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缘缘堂随笔读书笔记 [精品]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精品]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2024-06-30 18: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精品]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1

  《缘缘堂随笔》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丰子恺先生的三个燕儿似的孩子了。在他们身上,丰子恺先生将自己的期望寄予,把自己的羡慕奉上。只因为,孩子们是将全身心的全部全全公开的的真人,这点我也为之羡慕。

  “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表皮。这表皮的质量和重数,依个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皱,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我家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

  做人太假,有些事必须将自己欺骗:我并不想吃这个呀,应该给妹妹吃。于是,人们就称这为“谦让”。

  我对这种行为表示心很累,背着自己的意愿走,越走越走,也就越远去了。对我总是来不及习惯,不能够习惯。自然和谐的总是最美的,因为它们保持本质的纯洁.最美的人是儿童,儿童的一颦一笑无不是由心使然,举手投足都不曾造作。他们是丰子恺都羡慕憧憬的人儿,如此真实如此可爱,他们的.心是自由的,他们也是自由的,他们更是属于自由的。

  然而这羡慕中也默默夹带了几丝不忍――孩子们最后终会成长,也终将会失去当初的真,变成大人,变成为和这世上多数人一样时,他也会发出感叹:

  “我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了一种像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世界仿佛是一个极大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全部都附在这张大网之中,一直有些人永远都看不清事物的真相。

  如果有把剪刀就好了,那样不就可以把这张大网“咔嚓”剪破,这样,也就能看清事情的全部真相了吧?

  然而,在照相与绘画中,丰子恺先生依然选择了自然。我想,这是一种介于“美”与“真”而又超越其两者的物质吧?

  丰子恺先生的话总是深刻的,我也渐渐品得其话中香琼。时间因它的的顺延性与不可逆转性,使得我们的人生唯一。而拥有过一颗赤红的,纯真的心,对于一次人生又是如此的重要。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2

  随着光阴的流逝,我们也渐渐地进入了《缘缘堂随笔》的阅读,打开《缘缘堂随笔》,没有任何一片文章是多余的,就像打开了一本文学哲理,吸收书中的养分,就像在沐浴阳光。

  人们的社会关系就像一个复杂而又结实的网,紧紧的'笼罩在我们的身旁,但阿难却不一样,阿难刚出生,没有看清世界的第一眼,就以一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跳似乎是清白又纯洁的,他没有沾上世界上的任何一滴尘埃,也没有沾上世间的任何笼罩,就像一只不受任何控制的鸟儿,在高空中任意飞翔。

  在《梦痕》一篇中,丰子恺先生写下自己对梦痕的理解,是自己留在童年的唯一痕迹,我忽然想起那条眼角上和额头上的伤疤,那伤疤,好像并不存在,被人遗忘,也好像有存在,但它只会是一条普通的伤疤。

  读完这本书后,好像明白了许多道理,人生就像爬山,想爬到峰顶,那就必须要努力,成功的路上难免会有一些绊脚石,但我们完全可以克服,也可以将其消灭!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3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丰子恺先生以三层楼为喻,将人的生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普通的人,停留在物质层面,抱着安安稳稳锦衣玉食的人生观,过完一生就满足了;第二层,是学者,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他们有自己思想的自由;第三层,是宗教徒,注重灵魂,想要探索人生的究竟。

  处在不同楼层的人,思想不同,自由也不同。第一层楼的自由,是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二层楼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思想可以洞穿时间空间,是善是恶随自己心情。第三层楼的自由,是可以随时与自己在一起,忠于自己,哪怕短暂地被某种思潮绑架,也能及时清醒过来,和自己聊一聊来龙去脉。

  一个“渐”字,道出了人生的演变过程,也点破了人生境遇变化的秘密,大自然至高无上的法则。芸芸众生,有几人能意识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由生走向死?又有几个看到自己是在“渐渐”的由无知走向丰满?不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每个人都在“渐渐”中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影响,从而渐渐成善或成恶。自然枯荣,人事沉降,都含在一个“渐”字中。“渐”无形,相差极微极缓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渐”又有形,令人惊诧于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这宇宙中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因为“渐渐”,人们的感觉变得模糊,直到沧海桑田,蓦然回首,才发现原以为不会改变的,早已面目全非。这世间不变处,只有无常而已。

