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所盛行的采邑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罗马帝国第十骑士军团是什么 中世纪欧洲所盛行的采邑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中世纪欧洲所盛行的采邑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2024-06-24 10: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世纪骑士

如今史学界通常将公元5世纪中后期至公元15世纪中期视为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开头和结尾。中世纪的欧洲不仅黑暗,而且混乱。之所以如此,与查理·马特的采邑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采邑制度形成的阶级关系

可以说,想要弄清楚中世纪欧洲的各项历史事件的本质,就必须要弄清楚采邑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不难发现,中世纪的欧洲所发生的许多事件,其本质都与采邑制度有着许多关系,比如十字军东征、神圣罗马帝国的内乱等等。

所以说,中世纪的欧洲之所以混乱,主要因素就是采邑制度的普遍使用,进而演化出的封建等级制度在作祟。所谓存在即合理,那么本身存在着缺陷的采邑制度为何要又会被欧洲各国所采纳呢?

现代对欧洲地区的行政划分

形成采邑制度的时代背景

采邑制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帝国并非封建帝国,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奴隶制帝国。在简单了解过罗马发展史后我们就可以发现,罗马人的征服行动贯穿了整个罗马历史。罗马人通过对周边地区的征服,在吞并了大量土地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与此同时,这些被征服者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罗马人的属民。需要提到的是,此时的被征服者并非是奴隶。

在罗马共和国末期,罗马人开始将目光放在了农业的发展上,这些被征服者通过开垦荒地,成为了共和国内的自由耕农。罗马上层社会通过对这些农民的压榨,来维持自己奢靡的物质生活。当然,这种压榨并非是无节制的,所以罗马共和国内部的社会秩序还算稳定。

罗马共和国疆域图

罗马人不可能永远以战争作为财富的来源,因此对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罗马内部便演化出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地主阶级们通过兼并土地获得了巨额利益,但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则只好依附于地主阶级的庇护之下。至此,罗马的隶农制形成了。

所谓隶农制,其实并非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地主阶级与佃农之间的关系。这些被迫依附于地主阶级的隶农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所以只能够通过为地主劳作来维持生活,并依旧享有着罗马的公民权。但是,隶农制又有奴隶制的特征,这些隶农们可以随着土地一同被当作商品进行买卖。

隶农制的出现,不仅使罗马逐渐过渡到奴隶制,也使罗马内部出现了阶级分化的特征。与此同时,罗马人还吸取了日耳曼人的社会组织方式。当两者合并为一体时,采邑制度便出现了。

如今位于意大利的古罗马城遗址

自从日耳曼人来到罗马帝国周边后,就不断袭扰帝国边境的村庄或城市。对此,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亚平在《试析中世纪早期西欧采邑制形成的社会基础》一文中曾经提到:

"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接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 世纪,这时的日耳曼人部族已开始向罗马帝国的疆域地区迁移,迁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日耳曼人更多的是作为殖民者定居在罗马帝国境内。简单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存物质的短缺,以及半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致使日耳曼人总是在寻找那些生产丰富物质的土地而不断地迁徙。日耳曼人在获得土地的地区,按照自己的习俗分配和经营土地。"

被罗马人视为蛮族的日耳曼人

有趣的是,绝大多数的罗马底层农民都不反感日耳曼人的这种行为。相反,他们通过主动上缴具有价值的物品来换取日耳曼人对自己的保护。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当一个地区被日耳曼人占领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经脱离罗马帝国并独立了。因此,隶农们就再也不用受到地主阶级和罗马统治阶级的压迫,进而能够完成自给自足。逐渐,隶农们和日耳曼人这类游牧民族便形成了一种上下庇护的关系,这也为后来采邑制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奴隶制的出现让罗马内部出现了阶级分化

至此,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采邑制度形成的端倪了。隶农制的出现,让罗马内部出现了阶级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隶农的数量越来越多,阶级矛盾也越来越严重,这就直接导致了罗马内部的凝聚力的下降。当日耳曼人来到罗马帝国周边地区及其境内后,因得到了许多罗马人的欢迎,所以也就将其当作一个"部落"来"统治"。名义上虽然是统治,但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利益来换取庇护的行为。

这种庇护制度并非只能够存在于社会的底层结构当中,上层结构依旧可以使用。比如后来的采邑制度,恰恰就是上升至了封建领主和世俗君主的高度。封建领主宣誓效忠国王,而国王则以自己的权威、地位和能力来保护封建领主的安全及利益,这又与隶农和日耳曼人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区别呢?

