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在纪录片制作中的六种修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编剧起名字的思维 编剧在纪录片制作中的六种修炼

编剧在纪录片制作中的六种修炼

2024-07-12 09: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过去的一些艺术大师,他们在修炼观察力是非常刻苦的。

比如说梅兰芳大师,他为了观察女性吃惊时候的状态,故意在他媳妇儿出来的时候吓唬她。一次有可能看不清楚,他就吓了媳妇儿好多次。

那么屠格涅夫如何培训他的观察力,他在给人写信时提到过,信是这么写的,我每天在就寝之前在庭院里散一会儿步,我站在桥上仔细静听,我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耳鸣声、呼吸声、树叶的沙沙声和瑟瑟声,蚱蜢一共有四只栖息在庭院的树上,鱼儿在水面上发出细微的宛如接吻声,时而有水珠发出银铃般的清脆声,这是什么声音啊?走路的声音吗?这不是人的低声细语吗?突然间又在耳边响起了蚊子的尖叫声。

你看这些大师的观察细微到什么程度。

还有一个是毕加索的故事,有一天毕加索家来了一个小偷,小偷被发现了就逃跑了,毕加索在二楼发现了这个小偷,然后他的管家也在一楼也看到这个小偷跑了出去。警察来调查的时候管家画了一幅画,毕加索也画了一幅画。然后警察根据管家画很快就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但是根据毕加索画的那幅画了抓住了很多小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观察的角度以及你观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关于这些艺术大师们观察力训练的还有很多故事,比如一些作家坐在酒吧里他们像做游戏一样,比如进来一个人,通过对他外表的观察判断出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其实这已经是做编剧的一些功课了,属于人物设置了。

其实平时我们也可以多做一些这样的训练,比如在街上看到对面走来一男一女,你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他们是情侣是同事是同学,是一个什么关系。你观察之后要是胆子大你可以过去问一下,那一下看看你判断的是否准确。

修炼的第二项是耳

意思就是说你的见闻学识要广博,你的知识储备要足够才可以做好编剧。

其实做一个编剧不能是文盲,编故事有这样的才能是可以的,但是你至少要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你要比你的观众了解的多,写出来的故事观众才爱看。编剧不但要做杂货铺,更应该是百事通。所以我经常跟朋友说先把书看了,那几本书你还没看明白呢怎么写剧本,你的阅读量阅片量要上来。

我们经常吐槽说中国的影视作品不好看,什么剧导演不行,什么剧的编剧没文化,为什么写的不好呢?因为一开始就没有做到很好的知识储备。《生活大爆炸》为什么那么好看,然后我们山寨过来就觉得别扭,《生活大爆炸》张嘴全是专业的物理名词,我们做的剧里面一说台词就觉得特别别扭。

我有个朋友要做一个涉及到网络创业商战题材的剧。制片就问为什么中国目前这类网络的商战的创业题材的剧很少。其实这个太简单了,主要中国编剧没文化呗,因为中国编剧没有搞过网络没有商业的工作经历。他就是学校学了四年之后出来接活儿的这种状态。

比如一个职场题材,但是你从来没有在正式的公司上过班,你不知道打卡是怎么打,你不知道指纹怎么划,周报月报怎么交,早会怎么开策划会议怎么开?这些都不知道那你怎么能写好职场剧呢,那不是胡编乱造吗?有很多剧都非常可笑,我记得有个剧是说有个大老板在公司大厅里说项目要怎么保密,都快喊起来了。没在公司干过,但是正常的思维逻辑是要有的,这样的剧观众能不骂吗?

还有早先的一些网络题材的剧,当时网络聊天刚兴起,当时的拍摄就是两个人聊天用文档打字就很可笑,这些问题那是这几年都好像都已经没有了。但是作为编剧来讲如果没有很好的知识储备,你写某一题材还是存在一些困难的。

知识储备不光是阅读量阅片量还有你对人生的理解,还有你对生活的积累。

修炼第三项是鼻

鼻子就是你的嗅觉,一个编剧要有超强的敏感力,对行业的敏感,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对你的素材和人物都要敏感。

对行业敏感,这不光是个编剧、导演还是制作人,都要对你目前作品能展示的平台上需要什么样的东西,未来的趋势要一个很强的敏感性。如果说你现在还想去写这个手撕鬼子,还想穿越,那么你将来都没有发展前途。还有你现在说拍微电影,那我就觉得这个微电影现在已经走下坡路了,网络大电影也在混乱中开始往下走了,那么下一步就是用来炒作的新的名词或者说新的趋势,我估计可能下半年就会就会有一个结果出来。

