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北大学霸赴美读博时,因论文未获奖,枪杀5人后含笑自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爱荷华大学好吗 1991年,北大学霸赴美读博时,因论文未获奖,枪杀5人后含笑自尽

1991年,北大学霸赴美读博时,因论文未获奖,枪杀5人后含笑自尽

2023-11-02 05: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991年11月1日,28岁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枪杀3名教授、一名副校长。

以及同为博士留学生的同学,重伤一位秘书,随后自己饮弹自杀。

这起跨国校园枪杀案,从开始到结束仅仅12分钟,没有一点意外发生。

那么卢刚是谁呢?

他与这6人之间有什么血海深仇?

在他杀害五人之后,两国又是怎样的反应?

今天就跟大家详细讲述一下卢刚事件的始末。

图1 卢刚

疯狂的杀戮

时间回到1991年11月1日,这一天是西方的万圣节。

爱荷华大学像往常一样非常安静,偶尔从物理系教学大楼传来几阵讨论学术的声音。

此时,物理系教学大楼的309室,围坐着七、八个人。

他们都是美国物理学界顶尖的研究人员。

有戈尔兹教授、史密斯教授与中国留学生山林华、李新,研究科学家韩森及其他白人学生。

他们正在召开,以天文物理学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

下午3:30左右,从教室后门走进来一位高高瘦瘦,提着公文包的男子。

他熟练地走到教室的角落坐下旁听,这在大学里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大家只是看了他一眼,并没有在意。

图2

可就在五分钟后,“砰”一声枪响彻底将他们从学术讨论中拉回到了现实。

只见坐在角落的男子猛地站起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对准戈尔兹教授的头部就是一枪。

几秒钟后,又在后脑补了一枪。

这还没完,他又把手枪对准了旁边的史密斯教授。

子弹射穿胸部,史密斯仰天跌倒。

枪击了2名教授以后,男子又将枪对准了27岁的山林华博士。

山林华目瞪口呆地看着他,几乎一动不动。

他的脑部和胸膛连挨数枪,头部被射穿,鲜血四溅。

周围的同学都被吓傻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直到山林华的鲜血喷射到他们脸上,才反应过来,杀人了!

图3 史密斯教授

现场顿时乱成一团,胆小的直接昏迷在地上。

胆大机灵的立马飞奔出教室,打电话报警。

而接到报警电话的警察,也短暂地震惊了一下。

因为爱荷华这个小城市,社会治安相对于美国其他地方来说算是很好的。

还曾多次被美国人评为最宜居住的地方。

但警方很快反应过来,立即出警,赶往现场。

可此时,持枪男子并没有停止他杀人的脚步,他从三楼的309教室,来到了二楼的208系主任办公室。

枪口朝着44岁的系主任尼克森,“砰”,一枪毙命。

在确定尼克森死亡之后,他又回到了309教室,发现有几个学生,正在抢救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

图4 系主任尼克森

他走近看到史密斯教授求生的眼神,毫不犹豫地又补发了一枪,史密斯教授彻底死亡。

他没有多做停留,而是转身离开了物理系大楼,朝着生物系大楼走去。

从一楼到四楼,途中有师生看到他急匆匆,好像在找什么人。

有一位目击者称,她曾看到他在女厕所找人,但没有再开枪。

找人未果,他又从生物系大楼来到了行政大楼,直奔111室的校长办公室。

向副校长安妮·克黎利前胸和太阳穴连开两枪。

这时旁边的学生秘书,茜奥森惊恐万分,边大声喊叫救命,边往外跑。

男子对准她的后背就是一枪。

随后,他又来到二楼的203室,饮弹自尽。

图5 副校长安妮·克黎利

从他死后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没有惊恐害怕,而是面带微笑的解脱。

警方调查结果

整个枪击过程仅仅只有12分钟。

杀人者共向六人开枪,除了学生秘书茜奥森被击中脊椎,颈部以下全身瘫痪外。

其余五人全部丧命,无一生还。

在随后的调查中,警方发现,杀人者使用的武器为0.38英寸口径,连发左轮手枪。

另一把0.22英寸口径的手枪,虽随身携带但并未使用。

此外警方也截获并扣押了,杀人者事发前几天寄回国内的包裹、家信、汇款等,并查到了杀人者的遗书。

警察公布,这个杀人者就是中国留学生博士——卢刚。

那么,卢刚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图6

他为什么要将枪口对向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

又是什么成了压垮卢刚的最后一根稻草?