  渐,多么舒缓,又多么无常,那样无理残忍,稍有踟蹰,就偷梁换柱,叫人撕心裂肺,再难回头。也只有那些处在第三层楼的人,才能看破“渐”的秘密,不为造物所欺,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在一刹那中窥见永恒。

  “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的明晰的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剪网,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是为了认识这世界的真相,丰子恺先生终是一个热爱生活又想要看清人生本质的人,也是一个处在第三层的人。

  丰子恺先生,以他作为一个画家一个散文家的敏锐的洞察力与独到的见解,解读这世间。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谷崎润一郎也评:“他取材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

  那种风韵,平淡温和却深永,殊不可思议。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4

  最近品读了丰子恺关于父母与儿女的几篇小文章,深深觉得读这些文字就如同在与朋友闲话家常,亲切自然,不拘形迹,平淡而又深刻。

  在《儿女》一篇中,丰子恺从父亲的角度,讲述了自己送走孩子之后独居时的内心感受。“就在送走孩子的当晚,他把剩在灶间里的很多东西都送给了别人,唯独留下了四双小鞋子。”留下小鞋子这一举动,丰子恺对儿女感情的殷切和内隐,不禁使我感同身受。

  不知道我的父母在我离家之后会以怎样的形式想念我,但我却讶异自己也会像丰先生一样,通过留念一些小物品去留念家人。在很多个外地求学和工作的日子里,我都会将家中的一些小物件留在身边,有时是和父母的合影,有时是屋子里的一个小摆件,更多的时候只是钱包中夹着的一块糖果,一粒瓜子,仿佛思念也要有“抓手”。

  不管多大,我们都是父母脸前的小孩子。

  姥姥在七十有余的时候还会经常塞钱给妈妈,妈妈宁愿将就自己也不愿委屈我们,她们都是将自己最深沉的爱奉献给了下一代,也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

  天下的父母恐怕都是这样子。

  但观察过诸多家庭的相处模式,我发现人在成年组建家庭后,给自己孩子的爱会有一大股,给父母的爱却只有一小缕,纵使只有这一小缕,很多时候还掺杂了埋怨和不耐烦,仿佛一代一代都是这样过来的,觉得正常的同时又有点惋惜。

  什么时候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没有儿时那样亲密了?最后一次抱着妈妈的脖子睡,最后一次在赶集的时候拽着妈妈的衣服......都已经记不清了。什么时候父母会见我们的脸色行事了,什么时候我们会在离别的时候才蓦然发现光阴偷走了过往的种种。

  思考这其中的原因,不过是我们身边有了比父母更重要的人罢了……

  今天我从丰子恺笔下解读了父母深沉的爱,但父母那深沉的爱又何必从别人那里获知呢?他们对你所有社交媒体账号的关注,不过是想在你不理他们的时候悄悄看一下你在忙什么;他们发现你居家办公很忙很焦躁时,用手势、表情和极低的声音交流,不过是为每一个突如其来的'工作电话创造安静的环境;他们向你随时分享的家里的花开、猫的长大、新买的衣服,也不过是想多多参与被越来越多家庭以外的事情所侵占的时光。

  我们深谙越长大,离曾经不断环绕的家庭大树越来越远,远到最终我们也成为一棵最终被环绕的大树。

  当我们静心思考这一切,定会是无奈的,但我们是可以做些什么的。在工作没那么紧急的时候,不要把火无缘无故发到父母身上,也不要搁置每一条留言和问候,他们知道你很忙,聊天也不过几十秒;就像父母曾经对我们的那样,不定时的零食“投喂”一下,他们会觉得你三天前就在想他们了。

  读书有时不是要获取什么吧,也许是让我们对一段关系进行反思。

  今晚最大的收获。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5

  这几周,我们共读了《缘缘堂随笔》这本书,我对这本书有很大的感悟。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阿难这篇文章,作者叹到,阿难,一跳是你的一生!你的一生何其草草?你的寿命何其短促?我与你的父子的球员何其浅薄呢?阿难,他多么天真,自然,清白的生命。

  还有渐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物,都是慢慢来的,比如舞台上如花的美少女,将就就是炉边的老婆子,这都是慢慢的来的。

