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艇中的巡洋舰:德国海军XI型远洋潜艇计划始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潜艇图片大全大图真实 U艇中的巡洋舰:德国海军XI型远洋潜艇计划始末

U艇中的巡洋舰:德国海军XI型远洋潜艇计划始末

2024-07-13 03: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42年11月30日凌晨1时,排水量12000吨的英国客轮“阿兰多拉之星”号平稳地航行在南大西洋的海面上,这艘船在战前是英国蓝星公司的航运明星,以马力大、航速快而闻名。在三天前,“阿兰多拉之星”号失去了所有精美装潢和舒适床铺,被改装为一艘运兵船,此刻正搭载着1000多名军人由南非前往英国本土。

在夜色中,瞭望哨突然报告:“在左舷出现三座礁石!”驾驶舱里的所有人最初都把这个报告当成一个低级玩笑,在大洋深处哪来的礁石?但是船长很快就从望远镜里看到了那三座“礁石”,而且还在快速移动!随着距离的接近,船长辨认出那实际上是一艘大型潜艇的指挥塔和两座炮塔。“阿兰多拉之星”号在警报声中提速至17节,通常情况下这一速度足以甩掉潜艇,但今天这招却失灵了。那艘潜艇的速度十分惊人,从艇首激起的浪花判断很可能超过23节!更恐怖的是,它的两座炮塔开始喷吐出火焰,“阿兰多拉之星”号连连中弹,在25分钟内被击中22发炮弹,最终被2枚鱼雷命中,在爆炸声中缓缓沉入大海,532人阵亡。德国海军的作战记录显示,终结“阿兰多拉之星”号的是XI型潜艇U-112号,该艇在随后两个月内又击沉了11艘商船。

追根溯源

引文中描述的事件其实从未发生过,但其中提及的XI型潜艇真实存在于德国的战争计划中,这是一种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大型远洋潜艇,虽然其设计理念成形于二战前夕,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一战后期。在1917年至1918年间,德国海军以先前建造的德意志级运输潜艇为基础改装了U-151型远洋潜艇,其排水量达到1512吨,装备2门150毫米舰炮和2门88毫米舰炮,水面航速达12.4节,被称为“潜水巡洋舰”。有7艘U-151型潜艇建成服役,它们凭借大续航力深入美国沿海及西非海岸,对缺乏保护的协约国商船展开屠杀,击沉了30万吨的船只,引起了广泛的恐慌。

■ 一战结束后落入法国海军之手的U-151号远洋潜艇,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其艇身非常宽大。U-151型的排水量达到1500吨,是一战时期最大的潜艇。

一战结束后,受到德国海军远洋潜艇的刺激,战胜国的海军工程师们纷纷投入设计大型火炮潜艇的风潮中,其中法国人最为激进,建造了著名的“絮库夫”号巡洋潜艇,装备2门203毫米舰炮。这股风潮自然也在远洋潜艇萌芽的地方产生了回响,当希特勒上台,德国公开重整军备后,德国海军开始研究新的大型潜艇计划,而最早的方案就是III型潜艇,它是由早期的中型潜艇IA型扩大而来,续航距离超过10000海里。III型潜艇包含两种型号,一种排水量为970吨,装备2门105毫米舰炮,可装载21枚鱼雷或42枚水雷;另一种排水量高达1550吨,在后甲板增设一个圆筒形容器,内部可以搭载快艇,利用暗夜奇袭敌方港口。不过,III型潜艇并不适合作为主力潜艇批量建造,最终未被德国海军所接受。

■ 一战后德国海军第一个远洋潜艇项目III型潜艇的侧视图,上图为常规型,安装2门105毫米舰炮,下图为快艇搭载型,能够搭载2艘快艇对敌方港口实施奇袭。

从1936年开始,德国海军对于远洋潜艇的开发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方针,重点加强续航力,并推出了著名的IX型潜艇,该型潜艇装备6具鱼雷发射管和1门105毫米舰炮,能够不加油抵达美国东海岸,成为二战时期德军的主力艇型之一。不过,一战时期“潜水巡洋舰”的辉煌战绩始终萦绕在德国海军高层的头脑中:在1918年5-7月间,U-151曾远征美国东海岸,在为期94天的巡航中击沉23艘舰船,总吨位达到61000吨,创造了一战时期德军潜艇单次巡航的最高纪录。这一战例使德国海军相信大型潜艇具有极高的实战价值,它们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在一次出航中击沉更多的船只,这对于未来战争中力图对英法航运实施远程破交的德国海军而言非常有吸引力,因此在1937年初,新的远洋潜艇计划被提上日程。

