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孝道的传承与现代实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人与父母的关系怎么样 肖群忠:孝道的传承与现代实践

肖群忠:孝道的传承与现代实践

2024-06-16 05: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追溯到孝的起源,首先人会问一个问题,你从哪里来?你的生命是谁给你的?我们知道是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那父母又是从哪里来的?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生的。一直追溯下去就会追溯到我们的祖先那里。儒家有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荀子,他在《礼论》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在儒家思想文化中,天地、君师、亲祖是文明的三个根源。宋代以后,这种思想逐渐演变出敬奉天地君亲师牌位的传统,成了一个民间的信仰。这种对祖先的敬仰培养了中国古人的敬畏感和感恩之心,孝道的第一层含义“尊祖敬宗”便由此产生。

早在周代以前,中国古人就由对生命和祖先的崇拜产生了尊祖敬宗的孝道意识。什么叫尊祖敬宗?就是要尊重祖先,敬重家族的长辈。过去,每个大家族一般都有一位活在现世的辈分高的长辈来主事,称为宗子或宗主。以《红楼梦》为例,贾家的宗主就是贾母。

尊祖敬宗的意识激发了人们报本反初的生命意识、敬畏意识和感恩意识。中国人为什么把孝看得这么重?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如果一个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亲祖都不尊重,都不感恩,那这个人就没有一点道德根基了。我们为什么要祭祀祖先,给祖先上坟?这就是尊祖敬宗意识的具体表现。过去我们相信祖宗神会庇佑我们,现在我们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感激,这种生活方式和传统自古以来就没有变过,直到今天,每到清明、年关,还是有很多人会去给祖先上坟。

由每家每户都尊重自己的祖先,我们可以升华到尊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炎黄。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现在在陕西桥山,每年都会举办祭黄大典。

孝的第二层含义是“善事父母”。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亲和一到两个小孩组成的核心家庭,“善事父母”似乎成为了现代社会孝的主要含义。事实上在古代中国,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家庭规模较大,尊祖敬宗与善事父母这两种孝道要求是并存并重的。战国以后,由于战乱影响,家庭规模变小,孝道中善事父母的含义开始逐步凸显出来。汉代许慎更在《说文解字》中直接把“孝”定义为善事父母。我们观察“孝”这个字,上面是部首“老”,下面是“子”,子支撑着老,同样也体现了孝道中善事父母的含义。

孝的第三层含义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孟子》里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不生育子女,整个家族的血脉就断了,所以在传统中国,对父母亲祖尽孝必须要生育子女。在中国古人看来,不孝有三种表现,“无后”是其中最严重的一种。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公民只要不犯法,其他事情都可以被允许,是否生育子女就成了一个自由的选择。有些夫妻不愿意生育,采用“丁克”家庭的模式,只结婚不生小孩。孝的传承要与时俱进,我们要接纳丁克家庭的存在,因为这是他人自由选择的结果。不过现实生活中,丁克家庭毕竟还是少数,在大部分中国人的朴素观念里,结婚生子不仅是对亲祖行孝,也是为了享受天伦之乐,与此同时,小孩也会成为联结夫妻双方的情感纽带。

前面我们讲了孝的三层含义,事实上,孝道的三层含义安排了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尊祖敬宗”是对过去的回溯;“善事父母”指的是现在;“生儿育女,延续后代”则是面对未来。孝道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它把天地、祖宗、父母、自己、子孙,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连接了起来。我们中国人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在有些学者看来,孝就像是我们的人文宗教,它安顿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远离恐慌。比如说一般老人为什么喜欢孙子呢?有了孙子以后他就不怕死了,因为他的生命在孙子的身上得到了延续。 二、传统中华文化对孝的实践有哪些规范和要求?

孝是一种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体成员践行伦理义务的规范和要求。在古人看来,尽孝应该怎么去做?需要遵守哪些规范呢?