  你还可以在从中体会到孩子的天真有趣,在《华瞻的`日记》里,父亲仅仅是剃了头,却被孩子理解为父亲被人欺负。《忆儿时》中,小作者对亚才充满了兴趣,对美味的螃蟹恋恋不舍,对钓鱼尤其喜爱。当你不明白深奥的问题时,这本书就成了你的良师益友,如你不知道梦痕是什么的时候,丰子恺就给你做了解答,梦痕就是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邮政痕迹可以探寻儿童时代的美丽的梦。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6

  在我们的世界里,仿佛有一个极大且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网中。如果你想寻找剪破这张网的剪刀,那就看看丰子恺写的《缘缘堂随笔》这本书吧。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阿难》,这篇文章写了,“我”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但是这个孩子生下来,没有哭,我和医生以为他没救了!可是这快肉跳了一下,这一块肉也是一个生命,这个小生命只在地球上待了一秒。

  从书里认识了这位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他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敬佩万分。从书中《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和《渐》这两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孩子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对孩子纯真心灵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7

  一直就很想去看看散文兼漫画大师丰子恺久负盛名的大作《缘缘堂随笔》,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精力,有精力的时候又没有时间,只能利用一些拼凑的零散时间,终究不能全部看完,挑着看了大部分。

  有人说,他写的东西存在着个人主义色彩,我认同这点,但我想问,每个人写的东西,或多或少不都倾向于个人色彩吗?我喜欢他的散文,他将人的直观感受用一种几近哲学的语言写的让你感觉是那么深刻却又贴近人心。例如“我――我们大人――的举止的警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骨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再如在《儿女》篇里,大人与其子女由于岁月的间隔,其生活方式的描写“因为我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 大人与子女或者小孩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显然不同的,我时常羡慕那些五六岁天真烂漫的稚童,喜欢便是喜欢,我就是要得到什么东西,张口就来,想打你就打你,而我们大人生活在一个假话圈里,就像作者在《作父亲》那散文里,作者的小儿子元草听到担担子卖小鸡的过来了,便一股脑儿地往外冲去,连膝盖摔破了也惦记着那小鸡。作者在与老板说价过程中,体现了大人的“智慧”,而小孩子们一个劲儿地直嚷嚷要小鸡。而老板定是吃住了这点,便不肯让价。最后生意没有做成,作者教育还在道:“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就不肯让价了!”小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也不能理解大人的思维,作者最后一句话没有说出来,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可是,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作者怎舍得用这种思想去玷污那烂漫。

  作者的散文多是对家庭,孩子,亲友而写的随性之感,记录着他的孩子们那么多天真烂漫的时刻,回忆着自己的成长 ,并有关于其对住所缘缘堂的深刻感情。当缘缘堂被暴寇所毁,作者在《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中写道: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在这一散文里,作者不仅抒发了对于暴寇侵占缘缘堂的愤恨,更是表达了列强肆意侵略摧毁我国领土的愤怒,将其散文从个人主义提升到了爱国主义,从而使整个散文集提升了一个高度,赋予了它爱国主义的浓厚色彩。并在篇末,表达了“最后的胜利快到了!你不就一定会复活!我们不久一定团聚,更光荣的团聚”这一希冀。

  “我有馨香携满袖,将求麟风向天涯”,这就是丰子恺。随性,艺术,漫不经心却时常有惊人之笔,这就是丰子恺的散文。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8

  伏泰尔曾说,拜读名家大作,可就鹤黄之才,书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充实我们的生活。

  这几周我读了一本叫《缘编堂随笔》书,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东京某晚的事,主要讲述了“我”在夜晚散步时,遇到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子,两人对话哪国更强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世界非常的残酷,认我明白了假如真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爱,互相助,其乐其生活,人民变成家人。

  印我最感人的故事是阿难,讲述了一个刚生下的孩子跳了一下就生了,读了这篇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阿难的那一跳,就是他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刻,阿难干干净净的死去,没有一点罪恶。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在自己每一天,一定要过的有意义。就像阿难一样,不留一点遗憾,干干净净的死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丰子恺童年的美好,在这本书中,丰子凯也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一定要珍惜时间,做好最“美”的自己!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9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可屋里的我却依然捧着那本书。因为老师偶然的推荐,我才遇到这本如此有爱的书。

