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取代不了的职业,全凭这两个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网易云音乐怎么加倍速 AI取代不了的职业,全凭这两个字

AI取代不了的职业,全凭这两个字

2023-06-29 05: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你听说过“景漂”吗?

近些年,有超过三万多名外来者驻扎景德镇,他们与泥与火为伴,在窑烧烈焰中寻找意义。

在人工智能狂奔的疾速时代,这群“景漂”选择了工匠精神的“慢下来”,不去追逐热门风口,而是钻研点滴技艺。

沿着中国工匠的古朴路径出发,他们通过亲手烧制一个个瓷器,在泥土中触摸着历史的温度,也揉捏着另一种坚实的未来。

同样是匠人出身的非遗大师朱炳仁,凭借“熔铜艺术”而名扬天下,他在最新一期《毛铺和文化录》中,聊了他眼中景漂的年轻匠人:

这其实是一个文化的回归,年轻人喜欢传统瓷器,才能沉下心来干好这件事,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工艺美术现在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重视工匠精神”。

当然,不仅是回归,这些年轻的匠人们也代表着未来——

在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看来,年轻人是创新之源,承载着朝气和活力,也是中国工匠精神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

“它的重点是创新领域,继承传统的工匠精神,不断去发展新的产品,而不只是复制过去工匠做的东西。”

传承与创新之间,匠人匠心该如何在新时代起舞?在本期《毛铺和文化录》节目中,朱炳仁和柳冠中两位大师嘉宾从各自的行业出发,深入解读了匠人匠心,应该如何从历史走向未来。

从人类使用第一把石斧开始,“工匠精神”就伴随着文明的发轫而存在。

《周礼·考工记》有云:“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工匠与自然万物接触,通过时间的沉淀与凝练,创造出了属于人类的灿烂文明。

在河南新郑裴李岗考古现场,非遗大师朱炳仁曾看到过一个八千年前的陶鼎。

陶鼎是当时人们用来做饭的简易器物,但八千年前的先祖工匠们,已经对这样的日常器物有了钻研设计的匠心——在陶鼎周身耗时耗力手工装上了许多乳钉,来加固器身,也赋予陶鼎美与情感。

这种乳钉的设计,也一路传承至后来的青铜器。而后,又在古代铜匠不断地创新之中,用一件件巧夺天工的青铜器,打造出了一个中华礼乐之邦,一个中华民族的时代标志。

并且,这种“铜艺”的传承与创新,至今都未断绝。

朱炳仁便是“朱府铜艺”的第四代传人,朱府铜艺始创于1875年,主要做铜盆、铜筷等日用铜器,技艺精湛,美名广传全国。

朱炳仁将这份铜艺传承至今,也一身扎入铜艺之中,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满地铜渣废料里,开创出了新时代的“熔铜工艺”。

第一幅熔铜作品《阙立》一经面世,就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但我们这个时代,匠心正在蒙尘。金钱主导下的功利与效率,是我们时代的赢家,但却往往是工匠精神的“敌人”。

朱炳仁的熔铜工艺,也曾被一个企业高管直白地否定:“你这个东西左手做出来,右手就丢在垃圾箱里了,不会有市场的,花精力、花时间、花财力做出来,以后都是垃圾。”

很多人看不到匠人工艺长远的价值,只有眼前的利益。

正如柳冠中教授所言:“匠心的东西,不能光看眼前的利益,一定要有个心在里边,就是共情心,他才能坚持,否则的话,如果就是为了挣钱,发现哪个最能挣钱就跳行,永远成就不了匠心和大事。”

就像中国古代的蔡伦造纸和印刷术,绝对不是来源于偶然,而是坚持了无数年,甚至传承了无数代人,才完成了工艺的创新。

朱炳仁的熔铜工艺也正是如此,没有“投机取巧、寻找捷径”,只有勤勤恳恳,在时间的磨砺之下,才其功自成。

什么是匠心?

在柳冠中教授看来,匠心就是像这样:“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在嘈杂的世界中埋头静心,是‘大隐隐于世’的中国传统文化最高境界。”

水面平静,才会有倒影;守住孤独不断打磨,匠心才会映照出功成。

关于匠心,柳冠中教授也讲了一个小故事,如今的很多瑞士奢侈品牌手表,其实用的是低廉价格购买的天津手表厂机芯,然后再拿回瑞士找工匠精加工:

“每一个金属冲压的小零件,他不是拿锉刀和砂纸去打磨,而是拿桦木棍去锉、去压平。这就是工匠精神,所以中国天津手表厂的机芯到了他的手里,价格翻了几十倍,瑞士一年只要卖10块表,就顶我们天津厂的一年的产值。”

在柳冠中教授眼里,我们这个焦虑满溢、追求效率的“倍速时代”,尤其需要这样的匠心。

近万年的历史流淌而过,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匠心,是起于先祖、自然而然的人类天性,也将会创造传承至今、不断革新的人类光荣。

匠心二字听起来古朴,但绝不该在我们这个时代过时。

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传承匠心?