作为编剧可能不用去赶些时尚时髦的潮流,但是你要有这种敏感力,你要知道编剧要认认真真的写好每一个字。

那么敏感力怎么训练呢?你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进行训练。

大家可以看下这张图片,这是我在火车上随手拍的,这是一个火车站台,你可能感觉这样的场景在一些电影电视剧中似曾相识,这些人会发生什么呢?你都可以去想象下面会发生什么,有可能一下就变成恐怖片,有可能是个情感类的片子,有可能就是科幻片。随便去想,你要想上一个镜头是什么,下一个镜头怎么接,剧情怎么安排。我们很多以前的艺术家们都进行过这样的训练,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学习。

修炼第四项是舌

舌就是舌头,这个顾名思义就是有口才。编剧这种文字工作者以前是都不会说话而且很自闭。我以前也是这样,就是一写就一年两年,出来就基本上和正常人无法沟通。但是就现在的社会条件,编剧也是要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包括跟制片人、导演、合作编剧去沟通,都需要这样的能力。还要有一些采访能力,就是对描写的对象要去采访。

修炼第五项是身

就是身体体能的训练,编剧对体能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比如一集电视剧要一万多字,你的身体能不能撑得住。

过去,我有个老师他写剧本一天写两集,他思考的时候就经常挠头,后来我一看他已经是光头了,一天写两集那头发早就早就掉光了。所以说编剧是一个重体力劳动,平时一定要做一些体能训练,要不然你很难承受这么高强度的写作工作。

据说海明威是站着写作的,站着打字。我后来也尝试了一下,觉得站着写作确实很好写得很快,思想能够高度集中。但是确实很累,因为站一个小时狂写三千字,然后一坐下来歇两个小时。就是太累了,所以说体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项修炼是意

简单说就是意志力,对一个编剧一定要有超强的意志力才行。因为你不是普通人,普通人面对情感刺激的情况下可以大哭可以大笑,之后他又恢复平常了。但是编剧大哭大笑是不足以把你的剧本写好的。

在涉及到一些情节情境的时候,每一个编剧都要面临很痛苦的纠结中。比如写到你的人物的痛苦,那么你要结合你自身的痛苦,可能是你尘封已久的伤疤再拿出来,这个就说起来就很惨。一定要超强的意志力,这就是我要说的意志修炼。

编剧在纪录片中如何进行这六项修炼呢?

首先,什么是纪录片?

大家可能觉得纪录片这就是新闻纪录或者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片子,其实人类所有的视频影像都可以称作纪录片。故事影片了电视剧了这些都是从纪录片发展出来的。

有人说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进行艺术加工的,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其实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以真实生活为素材。那么记录影片和故事影片的唯一的区别就是故事影片他是需要演员的,而纪录片那他是真人真事表现。

纪录片需不需要编剧呢?

在中国没有人觉得纪录片需要编剧,但是在国外都有编剧,为什么中国纪录片不需要编剧?

我个人的观点啊,就是中国目前对纪录片的看法还是存在一些偏差的,因为中国纪录片是没有编剧的,但是有撰稿人。他写的完全是新闻,写了一篇书面的全本都是纯文字。但是是纪录片还是以真实影像为基础的,你是要对影像进行一个语言的高度的提炼,而不是看图说话。这个可能从电影的原始阶段的时候中国人对它的理解就跟国外不一样。

中国对这种影像,太注重宣传性、战斗性、新闻性,忽略了他本来的艺术品质。而纪录片的撰稿会找一些作家、教授等来写,写出来的纯文字的东西跟影像无法融合。

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大师写纪录片解说词怎么写的,海明威写的纪录《西班牙大地》我可以给大家简单念几句,大家感受一下。

西班牙这片土地又干又硬,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皮肤也被晒得又干又硬,即便荒漠只要有了水就是富饶的,五十年来我们一直想灌溉,但是他们阻止我们。如今我们要送水为保卫马德里提供粮食,以前死亡只属于老人和病人。如今已降临到整个村庄,从天空降临到所有无处可逃无路可躲的人。

大家有机会就可以自己去细细体会,看看中国的记录片写的东西是跟现在的一些国外的纪录片相比差距到底在哪里?实际上不是文学上的差距,不是技术上的差距,我觉得就是一种理念上的差距。我们的纪录片太多的还存在着新闻联播方式的解说词,对画面进行重复的描述。可是新闻联播现在也都很讲画面感了。

那么纪录片编剧是怎么工作的呢?