尚武的日耳曼人

查理·马特为加强君臣关系所设

当然,这一时期的庇护制度还是一种"潜规则",并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制度。即便这种制度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接受,但也需要一个人或多人来提出并建设起来,这个人就是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

罗马帝国分裂后,西罗马帝国也很快就步了前者的后尘,双双走向了毁灭。随后不久,法兰克人就在西罗马帝国的遗址上建立起来了法兰克王国。起初的法兰克王国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制结构,只能通过慢慢摸索和借鉴前朝经验来获得一丝光亮。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兰克国王的权威在逐渐下降,朝政大权落在了宫相丕平二世的手中。对于宫相这一职位,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其理解为清朝的内务府总管,总揽王家(皇家)的所有事宜。丕平二世的巅峰时期,就连国王也要听其摆布,他已经成为法兰克王国实际意义上的统治者了。

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二世

丕平二世死后,其子查理·马特成为了新的宫相。和他的父亲一样,他依旧在暗中掌控着整个王国的发展和历史走向。此刻他已经将王国当做自己的家业,即便他从未加冕为王。

为了消除法兰克王国内部的混乱,查理·马特决定构建起一种新的制度,来强化君臣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他还可以利用这种制度来牢牢控制住王国境内的大小领主们,采邑制度随之新鲜出炉。

这一时期的采邑制度,已经比起罗马时代的庇护制度更加先进且完善了。在采邑制度出现前,法兰克国王通常依照法兰克人的传统习惯,无偿地将土地分给王国内的领主们。这样做的好处自然是能够得到领主们的感恩戴德,但是在经过几代后,这种恩情就再也不复存在了,反而会成为威胁王权的潜在因素。

创立采邑制度的宫相查理·马特

采邑制度出台后,曾经无偿分封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凡是法兰克人,都可以通过立下战功的方式获得国王的赏赐,赏赐的物品正是土地,即"采邑"。一旦领主们接受了国王的赏赐,那么就等同于成为国王的封臣,两者之间的君臣关系就被固定了下来。

从此,封建领主们便需要无条件地听从国王的征召,并提供相应的军队。同样,国王还会给予封建领主周全的保护。如果封建领主拒绝了国王的征召,那么不仅会受到国王的讨伐,还会被收回所有的采邑。对此,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刘林在《试论查理·马特及其时代》一文中详细概括了封君和封臣之间的义务:

"封臣义务的核心仍然是服军役,但它不能无限延长,一般是一年 40 天。除此之外,封臣在平时则要提供帮助。对于领土的计划和决定,封臣需要给予诚实的建议和忠告,同时,如有必要则必须出席领主的法庭。在经济方面,如果领主被敌人俘虏,封臣必须缴纳赎金,如果封君巡视封臣辖地,他有义务提供贷款。···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也不仅仅是提供一块满足其个人及家庭需要的采邑,他还必须对封臣提供保护,包括他的人身安全及封土,如果封君忽视了这些义务,封臣还具有反抗的权利。"

在采邑制度形成之前,领主们常常对王权发起挑战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采邑制度使封君和封臣之间的义务变得更加复杂且繁多了。但是正是这些繁琐的内容,才构建起来了后来的欧洲封建等级制度。当二者之间的事务发生多处重叠时,封君和封臣的关系才会更加密切。总的来说,双方各取所需,又互不相犯,是为双赢。

与此同时,查理·马特还通过一系列手段从天主教会手中抢回了许多土地。自法兰克王国成立以来,国王就一直与罗马教廷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为了获取教廷的进一步支持,王国内的许多封建领主(包括国王)都常常赠送给教会土地或其他财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法兰克人的生活水平出现下降时,便开始后悔当初赠送给教会财产的行为了。

查理·马特将教会的土地收回,不仅巩固了采邑制度的基础,还足够让封建领主们为了自己的手中充沛的土地数量而折腰。不难想象,如果查理·马特手中的土地寥寥无几的话,即便采邑制度在全国得到了推行,又有谁会真的愿意维持这份君臣关系呢?