独宠天才

在聊这个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卢刚这个人。

卢刚,出生于1963年的北京,父亲是汽车配件厂的工人。

不过,家境还算殷实,家中有3个孩子,上面有2个姐姐,他是家中独子。

全家人对卢刚呵护备至,把他当作独苗苗来宠。

但他性格比较孤僻,在家中很少说话,只和二姐关系比较好,有心事只跟二姐说。

从他死前唯一给二姐寄了遗书足以见得。

虽然卢刚的性格不讨喜,但是他有着超人的智力。

从小学开始,考试就是全班第一乃至全校第一。

图7 卢刚

学习能力极强,领悟能力也超过普通人。

进入初中后,成绩也是保持在全校前三,还经常参加各种竞赛,为学校争光,父母也为他骄傲,是个妥妥的大学霸。

而卢刚也习惯了被人仰视,有些狂妄自大。

18岁的他,就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了北大物理系。

1984年,卢刚通过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考试。

经过严格的全国性笔试、面试,卢刚从强手如林的筛选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李政道的青睐。

毕业后,22岁的卢刚就以交换生身份,公费到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系进修了。

来到爱荷华大学

说到爱荷华大学,简单介绍一下。

图8 爱荷华大学

它是美国最顶尖的公立常青藤大学之一,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研究型大学之一。

并且这个学校的天文物理系,在美国国内名列前茅,是最先进的研究基地之一。

而卢刚考取的就是这个专业。

他来到爱荷华大学后,很快就投入到了学习中。

在他本专业物理考试中名列前茅,选修的课程也门门是A。

在博士资格赛中,卢刚创下了爱荷华大学物理系博士考试的最高分,至今还没有人打破。

而他的指导教授,戈尔兹也对他非常满意。

40岁出头的戈尔兹教授是德国后裔,有着德国人特有的冷静、理智、严谨、不苟言笑的特点。

几乎所有人都没见戈尔兹教授笑过。

图9

他对于学术特别认真,甚至到达痴迷的地步。

他是在20年前,从南非移民到美国的。

在这期间,他发表了高达150多篇天文物理方面的研究论文,是世界著名太空物理学家,和美国太空总署顾问。

因此,能够得到戈尔兹教授的赞赏是很不容易的。

事情讲到这儿,我们看到卢刚的人生还是顺风顺水。

那么他的作案动机又是什么呢?

与导师出现摩擦

这还要从卢刚与戈尔兹教授出现隔阂开始讲起。

时间来到1986年,欧洲有一个进修的机会,由学校出经费送学生去学习。

而戈尔兹教授出于对卢刚的信任和喜爱,就破例把这次进修机会给了卢刚。

因为原则上留学生是没有这种机会的。

图10

但是,卢刚在欧洲逗留了2个月。

仅用了一个月时间进修上课,剩余一个月则是用来游山玩水了。

这让知道消息的戈尔兹教授气不打一处来。

年轻人爱玩儿无可厚非,但是你拿着学校的公费,擅自延长这么长时间,就是不讲信用。

而戈尔兹教授对于信用方面是特别在意的。

因此他对卢刚的行为非常不满,但也没有说什么,只是私下找来卢刚教导了几句。

而卢刚对于教授的训斥,非常不以为然,丝毫没有悔过之意,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我们看来,这只是双方小的摩擦,更谈不上是冲突。

但对于卢刚来说却不是如此。

图11

此后,戈尔兹教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卢刚眼里都变成了和自己过不去。

并且,一个人的到来,使得事情变得更加难以挽回。

山林华的出现

1986年,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天文物理系的山林华,也是通过了李政道的考试,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

先是去了德克萨斯 A&M 大学,后来转学来到爱荷华大学。

巧的是,也在戈尔兹教授手下攻读博士学位。

这位出生于浙江嘉兴农村的孩子,和卢刚一样,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他在家中排行老大,是兄弟姐妹的榜样。

而且读书刻苦努力,智商还高,

16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80年代的中科大少年班,那可是天才扎堆的地方。

图12 山林华

后来,他成绩也一直出类拔萃,一路披荆斩棘来到了爱荷华学校。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山林华来到爱荷华学校后,很快就和同学老师打成一片。

同学们认为山林华学业上和卢刚不分上下。

而且为人热情又大方,身上总是带着淳朴敦厚的气息,脸上一直带着真诚的微笑。

大家都亲切的叫他小山,还举荐他为中国同学联谊会主席。

最重要的是,戈尔兹教授同样也很欣赏他 。

他在山林华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山林华对研究工作永远充满兴趣和热情,自己交给他的研究任务他都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

