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号排出1万桌”,多少北京大学生把这家饺子馆吃成白月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团线上外卖现炒味道好的好处 “排号排出1万桌”,多少北京大学生把这家饺子馆吃成白月光?

“排号排出1万桌”,多少北京大学生把这家饺子馆吃成白月光?

2024-07-12 04: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又到了一年一度吃饺子的季节。俗话说得好,圣诞饺子不蘸醋,圣诞老人打驯鹿。从冬至,到圣诞节,到元旦,再到一整个正月,这是一个所有对话都能完美收束于“我们一起包饺砸”的季节。北京大学生,硬是把饺子,吃成了都市奇观。上周冬至当天,“金谷园饺子馆”的排号页面成了“爆款内容”,大批网友晒出了自己数字惊人的排队截图,两三千算到得早的,四五千都显得挺有希望,六七千只能扶额苦笑。

一万多,则让取号正式上升到行为艺术的层面。

——不是,冬至仪式到底是吃饺子,还是在饺子馆取个注定吃不上的号啊?

这样的排队盛况,似乎已经成为金谷园的惯例,这几年每逢立冬、冬至,排号都能排到好几千,就算不年不节的,想吃一顿也不容易。

一位北京大学生的朴素认知

这个金谷园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能一直让人愿意排队去吃?

很难说是因为想吃金谷园的人越来越多,所以队越排越长,还是因为队越排越长,所以想吃金谷园的人越来越多,总之,“到底是谁吃到了金谷园”已经成为一个冬至迷思,“排队”也已经是金谷园的一张名片。

正如迪士尼排队严重于是推销起了FastPass,四季民福排队严重于是催生野火烧不尽的“黄牛号”产业,围绕金谷园,也出现了朴素的“免排队攻略”。

据我观察,要想无痛吃上金谷园,一是避开饭点赶早踩着营业时间10点准时到店,二是点外卖,三是到店点单选择外带,大概率也要排队但比堂食快。

隔壁跷脚牛肉店成为play中的一环

这些朴实无华的“攻略”,平时用可能够了,想用来“攻略”冬至则无异于螳臂当车。每到立冬、冬至,金谷园会在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说明叫号规则,同时通知“美团外卖关闭”,一种“凛冬将至,当严阵以待”的感觉扑面而来,意思很明确:我们一门心思包饺子,您就一门心思且等着吧。

一位金谷园常客:一看到红底白字的说明,我就知道那天不能去

历经了“新消费”这么些年如火如荼的再教育,大家对“排队”这件事或多或少都脱敏了,一家店要排长队,逃不出网红品牌、首店开张、联名营销、限量发售。

而金谷园,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

这是一家大众点评已经收录16年的老店,评分4.2,不能说很低,但也绝对算不上高。

菜单无甚噱头:饺子、锅贴占了大头,分海鲜、猪肉、牛肉、羊肉、素馅五大类,其余就是粥、凉菜、饮品,推荐菜列到TOP 9就开始重复了,看下来最诱人的是平均十几元的价位。

硬要说哪里与众不同,大概就是有一些馅料比较“小众”,鲅鱼馅儿是招牌,青瓜鲜虾、西红柿鸡蛋、酱肉扁豆等都是不太常见的品类。

店面在一个大厦的二楼,大开间一边是开放式厨房,另一边是背靠背的卡座,有大桌但不多,每桌顶上悬一盏复古吊灯,称得上敞亮整洁,比苍蝇小馆强,但要论出片氛围感又有些勉强了。

图源公众号“北京吃货小分队”

从食物到价格到环境,金谷园似乎都只能定位在“中低端里的中高端”,但如果你去网上搜搜,会发现,这家店的江湖地位相当高,人称“北京饺子天花板”。

其中奥秘,就在于与之紧密相关的另一个关键词:“海淀大学生”。

是的,挑对地理位置,奠定了金谷园的成功。

金谷园位于海淀文教产业园,东邻北京邮电大学,西接北京师范大学,北顶北京电影学院,虽然迁过店,但从没离开过这一片,成了方圆几公里大学生们的“校外食堂”。

当你带着“这家店凭什么吸引上万人排队”这个问题审视金谷园,只会越琢磨越纳闷,因为就是一平平无奇饺子馆;

