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4】钱学森: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回来的科学家是谁啊 【时代楷模4】钱学森: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时代楷模4】钱学森: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2024-07-10 01: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02 ~

1911年,钱学森出生于中国上海,他是吴越王钱鏐的第33代孙。

他的父亲钱均夫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钱氏家族在江南属于名门望族,文风昌盛,出了不少各个领域杰出人才。

在这样一个家族中成长起来的钱学森,幼年耳濡目染,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科学都十分精通。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先生谦恭自守、兴教爱国的一贯教诲。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在同年考取了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国留学。

在麻省理工学院,钱学森的学业极为优秀,引起了大名鼎鼎的冯·卡门教授的注意。

一周岁的钱学森与父亲钱均夫合影

冯·卡门教授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技奇才”,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他亲自给钱学森写信,邀请他到加州理工学院来,成为自己的学生。

钱学森接受了冯·卡门教授的邀请,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冯·卡门。

1938年,钱学森和几位亚裔同事与冯·卡门及其妹妹在冯·卡门家中合影。前左下蹲者是钱学森,前右下蹲者为谈家桢

对于这个得意弟子,冯·卡门倾心传授自己的毕生所学。他们师徒二人一起创建了“卡门•钱学森公式”。

在当时的美国,火箭研究仍属于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钱学森却加入了由五名加州理工同学组成的“火箭小组”,由于火箭实验十分危险,他们被戏称为“敢死队”。这五个人后来被认定为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创始人。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给研究生讲课:关于圆程商用火箭作舟机飞行的问题。

1938年5月,他们研制的小火箭在空中运行了一分多钟,引起美国学术界的注意,火箭研究成为了一个重大课题。

钱学森的聪慧令冯·卡门惊喜不已,作为犹太人,冯·卡门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最为聪明,一个是犹太人,另一个就是中国人。

在1937年,冯·卡门甚至还访问了中国,目睹了中国在日本侵略下的种种惨状,深深同情中国人民的遭遇。

1942年,由于珍珠港事变爆发,美国与日本的战争日益严峻。

珍珠港战役中被日军击毁的美军军舰

彼时的美国,迫切需要科学人士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为美国研发核武器。

高智商,师出名门,值得信任,这几大要素使得钱学森在众多科学家中脱颖而出。

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获准参加美国一切军事机密工作,随意出入美国五角大楼。

这一特权,持续了整整八年。

1945年钱学森与著名火箭专家冯.卡门在德国考察副本(从左到右:普朗特,钱学森,冯·卡门)

外籍人员参与美国最高军事机密,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这都是不可想象的殊荣。

美国人在这方面从来都不大度,之所以愿意为钱学森破例,原因只有一个:这个中国人实在是太优秀了。

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他被美国授予上校军衔,和导师冯·卡门一起去德国提审纳粹科学家冯·布劳恩。

德国著名的火箭专家韦纳·冯·布劳恩

此时的钱学森,并不是美国国籍,却身穿帅气的美军军服,被尊称为上校,享受了与他的功劳相匹配的荣耀。

他们所提审的冯•布劳恩,是当时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是德国V1和V2火箭的主要设计者。

布劳恩掌握的资料,对于火箭的研发而言是十分珍贵的。

钱学森知道冯•布劳恩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成就,却厌恶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临行前对自己的导师说:“我愿意向德国人学习,但不会跟他们握手。”

35岁,他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许多学术大牛白发苍苍时才能取得的身份,钱学森在三十多岁就拥有了。

事业上的成功固然可喜,但是爱情的完美也是钱学森人生中的亮色。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

~ 03 ~

1947年,钱学森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这次短暂的归来,使他遇到了三生石上名字与他刻在一起的那个女子——蒋英。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教授

蒋英是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的三女儿,从小就是个美人胚子。

蒋百里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先生是至交。钱均夫膝下无女,蒋百里便将自己聪明伶俐的三女儿蒋英过继给他。

所以名义上,蒋英是钱学森的小妹。

钱学森出国留学的时候,蒋英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

此次重逢,却已经出落成了眉目如画的绝代佳人。三十多岁的钱学森不禁怦然心动。

可是蒋英一开始却没有看出钱学森的心思,还热心地帮自己这位干哥哥介绍名门闺秀。

然而,在各种相亲宴会上,钱学森灼热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蒋英。

钱学森和夫人蒋英

有一天,在钱学森的讲座结束之后,钱学森送蒋英回家。

蒋英是歌唱家,珍藏了许多唱片。她提出挑一张喜欢的放给钱学森听,没想到钱学森局促地说“不好,不好,不用了”,两人陷入一阵沉默之中。

突然,钱学森开口说道:“你跟我去美国好吗?”蒋英被他的直白搞得措手不及:“不行,我有男朋友了。”