天主教会的教堂

采邑制度使法兰克走向强盛,逐渐被其他欧洲国家采纳

查理·马特设立采邑制度,并非是单纯的为了维护和巩固君臣之间的关系,他还想要希望以此来强化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实力。这一点,可以从他对封建领主的具体要求中发现一些内容。

前文已经提到,王国内的领主们在得到国王敕封的采邑后,就要为国王披甲执锐。当然,封建领主也是有地位的贵族,不可能真的在国王帐下当一员小卒。因此,国王要求封建领主们组建骑士队伍。当国王发动对外战争时,封建领主们就要带领着这些骑士们加入到队伍中来。

法兰克王国疆域图

查理·马特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规避掉了由王室赡养军队所必要的军费支出。他并不要求每个封建领主都拥有较大规模的骑士军团,这样反而会增加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当军队的数量达到一定高度时,量变就会发生质变,进而形成强大的法兰克军团。对此,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刘林在《试论查理·马特及其时代》一文中曾经做出过如下评价:

"在查理·马特时期发生的这种军事上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它不只对个人,也对整个时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查理来讲,这种变革带来的影响是直接的、正面的。军队力量的增强为他的军事胜利提供了帮助。与周边分裂势力及穆斯林作战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他个人及家族的声誉,丕平家族就是靠这种军事上的不断成功来巩固自身地位、削减墨洛温王室的威望。所以说,这场军事变革对加洛林王朝的建立起到了间接的促进作用···"

由法兰克骑士演化而来的法兰西骑士

在笔者看来,凭借着采邑制度所带来的红利,法兰克王国内部曾经领主混战的局面也同样得到了缓解。国王可以通过采邑制度来遏制封建领主们之间为争夺领地而展开的攻伐战争。毕竟在该制度下,土地皆为国王所有。如果封建领主拒绝停战,那么他将成为封君和效忠国王的封臣的公敌,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住的结果。

在这样的一个制度下,法兰克王国逐渐恢复了平稳,并有能力发动对外征服战争,使国力和国土面积得到了成倍的增长。当邻国意识到法兰克王国的强大来自于采邑制度时,便也纷纷效仿展开了相关的改革行动。如此,便形成了后来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

查理·马特正在率领法兰克骑士作战

结语

在笔者看来,采邑制度虽然表面上和中国周代时期的分封制非常类似,但其本质还是存在着些许差异的,我们不妨就拿中国古代的分封制来与欧洲的采邑制度进行对比。周王朝的组织结构,是从部落制演化而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统治者为了适应时代需求而不得不选择的结构方式。周天子虽然名为天子,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后来皇帝那般的权威和地位,只能说得上是部落公主而已。总的来说,这种君臣关系依然是脆弱的、且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后来的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及秦帝国的取周而代之就能够非常好的证明这一点。

周代时期分封制

我们不清楚周王室在制定下分封制前,是否已经预料到后来发生的事。但是能够确定的是,周王室确实采取了一些手段来强化对诸侯国的控制,即通过思想来限制推翻王室的行为。周王室通过向世人灌输,反叛王室即造反、是为大逆不道,这便遏制了许多诸侯想取而代之、自行称王的野心。而查理·马特则是通过利益的方式来维持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纽带。不难发现,这种维持方式反而没有周王室的手段更加稳定,更容易面临着崩溃。

封建领主的古堡

采邑制度之所以能够限制封建领主,主要还是以采邑为"要挟"手段。如果封建领主违背国王的命令,那么国王就将收回他赖以生计的采邑。与此同时,王室还可以凭借着众封臣之力来遏制一人的野心,但问题也恰恰出现在这里。一旦当王室的权力和实力走向衰弱后,甚至低于绝大部分的封建领主时,这种维持君臣关系的纽带就会出现随时崩坏的可能,这也是中世纪中后期,封建领主频繁反抗王权,甚至公然夺取王权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试析中世纪早期西欧采邑制形成的社会基础》,王亚平著

2.《试论查理·马特及其时代》,刘林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