中国古代的伦理规范很多、很细,对现在的人来说可能比较繁杂,不易记忆,所以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把它概括一下,提炼出孝的伦理精神实质。这样一来,如果大家记不清规范,还可以用孝的伦理精神实质来指导孝的实践。

(一)孝道具体的道德规范

首先我们来看规范。孝道规范是一个体系,在儒家经典文献文本里,关于孝道的论述有很多,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化地了解,我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基本规范,另一个是延伸规范。基本规范是从孝的本意,也就是从亲子关系和伦理义务的角度看,该怎样对待父母亲祖。延伸规范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古代,孝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于是就出现了把一切都看成孝的泛孝主义,由孝的基本精神里衍生出了诸如守身、忠君、尊老等延伸规范。比如守身,本意是对自己生命安全的维护,从精神层面可以理解为加强自身修养,这本来是个人的事情,但在中国古代,守不守身,能不能确保自身安全,也是一个孝道问题。再比如忠君,它本来是一个政治问题,为什么忠君也是孝的延伸规范呢?忠和孝是中国古代两个最主要的德目,古人讲究在家孝亲,在朝忠君,孝是忠的基础,“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所以就把忠君当成了孝的一个延伸。另外还有尊老,尊老其实是社会道德,我们常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成为孝道的延伸规范有一个推演转换的过程,我们的父母亲祖也是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爱敬自己的长辈亲祖,更要把这种精神推扩到全社会,爱敬所有的老人,关爱所有的儿童。

现在我们先讲基本规范。基本规范可分为“事生”和“事死”两大方面。

“事生”是说怎样对待健在的父母亲人,可分为三层:养亲与敬亲、居常与侍疾、顺亲与谏亲,涉及到的伦理要求都非常具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三者是总属关系,“事生”最根本的孝道伦理规范就是养亲和敬亲,余下的两条居常与侍疾、顺亲与谏亲都可以看作养亲与敬亲的具体体现。

在儒家的孝道理论中,“事生”是大事,“事死”更是大事。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亲祖去世了,该怎么样去对待他呢?要把他安葬好,还要及时、时时祭奠,这是一个人应该行的孝道。另外,“事死”还有一个比较抽象的伦理规范,就是继志述事,指继承先祖遗志,进一步发展他的事业,这也是根据孝道的精神提炼出来的。 养亲和敬亲是孝道最根本的义务,这个道理通俗易懂。古代中国是农耕自然经济,生产生存主要依靠人力。人都会有一个从少年到老年,从身体壮实、体力充沛到年老体衰、丧失生产能力的过程,所以老百姓都知道要“积谷防饥,养儿防老”。那时候父辈养育儿子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防老。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养育孩子,当父辈没有劳动、生存能力,甚至得了病,连自我照料都不行了,就要依靠儿子了,要是没有儿子,那就没人管了。到了现代社会,这种生命传递,代际之间的互养关系仍是如此,它维护了双方的生存权。当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养育我们,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直到长大成人。试想,如果没有父母的生养和教育,一个人怎么会由那么小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健康又富有学识的成人呢?所以我们说“养儿防老”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积谷防饥”一样。

《孝经·庶人章》里讲养亲时提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庶人”在中国古代狭义指农民,广义可以指市民及所有的老百姓。也就是说作为普通老百姓,你要懂得利用天时地利,好好投入农业生产,为家里屯下粮食,另外还要提高自身修养,对物质财富要有节俭的概念,这样才能养父母。由此可见,古人规定的赡养父母方面的伦理义务是非常具体的。总体说来,养父母要从出钱、出力,保障父母的衣食住行这些方面入手,让他们过上很好的生活。比如过去很多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退休金之类的,如果你有孝心的话,就要给他们打钱,关心他们的吃穿用度,尽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我们举一些反例,通过反省不孝的做法反证出养父母的正确做法。《孟子·离娄》下篇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孟子曾经列举了五种不孝的行为。一是“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就是说这个人很懒,前面我们说要好好地生产,可是他偏偏犯懒,不干农活,没打下粮食,那父母吃什么?当然从广义上也可以指现在有些人不出去工作,不挣钱,什么事都不做。甚至有的人大学毕业了,研究生毕业了,还不出去找工作,待在家里啃老。二是“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就是说他不光不好好干活,还好吃懒做,耽于不良嗜好,沉迷下棋、喝酒,这都是很不好的。三是“好货财,私妻子”,中国古代孝道规定不能“别籍异财”,指的是祖父母、父母尚在时不能另立户籍, 分异财产。也就是说你不能给自己搞个小钱柜,或者光对自己的媳妇好,把钱藏起来不给父母花,这种行为是不孝的。四是“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如果子女在外面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就会给父母带来耻辱。这里的“戮”不一定指杀戮,主要是丢人的意思。五是“好勇斗狠,以危父母”,指子女总爱在外面惹事生非,给父母带来麻烦,甚至使父母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是孟子对不孝的一个论述。