■ 1916年12月26日,U-151在基尔港试航时的留影,该艇在1918年5-7月间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远程巡航,在美国东海岸击沉了23艘舰船。

立项与设计

现存资料显示,德国海军关于新型“火炮潜艇”的第一份需求报告起草于1937年1月15日,同年3月海军总司令部又制定了详细的技术纲要,到6月间这一项目获得了XI型潜艇的型号名称。德国海军最初对XI型潜艇的要求是水面最大巡航速度为20节,并能在数小时内维持23~25节的高速,续航力为20000~25000海里/10节,装备4门150毫米舰炮、4具鱼雷发射管和2门37毫米高射炮,配备现代化的火控设备,能在不低于10000米的远距离上攻击目标,在设计上优先强调航行稳定性和防护能力。后来,海军方面又提出排水量上限为2000吨,可以换装127毫米舰炮的要求。

从1937年夏季开始,德国海军设计局就着手描绘XI型潜艇的蓝图,而建造工程内定由不来梅的威悉河船厂承包。在同年9月25日的一份报告中,技术部门乐观地宣称,首艇可在1938年10月1日开工,预计工期两年。但是,这份时间表很快被设计工作的拖延打乱了,实际上直到1938年12月XI型潜艇的设计方案才最终确定,已经超出预计开工时间两个月,而在此之前一年多时间里,海军设计局至少5次修改了设计蓝图,仅艇身长度就比初始设计增加了约16%。

总体结构

XI型潜艇的最终设计与初始设计相比已是面目全非,但在总体风格上依然很“德国”,艇体线型与其他德国潜艇很相似,而且采用了标志性的双层壳体结构,虽然增加了建造难度,但双层艇壳可以为艇内设备提供更好的保护,使潜艇具备更大的储备浮力,不至于因为外壳破裂而迅速沉没,提高了生存能力,也****型潜艇强调防护能力的设计初衷。

■ 后人运用电脑制图技术绘制的XI型潜艇3D视图,其总体设计延续了德式潜艇的一贯风格,指挥塔前后的封闭炮塔是它最显著的特征。

在耐压艇壳内部,XI型潜艇的舱室布局也几乎与其他德国潜艇完全一致:在艇首和艇尾布置了鱼雷舱,配有鱼雷发射管,在舱室地板下存放着备用鱼雷;与鱼雷舱相邻的是居住舱,为艇上103名士兵提供了62张床铺,以双层或三层铺的形式安装在舱室内,此外7名军官享有独立住舱;艇体中部为厨房、声呐室、火控室、无线电室和操纵室;动力舱位于艇体中后部;炮塔和舰载机收纳筒如同楔子一般安插在上述舱室之间。

■ 1939年4月13日绘制的XI型潜艇设计蓝图,从图中可以对XI型潜艇的内部舱室布局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由于设备复杂、艇员众多,XI型潜艇的尺度空前庞大,远胜一战时期的前辈,其水面最大排水量为3140吨,水下最大排水量为4650吨,艇体全长114.9米,最大宽度9.5米,耐压壳体最大宽度6.8米,设计满载吃水6.17米,从艇底到指挥塔顶部的高度相当于一栋四层公寓楼。就尺度而言,XI型潜艇足以同日本海军的“潜水航母”伊-400型一较高下。由于采用了高密度钢材,并加厚了艇壳,XI型潜艇十分坚固可靠,其安全潜航深度达到120米,极限下潜深度达到240米,而同期美日潜艇的最大潜深仅有100米左右。为了强化防御能力,XI型潜艇还在指挥塔及火控装置上敷设了50毫米装甲,能够抵御在5000米距离上发射的130毫米炮弹的直接命中。当然,硕大的艇体也带来了下潜缓慢、机动笨拙、容易暴露的缺陷,但在保证主要作战性能的前提下可以略作牺牲。