  《缘缘堂随笔》是由丰子恺写的一本书。提到丰子恺,我便要提一提那些朴素、自然的文字了。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也不使用那些深奥的语句,偶尔还会出现种种古风的名句,还有那些有趣故事,读起来真是津津有味。

  再来说一说这本的的内容吧!我认为,全书有两大种对爱的解读:一是对孩子们的爱,二是对丰子恺生活的地方,缘缘堂的爱。

  一、对孩子的爱

  丰子恺认为,孩子是人们最棒的老师,他们能撤去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所以他十分羡慕小孩子们,也正因如此,他有对孩子爱的`独特解读。

  整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这篇文篇,作者写出了送阿宝出黄时期悲喜交集的心情。悲是因为阿宝将推动童年所拥有的童真与童趣,还有那些对外界事物独特的见解,喜则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宝将要成为大女孩了。作者还举了几个阿宝小时和现在的全然不同的做事风格,这也更使我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悲喜交集的无奈心情。我看的时候,心中也是一揪一揪的,也是犹豫极了。是啊,生活中,这样的无奈,悲喜交加的时候不也很多吗?就比如我小学毕业时,心情是那样复杂,又有对六年同学深深友情的不舍,还有对新学校、新环境、新学期的期待。想到这些,读书时的心情便有了更深一层的解读。

  二、对家乡的爱

  对于家乡缘缘堂,丰子恺也特意用了许多笔墨写出“我”对它的爱意与思念。书中,也写到了许多作者与缘缘堂之间的故事,对于我来说,有趣、新奇、好玩,但当然,更多的则是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缘缘堂的喜爱与思念。

  令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告缘缘堂在风之灵》。文中,作者写到离开缘缘堂之后对它深切的思念,还写了一篇《还我缘缘堂》为它伸冤,如此深切的爱与思念,丰子恺也是花了许多心思的,连缘缘堂这名字,也来源于作者。离别时,作者对缘缘堂的无限不舍,也是从那朴素但铿锵有力的文字汩汩流出,正是因为这字字那样自然,我才能如感同身受。

  小时侯,我老家边上,有一座水桥,以前奶奶总会还着我去看船、看山、看田,许多美丽的景物,我都是那时看到的,当然记忆最深,记忆中的那里,永远是充满美的。长大后,我在硖石住了很久,再回去一看,那水桥已经不见,只剩下一片田野,孤零零地生长,还有那渐渐浑浊的水,我的心立马凉了,望着那片孤单的田,主中空落落的,现在已经忘记那天是怎么回家的,如今再想起来,心里便只有思念与热爱了。想毕,丰子恺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吧!

  看完了《缘缘堂随笔》,慢慢合上书,脑海里的思绪却不以退去,这些朴素的文字,有趣的故事,还有深深的爱,真值得我去回味,也正要谢谢这本书,让我也对爱有了更深的解读。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10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一部书,这部书分成四小册,每小册有许多小故事,篇篇短小精炼。四册叠在一起是厚厚的,实际翻开却毫无负担,每篇故事笔墨不重,大多三四页。偶有一两篇长些,语言也毫无累赘之感,读到结尾反意犹未尽了。

  “过年”,可谓是其中的长篇了,每段讲述了一件件小事,把过年里每天的习俗都交代得干干净净、明明白白。丰子恺先生写的过年,连年酒上摆鸡的摆法都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过年廿三晚上要拜灶神,家家烧赤豆糯米饭,送灶后要忙着打年糕。廿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要忙着烧祭品,晚上要买花炮来放。这花炮种类繁多,有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从它们的名字就不难想象光彩夺目的样子。廿七的夜晚,远近各处的炮竹之声不绝,丰先生廿七夜的'感受与我们是不同的。我们窝在家里,一脸不耐的抱怨炮竹声恼人,丰先生却形容“想见这时候石门湾的天空中定有无数年菩萨餍足了酒肉,腾空驾雾归天去了。”同是爆竹声中的夜晚,一个如此无趣,一个却带着奇幻的色彩,神秘而美丽。

