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热词看语言学6篇(全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网络热词语言学 从网络热词看语言学6篇(全文)

从网络热词看语言学6篇(全文)

2024-07-14 06: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网络热词看语言学(精选6篇)

从网络热词看语言学 第1篇

从移植词看当代中国哲学

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词,它是汉语里原有的词,但用它来翻译某个外文词后,我们逐渐不再在它原有的意义上使用它们,而主要在它用来对译的外文词的意义上使用它,这些词原有的.意义反而被掩盖了.例如革命、经济、经验、社会、民主、专制、事实、理论、作用.这样的词加上近代专门为了翻译外语词新造出来的词,我统称为“移植词”.在理论的场合,大部分现代汉语语汇都是移植词.本文旨在引起人们注意移植词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可能影响.

作 者:陈嘉映 CHEN Jia-ying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62 刊 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CTION) 年,卷(期): 16(4) 分类号:H313.5 B2 关键词:移植词   理论   中国哲学  

 

从“裸”族词看“裸”义的变化 第2篇

关键词:“裸”族词,语义,色彩

近年来, 网络论坛中、新闻里不断出现新的词语, 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语言文化, 增强了其表现力。从最初的“裸奔”到现在的“裸退”、“裸官”等, 由“裸”字产生了一系列的新词, 而“裸”字的语义和色彩也有所发展变化。“裸”字的含义不断扩大和虚化, 同时增加了诙谐、讽刺与崇高等感情色彩, 使该词族的词在较长一段时期流行。

“裸”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露出, 没有遮盖”的意思, 词典中的“裸体”、“裸眼”、“裸线”、“裸子植物”等都是直接用“露出, 没有遮盖”这个含义造的词, 或用它的引申义造词, 它们大多是中性词, 很多是专用语, 一般情况下不太使用。

现实生活中, 说到“裸”, 人们就会想到“低俗”、“低级趣味”等词语, 甚至有的人会产生一种厌恶感, 单从造字法看, “裸”的形旁从“衣”, 脱衣便裸露。由“裸”字组成的词有很多, 而大部分含有“光着身子”、“赤裸裸”的含义, 如:裸聊、裸照、裸戏等等。这些词语往往都带有贬义, 涉及到一些不雅、敏感, 甚至恶俗、色情的话题。

近几年, “裸奔”一词频频出现在媒体中, 而“裸”族词的出现与形形色色的体育“裸奔”现象有关。

最初, “裸奔”的含义是该词“裸”与“奔”两个语素意义的直接组合, 即“光着身子奔跑”。然而, 打开百度, google等搜索引擎, 我们发现“裸奔”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 例如:

⑴只要有一线可能人肉搜索就可以毫无悬念地让你在全世界面前开始“裸奔”! (《现代快报》2008年12月21日)

该句中的“裸奔”不是指“裸体奔跑”, 而是指个人信息在公众面前暴露无遗。可以看出, “裸奔”一词中“奔”的意义已经虚化, 主要突出“裸”字的含义。虽是使用“裸奔”一词表示“暴露”的意义, 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并不会将该词与“恶俗”和“色情”相联系, 它只是借用“裸奔”来形象地表达“暴露信息”的含义, 因此该词增加了幽默、诙谐的色彩。

⑵在热闹的背后, 乒超也有着尴尬的境遇, 不说别的, 今年彻底“裸奔”的局面, 就使得改革后的乒超头一回显得穷酸相十足。 (《新闻晨报》2008年12月22日)

上句中的“裸奔”指没有赞助商的体育比赛, 最初是用来刻画中国足球尴尬、无助的处境。由于在体育新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人们又用来指其他体育赛事中的类似现象。该句中的“裸”表明是“不凭借工具或材料”, 含有讽刺的意味。

⑶10月21日,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交警拦下“裸奔”的汽车。 (《现代快报》2008年10月22日)

汽车“裸奔”是指汽车上路却没有正式的牌照。这种不挂后牌的车被人们称为“光屁股车”, 上街行驶称之为“裸奔”, 体现了语言的风趣与幽默, 是对它们的形象描述。

⑷有些知情的业内人士戏称, 这些所谓的“裸奔”楼盘, 其实连羽绒服都还没有脱, 离“裸奔”的标准还差得很远。 (新华网重庆房产2008年11月28日)