■ XI型潜艇彩色侧视图,注意舰载机与潜艇的比例。

■ 德国海军VII A型、IX A型、X B型、XI B型潜艇的尺寸对比,可见XI型是其中体型最大的。

动力系统

德国海军对XI型潜艇的航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他们预见到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商船的航速将越来越快,到1930年代普遍超过15节,这就要求作为捕猎者的“潜水巡洋舰”必须具备更高的航速。

XI型潜艇的动力系统沿用传统的柴电混合动力配置,双轴推进,其柴油机型号为MWM RS 38 Zw型,它实际上是由2台RS 38型柴油机组合而成,单机输出功率为2000马力。在初始设计中,XI型潜艇安装了4台柴油机,最高航速为21节,显然不能令军方满意。在无望获得新型大马力柴油机的情况下,工程师们只好采用增加主机数量的简单办法提升动力。XI型潜艇破天荒地安装了8台柴油机,最大输出功率达到17600马力,从而获得了23.75节的水面极速,持续航行时的最高航速也达到22.75节,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艇体尺度大幅增加,随之航行阻力上升,其柴油机舱长度达到25.9米,导致居住舱空间被压缩,恶化了生活条件。XI型潜艇可以携带500吨柴油,最大续航力为24000海里/10节。

■ MWM RS 38 Zw型柴油机并无照片存世,但其结构和德意志级运输潜艇安装的450马力柴油机(上图)大体接近。

■ 1938年1月绘制的XI型潜艇的初期设计图,注意其柴油机数量增加到8台,动力舱段耐压壳体的顶部隆起。注意图中防空火炮的布局和127毫米主炮的射界范围。

■ 1938年5月绘制的XI型潜艇设计图,注意其柴油机的布局,动力舱段耐压壳体顶部的隆起已经消失了。

在潜航时,XI型潜艇使用2台瑞士布朗-博韦里公司生产的GG UB 1200/8型电动机驱动,单机最大输出功率为1100马力,由两组124单元AFA 28 MAL型蓄电池组供电。为了平衡重心,蓄电池组被布置在艇体中前部。XI型潜艇的最大水下航速为7节,水下续航力为50海里/4节。在充电状态下,有6台主机与2台洪堡-道依茨发电机相连,充电时间为20小时。

舰炮武器

XI型潜艇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颠覆了潜艇以鱼雷为主要攻击武器的传统观念,配备了强有力的舰炮武备,以水面炮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依据一战的经验,德国海军最初倾向于为XI型潜艇安装4门150毫米舰炮,以获得更大的目标毁伤能力。但是,150毫米舰炮存在重量过大、操纵不便的弊病,以后来纳尔维克级驱逐舰安装的SK C/36型150毫米舰炮为例,即使不算炮塔结构,一座双联装炮的重量就高达60400公斤,超出了潜艇的结构承受能力,而且以露天形式安装火炮,则增加了战斗准备时间,使炮组成员暴露在外,缺乏保护。鉴于150毫米舰炮的缺点,工程师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127毫米舰炮。

■ 一战时期U-155潜艇装备的150毫米舰炮,安装在露天炮位上,缺乏防护措施。150毫米舰炮虽然威力大,但射速慢、操纵困难。

XI型潜艇的主要武器是4门SK C/34型45倍径127毫米舰炮,安装在指挥塔前后的2座双联装封闭炮塔内。SK C/34型127毫米舰炮是为1934型驱逐舰设计的主炮,炮身重量3.645吨,发射28公斤的榴弹时炮口初速为830米/秒,30度仰角时的最大射程高达17400米,理论射速可达20发/分,其威力足以摧毁商船的脆弱外壳,也能瘫痪轻型舰艇的武备和重要设备。XI型潜艇的127毫米舰炮安装在特别设计的Drh LC/38型双联装炮架上,最大仰角提升至40度,从而延伸了射程。每门火炮备弹235发,总备弹量为940发。

■ 德国海军驱逐舰装备的SK C/34型127毫米舰炮,该型火炮也被确定为XI型潜艇的主炮,并且被置于双联装封闭式炮塔内。

XI型潜艇的127毫米舰炮都被置于装甲炮塔的保护下,极大提高了火炮及炮组成员的生存力,炮塔外壳厚度足以抵御轻武器子弹及中口径炮弹的破片,炮塔旋转部分都做了水密处理。在一战的大型潜艇上,炮手需要将存放在艇体内的炮弹取出,通过一条人链传送到炮位上,这一场面在XI型潜艇上不会复现,因为工程师为其设计了自动输弹设备。127毫米炮塔的下部结构深入艇体内部,在炮塔下方为弹药操作室,弹药就存储在操作室周围,艇员们通过一套液压输弹设备将炮弹提升到炮塔内,安全而高效。