  文中我们感受了一个熟悉的传统节日里遥远的传统习俗,复杂而绚烂,繁琐而热闹。依稀记得儿时的我们虽然过着简朴的年却也是有着种种童趣和年味的,一群伙伴会在夜晚提一盏灯笼走在夜色中,虽然忘了那时的童谣,却还是有一丝韵味的。那时的烟花也是简单的,一盏蝴蝶烟火都能让我们看的欢呼雀跃,但时下漫天的烟花纵然绚丽却少了观众。镇上的人家已经没有了送灶神、烧猪头、摆年酒等习俗。无奈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如今过年,几乎都是几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各自回家,孩子们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大人们则大多在打牌麻将中消磨时间。似乎只有打牌能让气氛活跃起来,更时尚的过年方式就是外出旅游了,我宅在家里无趣,倒是发现古镇上一些环境、节目都透着年的热烈气氛,只是走到哪里都是人头攒动,匆匆折回算是感受了一番年味。

  “过年”蕴含了生活中的文化,展现了一段段故事,讲述了许多人的辉煌与黯然淡,也讲述历史的厚重。丰先生常从漫不经心的闲谈中点出文章的主旨,洒脱的文字中透出深意。借书中一段话“这部作品的魅力已入他的抒情漫之。初读十分清浅――像清茶,然细细玩味,竟余味无穷――如米酒。”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11

  执教期间,我拜读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被其幽默生动的语言所感染,书中收录了丰子恺先生的多篇文章,其文辞恬淡率真、意味隽永,饱含着作者的无限深情。

  在《儿女》这一篇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先生对世间万物充满热爱,尤其是他对儿童的包容与喜爱。当孩子们把他的书案弄得乱七八糟时,这位父亲也和我们一样,想要呵斥甚至打骂孩子,但他“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先生的真性情可见一斑。

  丰子恺先生写杨柳,一改文人以柳为春、以柳示“留”的`写法,他笔下的杨柳因“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下垂姿态独得作者青睐。丰子恺先生写秋天,没有“古道西风瘦马”的萧瑟,也没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他的秋天是“谦逊、悟达而伟大”的。丰子恺先生写学习经验,不夸夸其谈,而是将他的“笨法子”详细地叙述给我们,以“苦学”之路阐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我想,正是这率真的性格、悲天悯人的胸怀以及脚踏实地的坚持,才成就了丰子恺先生散文家、画家、艺术教育家、翻译家的“功名”。

  这就是《缘缘堂随笔》,一部看似普通却饱含深情的散文集。大家不妨也来读一读,相信你也会被丰子恺先生的真性情所打动,在阅读中找到本真的自己。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12

  读丰子恺的散文,宛如细品一壶清香的茶,或如倾耳聆听他以智慧之语话人生,也如畅游于“陶渊明”式安闲宁静的世界里,那般惬意,那般自然,那般舒适。丰子恺天性平和,有着疏旷放达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品质,这种人格精神也就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他的散文大都娓娓道来,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着人间关怀,表现出亲切幽默、平易近人的文风,更流露了其率真的个性。读着这些文字,就如同在与朋友闲话家常,亲切自然,不拘形迹,平淡而又深刻。他在散文里津津乐道孩子的童真世界,深情回忆师长的音容笑貌,崇尚天上的神明星辰、人间的禅宗艺术,且能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碎事观察入微,写出独特自得的感兴,嚼出耐人寻思的人生百味。读罢,真让人仿如亲历了一趟生命之旅,获得一种宁静的感觉,一种身心放松的愉快,一种满足,一种惬意。于是,我们将更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

