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温情童话背后的现实反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人的巧克力情结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温情童话背后的现实反思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温情童话背后的现实反思

2023-10-30 08: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清欢

  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于2005年上映,改编自1964年罗尔德·达尔的同名儿童小说,深受儿童和成年人的喜爱。电影由“鬼才导演”之称的蒂姆·波顿执导,约翰尼·德普出演巧克力工厂主人威利·旺卡,弗莱迪·海默出演小男孩查理·巴克特,影片在忠实原著主题和风格的基础上,将现实主义拍摄手法与奇幻元素相结合,从儿童的视角讲述奇妙的巧克力工厂之旅,赋予影片既忧伤又美好的情调。

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海报

  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叙述了查理在爷爷的陪同下和其他四位获得金券的幸运儿一起参观威利·旺卡的巧克力工厂时,发生的一系列奇特的故事。“童话是在读者面前展示一个奇妙的超乎现实之上的世界”,影片中,查理家的房子破旧不堪且违背力学原理,巧克力工厂里是绮丽魔幻的世界,河流、瀑布、花草树木等都由巧克力制成,有吃了就能长出头发的太妃糖、只吃一片就相当于三餐的口香糖、想去哪就飞去哪的玻璃电梯等。神奇的经历和各种诱惑使得其他四个孩子失去了自我,贪吃自私的小胖子奥古斯特斯掉进了巧克力河,好胜刻薄的小武女薇尔莉特变成了蓝莓糖果,刁蛮任性的富家女薇露卡摔进了垃圾炉,狂妄自大的电玩迷迈克钻进了电视传送装置变成了信号微粒。查理生活贫穷但思想充实,面对种种诱惑不为所动,最终赢得大奖,即成为巧克力工厂的接班人,影片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结束。

  四个小孩所代表的“贪婪”“狂妄”“任性”“自大”等恶劣品质,是导演所要批判的。而在童话故事里,要保有一定的童趣,于是影片并非直接地否定他们身上的不良品性,而是通过一件件奇趣搞怪的事件使他们原形毕露,用直白、易懂的电影情节告诉现实中的孩子们善恶与是非,以启发的教育方式告知孩子们,恶劣的行为及品性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而善良、友爱则会收获奖励。

  影片中,这些弱点都形象地集中在几个孩子身上,但成年人又何尝不是这些弱点的典型呢?孩子们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原生家庭的产物,片中四个孩子的父母或溺爱、片面满足孩子的物欲,或不懂得引导孩子、不去真正了解孩子,导致他们变得贪婪无知、任性自负。反观查理的父母,他们善待自己的父母,即使失业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即将到来的更加拮据的生活,言传身教地使查理受到熏陶,懂得尊敬老人、学会感恩、善良乐观。在巧克力工厂的梦幻乐园里,现实中的家庭教育弊端和成年人身上的人性卑劣之处显露无疑。

  “这是波顿第一部拍给儿童看的电影,但让他放弃黑色荒诞感就像让他放弃他的姓氏一样不可能。”影片中,蒂姆·波顿为儿童塑造绚丽奇幻的童话世界时,不遗余力地反讽社会现实。与巧克力工厂里华丽鲜艳的色彩、各式美味的糖果相对应,现实世界中阴暗的天空飘着大雪,巨大的烟囱耸立着,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得大量工人失业,人们行色匆匆、来来往往忙碌着,彼此互不关心……梦幻般的巧克力工厂与现实世界形成强烈对比,讽刺工业文明带给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困境,讽刺这个贫富差距加大,穷人深受穷困折磨、物欲横流的世界。

  蒂姆·波顿的电影总是会用黑色幽默来诉说暗黑童话,暗黑之中又隐藏着些许的温情,越怪诞,也越温暖。影片中身材娇小的奥古伦伯族人在巧克力工厂里辛勤劳动,穿着色彩鲜艳又怪异的服装载歌载舞,唱着诸如“电视腐蚀脑袋,扼杀想象力……它使小朋友变蠢,再也不能理解幻想和童话世界……”等滑稽的歌曲,一针见血地揭露问题的本质,他们行为上搞笑又滑稽,表演内容却让人深思。

  影片的创作背景是工业文明时期,那个时代最大的标志便是工业化和物质追求,而人性的冷漠一览无余。查理象征着纯真、善良与友爱,这是人类最为珍贵的本性,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和谐、有序的现代文明社会,拥有至真至善的人性,才是一切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清欢)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 责编:李姝昱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