养父母是最基本的义务,但是养而不敬也是不行的。父母是人,更是亲人,是长辈。人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光是养,照顾到他们的口腹之欲,给他吃饱穿暖是不够的,还要敬。《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在回答子游问孝时说过的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人们都认为孝就是赡养父母,但是单是养,犬马也能做到,一些动物也会养它的幼子,人如果光赡养而不敬父母,怎么跟动物区别开来呢?这段话凸显了“敬”在孝道中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去尊重父母?给父母吃的喝的,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是有些人在面对父母的时候总是摆脸子,不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这说明你对他们的感情不够深。《礼记·祭义》里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父母是你最亲近的人,又是长辈,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们,不仅要听话,还要对他们和颜悦色。现在有一小部分人一跟父亲说话就生猛冷峻,丝毫没有对父母的尊敬、爱戴,这种态度会让长辈非常伤心,所以养亲与敬亲同样关键,是最重要的一个伦理义务。 养亲和敬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我们刚刚讲的“事生”的第二层意思——居常与侍疾。

《礼记•曲礼上》记载:“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冬温而夏凊”是说冬天要让父母及亲人住暖、穿暖,夏天要让他们感到凉快、清爽。“昏定而晨省”是说到了晚上,要先照顾爸爸妈妈入睡,之后自己才能睡;早晨起床之后,要向父母请安。过去,不管是在皇家还是民间,这都是我们中国人长期遵循的基本礼仪。《礼记•曲礼上》里还说:“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这些都是对父母表达尊重和敬意的一些具体的日常行为规范。“出必告,反必面”,出门和回来的时候都要跟父母打个招呼。现在我们国家有些小孩在这点上做得不够好,而在一些东南亚国家,比如韩国、日本,这些礼节性的东西反而被继承得很好。“所游必有常”,不管出去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干坏事。“所习必有业”,要有一个正当的职业。“恒言不称老”,父母健在时,不能说自己已经老了。这都是中国古代对履行孝道的规定。

《二十四孝故事》里有一则故事叫汉文帝亲尝汤药,是皇帝行孝的著名典范,讲的是汉文帝贵为皇帝,对自己的母亲孝敬有加的事。汉文帝的母亲生病了,用的汤药汉文帝都要亲自尝过之后才给她吃。母亲病了三年,他从来都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很少脱了衣服去睡觉,经常侍奉在侧。此外,在中国古代民间也流传着非三代名医开的药不能给父母用,要自己先尝的说法。生老病死是人生四苦,有句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因为父母久病,对子女来说要履行非常具体的伦理要求就需要经受一定的考验,所以有时候得了病以后父母才能看出子女是否是真的孝顺。

“事生”的最后一点要求是顺亲与谏亲。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这句话强调了“得乎亲”“顺乎亲”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连家庭关系都搞不好,在家不受父母待见,那怎么能尽好为人子的责任?在社会上又怎么能做好事呢?我们中国人经常把“孝”和“顺”连在一起用,所谓孝,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听父母的话,孝顺孝顺,就是顺从。如果总是忤逆,父母说东,你说西,跟他们对着干,那就是逆子。老人都是爱子女的,他们的人生经验也比子女丰富,所以在某些问题上要尽量尊重老人的意见。反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老年人和年轻人在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上有所不同,当双方发生冲突,并可以证明是父母错了的时候要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谏亲”。儒家在这点上还是比较民主的,它并没有说让子女绝对地、愚昧地去服从父母,儒家经典文献中对亲子关系的叙述大多是比较客观的。以《孝经》里谏诤章中的句子为例:“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有一个能够给他提意见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这段话强调了谏诤的价值和重要性。