  儿童的天真是丰子恺在散文中始终赞美的主题。他在《给我的孩子们》《儿女》等篇中热烈地表达了这种赞美情感。童年,对成人来说无疑是一座沦陷的城池,再也无法收复。而品味丰子恺的散文,却仿佛把我们带回到天真烂漫的时代,同感那份无忧无虑。丰子恺在老屋里度过了他幸福的童年,于是他在文中多次描写到这样的快乐生活:祖母在家里大规模地养蚕,屋里的厅上,地上的落地铺里统统是蚕,他便架起跳跳板在屋里通行,也为蚕饲叶;闲着无聊时就以跳跳板为10乐,因此常失足跌到落地铺里;天井角落的缸里经常养着蟹,待到中秋时节,蟹煮熟了,他就移桌子到外面的场地上,抬头看月低头吃蟹......哦,这样可爱的故事真是太多太多了,这童真的世界,是那么地纯、真、美,让我们回味无穷。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这是丰子恺最喜欢的诗,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时常保持着孩童般的天真无邪。他认为,唯有童心才绝对真纯,不但没有虚伪残冷的腐蚀,没有名利缰索的羁绊,更没有怀疑妒忌的压抑。是的,常道最美是童真,若心中时时秉持一颗孩童般正直无瑕的心,人才能活得真,活得自在,活出人生的意义。这是我们从丰子恺的文字里头读出的一方道理。

  丰子恺善于处理与子女间的关系,那与众不同的仁者之爱,成为许多父母学习的榜样。他爱孩子,在朋友中有口皆碑。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散文二集》的导语中写到:“丰子恺对于小孩子的爱,与冰心女士不同的是一种体贴入微的对于小孩子的爱,尤其是他的散文里的特色。”同样的,朱自清在同名散文《儿女》中也说到:“我的朋友大概都是爱孩子的,丰子恺为他的孩子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

  写了《给我的孩子们》一文后,丰子恺又写了《儿女》一文,再一次表达了自己对孩子那浓得化不开的爱。《儿女》的开篇直接写了自己送走孩子之后独居时的内心感受。离别了孩子,作者的心头被空寂和孤独填满了。就在送走孩子的当晚,他把剩在灶间里的很多东西11都送给了别人,唯独留下了四双小鞋子。从留下小鞋子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丰子恺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细腻、深沉与真切。丰子恺与儿女相处时,会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处处为儿女着想。例如对于孩子们种种调皮捣蛋的行为,大人们一般难以容忍,连慈爱的丰子恺也会有不耐烦之时,也不免会哼喝孩子,夺走他们手中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但和别的父母不一样的是,他随自己的儿女哼喝之后继而以笑相对,夺了东西之后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途中立刻变为了抚摸。其次,他总喜欢用欣赏的眼光去赞美儿女的创造,在别人眼中那幼稚可笑的`行为,在丰子恺看来却是儿女们可贵的创举。

  再者,他与众不同的爱还在于他并不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自己的儿女,而是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朋友。能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朋友,这就跳出了一般的亲子之爱,看问题的角度宽了,爱的内涵就更丰富了,这应该给我们当下的父母有很大的启发。在散文《送考》中,作者开篇就写自己奉命送考----“其实没有什么重要的责任,因此我颇有闲散的心情,可以旁观他们的投考。”淡淡的几句话,道出了丰子恺对自己孩子的升学考试持一种怎样的态度。作为考生家长的他,能与孩子保持着朋友般的关系,同情、理解孩子的处境,时时处处体察孩子的心理,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克服和排解焦虑,体现了宽厚的仁者风范。更重要的是他爱孩子的这种方式不像我们当代有些家长,因受狭隘的“一考定终身”观念左右而对孩子的升学考试表现得特为重视,他只持一种自然的心态坦然对之。要知道,这过于重视会让孩子心里头的紧张感徒增,给孩子增添很多不必要的压力,最终不仅影响儿女的成12绩,也不利于儿女的健康成长。

  诚然,我们都承认父母是爱孩子的,但很多父母都惯于用期望的链子把孩子紧紧锁住,希望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延续自己的心愿,而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意愿和情感,让孩子倍感压抑和负担。其实,父母是不能单纯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孩子不仅是父母自身的延续,也是独立的自然人,我们应该与孩子保持着朋友般的关系,让彼此都有平等表达心中意愿的权利,以敞开心胸来交流。并且,做到同情、理解孩子的处境,时时体察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要,这样才能更恰当地给予子女真正的爱。

  丰子恺,其文真且朴。读其文就如同进行了一次生命探索之旅,并在这个旅程中受到灵魂的洗礼。他,让我们的心灵由喧嚣归于平静,由消沉而重燃希望;他,就如滔滔长江流水边的一位辛勤的摆渡人,用他质朴的笔作长篙,以他的真诚纯洁为被生活所迷的失望旅人撑出一片希望的天空。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13

