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外到老乡:美国人林登的“中国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人带枪到中国的电影 从老外到老乡:美国人林登的“中国梦”

从老外到老乡:美国人林登的“中国梦”

2024-06-18 01: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84年8月的最后一天,我搭乘西伯利亚铁路的一列火车在北京下站,开启了 一段崭新的人生。

15年前,第二次来到中国的时候,我卖掉了美国所有房产,带着妻子、儿子开始一场“义无反顾”的寻找理想之旅。有人说佩服我的勇气,有人觉得我疯了。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我的“理想主义”:在中国南方一座小城,把我热爱、珍惜的 中国民族文化完完整整地融入到几栋古老、历史厚重的老宅子里,自那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住进这些宅子里,他们脸上带着笑跟我说:“这里可真是个好地方”。

35年前,我无法在世界地图上辨认出中国。而现在,我的身份已经与这个国家难以分割。我可以预见我的灵魂将永远漫步在喜洲的小路上。这里现在已经是我的家,我灵魂的归宿。

——林登

01 | 一个美国人的“疯狂逐梦之旅”

在中国,美国人布莱恩·林登经历了两次人生中“从无到有”的重要阶段。

林登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一个普通家庭。1984年,正处于人生低潮期的他,幸运地获得了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的名额,一路经历了十多天的旅行,最终辗转到达北京。那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也刚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期间,林登被北京电影制片厂选中出演了电影《他从大洋彼岸来》;还在次年担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华摄影记者,和华莱士一起采访了时任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当时他负责做新闻录音的管理,邓小平说的一句话让他备受震撼:“中国必须改革开放,绝不回头。”

相比在美国时的迷茫,来中国后林登头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正处于改革开放浪潮中的新中国,充满活力、包容,这也迫使他想要更深入了解中国。

林登在西伯利亚火车上 1984

对天生就是“冒险主义者”的林登来说,或许旅行是最好的办法。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旅游业并不发达,林登仍毫不犹豫跳上了一辆去新疆的绿皮火车,开启了探索中国之旅。历时近200个晚上的旅程,充满惊险、刺激,住几毛钱的旅馆,喝海水,靠着烧书取暖,与不同民族的人们打成一片……虽然旅途艰辛、疲惫不堪,但收获颇丰。

火车穿越河西走廊 1987

也是在中国,他遇到了珍爱一生的姑娘瑾妮。瑾妮是华裔,当时在南京大学研究院留学。他们一见钟情,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在一起聊天说得最多的,是想在中国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去继承、发扬这种文化。

林登在中国的影响下,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从无到有”。

林登与瑾妮在延安 1987

02 | 重返中国,扎根大理喜洲

背靠苍山,东临洱海,与丽江古城、大理古城相比,喜洲保持着最淳朴原始的风貌。老舍曾盛赞其为全中国最体面的小镇,“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剑桥”一般。

在离开中国后,林登在斯坦福大学攻读了东方历史学博士学位,也曾游历过全球上百个国家,但始终思念的,依然是中国的土地。2004年,他和妻子瑾妮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卖掉美国的所有房产,带着两个两岁的儿子,从美国回到了魂牵梦绕的中国。

辗转多处,他们最终在喜洲扎下了根。

白族民居杨品相宅

愈是古老的建筑,愈承载着厚重记忆。两年的寻找,林登看过很多人自以为是地将珍贵老建筑改造成千篇一律的流行精品酒店或民宿,将破坏定义为改造的趋势不断蔓延,老建筑本身的文化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而林登想要在这里打造一个文化交流中心,来保护当地民俗文化,也保护承载着文化的古老建筑。

在一片金色水稻田前,林登夫妇寻到了一处“三坊一照壁”的白族典型建筑——杨品相宅。原是喜洲商帮富商杨品相先生家宅,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出门转弯就是大片田野,再走5分钟,能买到最正宗的喜洲粑粑。

