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复原河北响堂山石窟流失文物!太原理工大学团队6年磨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芝加哥理工大学 数字复原河北响堂山石窟流失文物!太原理工大学团队6年磨剑

数字复原河北响堂山石窟流失文物!太原理工大学团队6年磨剑

2024-07-14 01: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张馨报道 百余年前流失海外的造像和残件“身首合璧”,通过3D打印技术被1:1复原……不久之前,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造像“重聚”,山西这所高校功不可没。作为最早对中国石窟寺进行数据化采集的高校之一,太原理工大学受响堂山石窟属地文保中心的委托,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让这座北齐石窟再现昔日辉煌。

▲数字复原的响堂山石窟刻经洞 图/邯郸新闻网

位于河北邯郸的响堂山石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术界将响堂山的雕塑艺术誉称为“北齐造像模式”。石窟群始凿于东魏,主体完成于北齐,与太原天龙山石窟同属一个时代,是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大小洞窟30余座,塑像5000余尊。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响堂山部分石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并有一些文物流失海外。

“2014年,理工大与天龙山文管所合作,对天龙山石窟主要窟体和石窟造像进行三维数字扫描。当时这个数字复原项目,在全国引起了一定的关注,曾经被评为‘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教授赵慧娓娓道来,“响堂山石窟因此慕名而来,所以我们在2017年-2018年的时候,就联合美国芝加哥大学,开启了响堂山石窟数字化工作,对石窟本体和流失海外的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和整理。”

然而,文物“回家”的路并不容易。与天龙山石窟相比,响堂山石窟规模更大,这让数字化采集的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太原理工大数字团队考古测绘现场核图

为解决这一难题,高校师生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点云处理,通过多个站点的扫描,获取石窟表面的完整点云、三角网面,再加上复杂的后期处理,完成石窟模型的重建。

北响堂石窟中的大佛洞是东魏北齐时代最大的一个石窟。其窟室面阔进深都大约13米,顶高约12米,连接上下的中心塔柱有6米之宽。全窟大小造像,仅前期采集就花费了3个多月,拍摄了42000多张照片。

“由于石窟空间结构非常复杂,造像经常受到遮挡。因此扫描往往只能涵盖部分表面,难以获取完整的数据。”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郭文杰介绍,为了测量更精确,团队搭设了三层脚手架,大家需要逐层爬上脚手架,手持扫描仪,一块一块地对文物进行扫描。最后再把成千上百个单独扫描的模型进行拼合,才有可能最大程度还原文物的本真。

团队4次实地采集数据、建立上百个站点扫描、无数次考古测绘核图……从前期的数据采集,到后期三维模型的映射,经过6年的努力,太原理工大学全部完成了响堂山石窟的数字采集工作,并成功完成北响堂第3窟(刻经洞)数字化复原,为《响堂山石窟考古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也为那些流落异乡的文物回归故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昔日回响——响堂山石窟数字复原展 图/国家文物局

如今,漂泊百年的响堂山石窟,应用数字技术,一朝魂归故里。走进太原理工大学响堂山石窟虚拟复原和数字化展示工作室,戴上VR眼镜,就可以与造型精美的造像“面对面”,体验穿越千年的神奇。远在河北的响堂山石窟数字化展厅内,一尊尊高大的3D打印石刻造像同样神态逼真,引人注目。响堂山石窟艺术博物馆里,“昔日回响——响堂山石窟数字复原展”也将流失海外的7件文物造像与本体石窟进行数字化整体复原再现。

响堂山石窟数字化过程中,国内外高校强强联合,为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进行了新的探索。作为文物大省,近年来,山西强化文物科技、人才等保障工作,全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山西省《关于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我省将基本形成支撑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文物人才队伍体系。眼下,山西省文物局和太原理工大学共建,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牵头,成立了山西省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太原理工大艺术学院学生正在贴图

“高校联合共同做数字复原这个项目,其实是找到了一条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数字化回归的一个有效的路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学生参与到我们的文物保护项目,让我看到了文物保护工作未来更多的希望。”赵慧笑着说,“学校团队目前正在进行宋金时期山西小木作研究,更多学生将参与进来,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提供无限可能。”

视频:李伯鹏

原标题:《数字复原河北响堂山石窟流失文物!太原理工大学团队6年磨剑》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