对父母的谏诤要讲究方法,因为他们毕竟是长辈,如果方法不对,他们非但听不进去还会觉得有损尊严和面子。用《礼记·坊记》中的话说,就是要做到“微谏不倦,劳而不怨,从命不忿”。可能一个道理我们多次跟父母说都说不清楚,他们也不听我们的,但是不管说多少次,我们的态度都要好,这才是真正的孝。在现代社会来看,“谏亲”在倡导亲子关系的平等方面很有好处。

前面讲的三条都是“事生”,接下来我们说“事死”,对待去世了的父母亲祖,首先要搞好丧葬与祭亲,其次是要继志述事。

儒家经典《礼记》里关于丧事的文章有十几篇,其中为人所熟知的可能只有《大学》《中庸》两篇。在中国古人看来,事生是大事,事死更是大事。为什么要把父母的丧事办好?上古社会,人死了之后都被丢到野外,大家看到父母亲祖的尸身被野兽撕咬分食感到于心不忍。人类文明发展以后,大家开始觉得这样做特别不仁道,不能这样对待自己的亲祖,总要把他们的遗体掩埋起来,所以人去世了以后要入土为安。按照儒家的说法,还要守孝三年。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就是把人的丧事办理妥当,“追远”就是祭祀、祭亲,时常感念亲祖的恩德,这样的孝道实践可以使“民德归厚”。儒家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产生于祭礼,祭礼又具有“教诸侯之孝也”——教育大家什么是孝,如何尽孝的功能。另外,丧礼和祭礼还可以加强家族的团结。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大,有时候亲人相聚一下也不容易,父母的丧事和去给父母上坟就成了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的由头,所以一定要办好父母的葬礼。在中国古代,办丧事有一套严格的礼节规定和办法,虽然今天的丧礼越来越简约化,但是一般在民间,遗体火化后还要守一七(七天)、三七(二十一天),近期还总是要去祭奠一下。 丧亲与祭亲要遵守一种伦理精神,就是《论语·子张》中说的“祭思敬,丧思哀”。办丧事的时候我们要表达出适度的、必要的哀痛,这也是自然的亲情流露,亲祖去世,肯定是令人痛苦的事;祭奠的时候我们要怀着虔敬、敬仰、感恩的心情。

再来说继志述事。“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真正的孝子要继承父辈的遗志,发展父辈的事业,这种孝道意识很好地培育了中国人的历史意识。

《孝经》第十八章最后一句话说:“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终矣。”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把前面讲到的“事生”“事死”的六条规范都做到,那就算是履行了作为孝子的基本伦理义务。

延伸规范里我们前面提了三个方面:

第一,护身守身。这一点分为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从肉体层面来说,以孝道的传统观念来看,你的身体不是你自己的。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保护身体的完好是行孝的开始。我们说传宗接代是尽孝,那么保护自己生命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孝道。中国人讲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生的悲哀,你的身体健健康康的才好去给父母行孝,如果你不好好爱护身体,比如说伤残了,甚至没了,那谁管你的父母呢?它也有这样一层意思。

从精神层面来说,守身的意思更多。朱子注云:“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亦不足以为孝矣。”这就是说人要自重自爱,不能做坏事,一旦干了坏事,不仅损害你自身,还会辱及亲祖。要是你总在外面惹事,在社会上做坏事,比如你犯罪了,让父母担心,给父母及家族带来了很大的耻辱,那么就算你天天给他们吃猪牛羊肉供养他们,那也是不孝,这是从反面来说的。从正面来讲,《孝经·开宗明义章》提到:“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一个人履行孝道终极的目标就是要积极做事,在社会上建功立业,令父母因你感到光荣,我们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这么产生的。你有没有出息不光是你个人人生发展的问题,它也关系到你的父母亲族。这是护身守身的意思。