当你把问题换成“这家店凭什么俘获大学生”,疑惑便迎刃而解,那些让它显得平平无奇的特点,正是能死死拿捏大学生的窍门——便宜大碗样式多,既不寒碜,也不铺张。

囊中羞涩的学生情侣,去金谷园约会,比牛排馆接地气,比南城香氛围好,比居酒屋bistro便宜太多。这里是是北京版《花束般的恋爱》经停站,去小西天看完一部伯格曼的电影,遛着弯儿就到了金谷园。在饺子馆,可以酣畅淋漓地对谈艺术哲学,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快朵颐,不必在意音量是否要降低,不必在意姿态够不够好看,不必暗自心算这顿花了多少钱——饺子的气质是松弛。

来自五湖四海聚于一间宿舍的室友,去金谷园破冰,比肯德基麦当劳正式,比川渝网红火锅店包容。虽然主卖饺子锅贴,但是馅料种类丰富,能满足多样口味偏好,价格平摊下来更是实惠——饺子的气质是包容。

单纯吃腻了食堂,去金谷园改善伙食,也就是顺道的事。对于周边大学生来说,金谷园没有那么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我问,不用排队吗,2015年入读北师大的西西,云淡风轻地答:“上课取个号,或者躺床上取个号,看时间差不多了走过去吃就行了。”

历经十几年和大学生群体血脉相融的发展,北师大2013级校友玉米粒告诉我,这家店已经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吃金谷园是一种驯化。”

这个说法得到了西西的认可。西西吃了很多次金谷园,聚餐经常选在那里,她甚至说不出来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家店的,只给了我八个字:“自然而然,口口相传。”

而就像我本科时羞于在人前表示自己不会玩、也不打算学会玩狼人杀,在北邮和北师,如果没吃过金谷园,大概也是会感受到peer pressure的。

阿黎是西西的同学,她第一次去吃金谷园,是被大一的男朋友拉去的,她说当时前男友此举,“混杂着‘你竟然没吃过’的震惊、‘你必须得吃吃看’的霸道,以及‘我这是为你好’的良苦用心”。

这和玉米粒第一次去金谷园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也由一个没吃过的女生和她那想献宝的男朋友构成。

不同之处在于,玉米粒和她以前的男友、现在的老公,都是发自内心喜欢金谷园:“便宜量大,菜式不错,而且最大的优势还是好吃。”

但四川人阿黎对饺子没有滤镜——她更爱抄手,拌红油的那种——对金谷园感觉也一般,分手前她和那位男友一起吃过好几次金谷园,但她都没有“坦白交代”这种无感。

“就像大家都觉得迪士尼是全世界最快乐的地方,理论上你当然可以不这么觉得,但你就得付出额外的解释劳动,解释自己为什么童心泯灭。”

不过,对玉米粒来说,金谷园倒确实是最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她和对象两个人第一次单独吃饭,就是在金谷园;后来,为了纪念这第一次约会,他们领证的那天也去吃了金谷园;今年玉米粒过生日,他们去的还是金谷园。

玉米粒和对象的恋爱两周年纪念日,也去了金谷园丨图源受访者

羁绊,朋友们,这就是红尘往昔、柴米油盐、人间烟火带来的所谓羁绊。

当你被“驯化”成金谷园的食客,金谷园也就极有可能演化为你的“情怀”,曾经见山是山、见饺子是饺子,便宜好吃就完事儿了,后来见山不是山、见饺子不是饺子,除了好吃还是青春的凭证,是集体的记忆,是熟悉温暖安全感。

对于已经离开北京的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金谷园,甚至可能变成“乡愁”,只有央求北京朋友代购一份金谷园生饺子发顺丰冷链寄过去,方可暂排苦思。

所以,金谷园冬至为啥能取号取到一万号,因为对一些人来说,冬至吃饺子是仪式,冬至取个金谷园的号,大概是更“不足为外人道”的情怀。

玉米粒说,她对象还在大学的时候,也干过“非要在冬至吃上金谷园”的事儿,下了课到店门口足足站了两个小时,最后打包带到别的地方吃了。

“就是一股倔劲。”她点评。

也是真的闲

虽然取号取到破万是今年才发生的事,但金谷园生意据说一直不错。

专门发布北师大校园动态的公众号“积水潭学者”,曾经对金谷园的发展史进行过一番考据,扒出来创始人是一位来自河北衡水的厨师,曾在北师大附近一家饺子馆帮厨学艺,从配凉菜、打馅儿、包饺子,到成为厨师长、店长,再到2007年,在北邮南门小吃街开出了金谷园,史称“北邮总店”。