■ XI型潜艇的127毫米双联装炮塔的结构图,该型炮塔配有液压输弹设备,提高了输弹效率,其最大仰角可达40度。

相比以往及同时期的艇型,XI型潜艇在舰炮武备上最大的进步在于配置了完善的火控系统,德国海军在最初立项时就要求配置与1934型驱逐舰相同的火控装置。通常潜艇配备的甲板炮只能通过指挥塔上的简易测距仪和火炮自身的瞄准具进行观瞄射击,而XI型潜艇配备了和水面舰艇相同的全套火控系统。在指挥塔中后部安装有一部3.2米测距仪,其测定的目标距离数据将传送到位于前部炮塔后下方艇体内的火控室中,这个舱室长约3米,宽2米,安装有机械式火控计算机。作为全艇最精密的设备,计算机将结合目标数据和本艇运动数据解算出射击诸元,并通过一套随动装置使火炮自动定位在相应的方向和仰角上,自动化程度很高,这意味着炮组成员在送弹入膛后,只需等待指挥塔的射击指令,极大简化了操作,也减少了炮组人数。

■ XI型潜艇指挥塔的电脑模拟图,注意在指挥塔后部安装的火炮测距仪。

虽然XI型潜艇的舰炮武备看起来相当完美,但实际效果可能未如预期。毕竟潜艇在水面航行时的稳定性不能与水面舰艇相比,容易受到波浪的影响而剧烈摇摆,给武器的观瞄造成困难,尽管XI型潜艇的火炮和火控装置都安装有陀螺稳定仪,但不足以抵消这种影响。实际上一战时期的炮击战已经证明潜艇载炮的命中率有多么低下:1918年,U-155曾对一艘货船发射了172发炮弹,仅4发命中。

■ 这幅画作反映了U-139在1918年10月1日攻击护航船队的场面,注意潜艇指挥塔后部的测距仪。一战的实战经验表明,潜艇火炮的射击精度较差。

鱼雷武备

在舰炮受风浪干扰难以命中,或目标静止不动时,XI型潜艇会选择用鱼雷给予致命一击,其鱼雷武备与IX型潜艇相仿,配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其中艇首4具,艇尾2具,但仅携带12枚鱼雷,而吨位小得多的IX型潜艇可携带22枚,可见对于XI型潜艇来说鱼雷是一种辅助武器。

■ 一艘德军潜艇在装载鱼雷。XI型潜艇备有6具鱼雷发射管,使用G7a型和G7e型鱼雷。

XI型潜艇使用德国海军通用的G7a型热动力鱼雷和G7e型电动鱼雷,前者在30节航速时的射程可达12000~14000米,而后者的射程为5000米/30节,装药量均为300公斤。G7a型鱼雷虽然射程远,但水下噪音大,航迹明显,容易被对手发现,而电力推进的G7e型鱼雷拥有更好的隐蔽性。为了配合鱼雷攻击及远程作战,XI型潜艇配备了主被动声呐及导航声呐,还安装了完善的无线电设备,利于通讯联络。

防空武备

在XI型潜艇最初设计时,飞机对于潜艇来说还不是一个明显的威胁,设计者认为反潜飞机至多在中高空实施水平轰炸,精度很低,因此其防空武备仅设定为干扰飞机投弹即可。XI型潜艇的防空武器包括1门MG C/30型20毫米机关炮和2门SK C/30型37毫米高射炮,前者安装在指挥塔后部的平台上,后者对称安装于指挥塔后方的甲板两侧,每门火炮的备弹量均为2000发。