第二,忠君爱国。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是政治层面的内容。在中国古代,从事政治的人不像现在这么多,为什么整个统治阶级都很重视孝?孝的内在精神跟政治里的一些原则道理是一样的。后面我们会讲到孝的精神实质:爱、敬、忠、顺。在家会孝亲,在单位就会听领导的,为自己的工作奉献一生,这个我们后面再细说。在家孝亲,在朝忠君,现在没有君可忠,但是我们可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单位,好好做人做事,这其实也是从孝道中推扩出来的一个含义。

第三,睦族尊老。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中有九族的概念,原先指的是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这种大家族就像生命树一样,树大分杈,一般过了五代以后,旁系慢慢越来越多,血亲的性质就慢慢疏远了,但是我们同属一个本家,可能还住在一个村,因此我们这个家族还要保持和谐。所以你不光要尊重自己亲生的父母亲祖,还要尊重本家的长辈,这是睦族的意思。

由这个道理推扩出来,在中国古代,一个村可能是一个姓,有时候是一两个姓,所以尊老跟尊敬家族内的所有老人有时候就重合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地缘社会,我们要把这个精神扩展开来,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文明风尚。为什么要尊老?为什么要爱幼?大家都知道,孩子需要保护,他还没有成长为一个大人,生命力比较弱;老人的生命力衰弱了,所以我们要给他关爱、照顾。比如公交车让座的问题。现在一些年轻人觉得我凭什么要给老人让座?公共交通是一个公共产品,按道理说每个付了费的人都有坐的权利,先到可以先坐。从我们现在的法权概念来说,不让座有错吗?没有。但是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人都有老的时候,年轻人体力好,站一会儿没什么;老人体力弱,到了六七十岁,七八十岁,就站不住了,你让他坐一会儿,这是道德领域的事。反过来说,有些年轻人的道德素质不是那么高,他只维护了自己的法律权利,老人也不能强迫他让座。人家给你让了,你感谢人家;人家没有给你让,你也就算了。我相信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还是会让的,因为他家里也有老人。但是我们也不能强迫,有些老人为了座位做出一些不太好的举动,甚至失去了老人的尊严。

以上是我们对孝道具体的道德规范的讲述。这个内容比较多,不便记忆,因此我们进一步把它的伦理精神做了一个概括。大家只要把孝道的几个伦理精神牢牢掌握了,即使没有具体的规范也能做得比较好。 (二)孝道的伦理精神实质

孝道的伦理精神包括四个字:爱、敬、忠、顺。“爱”是一种感情,“敬”是一种意志,这显然是一个心理的状态,我们称它为“心德”。“忠”和“顺”就是行为特点和规范,都是“行德”。大家可能会问,你怎么又把“忠”给拉进来了?我们逐个来分析这四点。

孝道主要是由爱心、敬意、忠德、顺行构成。爱是自然的亲情,也就是说对一个正常的家庭来讲,爸爸妈妈对你好,把你从小拉扯到大,你反过来孝敬父母,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要有反哺之义,就像羊有跪乳之恩一样,这是自然的。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对你好,你自然会生发出爱父母、敬父母的感情,这是比较好的。现在有个别父母做得不够好,导致孩子不爱他,所以我们必须要养成一个良性的互动,让孩子首先产生爱的亲情。

孝道是子辈要履行的伦理义务,所以我们不仅仅要爱父母,还要敬父母。敬是一种意志,要从道理上懂得父母是长辈,注意上下有等,尊卑有序。爱父母跟爱男朋友、女朋友不一样,不能没了规矩。父母亲子毕竟是两代人,它是一个上下的伦理关系,父母是你的长辈,所以不能轻慢。这是敬的意思。

“爱”之奉献与体现则为“忠”,“敬”之核心与践行则为“顺”。“忠”这个德目,我们往往把它理解为传统道德中臣子狭义的政治道德,实际上它是一般人最基本的义务。在普遍道德观念中,“忠”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尽心竭力地做人做事,或者叫尽己奉献。尽己,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出钱、出力、出资,不要有所保留。尽己奉献,奉献他人,这就是忠。你说你爱父母,钱也不给,力也不出,活也不干,那怎么能叫孝敬父母呢?那就成了爱的呓语,全是空话了。所以爱这种感情必须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你回家了,给爸爸妈妈买了营养品,买了件衣服,你都不用说你爱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就能感受到了。所以“忠”是“爱”的一个体现。

