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传》:从安史之乱到去世,这7年他经历了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罪夜之奔一共几季 《李白传》:从安史之乱到去世,这7年他经历了啥

《李白传》:从安史之乱到去世,这7年他经历了啥

2023-07-17 19: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潮新闻客户端 李长之

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从高适的口中,我们得知李白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电影中的故事比较简单。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具体做了哪些事?浙江文艺出版近日再版了李长之(1910-1978)先生的《李白传》。这段历史,他是这样讲述的。

天宝之乱的这一年(公元755 年),李白五十五岁了。

天宝之乱,无疑是由于唐代的统治者唐明皇,以及他的周围像杨国忠、王鉷这般横征暴敛(他们都掌管过财政)的贪官污吏所招致的。

安禄山的势力是怎样起来的呢?那是由李林甫故意培植起来,作为自己政治斗争的本钱的。他用来和杨国忠作对。这都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结果招来了外祸,人民遭殃。

后来王鉷死了,李林甫死了,大权归了杨国忠。杨国忠既然那样, 所以安禄山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乘机蹂躏中原。

在这样腐败的政治底下,官吏是很少抵抗的。安禄山在755年11月在范阳(现在北京一带)起兵,第二年六月就攻入了长安。到了危急的时候,人民要逃难了,杨国忠却还想把桥烧毁,他是至死与人民为敌的。士兵因为杨国忠的关系,不但不肯作战,连保护唐明皇的性命去逃难也不肯。终于压不过士兵的愤怒,杨国忠是被碎割了,三夫人也被士兵杀了,杨贵妃则由于将士的请求而被绞死。这样,才多少平了人民的怨恨,唐明皇得以逃到四川。

唐明皇统治集团的罪恶固然大,可是人民更不愿意受野蛮的外族的残害。老百姓都不赞成唐明皇不抵抗。老百姓曾对唐明皇说:“您的宫殿在这里,您祖宗的坟墓在这里,您怎么舍了不管,要到哪里去呢?”但唐明皇终于不肯,于是叫太子出来应付。

李白《上阳台帖》

老百姓说:“皇帝既不肯留,我们愿意带领子弟跟从殿下,收复长安。如果你们都到四川,中原的百姓怎么办?”一会儿的工夫,就有好几千老百姓聚集起来了。可是太子也还是不肯,说要侍候唐明皇。最后折中了,唐明皇还是逃到四川,太子退到灵武(在现在宁夏的南部)。灵武是那时的国境西北边儿上。这个太子就是即位于灵武的肃宗。这时是天宝之乱的第二年。

这时李白的态度怎样呢?他是完全站在当时一般老百姓的一边儿,反对唐明皇等的不抵抗主义的。他愤恨地说: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公卿奴犬羊,忠谠醢与菹(大批官僚投降,爱国主义者的好人被杀)。二圣出游豫 (两个天子,一父一子,倒逃掉玩儿去了),两京遂丘墟(东京洛阳,西京长安,成了一片瓦砾)。”(《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这就是统治者干的好事!真是“苍生竟何罪”“白骨成丘山”!

《李白传》

李白这时的心情是异常沉重的,热切地很想收复中原:“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赠常侍御》)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指安禄山),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

李白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是这样浓烈,以至于使他参加了永王璘的事件。这是李白最后一次的政治活动。

但这一次政治活动,和前一次,在动机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了。上次是为功名富贵,为个人(至少这方面的成分大些),这一次却是基于爱国思想了。

永王璘是唐明皇的第十六子。这时唐明皇命他为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意思是让他保卫东南。他于是率师东下。但这是唐明皇的意思。

唐肃宗却另有一个想法,怕永王璘一旦在江南立足,就可能和自己争天下,所以当肃宗看到他真要东下了,便命他回川,要他伺候唐明皇。他没有服从。在他率军到达庐山的时候,由于李白的大名和志愿,便把李白请去了。

后人对这事很有不同的议论。但我们首先考察当时的情势,东南一带是一个三不管的地方: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永王东巡歌》 其五)

李白

李白的参加也确乎基于爱国主义的思想: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西晋末年)。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永王璘)……宁知草间人(自己),腰下有龙泉(剑名)。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兵法)。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至于永王璘的军队是不是好呢? 从《永王东巡歌》 第三首看: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军队也是好的。那么,李白为爱国,为想收复失地,参加了这么一支敢于准备抗敌的好军队,想在其中出个主意,以便达到报国的目的,又有什么不好呢?