■ 一艘德军潜艇的艇员操纵位于指挥塔后部平台上的MG C/30型20毫米机关炮进行射击训练,XI型潜艇也以类似的方式安装了同型火炮。

C/30型20毫米炮是德国海军普遍采用的轻型防空炮,初速835米/秒,实战射速120发/分,最大射高3700米,最大射程4800米,由于采用20发弹匣供弹,火力持续性差,而且可靠性不高,容易卡壳,对于大型飞机杀伤力不足。SK C/30型37毫米高射炮同样是德国海军的主力装备,初速高达1000米/秒,最大射高6800米,最大射程8500米,看起来数据很美,但采用半自动射击方式,手动装填,战斗射速仅为30发/分,虽然配备了精良的稳定装置,但实战效能相当低下,根本不符合二战时期防空作战的要求。

■ 一艘德军IX型潜艇后甲板上安装的单装SK C/30型37毫米机关炮,该炮采用半自动射击方式,射速较低,难以对付空中目标。

半潜装置

在一战时期,德国海军发现炮弹入水后,速度会急剧衰减,穿透力下降,这意味着如果潜艇大部分艇体处于水下,即便偶尔有炮弹命中,艇壳受损也会很轻微。基于这种认识,XI型潜艇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半潜装置作为额外的防御手段。这种装置源于威悉河船厂高级工程师汉斯·福格尔博士在1934年的专利发明,其本质是一种快速注水设备,可以使潜艇在30秒内处于半潜状态,甲板高出水面不足1米,大部分艇体都处于海水的保护下。福格尔博士的发明最初被德国海军以过于复杂、不够实用的理由拒之门外,但最终在XI型潜艇身上找到了用武之地。

舰载机系统

早在一战时期,德国海军就考虑为潜艇搭载飞机,对于搜索能力先天不足的潜艇来说,通过飞机扩大视野的战术价值太过诱人。在1917-1918年间,德国海军进行了潜艇载机的相关试验,但未获得实质性成果。到1938年XI型潜艇设计时,这个“为巨鲸插上翅膀”的想法再度复活。

XI型潜艇半潜装置的设计者福格尔博士也负责舰载机系统的设计工作,他构想了一个直径2.25米、高7.5米的耐压圆筒,将其垂直安装在指挥塔前方的艇体内,作为装载飞机的容器,圆筒顶部突出甲板50厘米,配有从外侧打开的密封舱盖,底端则与耐压艇壳底部齐平,在保证密封的同时不影响全艇的结构强度,圆筒内部可以容纳一架折叠的小型侦察机。

■ XI型潜艇放出及回收舰载机的示意图,该艇使用指挥塔左侧的伸缩式吊车收放飞机,图中显示了飞机收纳筒的结构和位置,注意收放飞机时前主炮要转向舷侧方向,以腾出空间。

1938年2月,德国海军请求空军协助研发一款潜用小型侦察机,采用单发浮筒结构,机翼和浮筒可以折叠,并能在一分钟内展开或收入耐压容器内,能以15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900公里,配备远程通信设备,机身坚固,能在15分钟内爬升至3000米高度,使用升限为5000米。由于要求过于苛刻,仅有阿拉多公司提出了设计方案,并获得了Ar 231的机型代号。Ar 231采用上单翼双浮筒结构,翼展为10.16米,机身长度7.8米,最大起飞重量1050公斤,安装1台希尔斯HM501型160马力发动机,最大速度17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130公里/小时,航程500公里,实用升限3000米。Ar 231在经过折叠后可以放入XI型潜艇的圆筒内,设计者还在指挥塔左侧的艇体内安装了一部伸缩式吊车,便于收放飞机。阿拉多公司先后制造了6架原型机,但试飞表明这种飞机非常难以操纵,即便是在良好天气下也是如此,最终未能量产。

■ 阿拉多Ar 231型潜用小型水上侦察机的三视图,从正面视图可见该机左右主翼并非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是略有错开和上翘,这是为了实现机翼折叠和收纳而做的特别设计。

■ Ar 231型的一架原型机在进行试飞时的留影,试飞表明这种飞机操纵性能低下,未能达到军方要求,最终未能量产。

■ 呈拆解折叠状态的Ar 231型,其主翼和浮筒都收拢在机身周围,水平尾翼折叠,飞机以这种姿态收纳于XI型潜艇的圆筒内。

■ 从正面拍摄的呈折叠拆解状态的Ar 231型。为了实现折叠收纳,这种飞机在机身强度、操纵性能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未竟之梦