没有科学的归纳分析,就是根据我的理解。就是有两种的创作方式:

一种是以欧洲那边法国那边,他是比较自然主义的,他先把所有的素材先拍出来,拍摄之前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文字说怎么拍,都拍好之后再根据拍摄的素材进行整理。

而中国包括美国和其他的一些国家,就是这种好莱坞的方式,他都是在这个纪录片创作之前做文本梳理。

这两种方式很难说孰优孰劣,就是一种习惯。但是不管是那种方式都需要很高的编剧技巧,你比如说法国的这种方式,拍了一堆素材回来,你如果没有编剧技巧,你很难从中找到整个故事线索和人物线索。

现在大家通用的方式就是在纪录片拍摄之前就要做好文本工作。我们中国拍纪录片就比较节省了,纪录片儿其实经费是非常惨的,虽然说《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纪录片好像是虚假繁荣起来,但是我们的投入跟国外是没有没有办法比的,不可能像法国人那样,第一年去踩点儿去旅游,第二年去喂鸟,第三年去拍鸟儿。然后拍一个纪录片四五年花费好几亿欧元,我们拍纪录片有时就是几个月就要拍出来,所以一定要做好事前的规划,这就需要很强的编剧技巧。

但是,我们中国目前做纪录片,大多基于电视平台,我们不能叫记录影片,只能叫纪录片栏目。从业人员大多数都跟编剧没关系,都是学广播电视编导新闻类的,那他对画面感就比较差,没有编剧技能。所以他在人物设置规划和片子的构建写的就像新闻报道。

这张照片呢,那是我跟两位好莱坞的大师的合影。在我们拍《新三峡》的时候在三峡大坝上的合影,右边这个叫查克·康米斯基,他是《阿凡达》3D的视效总监,左边的这位是凯斯·梅林,他的名字很陌生,但是大家可能都知道他的作品《大峡谷》、《黄石公园》,他还得了奥斯卡大奖,他现在还是奥斯卡的评委。

我们在拍《新三峡》的时候,我也是请教了凯斯·梅林,他也拍剧情片也是编剧,然后我就问他纪录片的编剧到底该怎么做呢?你们美国怎么样?好莱坞是怎么做的?

当时他给我的答案让我大吃一惊,他说美国纪录片写的稿子比中国还要详细,他们真是按一个剧情片编剧的工作量来做的。凯斯·梅林在这个拍《大峡谷》之前的编剧工作是什么样的呢?他写一个船夫,在没有去采访没有找到这个人之前,他先把这个人物设定,年龄、体貌特征、口音都写得很详细,包括他采访要说什么话都写出来了。然后在拍摄的时候他就按剧本上的人物设定去找这个人,找到一个差不多的人,在采访中就按他想要的去诱导这个人把台词说出来。

所以说这个过程也是印证了我前面所说的编剧的六项修炼,这些技能在这么一件小事中都可以得到提高。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一个实际的例子,讲一下眼耳鼻舌身意如何在纪录片制作中的修炼。

那个片子的名字叫《秀美蔡甸》,蔡甸是武汉的一个郊区,武汉的沉湖湿地就在那里,是比较大的一个湿地保护区,鸟类也比较多。其中有一集就讲的沉湖湿地,我接到这个片子时冬天部分已经拍完了,我们是夏天拍的,他是鸟类迁徙的一个中转站也是终点站。我看了冬天拍的素材,真的不能用,和国外的是没法比的。因为国外的纪录片,比如拍非洲拍狮子就专门拍狮子,拍鸟的就要专门去拍鸟,拍人的是专门拍人。所用的设备、理念和方法都不一样。而中国什么都可以干,都是多面手。但是拍出来的东西跟别人没有办法比的。

比如说迁徙的鸟,他用专用的拍鸟设备,专用的飞行员在拍。而我们拍《秀美蔡甸》用的传统摄相机加一长焦镜头拍。

就说我们的训练观察力,我看到这个素材之后就觉得制片人的原来的想法是让我们拍成迁徙的鸟一样去拍珍惜的鸟。比如白鹤的一家、白鹳的一家。我一看素材我说你的影子都没拍到,怎么能用这个素材来讲故事。