图13

加大矛盾

但对于戈尔兹教授来说,卢刚和山林华就是他的手心和手背。

在指导和教诲两人的时候,非但没有降低对学术的要求,而是更加严格。

但这种教育方式,在山林华身上,他看到的是不断攻克难题 、不断进取的动力 。

而在卢刚身上 ,他看到了静不下心和不耐烦。

事实也确实如此。

对于卢刚来说,这就是一种无法忍受的压力。

他还曾多次向同学抱怨导师太凶狠,不知为何这件事传到了戈尔兹教授的耳朵里。

从此以后,两人的关系就一直僵持着。

戈尔兹教授也因此格外关注卢刚,对他更加严格,经常给他的工作加码。

而卢刚也只能默默忍受。

图14 戈尔兹教授

为了完成教授加派的任务,不得不每天半夜十二点离开实验室。

并且还在实验中得出了,和导师预期不同的结论。

他如实告诉教授,却被教授认为是在挑战他的权威,还说要减少或停发卢刚研究助理的薪水。

这让卢刚特别不服气。

后来卢刚的结论经证实,确实比戈尔兹所预演的更加正确。

这可把卢刚委屈坏了,更是对戈尔兹教授怀恨在心。

再加上新来了个副教授史密斯,也对自己挑三拣四。

这让他一并记在了自己的杀人名单里。

杀人动机

而真正让卢刚对这几位教授痛下杀手的原因,是因为论文奖的颁发。

原来,爱荷华大学每年都要颁发博士论文奖。

图15

不仅有2500美元的奖金,而且论文奖的荣誉。

对于博士学位获得者,将来的研究深造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而卢刚生前就不断与校方,就未能获得论文奖一事,进行争辩。

因为学校将论文奖颁发给了山林华,而非自己。

在论文答辩时,卢刚的论文第一次并没有通过。

这是很普遍的事情,因为博士论文确实很难通过。

有些人因为论文没通过,多年不能毕业,也有些人更是因此放弃了学业。

但卢刚对于自己的论文,那是相当有信心。

没想到在第一次论文答辩会上,得到了迎头一击。

主考委员之一的系主任尼克森教授,认为卢刚仅用一种方法计算精度,不够精确。

图16

希望能够用另一种方法再做一遍。

这也就意味着,他的论文至少要延迟半年以上,这让卢刚大吃一惊,对此极为恼怒。

他将一切都归结于尼克森故意整他,对他恨之入骨。

虽然最终如愿拿到了博士学位,但让卢刚难以接受的是,尼克森教授在自己论文还未完成的时候,

就将山林华的论文选去参加论文赛。

他感觉这对他来说非常不公平。

而自己又与教授们起了争执,他就自认为这是系主任公报私仇、只手遮天。

因此写信给校长说明此事,校长告诉他会去调查。

后来校长经过调查发现,卢刚的论文不是一次通过的。

而学校也有规定,没有一次通过的论文将不给予提名的机会。

图17

而此时卢刚也被系里的多个教授警告,要求他停止再追究此事,否则将面临不利后果。

卢刚的暴脾气又被点燃了。

而且从警方公布的匿名信中可以看出,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寻求内心的公平。

推荐信和就业压力

除了论文奖的事情,让他对几位教授怨恨在心。

还有他面临的就业问题。

美国和我们国家不一样,它没有包分配的体制。

而教授的推荐信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此时的卢刚又与导师们闹翻了。

当他厚着脸皮找上尼克森系主任时,被系主任驳回。

让他找自己的教授戈尔兹。

戈尔兹也答应帮卢刚写,但是,推荐信总是推迟寄出。

图18

这让卢刚认为他们是故意的,表面答应背后玩阴的,对他更加仇恨起来。

再加上,当时90年代的美国,经济开始衰退,各大企业包括大学都在削减规模。

而且卢刚研究的还是天文物理,论文又是电浆(等离子体)这类冷门,因此特别难就业。

最让卢刚不能忍受的是,根据学生签证,他如果不能就业,他的签证就要到期,意味着要回到中国。

这时候大家就有疑问,卢刚为什么不回国呢?

因为漂亮国的月亮更圆吗?因为在中国他无法这么嚣张吗?

都不是,是因为他觉得回国就是承认失败,是逃兵。

所以当他父亲给他打电话,让他回国发展时,他果断拒绝了。

图19

对山林华的嫉妒

如果说卢刚对教授、校长痛下杀手是因为论文奖和个人芥蒂。

那么他为什么要对同为留学生的山林华下此毒手呢?

