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穹顶和拱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罗马斗兽场的结构 古罗马的穹顶和拱券

古罗马的穹顶和拱券

2024-07-05 03: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意大利旅行归来,令我念念不忘的是古罗马建筑,实为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而拱券和穹顶更是王冠上的宝石,历经两千年,仍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斗兽场是罗马城的标志,看上一眼,就再也不会忘记,也不会把它与其他建筑物弄混,它的墙体上布满了拱券,从一层到三层,有80个连环拱券,支撑着斗兽场庞大的身躯。如今的斗兽场,像是一具恐龙的骨架,尽管破损,但屹立不倒,威风凛凛。

希腊文明是欧洲最早崛起的文明,罗马人侵占希腊后,他们不是消灭希腊文明,而是全面学习希腊文明,而且继承和发展。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习了梁柱结构,但在使用中发现了问题。用柱子架起横梁,整个建筑的外观及内部空间,完全取决于两根柱子之间石头横梁的跨度。如帕特农神庙面宽30米,每隔4米多一根柱子,分成7个开间,这是因为横梁的承重只允许4米的间隔,再长横梁就会断掉,屋顶就会压下来。由此一来,帕特农神庙看上去,满眼都是柱子,顶天立地,密密麻麻,内部空间被挤占得很小,而且线条都是直的,缺少变化。

罗马人继承了梁柱结构,发扬光大了拱券结构。拱券结构是一次建筑结构的革命,革命就是破旧立新,就是开先河。拱券结构用弧形的拱券分解了垂直的压力,用各种形状的拱券取代了密密麻麻的柱子,极大地开拓了内部空间,拓展和丰富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如果罗马歌剧院不采用拱券结构还是梁柱结构,密集的柱子会严重影响视听效果。

拱券结构影响了整个欧洲,欧洲大型建筑物广泛采用拱券结构,这无疑要归功于罗马人的创新。我们在欧洲参观的教堂和王宫,几乎全部采用了拱券结构,筒券、十字券、交叉券以及穹顶,这一项技术引领了欧洲将近两千年,直至20世纪。

其实中国很早就掌握了拱券结构,但都是用于桥梁、下水道和墓室,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接受,甚至排斥拱券结构,直到明清时才开始在建筑中使用拱券。拱券结构没有房梁,也就是无梁,谐音是“无良”,中国人不能允许行为中的无良,同样不能允许建筑中的无梁。

中国建筑采用的也是梁柱结构,同样是两根柱子之间的横梁的跨度决定着空间,两根柱子就是一个开间。太和殿和太庙面阔11间,是最高一档,皇家的宫殿是面阔9间,王府是7间。

中国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都要遵从礼制,遵守礼制下的各种清规戒律,从周朝开始,直到清朝结束,历时两千多年。礼制对于盖房子有着严格的规制,官府有官府的规制,民宅有民宅的规制,不得违反,如果违反,就是僭越,轻则是处罚,重则是砍头抄家。

赵州桥就是一座石拱桥,建于隋朝,距今1500年,一直使用至今。这说明中国人不是掌握不了拱券结构,而是传统的礼制束缚了手脚。太和殿就是所有建筑物的上限,任何建筑物不可以超越太和殿。太和殿算上台基高35米,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土地上,不会有超过35米的房子。站在景山的山顶朝四下看,都是低矮的房子。如果在西方,教堂和王宫的高塔和圆顶此起彼伏,难怪有人说,西方城市的天际线比中国的好看。

这次去意大利,看到了不少高大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和米兰大教堂的拱顶都有45米高,米兰大教堂的尖顶达到了107米。在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如今是清真寺了,穹顶高达55米。在西方,也许普普通通的教堂的高度都会超过太和殿,在中国这就是僭越了。