这里的“裸奔”又被用来指房价、车价等已经降到最低, 低到不能再低了, 词义中的“奔”的语素义已经完全虚化了, 只有“裸”字的含义。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裸”族词“裸价”。我们看到房价“裸奔”与“裸价”中的“裸”已不仅仅是“露出”之义, 它已从“没有遮盖”中引申出“程度深”这一含义。

⑸盗版用户为了躲避软件近期的正版验证, 关闭了系统自动更新功能, 电脑处于“裸奔”状态。 (《法律与生活》2008年12月3日)

“电脑裸奔”是指电脑不装任何杀毒软件, 也不装什么防火墙, 就靠自己的技术和所懂的知识来防御病毒、黑客等的入侵。另外它还指电脑机箱敞开, 让部件裸露在外。前一个意思运用了比喻, 后一个是直接使用了“裸”的含义。

“裸奔”一词的含义远远不止于此, 例如, 网络论坛中说“楼主裸奔"是骂楼主不要脸, 要他滚蛋, 含有贬低的意味。同时, “裸奔”又指没有登录就回复帖子, 这里的含义无褒贬, 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上述例句说明, 由于大量裸奔现象的出现, 媒体和网络通过比喻借用“裸奔”一词形象地表达新义。“裸奔”似乎是“裸”族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这与我们前面说到的“裸奔”现象以及“裸奔”一词含义的扩大有关。“裸奔”用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引申出不同的含义, 并且我们发现, “奔”字的意义已经虚化, 而“裸”字的含义也不断泛化。

从“裸奔”出发, 根据“裸”字的含义, 网络与各大媒体富有新意地类推出不同的“裸”族词。下面就对网络论坛以及诸多媒体中一些常用的“裸”族词分析如下:

⑹2002年12月, 牛群做了五个“公证”, 把自己名下的有形、无形资产以及今后所有的广告收入和劳务报酬全部捐给中华慈善总会, 此举被媒体称为“裸捐”。 (人民网2005年5月9日)

2002年底相声演员牛群的捐赠曾轰动一时, 由此也就产生了与“裸”字词素结合的一个新词“裸捐”。从该词的来源可以看出, 此处的“裸”几乎与“露出, 没有遮盖”之义已经没有直接的联系了, 它从此义中已经引申出“完全”之义, 是指“全部捐出”。

“裸捐”一词让“裸”族词从“裸奔”、“裸聊”、“裸替”的八卦语汇中挣脱出来, 进入到主流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语境中, 使“裸捐”具有“崇高”的意义, 增加了褒义色彩。

时下流行的“裸考”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 (1) 指在完全没有准备或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考试。如:

⑺许多毕业生对于此次“国考”只是抱着“重在参与”的侥幸心理参加, “裸考者”众多。 (渤海早报数字报刊, 2008年12月2日)

(2) 指在高考中, 不享受任何加分政策、全凭自己考试成绩升学的考试。例如:

⑻按照达建文的建议, 今后高校招生, 全部实行“裸考”, 一律只凭成绩说话, 谁也不可能额外获得加分, 更不可能被直接保送进大学, 就算你的个性特长再出类拔萃, 那也没门。 (《珠江商报》2008年3月5日)

使用“裸考”第一种意义的人群多是大学生或大学后人员, 使用范围常常是英语考试或者大学里的其他考试, “裸考”是对这些人的调侃, 也是这群人的自嘲。而第二种含义的“裸考”却上升到了全社会的高度, 因为它凸显出高考加分困局, 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有关高考公平性的问题。从上面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出, “裸”并不是“露出, 没有遮盖”的含义, 而是由此引申并增加了新的语义。第一个含义有“不凭借工具或材料”的语义, 第二个含义是在此基础上更突出“没有保护”之义。

⑼“我在明年‘两会’后会完全退休, 我这个退休叫‘裸退’, 在我给中央的报告中明确表态, 无论是官方的、半官方的, 还是群众性团体, 都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希望你们完全把我忘记!” (《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5日)

