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新刊︱苏婧:美国写作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与启发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发展现状及特点 《写作》新刊︱苏婧:美国写作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与启发意义

《写作》新刊︱苏婧:美国写作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与启发意义

2024-07-12 01: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苏婧 写作writing学会

摘 要

Abstract

本文梳理了2021年US NEWS美国综合大学排名前10位的顶尖高校的写作教育开展现状,对比归纳了海外写作教育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发现海外写作课已经超越课堂实体的限制,发展成为对学生全生命周期进行能力培养的写作教育体系。这种体系不仅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教育模式,更是学科日益精细化和内卷化背景下对抗高等教育对学生异化的一种有益尝试,是对学生本身和高等教育初衷的“回归”。

美国高等教育自19世纪以来至今经历多次变革,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位置。由于着眼于对学生全面而长期的培养,写作教育逐渐成为美国通识教育的基础与核心。美国高校经历了从开设写作课、写作课改革到以普林斯顿为首的顶尖高校纷纷建立写作中心、全美形成较为成熟的写作教育体系的历程。写作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从技能习得转向对学生能力全面与长期的塑造,呈现出对学生本身的人本“回归”。自此,美国高校写作教育开启新的篇章,致力于通过成体系的写作培养实现学生思维的蜕变、人格的完善与全面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写作教育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清华大学率先推出作为通识基础的写作课,并在2020—2021学年实现本科新生的全面覆盖,在国内高校开创先河。此次改革的理念和实践一定程度上受到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等美国顶尖高校开展写作教育的启发。在写作教育逐渐进入我国高等教育视野的时刻,本文梳理了2021年US NEWS美国综合大学排名前10位的顶尖高校的写作教育开展现状,对比归纳了海外写作教育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高校写作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灵感与动力。

一、美国写作教育的发展历程

在现代性尚未兴起之前,无论在西方古典时期还是中国的封建时代,写作能力都在传统社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现代性兴起之后,随着科学理性精神的全面渗透,一段时间以来,学科教育愈发精细化、高等教育愈发工具化,集中围绕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展开,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功利价值。工具理性统摄下的教育培养理念与模式一度使得高等教育沦为了生产社会所需岗位员工的机器,盲目追求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课因为没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可标准化的技能方法以及较低的社会经济回报价值,一度为高等教育所忽视。

美国高等教育界率先认识到现代性兴起之后现代教育的弊端,在19世纪提出将通识教育的概念纳入高等教育,希望藉此扭转其畸形发展。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首先把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他撰文指出:“我们学院应当给青年一种通识的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教育,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这是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语境下最初被赋予的含义。

在19世纪初及以后的一段时期里,学科精细化分工的局面还未完全形成,帕卡德所指的“特殊的”“专门的”教育在高等学校中还够不突出,因此这一概念并未引起学界太多注意。20世纪后半叶,随着学科精细化分工愈演愈烈,以及二战后对现代化工业社会兴起的全面反思,美国高等教育界逐渐出现了高等院校沦为“技校”的担忧。至此,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校开始反思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方向就是通识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并付诸实践。

1985年,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学院课程完整性》报告提出,“听、说、读、写”是本科生继“抽象、审辨思维”后需要被培养的重要能力。2001年,小布什总统资助推动“阅读第一”行动项目后,写作课程陆续进入美国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课程表,标志着写作开始进入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视野。写作教育因而得到重视,成为美国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是美国高校普遍将写作课纳入高校必修课,以及对写作课授课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的尝试。但此时美国高校的写作课改革还只限于对课堂要素的规范,离不开授课、作业、考核、评分这些传统的教学元素。

进入21世纪,在通识教育位于舞台中央的大背景下,美国的写作教育进一步改革,突破了囿于传统课堂元素的形式局限,开始更多关注课堂之外学生能力与品质的完善。2003年,美国国家写作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Writing)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名为《被忽略的R——我们需要写作革命》报告书,力陈在美国高等院校进行写作教育改革的必要。报告指出,美国在20年前启动的教育改革只是浮于表面看得见的地方,如授课计划调整、考核方式趋于严格等,但现在重点应放在提升学生的根本素质,即学生思考、推理以及沟通的能力。报告还提出写作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学生必须有能力将琐碎的信息消化重组,并透过文字表达实现思想的交锋。