  《缘缘堂随笔》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的名著。隽永疏朗语淡意深的散文,辅以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风貌、民俗乡情的摄影图片,读之令人心弦拨动,倍感亲切。在这本书里,丰子恺先生把他生活了十七个春秋的故乡石门湾,用优美的语言晶莹的文心,让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富有浓郁的乡土风情。

  在丰子恺先生的那个年代,有很多值得我们向往的地方,那个时候,大自然没遭到工业污染,青山绿水也构成了一道独有的风景。丰子恺十分喜欢杨柳,他把自己对杨柳的喜爱用文字表达出来:

  “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

  多么生动的描写啊!像我们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孩子,从来没有这种感受,甚至有些人连杨柳见都没见过。

  有时,我也想,如果过那种生活会怎样呢?每天,可以看太阳升起,白天,可以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的接触,傍晚,拉张椅子看看日落,晚上伴着星星、听着蝉的叫声入睡……那是多么悠闲的生活啊!

  丰子恺先生一定也做过这样的梦,在他的书里,我看到他小时候的影子,那是一个天真、富有情趣的小孩,在自己的'家缘缘堂里无忧无虑地生活。可是,美好的生活总是遭到破坏,1937年十一月下旬,日寇以迂回战突犯他的故乡石门湾,他不及预防,仓猝辞别了缘缘堂……

  丰子恺先生十分怀念缘缘堂,他把缘缘堂当自己的好友一样亲切,缘缘堂遭遇轰炸,他也百般心疼,他写过一篇文章:《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他站在夕阳西下,望着落日,想着缘缘堂往日的温情,有一丝惋惜,有一丝失落,他有多么想回到缘缘堂,过着他儿时的生活,过着他向往的美好生活。可是在那个战争年代,炮弹是常见的,敌机常常说来就来,一个炸弹,可能马上毁掉一个美丽的村庄,让很多人失去温暖的家。而这些无辜的老百姓,只能在寒风中求助,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在废墟中哭喊,想到这个画面多么让人心酸。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从小被长辈宠着,父母精心呵护着我们,在我们头顶上搭起一栋坚固的屋檐,时时刻刻为我们遮风挡雨,生怕我们受到一点伤害。可是却有很多人感到不幸福,发现不了身边的“美”。在《缘缘堂随笔》里我却看到丰子恺先生心中始终保持着对故乡的热爱,对“美”的追求:那低垂的瓦檐,沧桑的拱桥,凉爽的和风,那江南人家宁静的生活,那么的惬意,那么的让人意犹未尽。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14

  曾在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过丰子恺的作品。还记得那篇文章的名字,叫《白鹅》。至今还能记起他那幅可爱的白鹅像和那以贬代褒的文字。当我每每在公园见到有白鹅游动,心中便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吃一口饭、啄一口草、再衔一口泥的白鹅先生。没办法,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

  而今天,当我拿到期待已久的这本书时,心中竟有一丝见到老朋友似的感觉。打开书,顾不得看目录,随手翻开一篇,便像一只蚕一样大嚼起来。他的笔调仍是那种与众不同的冷幽默的感觉,不过读起来却一点也不像在开玩笑。我以前很讨厌那种质量极差的书,但今天竟喜欢上了那种透过第一页直接能看到第三页的小册子。看着看着,我发起了呆。每一篇文章,都只有那么3、5页,可说得却都是我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的道理。在一种兴奋,怀疑与反复思考的矛盾结合中,我看完了它。

  轻轻地把书合上,却觉得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首歌,一首听上去那样熟悉的儿歌,一首叫人思考的怨歌,一首记录人生的悲歌。正像文中所述,孩子才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他们才能用最纯洁,最真实的眼睛看待这并不美丽的世界。也许所谓的成熟,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失去罢。可令人奇怪的是,我们为什么怀着一种残缺的心灵,去质疑孩子们能穿破重重迷雾的眼睛?怀着一种疑惑的态度,他扔掉了多数作