“裸退”指干部退休后不再担任官方、半官方或群众组织中的任何职务。“裸退”一词最初出现在政治领域, 是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7年12月24日参加一个商界会议宣布自己将在08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之后完全退休, 不再担任任何职务时使用的一个词。

“裸退”出现后, 被各大媒体争相引用, 使用范围也从政治领域扩大到其它领域。“裸退”出现在政坛不仅幽默、风趣, 而且使严肃的政治领域增添了e时代的味道。它不但不会使人联想到低俗的一面, 反而让人对“裸退”的高官产生崇高的敬意。

然而与“裸退”恰恰相反的是“裸官”, 所谓“裸官”, 有人将其概括为:贪官以种种“合理”的名目, 将妻儿送到国外, 再设法将巨额不法资产转移出境, 自己暂留在国内掩人耳目, 静观其变, 一旦有风吹草动, 便迅速抽身外逃, 溜之大吉。如:

⑽有司法界人士坦言, “裸官”的做法“收益高、风险低”, 而且隐蔽性强, 对国家和社会机体的侵蚀更加可怕。 (《环球人物》2008年12月11日)

为何同是官员, 运用不同的“裸”族词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其原因要从这两个词本身出发, “裸退”的“裸”含有“彻底”、“完全”的意思, 是指“完全退下来”, “裸”字是对“退”的结果的说明。根据“裸官”的解释, “裸”是指突出“一人在国内做官”, 而在此背后凸显的是“裸官”的“不裸”, 达到一种讽刺意味。

综上所述, 我们看到, “裸”族词的出现是通过类推“裸奔”一词, 从“裸”字的核心义“露出, 没有遮盖”不断引申扩大其含义, 使其凸显出“没有”、“完全”、“彻底”等意义, 而有的词中“裸”字的语素义逐渐虚化。流行中的“裸”族词终于摆脱了完全的低级趣味, 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无私的奉献精神联系在一起, 感情色彩增加了褒义, 不仅使其含有了讽刺、幽默的色彩, 而且增加了崇敬与称赞等表达效果, 形象的描述了相关现象, 因此丰富了汉语词汇, 增强了语言表达力。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增补本) [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3]邵长超.“裸”族新词:“裸退”[J].语文建设, 2008, 10.

[4]张辉.说“裸考”[J].语文建设, 2006, 10.

语言发展:从落伍旧词看社会变迁 第3篇

瓦洛里:为什么英语会在这些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马克:将近70%的英语词汇是外来词。我们借来更好的词汇,或是不同的表达,以增加语言的多样性。所以,呃,像“belly”这样的单词,有人曾经想用拉丁语的“abdomen”来取代,因为他们喜欢卖弄学问,喜欢让生活有点不一样。有时候呢,则是因为中产阶级想用个不一样的词,好与……工人阶级区分开来,诸如此类的原因。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羊这种动物和它身上的肉,两者的表达都是“sheep”。后来……在法国人随着诺曼征服来到英国之后,你就会发现“mutton”这样的词出现了——它在法语中的意思是“羊肉”,于是“mutton”就被用来表示羊肉了。你从词汇发展就能看出社会的变迁速度有多快……比如“外国人”这个词,你会看到许多冒犯人的表达后来被更为友善的词汇所取代。“女人”一词也如此。在英语史中,许多关于女性的表达也是十分无礼的。

从东坡词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第4篇

东坡讵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对人生矛盾上:

一、出仕与退隐。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黜之时,时常感到失落。儒家人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后被朝廷“放归”时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可见词人伊,在“出”“入”之间徘徊。在词人看来,解决:宝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二、理想与现实。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的,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人生到处萍飘泊”“天涯同是伤沦落”。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词句饱含着多少曲折和难言的苦衷!词人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而引发的。

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讦、争斗不休,苏轼难以大展经纶。二是宋王朝国力贫弱,加上国策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的苏轼命运由此可知。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三、宇宙与人生。这是一个沉重的带有根本性的课题。“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生苦厌求”,苏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因此,他对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种对人生短促的慨叹,与其惜花伤春之词同样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忧思。但苏轼并非一味浩叹,他在《赤壁赋》中就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在词作中常常表现出的对生活、人生的热爱就与这种达观的态度相一致。

我以为东坡词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富有积极思想意义的部分。这表现在四个层面上:

一、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这在前期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即使词人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还有更多的作品写对自然和人生的品味,尤其是像“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潇洒,“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在逆境中仍能品出生活的甘美,不是同样显示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吗?