一时间,以写作课改革为依托的高等教育改革转向成为当时美国各大校园的热门议题。在这一阶段,教育学界逐渐达成共识——美国各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学科知识(自然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等)的学习,弥补或减少学生专业学习可能带来的在知识、认知、思维和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避免个人成为功利社会和从事专业的工具人。因此,实施通识教育不应只是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增加几门文史哲的课程而已,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对通识教育意义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明晰实施通识教育的具体路径、方法和步骤。否则,通识教育就如同海市蜃楼,只能停留于美好的幻想。

实施通识教育,并不是无限度地拓宽学生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在美国教育界积极探索实现通识教育意义的最有效途径时,写作课再次映入教育专家的眼帘——通识教育旨在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与个性,而写作课教授各学科通用的思考、论证与表达能力,那么写作课将是推广通识教育一个最有力的抓手。因而,写作课在美国通识教育中逐渐占据愈发重要的位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写作教育逐步跳脱出课程的局限,写作中心在各大高校雨后春笋般的建立,美国高等教育界开展写作教育的宗旨、理念、培养方法和培养目标也逐渐明晰,形成了正在发展中、日益成熟的写作教育体系。

二、当前美国高校写作教育的

主要特点与核心理念

随着通识教育在美国被提上高等教育议程,学生综合能力和通识素养的培养开始受到关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高校陆续向本科生推出打破学科壁垒的写作课,校级写作中心也在千禧年之后纷纷涌现。笔者选取2021年US NEWS美国综合大学排名前10位的顶尖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写作中心网站进行信息检索和梳理后,在组织架构、教育理念、写作课程、辅导内容、特色活动五个维度展开横向比较,以提炼共性。其中,教育理念体现了美国高校设立写作中心的目标与宗旨,即回答“写作教育是一种怎样的教育”的问题;对比组织架构、写作课程、辅导内容和特色活动这几个维度则可以充分考察美国高校写作中心的开办特点,从中吸取经验,为我国高校写作教育的发展带来启发与灵感。

(一)超越传统课堂时空局限的美国高校写作教育

表1在组织架构、教育理念、写作课程、辅导内容、特色活动五个维度展开对比,发现美国顶尖高校的写作中心开设种类繁多、面向群体各异的系列写作课程,还有由专职导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从写作框架拟定到词句润色的各项辅导。在开设写作课的基础上,写作中心还为学生提供从职业发展到情感表达等诸多与写作与沟通有关的成长方面的帮助。写作中心所提供的不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对学生全生命周期的关照与培养。

表1按照2021年公布的US NEWS美国综合大学排名一至十位的顺序对各高校写作教育的开展进行了综合的对比。由表可见,10所顶尖高校均开设了写作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较成体系的写作中心。写作课程均被列为本科生必修课程,采取小班教学的形式就不同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讨、文章撰写、教师或同辈反馈以及文章修订,从而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表1 2021 US NEWS美国综合大学

排名前10位高校在五个维度的写作教育开展情况

从组织架构的角度来看,美国顶尖高校的写作中心一般独立于某个学科专业的院系开设,只有极个别高校选择将其归属于特定的学院和专业。但无论是何种组织形式,写作中心均是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学习与成长中心。除了针对写作材料的一对一辅导外,写作中心还积极组织其他特色活动,通过举办写作学术沙龙、工作坊、研讨会,颁发写作奖项和举行写作比赛等活动在校园社区中全面渗透写作教育,为学生提供连贯而有效的写作支持。

哈佛大学写作中心在其开办宗旨中指出写作中心是哈佛学生在写作的各个方面(从某门课的作业到日常的写作技巧)寻求帮助的地方。写作中心配备了训练有素的指导教师和写作志愿者,为学生提供单独预约的同时,学生不必提供完整的论文。草稿、随笔、任何形式的写作片段甚至一个尚未成熟的写作灵感都可以成为素材。麻省理工学院写作中心表明学生可以在思考或撰写过程的任何阶段访问中心。对提供材料的宽容要求可以看出写作中心旨在帮助学生寻找灵感、体验写作、学习写作,最终的成果和产出并不是真正的重点。写作中心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写作承载思想,而这个能力将使学生们终生受益。