当时,林登是第一个提出想要租借房屋的外国人,当地政府对此格外重视,甚至针对是否批准租借便经过了长达两年的研究。当地政府对林登做文化交流的想法非常认同,村民们也被他这种保护在地文化的激情打动,愿意让他试试看。

修复中的喜林苑

他在书中如此回忆:

我们打开了杨品相宅的大门,这是一座城堡般的建筑,仿佛漂在杨龙家对面的稻田里。

六米多高由夯土筑成的院墙,在紫红色的阳光映衬下呈现出深深的赭石色,院墙顶部是雍容典雅的中式屋顶。三米高的木门因年久失修而吱嘎作响,老宅中结满蛛网,如同叠加了一层防护面纱,我们不得不穿过“面纱”来到中庭的雕刻入口。

我不知道进门处这个回廊被认为是白族古典建筑最重要且完整的案例之一,许多关于传统中国建筑的书籍都收录过这个经典案例。

这个入口的细节之美、规模之大让我心生敬畏,它给我的感觉却又如此熟悉。

喜林苑不仅仅是一个民宿,而是他对中国的情怀和梦想。他希望它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入口,让更多人因此爱上喜洲,也爱上白族的建筑和文化。

遇见喜林苑,是他在中国的第二次“从无到有”。

翻修后的喜林苑

03 | 不仅是住所,更是对在地文化的保护

对当地文化传播的坚持,是林登做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林登希望人们能在有趣生动的活动体验中,深入接触到在地的独特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

做扎染、做喜洲粑粑、丰收节……许多人被喜洲当地丰富多彩活动吸引而来。在体验活动中,人们不仅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历史,也爱上了喜洲、白族的特色文化。

这样的喜林苑,俨然成为了一个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同时,还是一个体验中国农村生活的“家”。

在这些欢歌笑语中,不但增强了社区的文化自信,也使当地珍贵的民俗文化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因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做出的努力,喜林苑不但得到了国家中央文物部门与地方文管所的高度肯定,国内外知名媒体也纷纷对喜林苑进行采访报道。林登和村民们的感情愈发深刻,他们还送给林登了一个“洋村长”的称呼。

林登相信通过喜林苑对在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愈发丰富的延伸活动,以更活力十足的形式,会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独有的美。

在这里,人们不再强调西方或东方视野,林登要呈现出的是用当代的方式打开传统的姿态。

04 | 村落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

林登出身美国工人阶级家庭,他因为中国而改变命运、因为教育而改变命运。来到喜洲后,他将很大的心力投身于参与到中国乡村内在肌理的发掘与生长,并成为国际教育践行者,连结中国和国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让更多的外国人和中国人,都更深地了解真正的中国。

林登将破旧衰败的老房子变成了学校,在那里开展 “在地教育实践”。设有教室、图书馆、乐器房等。他组织涉及自然科学、影像制作、诗歌写作的冬夏令营,将在地建筑、风俗、社区人文等转化为教育体验内容,招募世界一流国际导师团队授课,在新鲜的体验式教育中,让孩子学会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玛莎老师与英语角的孩子们合影 2011

同时,林登也在开展国际教育,与多所知名国际学校长期合作。他想让更多的外国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玩,也学习白族的传统手工艺。即使肤色不同、国籍不同,孩子们也能在这样的沉浸式教育中,探索一个历久弥新的中国,在古村落中了解不一样的中国文化、历史与风俗。

前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曾说:“喜林苑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一个真实而亲切的中国,特别是参加教育项目的年轻人。”

2020年,林登把与中国35年的缘分,写成了“一封情书”,献给每天都在冲击和激励他的中国文化。在《寻乡中国:林登的故事》中,他详述了三十多年来中国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生动地展示着他个人对中国的探索、认知、融入的过程以及其间的情感变化。在与中国结缘的三十年间,林登与家人一起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寻乡中国》

[美] 布莱恩·林登 著

辛露 译

中信出版·大方 2022年11月

原标题:《从老外到老乡:美国人林登的“中国梦”》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