其实,从山林华来到学校之后,卢刚就觉得什么都变了。

首先,导师戈尔兹教授,开始明显更重视山林华。

他总是和山林华一起研究课题,并有三四篇论文是联合署名。

发表在天文物理界最权威的刊物上,被学术界肯定。

其次就是同学也和自己背道而驰,总是拿自己和山林华作比较,并且对山林华赞誉有加。

他在同学们眼中就是个孤僻、爱斤斤计较、敏感的形象。

最重要的是,山林华还抢了自己的论文奖。

这些让他耿耿于怀,记恨在心。

图20

事实真相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戈尔兹教授看来,山林华有着和卢刚一样的学术能力,更有一个开朗、坚韧的性格。

这才是符合美国学者标准的形象。

并且山林华在研究方向上,选择了和戈尔兹教授比较接近的课题。

而教授又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因此总是一起在实验室研究。

这样一来,他们交流就比较多。

很多人回忆,除了研究以外,不苟言笑的戈尔兹几乎不和山林华闲聊。

相反,卢刚则是不顾戈尔滋教授的反对,选择了教授也不甚了解的冷门课题。

研究电浆,教授只能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了。

而在同学们看来,卢刚是一个刚愎自负、目中无人、小气偏执的人,渐渐疏离了他。

图21 追思会

比如,国内发生水灾,山林华发起募捐活动时,大家都捐了钱,山林华更是掏出50美元捐给灾区。

而卢刚则是拿出一张支票,上面写了1美分;

还有一次,大家一起去玩儿,大家分摊费用,卢刚却说自己带了饮料和薯片应该算入总费用。

而且胶卷的费用要精确到谁拍了几张来计算。

最后因为4.5美金的账,和同学们闹得很不愉快。

类似的事情还有一箩筐。

这与平常乐乐呵呵帮助同学的山林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直生活在掌声和艳羡中,过于成功,过于顺利,以及父母的娇纵,导致他的自负狂妄。

不能承受一点失败和挫折,把脸面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导致几位天才的陨落。

图22

最可惜的是天赋极高的山林华,莫名其妙断送了性命!

所以稳定良好的性格何等重要,心态扭曲不止害自己害家人,还危害他人和社会!

该事件也在当时震惊中美两国,也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教育弊端的讨论。

那么,针对这一事件,大家都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美方反应

被害人家属说:我们宽怒凶手。

美国社会的舆论呼吁,向外国留学生伸出援手,对自己所认识的华亚裔等其他外国留学生,展开主动谈话。

让他们把心理的感觉倾吐出来,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感受。

另外,克莱丽女士遇害后,她的家属给卢刚家属了一封信。

让他们能够早日从悲痛中走出来。

图23 高位截瘫的茜奥森

还以克莱丽女士的名义,成立了国际学生心理学奖学基金。

用以安慰和促进学生的心智健康,减少人类悲剧的发生。

中方反应

枪声已过,血痕已消。

卢刚事件在美国华人社圈中反响很大,各大华文报刊对这件事的看法大多一致。

他们对卢刚痛加指责。

还有小部分人认为,持枪杀人这种行为是中国人对美国社会的反抗。

打破了中国人在美国社会一向沉默、驯服的形象。

而通过这件事,我国也在反思应试教育存在的教育弊端。

它欠缺了心理的健康与人文修养的培养。

因此对我国的教育体系进行再一步的完善。

图24

后续事件

直到2016 年,爱荷华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倪翰祥,在社交网络上发了一张持枪照片,并写道:

“这学期我这么认真学习,如果学校还是让我挂了,我就让教授们体会下当年卢刚的恐惧。”

很快,警察登门调查。

校方在他还有一年就毕业的情况下,将其开除学籍,两天后就遣返回中国。

看似不近人情的举动,在中美两国都得到了广泛的理解。

由此可见,卢刚带给爱荷华大学,以及爱荷华这个城市的伤痛依然存在。

平时看不见,一旦撕开,依旧是血淋淋的,一碰就疼。

龙探长说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迷雾来看待这件事的时候,视线很清晰。

令人惋惜的同时,又觉得事情如此简单。

图25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段话:

嫉妒是一种力量,绝望是一种力量,悲伤也是一种力量。

但是呢,化悲痛为力量。

这个力量,如果用于追求辉煌、追求成功,你就能成为一个巨人。

如果用来追求一种毁灭,追求一种破坏,你就成为一个罪人。

卢刚在迷茫的人生观和偏激的怨恨支配下,视生命如草芥,连杀数人,走上了不归路。

如果他能正视、反省自己,会不会又是另外一种结局?

如果有人在他陷入泥潭之前拉他一把,我们国家是不是又多了两位太空物理专家。

可惜,没有如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