除此之外,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写作中心都在网站上提供了写作中心导师详细的介绍,风格个性活泼,有助于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斯坦福大学写作中心除了举办日常的写作沙龙,还会邀请学生父母参与写作工作坊,力求在斯坦福大学校园中营造一种生动的写作文化。宾夕法尼亚大学致力在附近社区营造写作氛围,如在社区组织专题公益讲座、发起写作比赛,对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再仅限于写作课程和一对一辅导,而是力图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环境,营造写作气氛。耶鲁大学更是在开展写作课程一年后和五年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两次跟踪审核,考察在写作课程上习得的能力是否长期陪伴学生成长,表明耶鲁大学写作课程并不以短期成效为目标,反之以长期甚至可以终身受用的非认知能力为目标。这样的写作教育已经超越了课堂的限制,进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整个人生长跑。

除了理念和授课形式的转变,美国高校在近年来的写作课堂中逐步引入了同辈评价的环节来打破传统模式下老师期末决定最终成绩的做法。传统课堂强调教师的控制与决策,学生互评的引入则强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策略实现学习效果的综合提升。很多实证研究表明,给予和接受来自教师和同辈的评议都会导致对学习的深层次反思。比如在Paul的研究中,两人或三人一组的生物学本科生被要求使用导师构建的评分标准完成一张关于组织学主题海报的评分,结果表明:学生能够有效地实施各种同辈评价所需的评分标准;同辈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在讨论和判断中更加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因此,同辈评价的引入是写作课堂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的效果为中心的一次突破。

由于美国高校的写作课更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某一课程的成绩,“电子信息化档案”(eprofolio)也被开发出来,为学生进行自我成长的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基础。电子信息化档案指通过有效设计的网络平台系统,有意识地、结构化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经历,学生可以上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写作成果和反思笔记。电子信息化档案有助于让学生养成定期回顾自己成长的习惯,促进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业目标与职业规划,也可以在学生升学或者求职过程中作为证明性材料,展示给相关单位和雇主。电子信息化档案作为一套连贯有效的教育实践和形成性评价的方案与写作课结合时,不仅可以清晰地展示学生写作能力的进步,还将最大程度上发挥对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的作用,推进学生的内省式学习进程。在学习写作时融入必要的内省式学习将促进学生反思表层学习、整理深度记忆,并将其融入更为宏观的个人发展、自我构建和自我认同的框架之内。

反观我国高校绝大多数课程,教育范式还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老三中心”的传授模式。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通识教育概念的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老教育模式对教育成果的限制。赵炬明将美国现今的本科教育改革总结为“新三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美国顶尖高校写作中心恰恰体现了“新三中心”的理念与实践,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二)人的回归:对抗高等教育的异化

写作课不以向社会特定岗位输送专门人才为目标,看起来是一种“不太高效”的培养方式。这种“不太高效”却是写作课向学生和教育初心的回归,是对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拨乱反正”。

本研究将美国的10所高校写作中心网站上有关于创办理念的文本搜集起来并统计实词的词频,得到如下词云图(见图1)。其中,Writing(25),Students(16),Academic(7),Center(7),Help(7),Media(5),Critical(4),Support(4),Continuity(3),Understand(3),Individual(3)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十个实词。

图1 美国顶尖高校写作中心创办理念词云图

10所高校写作中心的创办理念各有侧重,但培养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长期学习能力是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其中Students(学生)的高频出现反映写作中心以学生为本的创办目标;Help(帮助)则揭示了写作中心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为根本目标,而不是像普通课堂一样通过考核与考试来产生学习强制力;Critical(批判的),Continuity(连续性),Individual(个人)则分别反映了写作中心理念中对于批判性思维、具有连续性的长期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学生个体间差异的强调。

美国10所顶尖高校都在其网站上明确表示开设写作课程和写作辅导的意义所在,其指导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跨学科协作与整合能力和培养长期学习能力。如普林斯顿大学提出“培养批判性思考、阅读和写作能力,强调跨学科的学术探究和论证技巧”,宾夕法尼亚大学强调“发展和完善本科生批判性思维,写作和协作能力”,芝加哥大学指出“使学生在日益跨学科和协作的学术和专业环境中蓬勃发展”,三所学校写作课程的指导思想都直指提升批判性思维、发展学生思考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探究与协作能力。而耶鲁大学“鼓励深入和独立学习”、斯坦福大学“以帮助学生在写作和口头交流的各个方面发展丰富多样的能力”、加州理工学院“促进学生作为写作者的整体成长”则从更长远的角度着眼,表明写作课应该为学生培养终身受益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能力服务,是一种对学生长期的帮助与陪伴。这些指导思想都是不以职业技能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海外顶尖高校写作课的开设初衷是培养学生不可或缺且终身受益的能力。