2019年前后,金谷园第二家店,也就是北师店开张,可谓登堂入室,楼下是瑞幸和知名网红店“付小姐在成都”。

有两家店的时光很短暂,2020年,北邮总店因拆迁关闭,只剩北师店;2022年5月,北师店又因拆迁关闭;3个月后,金谷园重新开业,也就是现在的门店,大众点评上的“北邮总店”和“北师大店”,实际上就是同一处店面。

玉米粒告诉我,还蜗居在北邮南门小巷子时,金谷园就很受欢迎了。

当宣传途径还是人人网丨图源公众号“积水潭学者”

小吃街当时以流动摊位为主,金谷园强点有限,好歹有个固定店面,达到了“苍蝇馆子”级别,得在胡同里七拐八拐,看到一个写着“饺子”的牌子,然后才能找到。玉米粒带她爸爸去吃过,他爸爸就数,发现那么一个小馆子里,足有二十几号员工跑前跑后,不然都忙不过来。

“现在收银员里有些也都是十几年的老人了。”玉米粒说。

尽管已经毕业多年,玉米粒时不时还会再光顾金谷园,熟悉到“闭上眼都能看见菜单”,而几乎每次去,她“都能遇上熟人”。不期而遇的老同学会相互打趣:“你看北师大这些学生还是那股傻劲,‍‍真是怀念。”

但抛开熟悉和怀念,她觉得金谷园其实不如从前好吃了:“人太多了,有一些东西应该是提前做好备着了,比如粥大概是提前熬的,原来应该是现熬的。”

价格也比从前涨了不少:“现在两个人吃得花一百多,对学生来说也不算很便宜。”

最后,玉米粒说:“其实有的时候,情怀已经大于味道了。”

情怀的力量显然是强大的,络绎不绝的食客不仅甘心排队,有些甚至会对金谷园产生“护短”情绪。

搜索“金谷园”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对金谷园的【非好评】(也算不上差评),都会被大学生反驳,你说“中规中矩”,就有人回你“在美食荒漠很难得了”,你说“不值得排这么久队”,就有人反问“谁让你排了”,一种较为稳妥的意见提出方式,是先亮明自己的熟客身份,以一种追忆的口吻缓缓道:“跟十年前还是比不了了。”

玉米粒也说,她当年在同学间确实观察到一种情绪,就是“社会人不配”,只有一直吃过来的学生,才有资格评价金谷园值不值得。

阿黎表述得更直白:“有些人对金谷园就是像看‘白月光’一样。”

有媒体分析过做“高校餐饮”的好处,除了需求极其稳健之外,就是能“先下手为强”,成为无数年轻人心中的“白月光”,让他们即使将来毕业了也愿意回来吃,同时又能靠口碑传播站稳脚跟,甚至实现爆火出圈。

上个月因清华、北大、人大三校“抢人”而爆红的“鹅腿阿姨”,就十分充分地展现了大学生“造星”的实力;金谷园,也被代代相传的口碑捧上了“北京必吃榜”。

每个学校旁边,好像都有一个这样的餐馆存在——实惠、管饱、味道好,够近、温馨、回忆多。

难怪高校餐饮现在被各路品牌“虎视眈眈”。

刚刚过去的10月,变着花样创收的海底捞,在西安文理学院食堂开出首家校园店;今年5月,麦当劳在北京邮电大学开出第60家大学店,更早入局的肯德基,大学店已达百家。

新茶饮品牌同样来势汹汹,瑞幸在高校开了近1000家门店,益禾堂校园店达3000家左右,占总门店数的60%,幸运咖也有25%的门店是高校店,连主打“第三空间”的星巴克也在布局高校。其他咖啡品牌如Manner、M Stand,奶茶品牌如蜜雪冰城、古茗、CoCo、书亦烧仙草,也都有高校店。

算盘打得都挺好。毕竟当某个店见证过你的友谊或爱情、装载着你的趣事和回忆、成为你的习惯和日常,食物就不再是食物,而是情怀和慰藉,是无论如何蒙了一层柔光滤镜的舒适区。

明年冬至,已经成为那么多人情怀的金谷园,还能再刷新排队纪录吗?

我竟隐隐有些期待。

开篇图源公众号:北京吃货小分队封面图源小红书:@怎么还在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