李白在集中对唐明皇有讽刺,有微词,可是对永王璘却没有一句坏话,大概永王璘的为人也不坏了。

据当时的诗人元结在《为董江夏自陈表》中说:“顷者潼关失守,皇舆不安,四方之人,无所系命。及永王承制,出镇荆南,妇人童子,忻奉王教。”也可见永王璘的行动是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的。五代时南唐李昪,在开国时也以自称永王璘的后人为号召,更可见永王璘在人们心目中的信仰。

永王璘本来想占有南京,或者成为像东晋一个局面的。这原也没有什么不好,而且在当时是可能发展成这个样子的。但是当时对外退让的统治者,对内却是不肯让步的。在永王璘没有服从唐肃宗的调动回川以后,马上就宣布了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来瑱为淮南西道节度使,加上原来的江东节度使韦陟,对永王璘采取了三面包围的形势。

这样一来,摩擦是不能避免的。一有借口,就可动手。果然不到两个月的工夫,永王璘就被消灭了。这时是757年的二月。

清代画家苏六朋笔下的李白

大概永王璘的内部也不团结,所谓“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因而“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南奔书怀》),大家便都各自逃散了。永王璘是被追兵杀掉的——于是永王璘被称为“造反”,而李白也成了政治犯。

李白下在浔阳狱中。当时被捕的一定很多,由李白的诗便可想见:“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秦将白起曾坑赵降卒四十万于长平)。能回造化笔,或冀一人生。”(《系寻阳上崔相涣》)

他这时非常悲愤,他写有《万愤词投魏郎中》,其中有这样的话: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穆陵关北(山东)愁爱子,豫章天南(江西南昌)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临危而相挤。”

他知道他的妻子一定在营救他:“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蔡琰曾向曹操营救她的丈夫董祀)。”(《在寻阳非所寄内》)

《李白传》附录的李白人生轨迹。

由于多方面的帮助,尤其是那时御史中丞宋若思的力量,把他释放了。宋若思把他邀至幕府,并想把他推荐给朝中,但由于唐肃宗忌恨李白参加永王璘事变,这推荐并没有任何反响。这时李白57岁了。

也就在这一年九月,唐肃宗收复了长安。但这一次的收复是可耻的,因为,借助的是回纥兵,而且约定:打开城的时候,土地和上等人士归唐, 金银布帛和壮丁妇女归回纥。这像什么话?牺牲一切,为换得统治权!

在收复长安的情形下,统治者该对李白好些了吧。并不然,统治者越得势,对人民却是越压迫的。第二年,就仍然为了永王璘的事件,要把李白流放到夜郎(现在贵州遵义一

带)去。

在这几年中间,和李白同时的诗人王维,是曾一度为安禄山捉了去,当了伪官,幸亏他弟弟王缙是大官,才没判罪。

影片中的杜甫

杜甫呢,则回过陕北的家,也曾陷入贼中,却又找到唐肃宗,经过颠沛流离,这时又回到长安。这时杜甫十分不放心李白,在听不到李白的消息中,曾写《不见》一首诗。

他总以为李白也许死了,就又有《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简直像挽歌了。杜甫现在对于李白,是了解得更多了些。“若负平生志”,知道李白原也有些抱负,并不只是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这是因为杜甫也年纪大了,阅历多了。

南宋梁楷笔下的李白。

可是李白并没有死。他在还没有到达夜郎,只到了巫山三峡的时候,就被赦了。这也不是由于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而是由于立太子要大赦,天旱要大赦,赦是一般的赦,而李白也被赦就是了。这时是759年,李白59岁了。

李白死在762年。从五十九岁到死(六十二岁),这三四年期间,是他最后的漫游。这回漫游的范围,是由湖南、湖北到了江苏、安徽。

他这时已看透一切,却也憎恶一切。他说:“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连平素喜爱的山水也不满起来了。他愿意破坏一切:“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

他平常所羡慕的神仙,到最后也觉得不可靠:“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其三)

学道与从政,本是他的两大起伏矛盾的要求,最后是承认都失败了:“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长歌行》)

他晚年的心情是沉痛的。痛苦到极点,于是一切认命了。但他对于国家,却还是关怀的。

在他“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的时候,个人问题虽然解决,但却仍然“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而且当李白逝世的前一年(六十一岁了),李光弼出镇临淮,要和史朝义决战的时候,他还想请缨,因为病,才半道而还。他作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为募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李白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可说贯彻到最后的呼吸中了。

至于他晚年的漫游生活,也丝毫没有改善,依然是在流浪与寄食之中。当他流浪到安徽南部的当涂,住在他的族叔李阳冰那儿的时候,病倒了。他一生的壮志没得施展,老是漂荡,漂荡,漂荡。他惯好以大鹏自比,于是仍以大鹏自居,写下了最后的《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影片中的李白。

李白一生在文学上最佩服谢朓,他也就葬在谢朓所常去的青山之旁。

这就是为中国人民热爱的诗人李白的一生。他病死了,传说他是捞月而死,让他死得更有诗意些。他真死了,却又传说他没有死,隔了几百年的人还说又曾逢见他。

作者介绍

李长之(1910—1978),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师从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与吴组缃、林庚、季羡林并称为“清华四剑客”。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著作有《中国文学史略稿》《鲁迅批判》《孔子的故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李白》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