很多罗马时期的建筑,多是希腊的梁柱式与罗马的拱券式相结合。有人说,建筑是石头的音乐,那么希腊式如同小提琴,单纯、高贵、优雅,罗马式如同钢琴,宏大、堂皇、雄壮。这是一部完美的二重奏,也是千古绝唱。

在欧洲旅行,所见到的教堂样式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拱券加上穹顶。抬头仰望穹顶,使人如置身天堂,在半球形的天空中,彩云飘飘,仙女起舞,天使游戏。

穹顶也是古罗马人的创新。世界上第一个穹顶来自万神庙,建于公元2世纪,后来全世界的穹顶都是模仿万神庙,或是学习万神庙。在意大利就集聚了世界前三名的穹顶,万神庙、圣母百花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后两位比万神庙要晚了1300多年。

穹顶的难度在于穹顶的重量都压在承重墙上,所以顶要轻,墙要厚。万神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穹顶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古罗马人率先使用混凝土浇筑技术,大大减低了穹顶的施工难度,而且可以将穹顶的壳做得又轻又薄。

古罗马城两面都有着休眠火山,火山口周围留下了大量的细微颗粒,活性火山灰,几乎就是纯的二氧化硅粉末。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火山灰,建筑的耐久性就会大大加强,而且坚固,不透水。古罗马人用火山灰、石灰和海水混合成灰浆,再加入凝灰岩,也就是火山碎屑,混合后注入木质结构的模具中,经化学反应后,牢牢地粘固住混凝土。万神庙的穹顶就是这样浇筑而成的。

古罗马特有的火山灰混凝土,不但用于拱券、穹顶,还用于筑墙。万神庙和斗兽场之所以两千年不倒,主要是火山灰混凝土做出的贡献。对此科学家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结论,这种罗马混凝土的牢固性和耐久性,都优于现代的混凝土,只不过其化学反应需要很长的时间,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万神庙是世界上第一个穹顶,它也是全球建筑作品的顶峰。有的专家评价,如果说帕特农神庙是优美,万神庙就是崇高。崇高的意思就是一览众山小,就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万神庙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从此以后,穹顶建筑开始风行全球。不仅是教堂、清真寺,还有王宫、议会大厅及多种建筑,各种样式的穹顶装点着城市的天际线。人们对于穹顶建筑的喜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起点在万神庙,而终点尚不可知。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圆顶建筑不多见,除去花园中的亭子是攒尖顶,呈伞盖状,正规建筑中几乎见不到圆顶。到了清朝,才有了天坛的祈年殿。从文化的层面上,中国人讲风水。在风水学中,最为理想的房子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四边不能缺角,左右相互对称。按照天圆地方之说,方形是静,静是稳定,平衡;圆形是动,动是变动。中国文化讲究静,求稳,不偏不倚。因此中国的房子绝大多数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被人戏称为“火柴盒”。

在中国古建筑中,在室内的天花板上可以见到圆形,就是藻井。藻井通常位于室内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绘有花纹、彩画和浮雕,多用在宫殿、寺庙、佛坛上方最重要的部位。藻井是个见功夫的活,其难度和艺术价值不亚于西方教堂的天顶画。藻井并不算是圆形建筑,只能是室内装饰,一种变化的手法。藻井也是应五行之说,中国的建筑物都是土木结构,厌火,藻井是水,可以克火。

从技术角度,西方建筑采用石材,在两千年多年中,罗马人掌握了先进的采石技术,以及特有的混凝土,使得拱券结构和穹顶结构得以广泛采用。中国人建筑采用木材+砂子+火山灰。中国古代也有着自己发明的胶凝材料,石灰+糯米汁,也有石灰加上桐油或牛血的。由于成本高,不能广泛使用,不如罗马人的火山灰取自天然。

不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技术层面,中国与西方走了两条不同的路线,走了两千多年,到了今天,就有了罗马的拱券和穹顶,以及中国的榫卯和斗拱。两种文化,不同的技术路线,不能说谁比谁的好,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出国看什么?看的就是这个。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