柳冠中教授相信,真正的传承:“不是继承工匠做的东西,而是传承传统的工匠精神。”

匠心的传承,关乎中国文化的传承,也关乎中国未来的归处。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只靠守旧,大概很难走通。

朱炳仁曾无不遗憾地说到:

“我们到瑞士去买手表,到意大利买时装,到日本去买电器。而外国人到中国来买什么,有什么能代表我们民族文化的吗?其实最好的就是我们工艺美术品。但是我们这条路还没走成功,我们没能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展示给世界。”

文化传播如何走出去?不止靠“匠”,更多还要靠“心”。

传统服装也好,传统手工也好,传统制作也好,重要的是传承一代代工匠的匠心,然后用这匠心,赋予旧工艺以新生命,让它们在新时代重新散发光芒。

朱炳仁就是以传承150年的朱府铜艺为基石,创造出了崭新的熔铜工艺,将铜艺从中国带到了欧洲乃至全世界:

“我们每一代有每一代他自己的东西,因为我这一代和前面这一代环境不同了,不能老是走在前人的脚印上面踩着他的脚印走,工艺美术也好,艺术发展也好,一定是要创新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的前景,故宫博物院183万件文物,大多数都是匠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但每一代他创造的东西,都在与前一代的传承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

在柳冠中教授看来,正是这种真正的匠心,推动着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也塑造着中国的当下与未来。

匠心不止属于手工业,关乎国计民生的制造工业,同样需要匠心的传承与创新。

1984年,柳冠中在清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被称作中国工业设计之父,在他眼中:“大国重器同样需要代代传承的大国匠心,我们说建造天宫站,难道不要静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吗?所以一定要传承匠心,精益求精,能坐冷板凳。”

这些年来,正是不断创新的大国工匠们,不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创造着中国光荣。

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太空中的北斗卫星到深海中的奋斗者潜艇,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全国高铁线路四通八达……这些超级工程,离不开大国工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匠心。

同时,也不只制造业,匠心其实是每个行业的创新基石。

从日常用品到大国重器再到AI科技,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要素,正发生的一切变革,都来自于“能坐冷板凳”的匠心钻研。

回归传统匠心,并以此为基石进行突破,才能在传统与现代的和而不同中,完成文化艺术与大国工业的齐头创新。

匠心甘于孤独的“守”,是创新的基石,但“守”的同时,创新的落地也往往需要“破”。

在找到自己的职业之路前,柳冠中和朱炳仁两位大师都曾经历一波三折。

朱炳仁在经历书画艺术、电气工业的“破”之后,才回到了学铜的“守”;柳冠中同样是经历过基层工人,德国留学的“破”之后,才回到清华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工业设计系。

兼听则明,创新的基础在于广泛接纳,拥抱不同。

正如柳冠中教授的感悟:“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就是在庐山评论庐山,那是井底之蛙。必须离开庐山,到黄山、泰山、喜马拉雅山,你才有资格评价庐山。”

朱炳仁亦是如此,他和欧洲艺术家坦诚交流,对自己的熔铜工艺一直保持开放的态度,在他看来,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是打破了很多界限的,好的艺术属于全人类。

而所谓创新,就是——

“你在“同”的文化里,找到了不同于别人的思想和记忆。所以“和”是根本,“不同”才是你的特色,熔入世而同道,匠出世非常道。熔其实就是‘和’。”

匠心传承,在和而不同的广阔中,方能抵达创新之境。

毛铺草本年份酒,同样希望将这份“和而不同”的匠心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毛铺和文化录 第六期 (来源:网易谈心社)

长久以来,毛铺草本年份酒,同样传承着匠心,也保持着创新——

口感传承于白酒的清香、浓香、酱香三香,并用匠心将其创新性地复合于一身,慢品入心,一口喝三香。

同时,还融合了四川大凉山苦荞麦、葛根成分,减小身体负担,缓解饮酒压力,传承草本健康文化的同时,也创新了“健康白酒”新品类,并获得两项专利,为白酒注入“科技、品质、健康”三位一体的匠心基因。

苦荞麦、葛根、枸杞子、桑叶樱桃果等五味草本精华的加持调和之下,使得毛铺草本年份酒微黄通透,口感绵柔醇和,既带来“和”的三香共享,其独特的健康内涵又“不同”于普通白酒。

同时,毛铺草本年份酒的原酒,经陶缸陈酿12年以上,真实年份通过中国酒业协会和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的双重认证,每一滴佳酿都真正做到了“草本浆、真年份”。

在这个追求效率至上的时代里,时间里的坚守最为可贵,无论是以熔铜艺术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以大国重器为代表的制造工业,还是草本浆、真年份的毛铺草本年份酒,都因“匠心”而备受瞩目。

一口酒,蕴含着草本的精华和时间的淬酿,细细品味之下,有传承的深邃,亦有不同的新意。

人生如酒,酒如人生。

都需要一颗匠心,一份坚守,在和而不同的韵味中,迎来珍稀的佳酿和完美的旅途。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