例为 8.4%、6.8%、6.8%,取而代之的是印尼(纸制品)、巴西(皮革、皮毛等)、俄罗斯(木制品)等国。根据 HS 分类,这一现象仍在延续,虽然 2021 年以来中国从美国进口木制品,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等有小幅回升,但距离 2018 年仍有一定差距。

美国依然是中国商品最大的去处

2022 年美国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占中国总出口的 16.2%,但与第二名的差距已经显著缩小:

直接贸易的领域,中国主要出口商品中,对美市场出口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为消费品>资本品及其零部件>交运设备及其零部件>工业用品。BEC 分类下,2021 年中国消费品、资本品及其零部件、交运设备及其零部件、工业用品各自分别有 26.2%、19%、15.3%和 10.4%出口至美国。从趋势上来看,2018 年以来资本品及其零部件(主要由零部件拖累)、交运设备及其零部件(由载客汽车拖累)、工业用品下行压力较大;消费品则较为稳定,但其中耐用消费品降幅较大,非耐用和半耐用消费品则有所回升,形成对冲。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特征在 2022 年或有不同,HS 分类下,2022 年交运设备,以及纸浆纸板、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工业用品对美出口比例降幅仍大于整体,但革、毛皮及制品(含箱包),鞋帽伞等部分半耐用品对美出口份额回落幅度同样大于整体。

东盟成为中美之间贸易的关键“桥梁”。从地域分布来看,2020 年以来中国对欧美出口占比回落(欧盟或和疫后经济动能较差有关),取而代之的是对东盟出口高增以及占比提升。

美国海关数据也清晰地表明,虽然 2019 年对华贸易逆差回落显著降低了美国贸易逆差规模,但 2020 年以来(特别是 2022年欧洲因大宗冲击生产受限)对亚洲地区商品贸易逆差却节节攀升,只不过直接贡献者由中国转变为了东盟和韩国。

2020 年以来美国对亚洲逆差进一步加大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整体上疫情后美国消费韧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进口,考虑到欧盟生产受限,2022 年需要依赖亚洲的制成品产能才能够满足美国庞大的需求;其二,2022 年美国从沙特等中亚国家进口能源,转手出售给欧洲各国;其三,通过加征关税试图减少贸易逆差收效甚微,甚至起到了反效果,从结果来看,2019 年中国出口份额反而是增加的(2015-2018 年是回落的),一方面生产环节存在转移的动力,另一方面是,在中国制造业体量大,且具有疫情后效率优势的背景下,与中国强行脱钩所带来的产业链效率损失并不由中国承担。举例来说:(1)美国于 2022 年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关税,中国对美国光伏板的出口下降,而东南亚对美国的出口则飙升。

2022 年 3 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光伏是否通过转移到东南亚来规避关税发起了调查,其结果是当年 Q2 美国太阳能装机容量同比下降 12%(据美国太阳能协会推算全年下降 23%,可能为 2019 年以来最低水平),美国 6 月被迫豁免了未来 2 年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光伏组件等产品的关税,不过出于“去中国化”目的该调查仍在继续,且当年 12 月美国商务部就已经发布该调查的初裁决定(部分企业两年后将被加征关税);(2)2019 年出口价格的结构性变化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效率损失为何导致中国的出口份额不降反增,在重要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中,2019 年出口商品价格同比增速高于全球(-3%)一个百分点以上的有被美国施加关税的中国(-1.4%),与中国下游联系十分紧密的越南(3%,逆势增长)、马来西亚(-1.8%)等东盟国家,还有德国(-1.9%,需注意欧盟整体低于全球)等可能承接了部分中国终端产品订单的欧盟制造业强国(详见《欧盟生产遭遇瓶颈,中国出口能否接棒?》),以及直接施加关税的美国(-0.8%,需注意如今美国还是个大宗出口国,而当年原油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2023 年对美贸易的几个看点

虽然中美两国部分目标并不互斥(如支持多边贸易体系和规则),但国家安全等非经济领域的目标(如中国希望实现技术自主而美方希望保持技术领先)仍可能使双方经贸争端加剧,需长期警惕这一风险。

多边贸易规则正在重塑,高精尖领域贸易壁垒或只增不减

去年 12 月 9 日美国加征钢铝关税一事(源于特朗普执政时期,但拜登政府并未取消这一措施)被世贸组织专家组认定为违反了 WTO 相关规定,美国在败诉后,立即发布一则措辞强硬的声明,拒绝接受世贸组织的裁定结果,不打算取消对这些国家加征关税,随后中美代表于 2023 年 1 月27 日在世贸组织总部瑞士日内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美方明确指出世贸组织无权对于其成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进行揣测,并对这一判决进行上诉。这一事件或表明,出于“国家安全”目的,2023 年美国将进一步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和规则的重塑(WTO 原有规则按顺序为非歧视性、自由、公平、开放、包容、平等、可持续和透明),促使贸易“友岸化”,强化在高精尖领域的贸易壁垒,具体来看:

美国承认世贸组织在多边贸易中的核心地位,但需要大刀阔斧地改造。刚过去的印尼巴厘岛G20 峰会上,各国更加强调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根据峰会宣言,首先重申了多边贸易体系以世贸组织为核心,之后才是基于规则,而上一届罗马峰会顺序恰好相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8 年以来美方一直要求 WTO 进行大幅度改革,为此一直拒绝延长在任法官任期或任命新的 WTO 法官,导致目前 WTO 上诉机构法官人数已不满足最低法官人数需求。

2023 年世贸组织或在美国的推动下迎来改革。美方在 1 月 26 日首度公开谈及重启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具体进程,美方表示在 2024 年之前将通过大规模改革使 WTO 争端仲裁机制恢复全面运作,2022 年美国已经与 70 多个国家就 12 个改革主题进行了磋商。

--- 报告摘录结束 更多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

报告合集专题一览 X 由【报告派】定期整理更新

(特别说明:本文来源于公开资料,摘录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报告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