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高校教育一直在精细化、专业化的进程中加速前进,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内部也越来越内卷。这与当下需要培养创新性、复合型、破壁型人才的初衷越来越相违背。在高校课程快速更新迭代的背景下,写作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写作课本质上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课程,它并没有局限于教给学生知识点,培育目标是传授写作与思维这种非认知能力和可迁移能力,有别于收获特定知识的课程,在传统以经典文本研读为主要内容的通识课程体系中也独树一帜。随着写作课形式的不断延展,其具备了超越专业分工和单一学科知识供给的特点。

通过考察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写作课程,发现写作课的主题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聚焦特定学科,可以提供给学生某个专业内独特的视角(如怀旧政治、传染病、与人工智能共存、移民政策);另一类写作主题本身就跨越了多个学科,提炼多个学科中都存在的价值、使其进行对话(如决策的目的、超越边界的正义、爱情与社会变迁、名流的意义),训练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这种跨学科的写作主题,使得写作课不仅成为写作能力训练的基础能力课程,也成为不同学科交织融合的交互点,让学生获得跨越多个学科的共通能力。

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指出,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同时也强调“需要培养学生解决不同领域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的基本技能”。从这个意义出发,写作课所培养的能力正是美国高校奉行的通识教育理念所强调的。“通识教育”之所以“通识”,在于其不与任何职业目的挂钩,如果各学科的专业课表示的是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组成部分,那么通识教育就是本科课程中的“宽度”组成部分。

从通识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能力”的角度理解美国高校写作课的内涵,就会发现写作课程涉及范围宽广、全面,能够与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具体场景对接,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这也是大学存在的意义——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个体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并最终走向大写的“人”。反观如今的高等教育,高校精准对标就业市场,热门高薪专业人满为患,学生走出象牙塔感到无比迷茫,为行业输送标准化培养的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无疑是对教育的初心——人的发展的背离。

三、美国高校写作教育

对我国写作教育的启发价值

如上文所述,笔者通过对美国十所顶尖高校写作教育的考察,发现其已超越课堂实体中教师、作业、考试或考核的限制,发展成了以学生长期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写作教育体系。这种体系不仅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教育模式的体现,更是学科日益精细化和内卷化背景下对抗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异化的一种有益尝试,是对学生本身和高等教育初衷的“回归”。这样成体系的写作教育让通识教育所追求的跨学科、非功利、轻结果、重过程、望长远的美好理想照进现实。在我国写作教育的起步阶段,海外高校写作教育的发展经验显得愈发珍贵。

反观我国,千禧年以来,通识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时髦话语,人们一度对之寄予厚望,“似乎‘通识教育’之外无出路,‘通识教育’之外无改革”。然而爱之深责之切,通识教育20年之后,学界普遍认为通识教育“已陷入踯躇难前的困境之中”,指出如何打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如何走出通识教育名“扬”实“抑”的命运、如何克服通识教育“知识化”倾向等,是未来破除通识教育困境的主要出路与方向。由此观之,写作课的推行与改革,似乎能够成为突破国内通识教育困境的有力抓手。

首先,恰如前文所呈现,在美国,高校写作课的推行与写作中心的建立就是通识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再是于专业课体系之外增加一些文史哲知识或者带领学生多阅读一些经典文本,而是旨在帮助学生打通知识和专业的壁垒,建立一种更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迁移的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这也恰恰是清华大学推出写作课的初衷。换言之,经由写作课的尝试,通识教育将不再把自己放置于与专业教育二元对立的位置上,而有望成为一种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般的存在。

其次,通识教育并不应该仅仅是通识课程的建设,从前课程可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但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愈发得到重视与认同,通识教育理应突破课程本身的时空限制,走向学生全生命周期的陪伴与引导。在这方面,美国顶尖高校写作中心的设立及其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界具有突出的启发价值。

诚然,在吸收借鉴国外经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识别美国通识教育培养理念中的精英主义思想及其反映出的美国价值观,也还需要探索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写作教育如何体现中国特色以及服务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海内外写作教育体系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依然将梦想照进现实,是值得期许的。

责任编辑:余蔷薇

* 本文刊发于《写作》2022年第6期。

作者简介

苏婧,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讲师。

《写作》电子刊

排版:沈钰洁

审阅:宋时磊

原标题:《《写作》新刊︱苏婧:美国写作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与启发意义》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