到1938年底,XI型潜艇的技术设计已经全部定型,只需要决策层的首肯就可以由绘图板转变为船台上的钢筋铁骨,然而在德国海军内部关于是否建造该型潜艇存在争议。负责指挥水面部队的舰队司令部希望建造2艘XI型潜艇,配合水面袭击舰在远海打击英国的海运线;出人意料的是,XI型潜艇的最大反对者正是潜艇部队司令卡尔·邓尼茨,他更倾向于集中资源建造较多数量的中型潜艇,以实施他设想中的“狼群”战术,而对于远洋潜艇,邓尼茨希望建造一种1400吨级的大型舰队潜艇,而非庞大的XI型潜艇。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大将对两种意见进行了折中,在1938年6月拟定的潜艇扩建计划中准备建造2艘XI型和3艘1400吨级大型潜艇,用于“试验和评估”。

■ “狼群之父”卡尔·邓尼茨,身为潜艇部队司令的他居然是XI型潜艇最强烈的反对者,邓尼茨主张以有限的资源建造较多数量的中型潜艇。

然而,来自最高层的青睐扭转了XI型潜艇成为小批量试验艇的命运,XTL本人对于这种拥有强力火炮和超远航程的大型快速潜艇非常感兴趣,指示雷德尔“给予‘潜水巡洋舰’研发上的优先权,如果设计令人满意,应迅速投入量产”。于是,在1938年12月由雷德尔批准的海军扩建方案中,也就是著名的Z计划中,XI型潜艇的建造数量增加到9艘,全部由威悉河船厂建造,首艇预计在1939年4月1日开工,1941年7月20日竣工,9艘潜艇将在1945年12月之前全部建成。德国海军还对XI型潜艇服役后的作战编制进行了规划,9艘XI型将编为第10潜艇支队(后改为第20支队),以威廉港为母港,并配属1艘新建的5900吨级潜艇供应舰作为支援力量,首批4艘XI型潜艇还被赋予了U-112至U-115的编号。

■ 威悉河船厂的9号船台,摄于1935年8月,图中右侧是正在建造的U-25潜艇的耐压艇壳,左侧是U-26潜艇的艇体分段。这座船台计划建造4艘XI型潜艇。

从1939年1月开始,威悉河船厂着手XI型潜艇的建造准备工作,计划使用4座130~150米长的船台。然而,在战争前夕,威悉河船厂的产能已经严重饱和,不堪重负,除了正在舾装的2艘希佩尔级重巡洋舰外,该厂还将负担Z计划中的2艘H级战列舰、1艘P级袖珍战列舰和近百艘中小舰艇的建造,严重缺乏工人,因此XI型潜艇的工程根本无法按期开始,到1939年8月船厂仅仅完成了潜艇动力舱和操纵舱的全尺寸模型,而首艇铺设龙骨的时间已经推迟到1940年3月。随着1939年夏季的收复波兰走廊最终演化为一场波及全球的世界大战,连同XI型潜艇在内的Z计划全都化为水中月、镜中花。

■ 威悉河船厂在1939年夏季完成的XI型潜艇操纵舱模型内景,展示了舱内各种阀门的安装位置。

■ XI型潜艇柴油机舱模型的内景,可以看到加强艇壳结构的垂直支柱。

1939年9月初,邓尼茨向雷德尔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要求全力建造VII型和IX型潜艇,取消XI型潜艇的建造计划,他指出XI型潜艇工期漫长,占用大量资源,难以满足战争形势的迫切需要,而1艘XI型潜艇的造价高达1741万帝国马克,足够建造2艘IX B型潜艇或4艘VII B型潜艇,或者用于将8艘商船改装为辅助巡洋舰,这些舰艇都可以在作战中履行XI型的任务。雷德尔很清楚Z计划已经无法实施,迅速批准了邓尼茨的建议,4艘XI型潜艇的工程于9月15日被取消。在战争期间,XI型潜艇预定扮演的角色将由一种排水量1700吨的大型潜艇所取代,即IX型潜艇的放大版,于1942年服役的IX D2型,该型潜艇总共建造了29艘,被部署在印度洋和南大西洋海域。

■ 德军U-848潜艇在南大西洋海面遭遇美军反潜飞机攻击时的留影,这艘潜艇为IX D2型。在XI型潜艇项目取消后,它(XI潜艇)的角色由IX D2型潜艇取代。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