你天天说你很尊敬父母,结果你就是不听话,他说东,你说西,这怎么叫尊敬父母呢?起码你要拿出一个有事好商量的态度,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你一定要和颜悦色。因此,“顺”是“敬”的一种践行,一个核心。

三、“孝”的当代价值

孝在今天的社会究竟有什么价值?首先,我们回溯一下“五四”时期对孝的批判。“五四”时期提出了所谓“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种对传统文化、对儒学的批判其实主要集中在“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方面。其中对“孝”的批判也是比较激烈的,有些学者更是为此专门写了一些文章宣扬“非孝”思想,比如吴虞。

当时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点:一点是认为孝在中国传统社会维护了封建统治;另一点是认为从人格角度来说,孝压抑了子辈的个性。

在当时的一段时间内,这个批判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今天来反思的话,第一点其实是一个政治批判。“孝在中国传统社会维护了封建统治”,与其说它是批判,不如说它是描述。作为一种传统道德,孝道肯定要维护当时的政治。孝教人爱、敬、忠、顺,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有一定的道理。没有哪一个社会愿意让人们去闹事,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个消极的作用。今天我们也要建立和谐社会,要追求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这点批判就不够准确。在封建时代,它当然维护了封建统治,但今天,孝道作为我们的传统美德,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这也是好事。

第二,它压抑了子辈的人格和个性,具有不平等性,这个问题确实有。在传统社会,往往大部分父母都做得很好,而子女不孝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就过分强调了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在家庭亲子关系上过多强调了敬,对平等和爱的强调就不够了,这就可能造成对子辈个性的压抑和人格的不平等性。经过“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实际上已经使现在的亲子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倒转。在现在的家庭关系中,爷爷辈的人都是围着小孙子转。我有一种感觉,现在家庭关系中不平等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尽量建立一个真正平等化的亲子关系,按照联合国的口号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真正的平等是父母不能压抑子辈,子辈也不能反过来压抑父辈。 对现代社会来说,孝道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第一,从物质及社会功效上讲,它有利于维护家庭亲子关系的和谐,有利于解决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现代社会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个家庭最主要的就是亲子关系,而文化道德、孝道文化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营造慈孝并重、平等互动的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从社会的现实利益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孝道文化有利于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什么是老年人?按照现在的概念是指60岁以上的人。据数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是2.2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亿。我们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什么是老年社会呢?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国家已经超过了这个比例。

传统中国一直依靠家庭养老,因为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耕经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养老的费用能不能全部由社会承担呢?据最新统计,现在全世界有11个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像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光是老年人就有2.2亿,光是靠国家和社会承担起2亿多老人的养老问题,必然会对国家财政、年轻人的利益及国家未来的发展造成损害。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主要还是得依靠家庭养老。

孝道是一种反哺式的养老模式,通俗点说,你小时候老的管你,你老了小的管你。现在国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家每个月都会给农村没有经济收入的老人发补贴,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是一个盛举。但是毕竟几十块或几百块钱还不够一个老人基本的生活费,因此还要依靠儿女去养老。所以我们现在倡导孝道这样一种伦理文化精神,对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很有帮助。

第二,从精神价值上来说,孝道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培养中国人的道德责任感,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我们说“百善孝为先”,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包括了“爱敬忠顺”这几种中国传统道德最根本的精神。“爱”是“仁”,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善根,“敬”是“礼”;“忠”是教人尽心竭力做人做事。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虽然孝在当代社会只是一种家庭伦理,但正如中国古代有泛孝之意,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现代公民在社会、团体及工作单位中还有很多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等德目要求。在中国文化看来,孝是培养所有人道德责任感的一个元素,一个源头,一个根本,孝具有的“爱敬忠顺”的精神实质,使其可以很好的地为形成人的道德责任感服务。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倡导孝道。

