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笋啊!这一网络热词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网络热词ghh是什么意思 夺笋啊!这一网络热词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夺笋啊!这一网络热词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2024-05-27 09: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信息更迭迅速的互联网时代,展示网民个性发展的网络热词也不断在更新,近日,网络热词“夺笋”被注册商标使用引发网民热议,“夺笋”由正确读音“多损啊”谐音关联演化而来,出处源自网络主播“迷人的郭老师”凭借其众所周知的迷惑口音,把多损啊,说成了夺笋啊,因此在当下互联网语境中被网友广泛调侃使用。关于网络用词“夺笋”的传播演化路径如何以及有哪些常用的使用场景呢?本文借助专业舆情监测分析工具简要分析。

“夺笋”注册商标事件中的传播主体

由网络红人创造并成功出圈的网络热词被注册为网络商标事件已经屡见不鲜,此前“耗子尾汁”“柠檬精”“996”等网络流行语均发生过商标抢注事件,网络热词已经不仅仅是社交网络上的流行玩梗,其商业价值也在逐步显现强化。1月26日,“夺笋啊”被注册为网络商标的话题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新浪科技 @36氪 等官方主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基础报道,从活跃度较强的博主排名来看,娱乐博主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娱乐传播扩散角色。基于“夺笋啊”这一网络用词具备社交娱乐属性和广泛网络影响力,出自网络争议性较大的网红“迷人的郭老师”,有的博主借此表达出对于郭老师的意见态度,参与讨论的网络博主领域也比较多元。

“夺笋啊”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很多时间、文化地域差异的局限性,由于“夺笋”这一热词带动产生的网络段子式文化狂欢现象也值得研究一番。从网络热词的发源上来说,“夺笋啊”这一词出自网红人气主播口语化表达,“笋”并非指代美食之材,而是东北方言中谐音形容个人行为缺德、不讲究“损”的意思,“夺笋”同“多损”,随后被网民不断戏谑化解读从而延伸其内在意义。

那么这一词是如何流行起来的呢?在社交媒体的放大镜下,这一热词在事件传播中不断被网民运用与当下流行的“怼文化”有关,在以局外人的视角审视网络热点事件时,网民倾向于通过个性张扬、犀利吐槽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真实观点,“怼一怼”有利于网民打破圈层间的传统壁垒进行情感宣泄。当然,这类言论相比针锋相对的谩骂程度更轻,娱乐性质更丰富,比如常见于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互动,以林更新、李荣浩为典型的明星和粉丝之间“相爱相杀”的关系成为网民围观的娱乐话题,相关言论被放大后有网友称其为#娱乐圈最笋的粉丝#,并且很容易引发网友产生良性互动,“山上的笋都被你夺完了”、“比比谁更笋”、“大熊猫的笋都被你夺完了”。

由“夺笋”看当下互联网环境中谐音梗的传播热潮

网络语言中谐音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广泛,在众多网民言论中都不难发现谐音梗的诙谐表达,节省时间,不需要很强的故事性、逻辑性就能制造趣味笑点,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不仅很多商家借此适用于商品文案,而且互联网环境中网络红人、段子手在创作过程中倾向于通过谐音梗营造后知后觉却让人啼笑皆非的氛围。比如脱口秀演员王建国(这sense如你所愿)、李诞等都惯用谐音梗逗乐观众,从而在社交媒体上刮起一阵全民谐音梗创作之风。

“夺笋啊”只是当下网民模仿使用的谐音热词之一,这类谐音梗创造背后也折射出在泛娱乐化、狂欢化的互联网环境中,谐音梗的运用丰富了网民语义表达,无论是中文英文、成语典故等都能成为网民玩梗、寻求新鲜刺激的娱乐消遣方式,满足网民更多的花式社交创作需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