我们就用到了编剧修炼中的嗅觉,这个素材已经这样了,我们不可能再等到冬天再拍,只能夏天去拍了。但是夏天又没有那些鸟类那么怎么办?靠着敏锐的感觉想到了保护地观察站,那我们就去拍这个观察站的工作人员,因为他每天在这儿观察,我想拍不了鸟就派人吧。

这个就是要迅速从各种线索当中找到你所能用到的这么一个线索。

我们在去沉湖拍摄之前,也像凯斯·梅林一样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包括知识的积累,比如什么叫湿地?各种鸟为什么白鹳翅膀那么长?他为什么不能停在树上?恶补这些知识。

出发之前把剧本写好,然后根据剧本的线索去拍摄。对人物进行了设置,保护站站长了、爱鸟人士了几个大概的人物设置好了,故事线索有了接下来就是要找人,要找到这两个,保护站的人已经是固定的找到了,那么另一个人呢,原来我们设定的是个男企业家,有钱了开始回报社会了,就经常来观鸟保护鸟类,是这样的一个人物设置。

但是我们就根本找不到这么一个人,后来我们就对人物进行修改,我给他换成了一个喜欢鸟的观鸟人士,是武汉爱鸟协会的这么一个人,这样我们就用到了六项修炼中的舌,就是要说服对方来参与拍摄,这涉及到对方的肖像权、时间等问题。当然最后我们还是说服了对方来参加拍摄,而且他组织了当时整个观鸟协会,大概有五六十人一起到沉湖湿地观鸟。他们大型观鸟活动都是在冬天,冬天鸟的种类多,夏天鸟类是种类少而且很小,但是他组织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活动供我们纪录片的拍摄。所以跟人沟通能说服对方,这个也是一项修炼。

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对于身体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我记得拍摄《三峡》的时候爬神女峰,当走到二号平台的时候就感觉没地方下脚就站不住了,我就赶紧找地方扶一下。所以说纪录片的拍摄中对技能的要求是非常非常严格的。

这六项训练能让你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得到很大的提升,我也希望更多优秀的人才都来从事纪录片的创作。我也希望这些人才可以改变目前中国纪录片这种单调的风格。多用一些编剧技能和电影的手法用到我们的纪录片当中。

一个好的编剧来做一个纪录片也会做的非常好的,比如海明威他做纪录片感觉就非常好,所以说不要把纪录影片跟故事影片划分的那么严格,一个合格的编剧,应该是所有的文字都能顺手写来。

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了,这六项训练是我从业这么多年体会到的,希望大家通过这六项训练能得到很好的提升,谢谢大家!

交流环节

许涛:请问杨老师,纪录片的盈利模式和编剧报酬的情况是怎样的?

杨进老师:目前中国的纪录片没有编剧的,所以关于报酬不好说。因为都是编导制,大部分是学广播电视新闻的,所以我们倡导纪录片的制作者要有编剧的能力。关于盈利的模式这问题比较大了,简单的说分两种,一种是电视台的,就是电视纪录片栏目这样的。一种是参加电影节的,一般纪录片是走不了院线的,主要是参加评奖了大赛这样的。比如去参加一些纪录片电影节,你可以去报选题、策划等等,如果被选中你的拍摄经费就有保证了。

红珍珠:请问杨老师,用什么摄像机拍摄纪录片较好?

杨进老师:这个就因人而异了,根据你投资的状况,根据你将来要播放的平台,选择的题材等等,像我们现在用的都基本是接近拍摄电影的设备。

牛信羽:请问纪录片是脚本还是剧本?

杨进老师:关于纪录片是脚本还是剧本,这个之前我已经说过了,好莱坞的凯斯·梅林写纪录片是严格按照故事电影剧本来做的,甚至比故事片写的还要详细。

宋小扬:感觉《舌尖上的新年》拍得太假了,镜头只是在记录可以摆拍好看的镜头。

杨进老师:《舌尖》这种风格的纪录片之前是没有这么拍的,后来蜂拥而至的拍这类的片子,大量的摆拍假的东西,虽然在画面上表现的很好,技术方面也提高了不少,但是最严重的是编剧在讲故事方面还是不够。

嘉宾介绍

杨进

现为央视发现之旅频道《工匠精神》栏目签约导演。

纪录片导演作品:《新三峡》 《世园会志愿者》 《秀美蔡甸》

电影编剧作品:《飞跃彩虹》

以下为第15期疆君编剧公益讲堂课程实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