新世纪以来,全社会都很重视弘扬传统文化,民间也非常重视孝道的传承。过去人们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恐怕也不会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就没有生发的伦理精神基础,又怎么会爱家乡、爱祖国、爱民族呢?你对父母都不尽责,又怎么会对社会尽责呢?从孝道对父母尽责的道德实践中可以培育公民的道德素养,进而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所以孝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做起。当然不是说成年人就不需要孝道了,现在有些成年人在孝道的践行上做得也并不是很好,我们应该对全民进行普遍的孝道教育。我觉得这是孝道的当代价值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四、现代孝道实践中的慈与孝

在现代孝道实践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不能光讲孝,还要讲慈。古人讲,父慈子孝,它是一个双向的良性互动,只有父慈子才会孝,子孝同时也推动了父慈。过去我们强调孝的时候比较多,慈说得相对少一些,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礼记•大学篇》里讲:“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作为子女要孝顺,作为父辈要慈爱。那什么是“慈”呢?《管子·形势解》里说:“慈者,父母之高行。” “慈”是父母良好的道德品质,至于它的实质意义,汉代学者贾谊在他的著作《新书·道术》中提到一句话可将其概括得比较精准、确切,叫“亲爱利子谓之慈”。什么意思呢?“慈”这个伦理义务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是感情上的亲和爱;另一个是有利子女成长、发展、生存的实际物质条件,也就是说既要爱他,又要给他实际的好处,这就是对慈的总体概括。在儒家思想里,“慈”指的就是具体的亲子关系中的伦理道德和义务,但在道家、佛家思想里,“慈”则是一种普遍的大爱,表达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对所有社会成员和生灵的关怀。

在现代社会父辈怎么做到慈?我觉得应该注意三条:首先,要爱孩子,但要爱而不溺,公平待子。

爱而不溺。真正的爱不等于溺爱,不能没有原则。现在有些家长没有这个观念,溺爱自己的孩子,纵容孩子的任性,甚至由此造成孩子人格上的缺陷。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爱而不溺。

公平待子。过去家里的孩子多,特别是现在允许生二胎以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多了起来,公平待子又成为了一个新问题凸显出来。你爱孩子,就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父母的爱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你偏爱某一个孩子,那个被冷落的孩子必然会受到非常大的心灵伤害。

第二,要行而有方,言而有理。当父母的要给孩子做榜样,言传身教。长幼有序,子女要尊敬父母,反之父母要值得尊敬。如果你自己做得不好,没有一点做父母的庄严感,不能在道德行为上给子女起一个示范作用,光是要求子女如何如何,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好的。

第三,要养教结合,教而有方,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爱孩子不仅仅是管他吃,管他喝,这跟前面讲的养和敬是同样的道理。古人有句话很粗俗,但很有道理:“养儿不教如养猪,养女不教如养驴”。所以你不能光满足于物质层面的养,还要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对于子女行孝来说要养、敬结合,而慈父慈母就是要做到养、教结合。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初始的人格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古语说得好,“子不教,父之过”,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有教育子女的自觉,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不要把教育孩子完全当成是学校的事。学校主要教育孩子学知识,虽然也有道德方面的教育,但是孩子从小的品德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

养教结合是合格父母的必备条件。有些父母是有教育孩子的心,但是上手就打,简单粗暴,这不仅不能起到好的作用,还会造成亲子冲突,所以我们还要讲究教育方法,教而有方。

以上三点就是现代家长应当具备的修养,也就是对慈父母的几条伦理要求。

我们要在现代社会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进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亲子关系的慈孝并重、平等互动。中国古代是一个“父慈子孝”的社会,父母与子女双方分别履行“慈”与“孝”这两个对等的伦理义务。古人在这方面还有一些论述,比如管子的“父不父,则子不子”,体现出了社会中权利与义务平等的意识。司马光曾提出“不孝不慈,其罪均也”,就是说父母没有履行“慈”的义务和子女没有尽到“孝”的义务,两者的罪过大小是一样的。因为“慈”和“孝”是一体的,是家庭道德核心的一体两面,都是家庭和谐的伦理要求,所以不慈不孝同样是不道德的行为。这是我们从负面来说明“慈”与“孝”的关系。

