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前世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是哪年建立的空间站 空间站前世今生

空间站前世今生

2024-07-17 00: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早期空间站设想2

总之,种种概念越想越大,最终被现实残酷的地面碰得头破血流。因为人类的航天技术并不像最初幻想得那么快、那么疯狂。直到1957年10月,人类才颤巍巍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美国当时一度连柚子大小的卫星都发不上去。空间站很美好,但稳定的、大推力的火箭还没研制出来,和航天相伴而生的电子时代也没到来。长期留驻地球人类的外太空基地,也就是空间站,在很长时间内都只能想想而已,不过,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情况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孤独求败和悲催求胜:美苏太空竞赛,催化了航天技术。1969年7月,美国人成功载人登陆月球,堪称人类的奇迹。而苏联的登月梦想则被美国彻底击垮。一时间,美国人高兴,苏联人沮丧。拔得头筹的美国航天,已然世界第一,对于接下来再干点什么,开始感到迷乱,成了“孤独求败”。阿波罗时代庞大的航天承包商和从业人员,可不允许美国登月后就大刀阔斧缩减航天计划。美国宇航局只好开出了耗资巨大的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显然,这个念头超出了政治家的需要。他们普遍不支持登陆火星这样的疯子之举。苏联则痛定思痛,悲催求胜,决心另辟蹊径,实现那个传说中能长时间停留在太空的东西,也就是空间站。这样或许能让美国人怕一怕。于是,苏联将主要人力、物力迅速投入到空间站的建设上,并把空间站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国策。苏联人认为打造能够长时间留在太空的空间站,可以保证航天员在太空长时间工作和生活,可以在这个领域保持世界第一。而美国政府看到苏联人又有了新的鬼主意,遥想当年人造卫星、星际探测等领域的落后,各方苛责不断,苦不堪言,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再不能落后,要保持各个方面的先进。于是美国开始在阿波罗飞船和航天飞机之间的空档期,利用阿波罗时代的剩余工料,建造空间站。

苏联的“礼炮”系列空间站:在空间站发展道路上,苏联较理性。他们先是发射了五座“礼炮”号“试验性空间站”,在取得了基本的技术和经验后,他们又发射了两座“礼炮”号“实用性空间站”,然后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最终建造出了“和平”号“多模块长久性空间站”。

苏联的空间站设计原则是充分利用当时的成熟技术,强调简单性,以缩短研制时间,降低风险。所以,“礼炮”系列空间站大量应用了“联盟”号宇宙飞船的技术。“礼炮”之后,“多模块组合式空间站”的构思又在苏联科学家脑袋中应运而生。“多模块组合式空间站”每个舱段都有独立的电源和控制系统,因而安全系数较高,功能也比“礼炮”系列空间站强。“多模块组合式空间站”以大名鼎鼎的“和平”号空间站为代表。1986年2月,苏联开始建造世界上第一座多模块组合式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和平”号也因而成为20世纪世界上质量最大、技术最先进、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在轨道上工作了15年。2001年3月,“和平”号解体坠落在南太平洋。伴随“和平”号解体坠落,苏联时代的太空优势的光环,基本消逝。

美国的空间站:与苏联相对理性的空间站战略不同,美国当初发展空间站的战略是“跳跃”式的,即重视先进性,忽视连续性和继承性。目的是少花钱、多办事。但几十年的建造结果表明,美国的这种空间站建设策略是失败的,它致使美国目前为止仅仅独立发射过一种类型的空间站——“天空实验室”。“天空实验室”计划是个过渡性的折中计划。首先,美国宇航局认为“天空实验室”是未来空间站的一个过渡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带有试验性质;其次,一部分美国宇航局科学家批评“阿波罗”登月计划科学意义不足,干脆搞个空间站,做几项科学研究。而彼时的尼克松总统钟情于航天飞机,这使“天空实验室”计划一度受到冷遇,但1971年苏联率先发射了“礼炮”1号空间站,迫于压力,尼克松总统和美国宇航局加紧了建造“天空实验室”的速度。