  家喜欢的无病呻吟,转而从一个有着青枣一般眼睛的孩子的角度上,叙述那些个令他搞不懂的大人、令他搞不懂的事。没有悲伤,没有失落,因为它们不属于一个尚未被世俗迷惑的人。倒是我们该好好想想,是孩子的世界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童真不等于懵懂,或许当我们指着一个小孩,说他很傻很天真的时候,我们并未真正地成熟。真正长大了的人,眼睛里应该是有一把刷子的。这把刷子,可以描出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可以涂掉世界的丑陋,可以画出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们在小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这把刷子,可“大人”们呢?他们也曾有,但是,它和童真一起被丢在了成长的长河中。

  我突然感到一些被我逐渐遗忘的东西一点点回来了。

  伴着落了些灰的回忆,伴着熟悉却许久未闻到的叶间清香,孩童的阳光,乐观,淘气回来了。在这本书里,我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童年,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什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之类的话,其实是一样的。它们只有一个意思:把握自己,相信自己,坚持做自己。当我们明白了那些功名利禄、尔虞我诈背后并不是真正的人生,那些苦行僧一样的隐居者也并未真正体会人生时,我们才是真正地长大了。

  缘缘堂随笔,发出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感慨。你从中能找到的,是你渴望已久的东西。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15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漫画家,我最近读了他写的《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作者在石门湾的家,后来日军侵略石门湾时被炸毁。书中讲了作者对童年、亲人和家乡的回忆与思念。其中我最喜欢的有《我的母亲》和关于缘缘堂的几篇文章,先来说《我的母亲》。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自己对母亲的回忆。他的母亲总是坐在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当她探问作者学业时,她严肃;当她欢迎作者归家时,她慈祥;当告诫作者时,她严肃;当关照作者时,她慈祥……

  作者的母亲在他三十三岁时就逝世了,可作者对她的记忆还那么深,在这段回忆中,有快乐还有忏悔。作者因为接受了母亲的表扬,可没全接受母亲的批评。正如文中所说的:“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他为此感到有点忏悔。他在文章中还表现出了他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与犹新的记忆。

  写缘缘堂的几篇文章令我记忆更深。他先介绍了缘缘堂是他亲手设计的,并且在屋里的陈设上一直坚持他的风格,别人给他一个黑人木雕,他不要。因为他认为缘缘堂的性格是和平幸福的,这种“残忍而非人道”的东西不适合它。从有“缘缘堂”这个名字开始,作者已经把这房子当作一个有生命,有个性的人来看待了。而这种“简单朴素”、“和平幸福”的生活正是作者所向往的。

  “你是我的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从这里我读出了作者与五岁多的缘缘堂结下的深厚的感情。在这个朴素的院落中,有春天的和平幸福、夏天的欢喜畅快、秋天的安闲舒适、冬天的温暖安逸,还有书香阵阵、欢声笑语……这都是让作者不断回想的记忆。

  可是当日军侵略,攻破杭州与上海,作者在这些文章中多次写到石门湾也被攻破。他和家人当时为了保命,被迫离开缘缘堂,逃到别的地方去了。但是他对缘缘堂是那么的依依不舍,“与其死在野外,不如与你(指缘缘堂)同归于尽,所以我们大家站着不动,幸而炸弹没有光降到你身上”。他是那样的.爱缘缘堂,可是他没想到,这匆忙的一别,竟是他与缘缘堂的永绝。

  他相信,缘缘堂被炸毁后,在天上是有它的灵的。让我更难忘的是他还认为,缘缘堂若是被敌军的飞机炸毁的,它一定很不甘心,可它若是被我军的大炮焚毁的话,它一定很心甘情愿,而且,作者也愿拿缘缘堂换来我军的胜利。作者的敢于失舍、忠于国家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完《缘缘堂随笔》,作者娓娓道来的一个一个故事像缓缓的泉水一样深入心田,像清香的茶水一样沁人心脾,像和风细雨一样温润人心。我领悟了母爱的伟大,我崇敬作者的爱国,我欣赏作者朴素、和平的内心。我也希望能有一个像缘缘堂这样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10-25

《培根随笔》读后感11-22

培根随笔读后感07-20

培根随笔读后感09-10

《培根随笔》读后感03-29

《蒙田随笔》读后感12-29

蒙田随笔读后感02-23

夏洛特的网读后感随笔06-14

培根随笔读后感优秀02-04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