从正面来说,慈孝相生并且相近,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么懂事的孩子会自然的反馈、反哺。有些家庭的孩子为什么没有爱的能力?很可能是因为小的时候在自身的家庭环境中没能得到父母很好的关爱。爱是在爱中学习的,如果在一个缺爱的环境里长大,孩子往往就没有爱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举个例子,《二十四孝故事》里有一篇叫《闵子骞芦衣顺母》,闵子骞的父亲娶了一个继母,带来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亲儿子好,亲儿子的棉衣里用的是很好的棉花,而闵子骞的棉衣里装的却是芦花,不御寒,扛不住事。有一天闵子骞和他爸爸出行,闵子骞赶着车,冻得直发抖,他爸爸很生气,说他不好好干活,就用鞭子抽他,结果一鞭子把衣服给打烂了,芦花出来了。闵子骞的父亲很生气,想把他的继母休了。不过闵子骞的道德觉悟很高,他跪下求父亲说,“爸,不要休了继母,你不修继母的话,是我一个人受冷而已。你修了继母,我们三个儿子都会受苦。”继母被闵子骞的作为感动了,从那以后对他好了起来。这个故事就是父辈与子辈间良性互动的结果,虽然继母对闵子骞不好,但是他还是报继母以孝心,这样就激发了继母的慈。 现代社会在继承和传承传统孝道,即慈孝伦理的时候,应当有创新性的发展,我最后提三点意见:

第一,坚持“义为上”,各尽亲子角色伦理义务。中国古代强调优先尽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先诉求权利。如果互相指责对方做得不好,肯定要吵架。反之,作为儿子把子女该做的事做好,作为父母把“慈”的伦理要求履行好,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

现在我们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老是讲权利诉求,而不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前面讲,培养孝道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培养大家的道德责任感。我们应先想好自己做得怎么样,而不是去苛求别人做得怎么样。如此以来,亲子关系就会比较好处理了,这也与儒家讲的“反求诸己”精神相符合。

第二,要坚持等差与平等相结合。现代伦理讲究平等,所以现代新孝道也要讲究平等。我曾经把现在新孝道的特点概括为这么几点:第一,人格平等性。虽然父母与子女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但在人格上要互相尊重。第二,义务并行互益性。我们前面所说的互相尽义务,其实也是一种平等的表现。第三,要注重情感交流。第四,要强调自律。

人格平等、相互尊重是建立现代亲子关系的一个基础价值观念。义务并行互益,可促进父慈子孝的良性互动。实现亲近、平等、互爱与敬畏父母意识的统一,可加强亲子沟通,培养亲子感情。传统道德的伦理精神是讲等差的,也就是说孩子与父母既要讲平等,又要知道父母是的长辈,尊重父母,这就是差别。在现代伦理里绝不能光讲平等而不讲等差,那就没有伦理秩序了。既讲平等又讲等差,使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既有爱的情感基础,又有“别序礼敬”的伦理秩序,再加上不断提高各自尽义务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就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改善和良好和谐家庭的形成。

第三,要重视亲子关系伦理,促进形成良好家风。在现在的核心家庭里,夫妻关系实际上变成了主轴;但在古代中国,亲子关系才是一个家庭的主轴。夫妻关系自然要搞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亲子关系就不重要了。亲子是纵向关系,夫妻是横向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既要促进和谐幸福家庭的形成,还要注重运用传统的慈孝伦理资源,来协调好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处理不好,那么一个家庭就没有幸福感可言了。我们中国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来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可以为子”;反过来讲,要是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搞不好,也是没有幸福感的。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一个家庭的和谐和幸福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应对当代社会代际关系疏离的问题。随着空间距离的扩大,有时候一家三口会分散在世界上三个不同的地方,这也是为了生活和事业的需要。由于年轻父母都出去打工、干事业了,孩子都由爷爷奶奶来带,就会出现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情况,有时候祖辈对孩子的娇惯就会造成孩子孝观念缺失、孝心缺失、子女啃老等问题。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父慈子孝的优良传统,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维护社会稳定。家和万事兴,搞好家教、家风建设,也是促进家庭和谐文明的重要抓手,而慈孝伦理是形成良好家风的一个核心内容。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