“天空实验室3”特写

1973年5月,用“阿波罗”计划剩余工料制造的东西被命名为“天空实验室”,“土星”火箭将其发射到太空。“天空实验室”填补了“阿波罗”计划与“航天飞机”计划之间的空当,充分利用了差点被解雇的专家和差点进博物馆的设备。1979年,“天空实验室”陨落,美国失去了空间站、废弃了“土星五号”和“阿波罗”飞船、航天飞机还没建好。而苏联的空间站建设风风火火,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自由”号空间站计划:为了一扫窘境,美国宇航局开始酝酿新的太空计划。新的空间站计划就是现在的“国际空间站”的前身——“自由”号空间站计划。1983年12月,里根总统正式批准了空间站计划。后来,“自由”号空间站因为预算庞大、美国也没有足够的空间站建设计划,几次面临被取消,直到前苏联突然解体。美国充分利用当时俄罗斯倒向欧美的国际政治形势,决心该空间站由美俄为主多国参与,联合建设。

国际空间站的诞生:当时,苏联解体后,经济一落千丈,它的继承者俄罗斯社会制度也发生巨变,政策上一度主张倒向西方,于是各种国际合作有了可能。而那时美国宇航局正为独立开展空间站的巨额预算而头疼,因为它严重缺乏建造空间站的技术和经验,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很麻烦。美国宇航局万般无奈突然顿悟:为何不与穷困的俄罗斯合作,利用它的技术,联合建造一个空间站?最终,在美国克林顿总统、俄罗斯叶利钦总统的授权下,美俄签订了正式建设国际空间站的协议。美国和俄罗斯这对曾经的怨家,一时间成了亲密的兄弟。

美俄对空间站的盎然兴趣迷惑了其他国家。加拿大、日本、欧洲航天局也都想参与进来。这让美国宇航局乐不可支,因为从根本上讲,美国还真不情愿把所有赌注都压在一个贫穷动荡的国家身上,有了这些财力雄厚的发达国家支持,空间站计划简直如鱼得水,前程似锦。为了分担压力,美俄同意接纳欧洲航天局、日本、加拿大等。1998年1月,15个国家共同签署了组建“国际空间站”的协议,他们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航天局11个成员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后来,巴西航天局也搅和进来。其中,美国宇航局负责管理“国际空间站”。

1998年,俄罗斯制造的“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升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太空积木”——“国际空间站”开始装配。2010年,国际空间站宣告建成。

“国际空间站”现状:“国际空间站”目前运行在距离地面大约360千米的太空,环绕地球一圈的周期是92分钟。由于大气阻力和重新启动等影响,空间站的实际高度有时会发生数千米的飘移。现在,“国际空间站”已成为人类在太空存在的一个永久标志,自从2000年11月之后,“国际空间站”上就一直保持至少两名宇航员至今。针对“国际空间站”有很多人批评。这些人认为“国际空间站”计划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并且抑制了其他更有意义的计划。他们认为花费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千亿美元和近乎一代人的时间,可以用来实施无数的无人太空任务,或者将这些时间和金钱花在地球上的研究中,也要比“国际空间站”更有意义。“国际空间站”就像个飞在太空中的高级碎纸机,投进去的钞票,全部被绞碎。当初兴致勃勃的国际伙伴们,现在都忧心忡忡。2005年7月,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坦言航天飞机、空间站是代价高昂的“战略性错误”,现在一般公认这不是正确的道路,美国正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点。种种迹象表明“国际空间站”现在可能已是美国宇航局的“累赘”和“包袱”。“登陆火星”计划与“国际空间站”之间也没有直接联系。“国际空间站”因而备受争议。

所以,人类航天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总有狂热者老早就鼓噪太空时代、太空经济,貌似再晚就没有明天了;也总有批评者批评航天计划,认为耗资巨大,短期收益看不到。也有观察家认为,政治家和航天承包商,都会绑架航天计划。政治家要名留青史,而数以百万以航天为谋生手段的人,则要饭碗。这在空间站建设历史上表现得尤其突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