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媒介化?什么是中介化?什么是媒介逻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网络问政的定义是什么 什么是媒介化?什么是中介化?什么是媒介逻辑?

什么是媒介化?什么是中介化?什么是媒介逻辑?

2024-07-09 21: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 媒介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媒介化是指这样一种历史情境:即媒介不仅是自立的社会机构,而且还深入到其他社会机构的运作中。媒介在制度化和技术化的过程中通过传播行动产生了塑造力,进而成为媒介化过程的一部分。这一过程既反映了媒介和传播的变化,也反映了文化与社会的变迁。由于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及其在各个领域的渗透,社会、文化、媒介和政治不再是独立的子系统,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舒尔茨将媒介化进一步具体化、过程化,认为它是一个延伸、替代、融合和接纳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带来传播媒介和社会的变化。其中,延伸是指媒介技术延伸了人类沟通和传播的界限,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受信息,并产生延时互动。

替代则是说媒介部分或者全部取代了社会行动以及社会机构,且因此改变了这些行动或者机构的原貌和特质。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问政平台、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和微信为民众开拓了参政议政的渠道。同时,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应对新的传播格局挑战,开通了官方微博和政务微信公众号,主动向网民推送信息,以便能够与民众更好地互动和沟通。这意味着传统社会组织的运转机制发生了式微,代表民间利益的社会行动也试图从媒介空间中寻找合法性。

融合则是说媒介行动与非媒介行动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媒介渗透到了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专业化领域之中。例如,因为互联网技术的扩散和渗透,人们的出行除了依靠交通工具,还通过手机进行导航或叫车。

而接纳则是经过了一个调试的过程之后,人们更加愿意迁就媒介形式,因为媒介存在导致了社会的改变,各种不同专业领域里面的组织或者个人必须依照媒介操作信息的方式进行互动。如今大部分人在互联网上自发生成的信息交流实践,其实都顺应了网络媒介系统的特性。

3. 什么是媒介逻辑?它为什么会影响社会运作?

媒介化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即许多相互分离的社会和文化过程逐步转向适合于媒介再现的形式,其中蕴含着一种媒介逻辑的指向,也即媒介发挥着强大作用,具体体现在它掌握了一定的自主权和权威,能够使得其他系统或多或少地服从于媒介逻辑。因此,媒介化的另一层涵义是社会各领域依据媒介逻辑进行呈现和互动的运作方式。

媒介逻辑的运作,暗示着一个用来决定时间如何分配、项目内容如何选择、语言和非语言内容选择决策的“媒介语法”的存在,也即媒介逻辑体现了“一种看待和解释社会事务的方式”。在中观层面上,它意味着媒介组织选择和展示的规则;具体到微观实践层面上,媒介逻辑可以被解读为文化或社会活动的核心元素如何遵循媒介原则(如时效性,戏剧性、冲突、简短、快节奏、直接、个人化,以及名人倾向等)、并通过媒介形式来进行表达这包括媒体材料的组织、报道内容的分类、媒体所呈现出的风格、媒体的聚焦点及社会经验的选择等等。在此逻辑之下,媒体行动者会在新闻生产中强调视觉材料的呈现,以铺垫更多的场景、戏剧和冲突;在情感方面联接新闻价值和情感道德价值,以影响领导人的选择。社会运动组织者为了扩大影响力,会以具有同情性、煽动性的动作和口号来激发更多公众的情感想象,并通过策略性的媒介报道获得更多的支持、资源和组织力量。

媒介逻辑并不是天然嵌入在系统的社会模式之中的,而是媒介格式和视角向其他生活领域渗透的结果。当社会越来越倚重媒介及其逻辑,媒介的力量会显得越来越大。所以在媒介化政治中,政治力量通过合理地设计渲染事件,以戏剧化的故事进行呈现,运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将社会情绪与政治议题“打包”揉进信息传递中去。政客们想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内在驱动力,就是他们相信媒体的权力,因为媒介的“符号权力”和“符号资源”有着建构现实的力量,具有影响人们的所为以及人们描绘事情的能力。因此,媒介逻辑其实暗含着权力的博弈。指出,正是通过“媒介化”聚集并拥有了权力,权力通过媒介逻辑在社会和文化活动中渗透。这一权力的实现与政府组织、教育机构、宗教传播、家庭关系等领域的媒介化密不可分。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第一个能想到的估计是某道“经典”的考研题目:什么是媒介化,什么是中介化?当时出题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一头雾水,如今终于有人讲清楚了。

不过,这篇文章更大的意义还不在此。

很多同学都会对一种题目感到为难:那种动辄谈到人类、社会、时代的传播题目,那些动辄要让你回顾历史,构想未来的的题目,应该怎么答?用传播效果、传播功能吗?似乎勉强去答,结果还是感觉挠不着痒处。

原因是:理论有不同层次,微观题目,用传播效果等,是合适的。中观题目,用媒介特征,媒介转型,也可以。但对这种对于媒介与社会之类的宏大命题、“玄学”风格的答法,其实要用一些涉及到宏观层次的理论。

不过遗憾的是,对于目前的传播学来说,这种宏观层次仍属于薄弱部分。比较能够用得上的例如技术学派的理论(新媒体阶段请注意莱文森的理论)、信息社会相关的理论、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但这些理论去解释更新的媒介现象的时候,也还有不足。那么这个媒介化理论,包括媒介逻辑的普及化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

本来想再给一点解释,但又觉得,周翔、李镓两位老师在文章里的描述已经非常到位。再加一点反而是画蛇添足。如果觉得读不懂,可以再仔细读读,一句话,好好品味。

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