二、在顺境中的淡泊。元佑元年至元祜六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却告诫自己:“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元祜六年三月,将自杭州知州人为翰林学士承旨时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偏要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自首忘机。”苏轼这种在顺境中淡泊自守的品格难能可贵。

三、在逆境中的从容。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一个显例。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实际上,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中秋》,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词人的心灵仿佛是在“万里云无留迹”的“长空”中自由飞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灵魂向着“自由王国”的飞升。所以相对说来,此词更能表现词人精神的自由。毫无疑问,词人在逆境中的这些心态,都是经过自我调节的结果:他已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十分难得的。

四、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这里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是境遇变化时登楼,苏轼说:“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而建安作家王粲则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淹留!”如果说后者表现的是一种“情感”,前者则是一种“理智”;后者是诗人的纯真,前者则是哲人的通达。苏轼谪居黄州时,效法陶渊明,躬耕东坡,有无限快慰与满足:“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晚年远贬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而笔下春景仍富有生机与活力:“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即此一端,亦可见词人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坡词听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人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脱: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及精神的滋养。

从李清照的愁情词看其艺术风格 第5篇

作为婉约派之宗的清照词在艺术上也自成一家。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

(一)善于将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即情景交融。

在其愁情词中,清照多次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创造了多种多样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她的词不止“善于言情”,还善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笔触,塑造抒情主人公多愁善感、缠绵凄婉的自我形象,尤善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蓼园词选》),于细节中藏无限深情、含蓄幽深、生动细致、层次缜密地传达出自我感情。她既善于直接写闺阁生活和闺阁愁情,又善于结合写景咏物抒发美质难久,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极具个性化的意境和特征。

如《浣溪沙》这首词,本是一篇抒写闺怨之作,但全篇却没有出现一个“愁”字。闺人之愁,完全是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通过画面展现出来的。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轻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表面看来,这首词句句是写景,有庭院清冷、重帘不卷的生活场景,有云山雾霭,雨打梨花的自然风光。在这样的远景与近景上推出了闺人无语理琴的形象,是整幅画面的点睛之笔。她把一缕淡淡的愁情带入了画面,使每一景、每一物都笼罩着一层愁雾。这就使画面升华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人感到句句写景,句句也在写情。这种意境也同时扩展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空间,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窥见了词人观落花而念青春意逝的泪水,听到了闺人闻风雨而更觉孤寂难耐的叹息。清照的许多愁情词就是这样,运用融情入景、景中见情的手法,愁为词骨,点缀了优美的画境,使整个场景具有了空灵飞动的灵气,相铺相成,密融整一,将胸中之愁通过美妙的意境逼真地表现出来。

(二)将清新朴素和精美雅洁的风格相结合。

她善于用极朴素、浅近、清新的语言,提炼日常口语,采用白描手法,来表现自己真挚的感情;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法,诸如比兴、比喻、拟人、夸张、用典,但又用得非常自然而不见锤炼的功夫,达到了“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艺概·词概》)的最佳效果,充满了和谐之美。如《孤雁儿》写丈夫死的凄楚:“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彭孙《金粟词话》评为“皆为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她还善于自铸伟词,如《如梦令》之“绿肥红瘦”,还有《念奴娇》之“宠柳娇花”,都是前无古人的。和只知融化古人诗句以构成自己语言的词人如贺铸、周邦彦相比,她这种从生活中发掘出来的俊语,显然要可贵得多了。

(三)音律和美,流转自如。

清照对词的声律要求甚严。她精于音律,填词时更善于把握声调韵律错综变化的不同节奏,以适应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如《声声慢》开头连下十四个迭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双声,有叠韵,时缓时急,节奏顿挫,流转自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内心感情的波澜起伏,抑郁低徊。如此美妙绝伦的一串叠字,引起了后世词坛的一片喝彩:“以一妇人,能创意出奇如此。”(罗大经《鹤林玉露》)“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冯金伯《词苑萃编》引)“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词家叠字之法。”(陆蓥《问花楼词话》)