钱学森说:“我也有女朋友,但从这儿开始,你的男朋友不算,我的女朋友也不算,我们开始交朋友。”

1947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

钱学森与蒋英结婚照

在这一天,钱学森正式向蒋英求婚,二人不久后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一起返回美国。

在美国,钱学森继续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学术研究,蒋英则在照料他的闲暇时间继续研究声乐,两人琴瑟和鸣。

~ 04 ~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许多科学家思念祖国,纷纷踏上归国路途。钱学森夫妇也不例外。

而此时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

约瑟夫·麦卡锡

就在钱学森准备回国的时候,他被美国政府扣留。

美国人不能允许这个掌握了核心机密的科学家回到中国。

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宣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钱学森和他的家人处于美国政府无时不刻的监视之中,过得屈辱而又艰辛。

他的学术研究也受到了极大干扰,所有重要的研究都禁止他参加。

这个曾经在二战时期为美国和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竟然沦为了美国政府的囚徒。

电影《钱学森》剧照

他并非是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法庭上,在生活中,只要他顺了美国政府的意愿,答应在任何时候都效忠美国,他就可以摆脱当时的困境。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这位绝顶聪明的天才科学家,却固执得有些傻气。

哪怕只是口头上的应承,他都不愿意。

无论检察官如何咄咄逼人,他始终坚持着那句话:“我效忠中国人民。”

人们都会信誓旦旦地许下诸多誓言,尤其是在特殊年代,为了赢得权位和财富,更是什么表忠心的话都说得出口。

但是,钱学森彼时所许下的誓言,却是为了他远在大洋彼岸的故国人民。效忠中国人民,这句誓言非但不会给他带来利益,反而会把他推向深渊。

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信

钱学森为他的信念付出了代价。

漫长的软禁和监视,仿佛看不到尽头。但他咬紧了牙关,从未松口。

钱学森为了祖国饱受折磨,祖国也并没有忘记他。

周恩来总理一直关注着钱学森的处境,想方设法与美国方面进行商谈。

随着日内瓦会议的召开,周总理费劲周折,最终以释放11名朝鲜战争中被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为代价,使美国同意放钱学森一家回到中国。

钱学森归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和他的妻儿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

五年归国路,终于在此日达成夙愿。

他们临行前,美国政府还是不放心,在钱学森过海关的时候突然扣留没收了他多年的书本和笔记,防止他将核心技术带往中国。

1955年10月12日,钱学森从美国归国到达上海,和家人在上海家中合影

~ 05 ~

钱学森回国之后,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并被委以重任。

1956年,在钱学森的建议下,中国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中国航空工业开启了新篇章。

在同年,他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与法国原子核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儿海伦·郎之万交谈。(1956中新社资料图姜伟摄)

钱学森全身心地扑在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建设上,经常一连几个月都不见踪影。

由此还引发了一件趣事,蒋英由于长时间不知丈夫的去向,亲自前往国防部“索夫”:“钱学森去哪儿了,他还要不要这个家了?”

1960年钱学森在某导弹基地指导工作

钱学森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的国防事业蒸蒸日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1966年10月27日,在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人再也不用忍气吞声了。

抗美援朝战争,是告诉世界各国,中国人不怕牺牲;而“两弹一星”的成功,则是告诉世界,中国在智力和武力上都不输于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曾经做出如此评价:“钱学森在美国的成绩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贡献才真正了不起。”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钱学森也一直关注着国内的科学事业

2005年,当温家宝总理看望他的时候,他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还未能得到完美的解答。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病逝于北京,享年98岁。

纵观钱学森的一生,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钱老走了,他已经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所有任务。

华夏九万里国土,再也不用遭受核威胁。

惟愿后世之人,提起“钱学森”这个名字,想起的不只是教科书上那几行仓促的介绍。他是学术男神,是美军上校,曾自由出入五角大楼,是NASA的创始人之一。

然而,我们更要记得,终其一生,他都对得起那句誓言:“我效忠中国人民”。

英灵犹在,佑我河山。

排版:孙晴、李鑫

编辑:赵莉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