清照不但精于叠字,还善于叠句。如《行香子》:“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看上去若不经意,便自然和美,累累如贯珠。这些都表现了李清照深谙音律之妙,在声韵格律的严格羁束之下,能随心所欲地遣词造句,如珠走盘而又不逾其沿,变化多端而能合乎法度,在当时高手如林的词坛上,赢得了“公孙大娘舞剑手”(张端义《贵耳集》)的极高赞誉。

总之,李清照用她一生,综合“本色当行”的词论,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向人们娓娓倾诉着她无边无际的愁情,使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诞生了“易安体”这种别具特色的词体。这此愁无计可消除的悲情,多层次的表现方式使其词格外感人,具有丰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从网络热词看语言学 第6篇

关键词:江南;文化;韦庄;词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自古文人对江南别有一番情结。历史上在江南留连过的文人,大多跟江南结下了不解情缘,此后一生,不断忆江南、梦江南,在他们内心深处,江南不再是遥远的他乡,而是文化和精神的乐土。江南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不仅是江南风光旖旎美景醉人,更是因为江南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令人乐不思归。晚唐五代词人韦庄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留连江南,如痴如醉,词中流淌的江南文化情韵,感染了一代代的读者。那么,究竟什么是江南文化,韦庄又如何与江南结下情缘,并用词笔描绘了江南清秋佳日的盛景呢?下文笔者一一道来。

一、江南文化

江南在中国古典文化史上,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文化符号。晚唐五代,江南在经济和文化上不断崛起。江南文化辐射的地域范围,大致是今天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江南有着天然的太湖水系,沿线遍布鳞次栉比的水乡小镇,以扬州、金陵、苏州、杭州等几座城市为中心,江南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晚唐五代时期,与战火不断、兵连祸结的长安洛阳相比,扬州、金陵和杭州三座大都会日趋崛起,并向四周扩展,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文化圈。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北方文化的文化形态,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突出表现为一种审美的诗性文化。学者刘士林曾论述“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性文化……构成江南文化的‘诗眼、使之与其他区域文化真正拉开距离的,恰是在它的人文世界中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文化实用主义的诗性气质与审美风度。也正是在这个诗性与审美的环节上,江南文化才显示出它对儒家人文观念的一种重要超越。”[1]可见,江南文化体现出来的审美关照方式,是江南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根本内容,而这样的审美眼光与诗性表达,与诗歌的表意不谋而合,诗词在江南恣意生长,诗词在江南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与活泼泼的生命力。

二、韦庄的江南文化情结

文化上的江南地位日益凸显。五代以后,江南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更形成了可观的城市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足状其盛。据考证,“杭州在唐代已经日趋繁荣,到五代时,又继续得到发展。当时钱塘江`舟楫辐辏,望之不见首尾'。吴越既以丝织品、茶叶、瓷器向北方朝廷进贡,又利用以此换取的允许贸易的机会,往来贸易以获利。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商业贸易的繁荣,吴越扩展旧城。凿石填江。吴越扩建后的杭州城包括子城、夹城、罗城三重。夹城周围50里,罗城周围70里。钱塘江捍海堤,一般认为是保护农田,其实更具有保护杭州城市的功能,保证了杭州城郭的安全”。[2]

唐代自战乱以来许多文人留寓江南。金陵因其龙盘虎踞的战略地位,也成为北方士大夫寄居的中心之一。据史书记载,金陵石头城建好后,大批文人南下避乱。如贞元二年进士及第的李棱“有别业在江宁”,与其父母定居于此。唐末,长安人刘著迁到金陵。韩洄: 《太中大夫守国子祭酒颖川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韩公行状》一文记述“天宝末,盗陷西京,兄侄七人遭罹不淑茹痛,违难寓于江南,布衣蔬食,不听声乐者,积六七年”。文人们来到江南后,继续写诗填词,目之所触,心之所感,笔致变得温婉细腻。这一时期,文人所作如《思越人》、《忆江南》、《望江南》、《渔歌子》等词牌曲调,都瞩目江南风物人情,歌咏江南生活情景与心中感触,在审美情趣上大多赞誉江南盛景或流露隐逸世外桃源的闲情逸致。《全唐诗》卷522,收录了一首杜牧的《刘秀才与池州妓别》 :“楚管能吹柳花怨,昊姬争唱竹枝歌。金钗横处绿云堕,玉著凝时红粉和。”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江南,丝竹管弦相和,温柔缱绻之乡,令诗人们留连忘返。

战乱年间,韦庄长期流连江南,这里的软玉温香足以抚慰失意漂泊的才子之心。据《唐才子传》记载:“庄早尝寇乱,间关顿踬,携家来越中,弟妹散居诸郡。西江、湖南,所在曾游,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于流离飘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怨》之文,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3]韦庄为生活所迫,浪迹万里,漂泊江南湖湘十几载,可谓遍历风霜。其间为求仕求食而奔走干谒,惨淡经营,整日焦灼不宁。唯一可堪安慰的便是这春江水暖,西风莼鲈,莺歌燕舞,美景炫灿,江南美人温柔缱绻,江南安宁富庶,一点点滋养着韦庄那颗沧桑漫漶的心。江南山川风物、丰厚的文化也滋润着这批文人。韦庄与江南结下了不解之缘。“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江南的富庶、安逸吸引了一直在动乱之中疲于奔命的韦庄,于是决意去江南寻找安身之所。他先后到过安徽、湖南,到过江浙一带镇江东阳、两衙两湖。“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风景如画,繁华的都市市井文化,让韦庄紧绷的神经和纠结的心态稍稍得以放松,惊骇狞厉之色渐渐褪去,灵魂变得安然、飘逸。对江南文化的浸染、对江南风物山川的不吝褒扬,使他的诗词作品染上了浓郁的江南文化风韵。

三、韦庄词的江南文化情韵

韦庄《菩萨蛮》五首流露出纤细温润的江南文化情韵: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劝君今夜须沈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春水、桃花、鸳鸯、燕子、杨柳,还有姑苏寒寺的夜半钟声、扬州廿四桥的明月、杭州钱塘江的秋潮、西湖的秋月和莼菜、松江四腮的鲈鱼,江南风物人情之美,令人不知不觉间消魂沉醉。江南如画的山川风物,江南富有诗意的生活方式,让韦庄的词笔也变得清丽温润,缱绻动人。韦庄词呈现出清丽自然的风韵,正是一种诗意情怀的审美外化。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菩萨蛮》词五首尽显诗情画意与文士情怀。在这些词里,江南风物浸染了古典的诗意,江南有着诗一般的生活氛围,草长莺飞,杏花春雨,水乡风致,妩媚旖旎,江南女子感情细腻委婉,性子婉转千百度,心思千珑万窍,在词里描画入木三分,这一切都脱胎于江南文化的清新秀逸与灵动脱俗——正如上文所述,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意文化。

战乱频仍的年代,大批文人士子流落江南,江南文化与这些文人相互成就了彼此。叶嘉莹先生亦认为,“韦词则像一曲清丽婉转、充满生命和感情的‘弦上黄莺语。[4]随着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词在江南传唱,吴越歌女、笙箫传播蔓延,词的题材内容和调名曲牌诸方面不断完善,而明丽秀美的江南成为诗人才子钟灵毓秀之所钟,既使这个诗性的南国田园得以建立,也让词日渐脱离音乐,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江南游子,他乡过客,韦庄以江南为栖息地,暂且沉醉片刻,以慰藉那颗躁动不安的灵魂,然而,莫名的乡愁却始终笼罩着他的心。词人正是用江南极致的美景来反衬对故乡的思念。正如《白雨斋词评》中所说:“一幅春水画图,意中是相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5]

参考文献:

[1]刘士林.江南文化与江南生活方式.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1期.

[2]傅崇兰.城市史话[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47- 48.

[3]辛文房著,李立朴译注.唐才子传全译[Hl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637.

[4]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从网络热词看语言学】相关文章:

从网络热词看语言学08-24

网络热词看现代青年10-28

从网络新闻看网络文化论文04-15

从网络新闻看网络文化论文参考文献09-04

抵制网络谣言从我做起01-14

英汉网络语言05-08

网络语言风格06-26

应对网络语言07-07

网络语言论文05-28

网络的语言语境07-09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